⑴ 苗族女人頭上的銀飾叫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1)客家女人頭飾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⑵ 客家婦女頭帶什麼帽
縣客家人的衣著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飾和雨具等項。古時衣著為漢唐服制遺風,比較古樸、大方,偏寬偏長,色偏深,多黑、藍、灰色,只有夏季用薴麻紡織的白布,富家用白綢緞,直至清未仍大體如此。茲分別略述如下:衣服 平時一船人家衣服,男女無多大區別,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鈕扣,講究的用銅鈕,女服只在襟邊加一二條邊(講究的綉花邊),以示男女之別。衣服袖子寬長,袖口寬一尺左右。男裝另一式是「長衫」,俗稱「四圍齊」,長度以能遮蓋「腳眼仁」為准,此衫作禮服用,講究的外加穿「馬褂」,配上小官帽(俗稱「欖豉帽」),在年節或作客時才穿,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褲腰是用較軟的布做的,穿時用紗織布帶(俗稱「褲頭帶」)扎緊,或乾脆不用布帶,將褲頭較叉絞緊反扎於內即可。褲管(俗稱「褲腳」)寬1尺8至2尺,一個褲筒穿兩條腿也還很寬,如果裁去一截,就象當今流行的時裝「裙褲」。
舊時,一船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多穿一件較短的長褲就是了,內衣,則一船都穿,俗稱「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兩式,比外衣狹窄,講究穿著內衣、內褲是近代以後的事。
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布,薴麻布(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冬春禦寒之衣服則統稱「寒衣」,一般有「夾襖」,(即雙重厚布製成的外衣)、「棉襖」(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襖。下套穿棉製「馬褲」,「馬褲」樣式古怪,只做兩條「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聯,無褲腰,穿時左右腿各穿一條,上邊有一布條,將布帶結扎在褲頭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其色澤多偏黑、藍、灰色。布是自己用棉花、薴麻紡織的,俗稱「家機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製「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歲穿的衣服,多不用鈕扣,只用布帶扎緊,上身為襟式,下身為「開襠褲」。一般要在六、七歲入學前,才制著成人式衣服。富豪之家則穿綾羅綢緞。明清二朝間,在梅州地方出產有「程鄉繭」絲綢布,後來,由於四川天府綢布(俗稱「府綢」)打進來,「程鄉繭」便衰落了,至清未即已停產。近代以後,由於受西方機織布沖擊,不但衣著用布逐漸改進、服式也隨之改裝。男裝先多穿正襟、七鈕、四代的「唐裝」。接著就有「中山裝」、「西裝」;女裝也逐漸由偏寬偏長改為窄而短,也有穿正襟式,時髦者穿「旗袍」(滿族女裝)。青年男女則多穿「夏威夷」式。近40年來,受國內外服飾的交流影響,客家人的衣著亦隨「大流」,帶有原來特色的東西雖多已不復存在,但仍各有偏重,如:中老年男人多穿中山裝;中青年婦女多穿正襟男式服;七、八十年代中青年則崇尚西裝、時裝、女的穿裙,還有穿「旗袍」者。
鞋、帽、裙、帕。舊時,客家人(尤其是農民)不甚講究鞋帽等物,露頭、赤足,照樣幹活和出圩入市,但逢年過節或出門作客,則很注意衣著穿戴的完整。鞋,舊時,一般人只有布鞋、草鞋,惟富者才冬天有棉鞋,而皮鞋則是近代以後才有的。
布鞋都是自製的。男式叫「阿公鞋」,女式叫「阿婆鞋」,布底(用舊布糊成幾十層的「布泊」),布面(普通人家用「家機布」,有的有錢人家用綢緞),鞋面顏色多為黑色。鞋式是寬口船型,不用鞋帶,俗稱「懶人鞋」。這種鞋今天仍然流行,市場有售,只是已換成膠底或塑料底,用機器製成,舊時,女裝鞋還有「綉花鞋」,用綢緞或絨布為面,鞋面綉花或鞋頭部鑲花。多為富家仕女穿著。 草鞋有兩種,一種是用干稻草紡織的(俗稱「稈草鞋」),用麻繩為「經」、草索為緯,編成「腳底形」。前頭兩邊及後邊「鞋跟」用繩帶串起即穿著,製作經濟簡便,一面穿舊了還可以「反底」再穿。這是勞動用鞋,幾天穿一雙,另一種鞋是「布泊」底(後來改用「車輪膠底」前頭一個「鞋鼻」,左右各兩個布「耳」,後邊「 布跟」(俗稱「鞋」)都留有「眼」,用薴索紮好後,用布帶串起,即可穿著。男女鞋樣相同。舊時,多為勞動,挑擔、走路時穿著。這種草鞋比「稈草鞋」耐穿。客家婦女大多都會製作。現在,上述兩種草鞋都已絕跡。被膠鞋、皮鞋所代替,穿膠鞋是近代才興起的,開始均是南洋進口的「力士鞋」,後來有「回力鞋」、「球鞋」等。皮鞋是更後才興起。這與全國各地差不多。
棉鞋,又稱「老人鞋」、「過冬鞋」,形款與阿婆鞋一樣,裡面用棉花為絮。供老人冬天穿著,多為富裕人家才有,有錢人或有官職的人還穿「靴」(俗稱「官鞋」)。與古裝戲里的靴一個樣式。
穿鞋,除草鞋外,都須穿襪。古時有布襪、線紗襪兩種。穿絲襪,尼龍襪是現代的事。冬天,有的老人穿羊毛襪。帽,客家人一般對帽子不太講究,平常戴者少,這可能與南方天氣溫暖,空氣清爽,少風沙有關。舊時,男的有「小官帽」(欖豉帽)、「風帽」、蒙面式「夜帽」,後來有南洋進口的「狗氈帽」(西洋禮帽)。「太陽帽」(硬殼禮帽);女的有「布帽」,用絨布製成),羊毛帽,也有人戴「風帽」;小孩(幼兒 )布帽是圓圈形。前面是頭形(或稱「貓頭形」)有布絆套在頦下,也有講線紗織成布袋形,一頭結紮成「花」。近幾十年來,除小孩、幼兒帽仍基本保留舊式外,老、中青年的帽子幾乎全部換了式樣,而且區別不大。老年人多戴棉帽、絨帽、風帽,甚至皮帽;中青年人多戴陸軍帽,時裝風帽,而且男女無大區別。 裙,客家裙兩種,一種是舊時婦女穿的,作為「衣著」的「百褶裙」,布質、很長(齊腳眼),後來越穿越短,只齊膝下,「五四」後定為「學生裙」,至今仍流行。有些變成了露膝的「超短裙」,只有年輕姑娘穿。衣裙還有一式「連衣裙」上衣、裙聯在一起,背後開半襟,裝鈕扣。這種裙過去多為少年、兒童穿著,後來青年婦女也穿。這兩種衣裙本是舊時流傳的,因近幾十年來幾乎絕跡,一「翻新」,人們把它當作「時裝」,就像穿「旗袍」當作「時裝」一樣。 另有一種裙,客家人叫「裙子」、「圍裙」,是指「圍身裙」。這種「裙子」是婦女用的,按各人胸圍尺寸,用布製成。上端呈梯形,下邊長方形。上釘一鈕絆,扣在上衣頭鈕上,裙左右各釘上一條特製的「裙帶」(帶端有紗纓)扎在背上,把上身圍緊。所以叫「圍身裙」。裙邊上用其他顏色的布縫一寸寬的邊、配著衣服穿,甚好看。「圍身裙」的作用有多種:一是裝飾;二是可遮蓋上衣,以免弄臟,亦可起束胸作用;三是可作「頭帕」,包紮在頭上,當帽子用;四是可作手巾包東西。過去,在客家地區,每個婦女都有一二條裙子。梅縣西陽、白宮一帶婦女的裙子特別講究,一律用藍布、鑲白邊,做工精緻,當作頭帕紮起時,就似一頂特製的帽子,很好看。 帕,亦有兩種,一種是手巾(汗巾),客家人稱為「手帕」,這是每人都隨身攜帶的,至今如此。另一種帕是指婦女用的「頭巾」俗稱「東頭帕」(即包頭布)。舊時,客家婦女都用,近四五十年較少,但興寧、五華、龍川等地較年老的客家婦女仍然使用。這種「頭帕」不像「裙子」,不釘帶子,只用方形布一塊包紮在頭或只包結在發髻上。 首飾 舊時婦女用物較講究、多樣,主要是頭上飾物,古時婦女梳「高髻」、飾物一般有簪子、毛鍤、耳扒,富家婦女還有簪花。一般婦女都戴耳環或耳塞、戴手鐲。手鐲有紐絲手鐲、龍頭手鐲、蒜芎手鐲,多銀質,富裕人家有金質的,還有玉石手鐲。戴戒指則男女都有,一般都戴金戒指。項鏈較少人戴,有的也多放在箱里,平時少戴在身上。小孩子普遍要戴銀手鐲、銀腳鐲,鐲圈上串幾個小響鈴,便於循鈴聲而找到孩子。
隨著婦女發式的改變,用首飾的逐漸少了。清末民初,客家婦女由梳「高髻」改為梳「盤龍」(俗稱「圓頭」),梳妝簡便多了,只把辮子紐起盤結在後腦,像龍盤起扎緊,插上一支「毛鍤」就行了。其他飾物也就省去了。後來又改妝,婦女多剪短發,不必梳頭,頭飾就全免了。手鐲、戒指也少人戴,但還要戴耳環或穿耳塞。
雨具 客家人的雨具,主要是雨傘、竹笠、涼帽、草帽、蓑衣、雨衣。
雨傘。俗稱「遮子」,有紙傘和布傘兩種。紙傘,用竹為架,用紗紙蒙頂,用桐油漆,一律長柄。布傘,用鐵木(或純用鐵)「結構用布蒙頂,有長柄、短柄兩種。舊時多用紙傘,近代全被布傘取代。近十多年來又大多使用尼龍布面的雨傘,還有自動傘、折骨傘等。
竹笠。舊時各地多是圓形尖頂式,民國後有圓形圓頂式,開始稱為「童軍笠」,後稱「學生笠」,至今流行。 涼帽,有兩種,一種是用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周圍用布條縫掛,戴在頭上露出發髻、發髻上用毛鍤或竹片橫插、使帽穩定。另一種是在竹笠周圍縫掛布條。布多是疏紋的,以便通風。廣州郊區流行的篾織圓圈式涼帽,與過去興梅婦女戴的涼帽相同,因為他們多是古嘉應州(今梅州)遷移去的;閩西南客家婦女戴的多是竹笠加布條式的涼帽。在梅州市各縣,反而早已沒人戴涼帽了。
草帽。是用麥稈編織的圓頂竹笠形的帽子,故稱草帽。主要用來晴天遮太陽,下雨天不適用,被雨淋後的草帽易發霉。這種草帽至今仍流行。
蓑衣。有兩種,一種是用棕毛編制的,披在背上,既能擋風雨又很暖和;另一種用山上的箬竹編制,優點是較輕便,但不如棕蓑衣耐用、暖和
www.8690.cn
⑶ 客家的過年風俗體現了什麼精神
河源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是沿海與山區的交界之處,這里聚居的90%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在東晉戰亂時原藉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人,經過幾次艱難拔涉,時延1050年,遷徙到贛南、閩南、粵東北等到地方,在繼承原中原地區某些文化風俗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生活環境而形成的一個獨特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其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話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只是因時期和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差異。客家人多數居住在山區,素有「無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說法,因受外界影響少,而各個地方客家人又有其自己的小特色,如口音差異,但大同小異。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遷徙到嶺南山區時候,為避免常出沒的野獸和墳方流氓侵犯,在吸取了古時中原地區的建築精華的基礎上,而建造的一種集族而居式、獨具特色、古樸典雅的民居建築,客家民居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形式,按建築風格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客家民居分成圍龍屋、五鳳樓、方樓、土樓、府第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
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我國民居的五大特色。圍龍屋是當時中原漢族較先進的「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結構工藝。一般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的面積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需要5年、10年,屋內分別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進、豬圈、雞舍、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谷、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防火、蓄水等作用。
河源地區的客家民居屬府第式,與圍龍屋有相似的結構模式,建築講究地勢和座向,一般布局要求與子午線為中軸,左右對稱,按結構可分為「三堂、二橫、一圍」,三堂指前、中、後三個廳堂,中廳是舉行重大聚會和喜慶活動的場所;後廳一般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專用場所;前廳大門的左右兩側門進去是橫屋,再由兩邊橫屋向後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後圍,在後堂祖公堂的背面與圍之間是一座高於前屋基的地,俗稱「花台」。
客家民居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客家民居具有以下五種優越性: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木、沙、石,且拆後重建,材料可以再利用;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由石塊壘築,有竹片木條夾於牆內;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由土木築成的牆,有調節空氣濕度和溫度的作用,土木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其溫度改變遲緩,而且若空氣濕度大於其本身的,則會吸收空氣中的水份,達到調節空氣的濕度和溫度作用。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生活設施齊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等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布局和造型上,如圖:
客家風俗
客家人來到山區的時候,由於受環境的影響,而形成了一些客家人的獨特生活風俗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風俗習慣已經消失,有的則保留著,有的則有所改進或改變。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習俗,列出與大家共賞。
搬新屋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
遷居之日凌晨一時左右,在正屋廳堂放大桌一張,桌上放三個大米斗,盛白米一斗,干谷二斗,米斗置中心,風水師放羅盤於米鬥上,泥水師放泥刀一把、五尺一枚於左谷斗,木匠師放放曲尺及墨斗於右谷斗,米穀鬥上面各放大紅包一個。廳堂正中放八仙桌數張,擺到大門前,桌上用折棉布數丈,直鋪到門口。地理先生頭裹紅巾,身穿素衣,左用執大雄雞一隻,右手握七星寶劍,口中念念在詞,神氣甚足,把雄雞割死,將血灑於白布上,直出大門,把雞丟在大門外,同時泥水師、木匠師用紅木棒大力打布,齊出大門,隨即鞭炮聲、鳥槍聲、鑼鼓聲大鬧助威,送出大門外。
早上吉時,敦請本族有名望而又多子孫的老人夫婦「開大門」,男左女右,站於門內,等待外面完祭門神後,即由老人夫婦開門,開門時要說吉利的話:「左門開,財丁來,右門開,富貴來」;同說「財丁富貴一齊來」。主家即掌燈入門,傢具隨進。講究的還要牽大水牛或黃雄牛入戶,牛角上掛劍刀、絆紅布,安上牛鏈及犁,由主家當事子孫執犁駛入屋內,隨後主婦擔爐火大鍋到廚房生火,傢具雜物同進,鑼鼓伴行,大鬧新屋,於是搬遷之禮告成。中午設宴慶賀,由本族長輩或請地理泥水師坐首席,開席時先生師傅要說好話,以後大家開宴,盡歡而散。
逢年時節的習俗:客家人過年還有年初一、初二不動掃帚的和初三「送窮鬼」的習俗和傳說。
客家人年初一、初二不動掃帚的習俗由來已久。五代《尋異記》載有《如願》的故事:廬陵歐明過彭澤湖,被湖神青洪君請去作客,有個隨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歐明,如果青洪君問及需要什麼時你只回答「如願」。果然青洪君歐明「何所需」,歐依照官吏所囑答「如願」,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將自己一個叫「如願」的婢女送給歐明。歐明把如願帶回家後,凡是有所求時,都能很快地得到滿足,「數年後大富」。後來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願起床晚了,歐明就用掃帚打如願,把如願氣跑了,從此,歐家逐漸衰落了。以後,民間就有了初一藏掃帚的習慣,地上的爆竹屑、花生殼等雜物再多,也不動掃帚,生怕掃掉家中的財氣。
初三「送窮鬼」,也有一段傳說,遠古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喜歡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才穿。宮中人都叫他「窮鬼」。「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後來,民間把家中穢物掃出去叫「送窮鬼」。
客家民居中,女人生下小孩的一個月內「坐月」時,客家人用客家娘酒配以豬肉、雞、蛋等煎煮,據說這種方法煮出來的酒有美容、驅風、活血、強身、催乳之功效,同時還要煮姜酒送給親戚及鄰居以示報喜,若姜切成片,則表示生了女孩;若切成絲,則表示生了男孩。如果哪一家生了男孩,那麼正月十五這天,要在此掛大花燈,並要在此擺酒,請家族的長輩來受拜、上族譜。
廣東的主要節日基本都是我國通常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在此介紹廣東最有名的節日慶典活動。
燒龍 廣東的元宵節熱鬧異常,人們會在節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龍場,在大炮仗的巨響下觀看燒龍表演。先是幾十個年輕人舉著燃燒的竹纜在場內奔跑,接著,身上裝滿煙花的巨龍出場,舞龍者舉著龍在場內舞龍,最後,龍頭開始噴火,龍身燒起來後則煙花齊放,鑼聲和鞭炮聲響徹雲宵,絢爛的火龍滿場飛舞,景象十分壯觀。
舞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
客家婦女
客家人遷徙到山區,由於缺少基本的生活資料,面臨生活的團窘,他們不得進行艱苦開拓,在這過程中形成了客有的許多優良的品質以及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形象服飾。客家婦女以賢惠、勤勞著稱於世,有家樣一句顏語:「取妻要取客家女」,就是客家婦女品質很好的體現。
客家婦女的服飾和頭飾。頭戴涼帽,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進在田野,是傳統的客家婦女形象。客家婦女戴涼帽的習俗始於宋末。當時,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為了生存,婦女和男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婦走出深閨,拋頭露面有失體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
頭飾:客家地區凡是上了年紀的婦女都在腦後梳盤頭髻,而後在發上插上一支銀簪,這是自古以來養成的習慣,這種習俗的形成在其自身的歷史原因,就象客家婦女勞動時頭戴的涼帽,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演變成召集的形式。銀簪一般是由白銀製成,長約10厘米,有點象耳挖子,中間稍窄,兩頭大,末端尖銳,雕刻在精細的花紋,小巧玲瓏。以前,客家人尤其是婦女,經常遭受當地流氓、地痞的蚤擾,為了防身自衛,外出做事時便隨身帶一把鋒銳的鐵器,後來,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演變成插在腦後的發髻的銀簪,除了防衛之外,還有其他作用:一是治病的作用,凡遇到頭痛腦熱等疾病,客家先輩就會用熟雞蛋白與銀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熱在患者的身上來回擦拭,據說療效顯著。二是作為禮物送給要出嫁的女兒,並再三囑咐女兒,在房事時如遇新郎出現「暴脫症」,向男尾椎骨處重刺一針,便可轉危為安。三是被蛇咬時,用銀簪刺蛇咬傷處,擠出毒血,防毒攻心。
獎賞:客家娘酒是用糯米釀造的一種甘醇酒精含量不高的米酒,這種酒的釀造工藝復雜,而且舊置越發變得醇香,不變酸。客家婦女一但生下小孩,在一個月內「坐月」時,用客家娘酒配獵、雞、蛋等煎者,具有良好的補身作用,此外還有美容、活血、催乳等作用。這對於客家婦女來說,可謂是一種難得的獎賞。
圍裙的故事
在東江上游的客家地區,不管是老年婦女或年輕姑娘,都喜歡在胸前掛一條圍裙,老年人多數用藍灰色的,而姑娘們卻喜歡色彩鮮艷的花圍裙關於它有個傳說:
一天上午,劉家灣的村民正在田裡插秧,一位騎馬青年路過這里,那青年丫在村口,見劉家灣的女青年插的秧,行直就像畫家描畫,詩人吟詩,使人感到驚喜、欣慰、歡心。
那青年想:劉家灣的姑娘插秧勞動是能手,但不知在其他方面是否變一樣聰慧能幹,天是他走近一們女青年問道:「插秧娘,你左一行右一行,一天插了幾百行?」那女青年抬起頭,見是一位騎馬青年,便隨口答道:「騎馬客,你嘀嘀嗒嗒,一天走了幾千幾百里?」那青年聽後,啞口無言,難以回答,沒想到那位插秧姑娘會這樣反問自己。那青年深思了一會,又說:「姑娘,三天後,我到你家做客,歡迎嗎?」姑娘說:「歡迎。」「不過,我有個條件,不知姑娘能否答應?」那青年問:「有啥條件?你盡管說吧!」姑娘答道。那青年說:「到時請備好十樣葷菜。」「一定,不過,到時可不能失約。」姑娘答。
回家後,姑娘跟家人說起那青年上門做客的事,姑娘的媽聽後著急道:「傻妹子,這樣在的事你怎麼不先跟媽商量商量,就答應啦!雞鴨咱家有,好辦;豬牛羊,街上有賣,亦不難。可這僅六樣葷菜,還有四樣呢?到哪去找呀?」「媽,您老人家不用著急,既不用宰雞殺鴨,亦不需上街賣牛羊肉,到時我自有辦法,准叫那青年滿意。」姑娘的媽向來相信自己的女兒說話算數,辦事實在,但聽後亦將信將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睡了。三天後,那青年准時赴約,吃午飯時,那姑娘既不宰雞殺鴨,亦沒上街買魚買肉,只是到菜園摘了一些韭菜,取來一隻雞蛋,炒了一碟蛋,端給那青年送飯,那青年問:「我不是有話在先,叫你備好十樣葷菜的嗎?怎麼只端來一碟炒蛋呢?」姑娘見問,答道:「我問你,雞蛋是不是葷菜?」「是葷菜。」青年說。「韭菜是九,一隻雞蛋,一加九是十,那不就是十樣葷菜嗎?」那青年聽後,笑著說:「是,是,我要的正是那一加九的十樣葷菜。」
午飯後,分別時,姑娘送那青年到門口,那青年一腳跨上馬蹬,另一隻腳著地,回過頭問那姑娘:「姑娘,你知道我現在是上馬還是下馬?」姑娘見問,一腳在門坎外,一隻腳在門坎內,反門道:「青年哥,你知道我現在是出門還是進門?」那青年聽後,暗喜道:「人說劉家灣的姑娘聰慧、勤勞,果真名不虛傳。
臨別時,那騎馬青年馬背上取下一塊花布,送給姑娘作紀念。姑娘把布裁剪了一下,安上兩條花帶,圍在胸前既可擋寒,又可擦手包東西,很是方便實用。
這就是在客家地區,人們常常可看見姑娘們圍在胸前的圍裙。
客家山歌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源淵。客家山歌的產生從整體過程來說,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致到南方,主要集族而居於閩南、粵北、贛南,其次是湖南、四川、廣西等地區,這些地方地形以山區為主,因此,客家人的生活與山有密切關系,這是客家山歌產生的客觀環境原因。客家婦女與男子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的嚴格差別,他們長期工作於山間,面對風景秀麗的大自然,難免會被感動,以及與人交流的願望,而山歌則就順應了這種需要,再者在山間歌唱,可以放盪不羈,以前受舊禮教束縛很嚴,平時在鄉村裡,男女間保持嚴格的界限,除了夫婦關系,由於拘束過嚴,到了山間隨心所欲的唱歌,壓抑的精神可得以解放,給人的心理帶來輕松、舒暢。這是山哥產生的主觀原因。
山歌是一種活勃、自由的思想表達方式,深受大眾的喜愛,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客家山歌按歌詞內容表現形式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是律詩、絕句式,一般七字一句,而且一、二四句末字押韻,唱起來朗朗上口,這種形式的山歌,又可分為對唱形式的和非對唱形式,對唱形式的一般都情歌,舉例如下:
對唱情歌:
1、男:久聞妹子山歌靚,今日相逢愛開聲,彩蝶戀花情宜好,阿哥心想同妹行。
女:花還未開蝶就來,笑你阿哥好痴呆,半路相逢人唔識,花不逢春不亂開。
2、男:大風吹開路上塵,借問妹子哪裡人,問清妹子乃只屋,等郎上下妹答應。
女:過橋一散散到家,河源深處系涯家,門前一條山溪水,找梅縣子像朵花。
3、男:山花開了一朵朵,到處青山有水流,到處青山流水轉,怎麼阿妹你難求。
女: 哥想採花入花園,有心戀妹愛行前,世上只有船靠岸,唔前見過岸靠船。
4、男:相親相愛倆心知,青春年華正當時,好的樂音一曲韻,願作鴛鴦比翼飛。
女:哥系綠葉妹系花,哥系山茶妹系紗,日頭落山耐准時,只願共花找身家。
5、男:桃花開來李花開,打生打死都愛來。還生同妹共床睡,死哩同妹共棺材。
女:生愛連來死愛連,生死都在你面前。金錢拿來做綉球,拋來拋去在身邊。
男:睡目睡到發娘昏,地下石頭當作銀。死了三日死唔去,聽到娘聲就還魂。
女:難舍情郎來尋郎,囑咐我郎莫心慌。幾大事情我敢做,船大自有海來裝。
6、女:阿哥出門去過番,阿妹送郎在門前。千山萬水難見面,遠隔重洋轉來難。
男:千山萬水難見人,莫因過番斷了情;三年五載我就轉,阿哥一轉就行情。
女:郎今走了妹艱辛,日里無雙夜單身;看到別人有雙對,眼水汪汪正芳情。
男:我今出門去過番,阿妹心裡愛放開;莫做過番唔曉轉,日後還來再團圓。
第二類:自由形式,這種形式歌詞形式自由,沒有嚴格的格式,因事而定。例如:
阿哥呀,阿妹呀,吃涯的釀豆腐,唔會惡痢肚,吃涯的釀豆腐,爬山唔辛苦,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特殊的分支。歷經了一次次的輾轉遷徙後,客家人才得以在華夏大地上安居樂業。這支由歷史造就並且經歷了歷史洗禮的優秀民系,必將以其獨特的精神風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⑷ 女子用食材都做了哪些古裝頭飾呢
女子用食材都做了比如說,華妃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古裝的頭飾,因為這個女子的話用食材都是自己家的一些青菜,或者是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那麼做出來的,肯定是沒有實際上那麼的好看,但是對於我們平常的欣賞的話是足夠的,而且他是模仿和拍攝小視頻,關注的人的話,也會比較多一點,那麼對於自己的這種情況來說肯定是都很好的。其實我們所知道的,就是這個人的話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興趣才能做到這一步的,如果說自己不喜歡的話可能也堅持不了這么久。
生活之中肯定有很多的情況出現,那麼我們面對這樣的情況的話,自己有多麼努力肯定只有自己明白,所以現在對於我們來說,一定是一個努力的過程,那麼對於女子用食材做古裝頭飾呢,一般都是《甄嬛傳》裡面的一些人物的頭飾,那麼其實做得也是比較好看的,對於我們來說去欣賞的話也是比較好的,只是我們現在面對這樣的視頻博主來說可能更多的就是佩服。
⑸ 古代女子的發飾名稱
1、首飾類:
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和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
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和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
(5)客家女人頭飾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材質
1、銅飾
銅反應之後會讓皮膚呈現綠色。我們佩戴的首飾或許不是純銅,但是其中的銅含量也足以和皮膚發生反應。特別是當有些人體能化學(body chemistry)較強的時候,就更容易產生斑點。
2、純銀首飾
純銀里含有7.5%的銅,但是大部分純銀首飾造成的斑點是黑色的,而且都是發生在金屬和空氣發生反應變黑之後。一些純銀首飾上會覆有塗層避免空氣氧化,但是塗層會隨著長時間的佩戴逐漸脫落。
3、黃金首飾
金自身幾乎不會給你的皮膚留下任何污點,但是混合在金里的其它金屬會。銅,鎳和銀和金混合來改變金的色調,而且使其更堅硬,降低其成本。但因為k金摻雜其他金屬物質,有些人可能對這些金屬物質過敏,如果對於k金過敏,建議購買24k純金。
4、含鎳首飾
如果你對鎳過敏,那它留給你的就不只是污點這么簡單了,佩戴含鎳的首飾會讓你的皮膚瘙癢,紅腫,甚至有黃水流出。
參考資料:首飾_網路
⑹ 女子用食材做千件古裝頭飾,都做了哪些頭飾
現在的人們業餘生活豐富了,想像力也豐富了,不像之前每天就是工作、看孩子、照顧老人。現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很豐富,大家也就開動腦筋,琢磨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們在某視頻網站經常能看到一名奇女子用我們吃的食物做成古裝頭飾,很多網友都特別感興趣,並且做的這么多頭飾里,件件都不重樣。這位遼寧的大姐,喜歡模仿影視劇中的各位妃嬪的頭飾,並且模仿的惟妙惟肖。做過華妃的,武則天的、太平公主的,真真正正的把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變成了藝術。我覺得大姐應該年輕的時候學習過美術設計,要不為啥這么多頭飾都做的這么形象。
⑺ 常用的新娘頭飾有哪些呀都有什麼特色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新娘頭飾一:皇冠皇冠在女人心目中是高貴典雅的象徵,其款式大概可以分為古典型、隆重型、華麗型三種,新娘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皇冠,古典型適合性格內向,身材嬌小的新娘,隆重型適合有「女強人」氣質的新娘,華麗型則適合充滿女人味,氣質嫵媚的新娘。新娘頭飾二:鮮花戶外婚禮,花園婚禮,別墅婚禮,海邊婚禮……越來越受到新人的親睞,和環境契合,你可以打造一個徜徉在自然中的美麗新娘,鮮花就變成必不可少的婚禮材料。而用鮮花打造一個別具一格的發型,更是時尚之選,無論長發,盤發,乃至短發,你都可以讓頭發與自然親密接觸。新娘頭飾三:珍珠珍珠象徵著美滿幸福,運用珍珠作為頭飾不僅能體現優雅的中式風情,更使新娘看起來十分端莊大方,艷而不媚、華而不俗。不論是搭配婚紗還是旗袍,純潔典雅的珍珠頭飾都會讓新娘顯得更加嫵媚動人。一般來說,珍珠發飾比較適宜搭配緞面、雪紡的婚紗。新娘頭飾四:頭紗新娘步入教堂,頭上披上的長頭紗,代表著幸福的降臨,同時亦給人高貴華麗的感覺。頭紗的款式大至上分為三款,你可簡單的把頭紗放於頭上,又或是以頭飾配襯,令效果更為理想。而與頭紗最好搭配的婚紗款式就是抹胸式婚紗。
⑻ 古代女人的發髻名稱及圖片
古代發髻的名稱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晉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後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春秋以前的梳子,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耳環是在冶金技術產生之後出現的飾物。最原始的金屬耳環,大多以青銅製成,造型比較簡單,只要用一根粗銅絲彎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環,繁簡不一。簡單者只以一根粗細各半的銅絲,彎製成一個圓環,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環崇尚輕巧,通常以一根金絲彎製成鉤狀,在金絲的一端,穿上兩顆大小不等的玉珠,兩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圓蓋,使整個造型像一個葫蘆,俗謂「葫蘆耳環」。
耳墜,是在耳環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環上綴一組墜飾,因形得名,故曰耳墜。
鐲釧。鐲即手鐲,一般多戴在手腕;釧即臂釧,通常戴在手臂。
鏤空忍冬花結掛鏈銀香球,古代人用香末。後來香囊盛行,成為女孩子送給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關於各種發髻的圖片,樓主可以去這里看看,很全的http://www.hanyinguan.com/bbs/viewthread.php?tid=155
如果樓主還不滿意的話,到這里看看不錯http://wenku..com/view/4f5656fafab069dc5022013d.html,網路文庫,這里總結得很好的,希望對你有用
⑼ 古代女子頭飾文化,什麼是步搖發飾、發簪輕搖、鳳冠
愛美自古以來都是女人的天性,現今的妹子有美顏濾鏡化妝品,以及各種衣服、飾品跟包包,而在古代的女人則比較“簡單”,主要的打扮都是花在發飾上面。我們經常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古代女子戴著許多發釵或頭飾,那麼歷史上的古代女人真的如劇中一樣,喜歡戴那麼多頭飾嗎?
終上所述,古代的女人不僅鍾愛佩戴各種發釵發簪,其中之一是為了使得自己更加美麗,而且還代表著各個階層的貴賤身份,其所戴的發飾越昂貴越華麗則表示她們有錢有權,地位尊貴,一般的百姓家女子戴的都比較簡約,主要是以搭配自身秀發為主。
⑽ 客家人有什麼習俗
客家風俗
娶親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情。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後,新娘要站在門口一個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這是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業。接著新娘被背出家門,上車時她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便要放聲慟哭。 到達男家後,新娘還要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之後才開始婚禮的各個程序。
客家涼帽
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涼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麥桿編成,斗笠的頂部縫著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掛著五寸來長的彩布,未婚的姑娘還要在垂布的兩端掛五顏六色的綵帶。綵帶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標志。涼帽除了有遮陽、防雨、防塵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婦女獨特的頭飾。
姑田游大龍
元宵佳節游大龍是連城縣姑田鎮的傳統文娛活動,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姑田紙扎龍直徑70厘米,長600餘米,由一百五十節組成,由600餘名青壯年參舞,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閩西木偶戲
木偶多至36個,每個木偶由10多條線操吊,木偶身長77厘米,眼珠會轉,嘴會張合,四肢能活動。分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凈和文丑等角色。木偶戲劇目達到幾百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