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個美女騎馬的圖片
艾尚真
馬術藝術照
B. 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的資料
一、草原的自然風光: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這里地域遼闊,風光旖旎,水草豐美,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布的湖泊,組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一直延伸至松濤激盪的大興安嶺。
這里夏季氣候宜人,空氣凈透,是避暑度假的勝地;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是滑雪、打獵和冰上運動的好去處。
在被譽為「中國第一曲水」的莫爾格勒河畔,有一個「金帳汗蒙古部落」,是呼盟唯一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著名旅遊景點。這里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歷史上許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長壯大,繁衍生息。
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為主體的美麗圖畫,藍天白雲、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裊裊炊煙。呼倫貝爾是世界少有的綠色凈土和生靈的樂園,茫茫無際的天然牧場,清新寧靜,置身在美麗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開朗。
二、草原的民族風情:
男女老幼皆穿長袍腰帶,穿高腰靴子。飲食以糧、乳、肉、奶茶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黃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和手扒肉是招待貴客的宴席,獨具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最高禮節是敬獻哈達。祭敖包、那達幕是蒙古族的傳統活動和特有的民族風情,每年農歷5月13日舉行祭敖包。
蒙古族習慣的右為貴,以上為尊。因此,蒙古包內正對火位的一方為尊位,是男性和菲 卧的鋪位,也是招待賓朋的地方;尊位的右側和左側,分別是男性和女性成員的鋪位清真寺的建築藝術表現了以伊斯蘭文化為體,以漢文化為用的特色。
如果蒙古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訂婚前,要托媒人帶著象徵和諧甜蜜和旺盛的白糖、茶葉、膠等物品,用一塊白手巾包著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則可以進行。
(2)草原騎馬圖片高清民族美女擴展閱讀:
草原的地理位置:
從地理地貌上看:內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和蘇克斜魯山,西至甘肅省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國。
海拔1000多米,地勢起伏微緩,有明顯的季相變化,適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長,從而造就了廣袤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漢武帝在此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翦伯贊曾在其名著《內蒙訪古》一文中指出,「一出居庸關,經過了一段崎嶇的山路以後,便在我們面前敞開了一片廣闊的原野,一片用望遠鏡都看不到邊際的原野,這就是古之所謂塞外。」
可見內蒙古高原的自然延伸,使得中國北方許多地區都具有相類的地貌特徵,這為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延伸奠定地質基礎。
C. 在大草原上騎馬是什麼感覺
在大草原上騎馬會覺得特別自由,能夠極致地感受到大自然和草原的魅力,整個人都會特別的放鬆和舒適。
D. 蒙古族女孩性格是什麼樣子的
大方,開朗,會騎馬的有點野。
E. 在內蒙古大草原騎馬是什麼體驗
在內蒙古草原騎馬很自由豪放,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上很是舒適和爽朗。
F. 草原上的少數民族及他們的生活方式
他們屬於游牧民族,以鄂溫克族為例
1、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斜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松木桿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
2、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里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
3、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鹼棺土葬,舉行送葬儀式。過去也曾有樹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對己故長輩、子女要附孝。並在春節、清明節等日子,舉行掃墓、祭奠活動。
4、鄂溫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傳統的婚姻習俗,有請媒人求親、訂婚、納彩禮和舉行婚禮的過程。各地鄂溫克人婚禮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有送親、迎親、設婚宴、舉行歌舞娛樂活動的內容,具有歡樂、祝福的氣氛。
5、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狍子的肝、腎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G. 想去內蒙古大草原騎馬!
呵呵 樓主 建議你去呼倫貝爾草原上看看吧 那邊環境能更好一點
年年在海拉爾都有套馬大會的
我本人是呼倫貝爾人 草原當然見過 不過天然的只去過一次了 很少的了 現在還有的 但是我本人還是喜歡冬天的草原 呼倫貝爾靠上的位置能存住雪的 一望無際的白色 夕陽西下 金紅色印在雪上 滿目的金黃 那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真的 與夏天的草原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每一次看到這樣的景色完全就沒有了別的感覺
只是單純的想哭
H. 草原湖邊人騎馬圖片,配詩
悠悠浮綠草,潺潺訴衷情。湖水藍,心兒寬,那裡有人在遠處,駕馬賓士閑。
I. 在內蒙古大草原騎馬是種怎樣的體驗
特別瀟灑特別快活,而且是當地的人帶著我去騎馬的,一點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那天我玩的特別開心。
J. 騎馬是那個民族的
騎馬是蒙古族的。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
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長膘。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長膘期不準騎馬狂奔使馬出汗。
(10)草原騎馬圖片高清民族美女擴展閱讀:
蒙古族馬文化介紹:
蒙古馬與蒙古民族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沒有任何一種動物的影響對人類文化的推動作用超過馬,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
馬成為人類的交通運輸工具之後,極大的提高了古代人的遷徙能力。尤其是蒙古族騎兵和戰車的出現,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許多民族的盛衰榮辱。從而,在人類文明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歷史產物——蒙古族馬文化。
對「馬文化」概念的界定,各國民俗學者們認為,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動物民俗中的一類,即本意;二是指馴馬人和騎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後者探討與馬有關的人類社會行為。這一引申意的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諸環節。
這種民族傳統文化和人類自然環境因素影響人類生活習慣的例子很多。因此,我們不能說人類征服了大自然,而只是人類適應了大自然。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敘述蒙古族馬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中的滲透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