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村走親戚越來越像「演戲」,不吃飯,不留客,就像是走過場,這是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太過忙碌,血緣關系所帶來的牽絆,已經不足以讓人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一步步提高,然而有得到就必定有失去,伴隨著生活的發展,農村親戚關系卻變得越來越疏遠,親情彷彿開始局限於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農村走親戚越來越像是走過場,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所有人都要忙著工作,走親戚更像是父母那一代人的痕跡,年輕人只不過是重在參與。
或許時代繼續發展下去,親戚關系早晚都會變成一種回憶。
『貳』 農村走親串門,據說有八個民俗老規矩,究竟是何
首先是這四點。1,看望老人和病人都要在中午去。“一天之計在於晨”上午是陽氣最旺盛的時間段,而老人和病人都屬於陰氣中的人,所以在陽氣旺盛的時候看望,主家會很歡迎的。2,看望病人的時候,病人病情突然加重,不應當立刻離開。老話說“人彌留之際,三魂走了兩魂半”如果你要是這個時候走會讓主家覺得膈應,你來了之後病情加重,萬一病人出來意外,主家更加難受。3,孕婦,產婦不能去看新媳婦,不能坐新人的床,不能動新人的東西。這樣不僅會影響別人,也會煞到自己的孩子。4,過了臘月二十三,女兒和姑爺就不能回娘家了。古時候,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一天,這一天之後,姑娘和姑爺再回娘家的話會帶來厄運,會使莊稼沒有收成。
『叄』 農村走親戚就像「演戲」,不吃飯、不留住,感覺是走過場,為啥
現在的人小氣自私,你拎什麼東西去,他依舊拎著你的東西來,一樣不加丟在你家就走了,有些親戚不走為好。
話說不到一塊,談的都是收入,子女工作,很少實際的關心親戚的身體,混得好的就是高談闊論,錢掙得少的就是沉默寡言,多了攀比,少了親近,現在走親戚都成為了一種負擔,禮輕的不敢送,禮重了自己腰包遭不住,所以現在年味也就越來越淡了。
都是走過場罷了,親戚與之間也沒有了親情和信任而言,甚至一年都不會聯系,過年,鄰里相親的關系更是慘淡的令人心寒,皮笑肉不笑的那種。
現在禮品都不送了多,因為送去長輩不一定喜歡,都送錢了。但年年送了,不去還是個心事,長輩還記得,某某今年還沒來。確實是個負擔。
現在農村變化很大,大部分都修了公路。都有班車來往。私人都有三輪和電動車。走親戚一般都不遠。現在大部分都不吃飯了。除非是春節期間。農村裡大部分都出去打工去了。剩下都是老人和小孩。偶然回去探望也是來沖沖去沖沖。人情世故也慢談薄了。
越來越是一種敷衍的形式,沒有交流、沒有感情、沒有共同語言,多的竟是攀比!
『肆』 農村走親戚為什麼不吃飯、不留住,給人的感覺像是「走過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了。很多的覺得以前我們走親戚的時候,都非常熱鬧的,親戚之間也有很多的話要說。但是現在,過年走親戚就像是一個形式一樣,把東西放下就好了,也不想吃飯,寒暄幾句就回家了。造成這種現象有幾個原因。
一:兩代人之間有代溝。
現在年輕人接過了老一輩人的任務,過年的時候一般都是年輕人去給親戚家送禮去。但是年輕人和老一輩人之間也沒有什麼話說,互相寒暄幾句之後就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在親戚家也比較尷尬,所以說一般放下東西就回自己家去,也不多留。不然雙方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其實主要還是現在的親戚之間感情淡了,聯絡的也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是需要維持的,不然大家平時各過各的生活,見了面連話都不知道咋說了。面對面都挺尷尬的。所以說平時還是多聯系一下比較好。
『伍』 過去農村走親戚會無憂無慮地玩幾天,為何現在走親戚卻是幾分鍾
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過去走親戚可以和老老闆一起玩瘋,親戚也會做美食招待客人,對孩子很有吸引力。 現在走親戚更多的是一種形式。 說得客氣一點,就是不喜歡給親戚添麻煩,其實是一種應對。
現在的孩子除了上課,基本上都做作業。 即使在假期,他們也有很多功課要做。 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甚至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玩。 即使他們有時間,他們也是一個人。 用電子產品玩游戲、看動漫。 她去親戚家也很害羞,不想和其他孩子玩。
『陸』 在農村,走親戚串門究竟有什麼禮數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
在農村過年過節走親戚串門的禮數有很多。比如送禮的樣式、回禮的樣式;過年的時候去拜訪人如果家裡有老人小孩要包紅包;家裡添新人,第一次到訪,要放鞭炮迎接等等。
然後,過年過節客人去主人家拜訪的時候,如果帶上了以前從來沒有去過的人,比如剛結婚的妻子、新添的孩子。這種情況下,一般主人會早早的在路口等著客人的到訪,遠遠地看見客人來了的時候,就要准備好鞭炮和煙花。等到客人走近的時候,就會把鞭炮和煙花全部給點燃,用這種喜慶的方式來歡迎新到訪的客人。
『柒』 為什麼現在的農村人就算窮也要走親戚
走親戚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文化。一般走親戚的時間在春節期間。因為這是一年之中最清閑的時候。農耕活動比較少,可以和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聊聊一年的收成和工作成果。農村地區的人們一直喜歡熱鬧的活動。
面子問題
雖然社會的發展讓貧富差距變大。但如果因為自己貧窮就連親戚也不走了,這是說不過去的。畢竟走親戚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而且不是每個親戚都是嫌貧愛富的。他們裡面很多人也是很純朴的。再說,在農村有很多七大姑八大姨愛聚在一起閑聊,讓人背後討論就不好了。所以,農民朋友不管自己的條件多不好,也會去走親戚,這是禮節問題。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捌』 農村過年走親戚,「最煩」有三種人,究竟是哪三種
過年走親戚是我們中國從古至今的風俗,去親戚家走親戚還會給小孩發壓歲錢,這是最開心的。都說走親戚能夠聯絡彼此之間的感情,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親戚都是好的,還有很多的親戚真的是讓人頭大,但是不走又不行。只能說盡量避著點了。
一:擺譜的人。
本來過年走親戚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大家都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見個面一起吃個飯。但是慢慢的,走親戚貌似已經成為了攀比的一種方式了,很多的人就想著走親戚的時候,自己能夠風光一把,讓自己那些窮親戚知道自己過的有多好,一年下來自己掙了很多的錢。那種趾高氣昂的樣子讓別人非常的不舒服,就像是在赤裸裸的炫耀自己一樣。
每個人的思想,價值觀都不同,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自己也不必要在乎,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
『玖』 關於70後走親戚的那些事,你有沒有感觸呢
說到「走親戚」很多人都認為親戚就是親戚,不管你結不結。其他人一直在疏遠親戚。但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親戚之間的關系不是現在這樣。雖然在親屬關系中存在「看不起窮人」的現象,但大多數親屬都願意互相幫助。作為70後,他應該對「走親戚」有著深刻的印象。7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出生在農村。小時候,親友之間的交流還比較簡單,但後來,親人的觀念逐漸被顛覆了。親愛的與否,家人,美麗與否,家鄉的水。我們家在湘南的一個大山溝里,村裡的人以稻米為生。因此每年農忙時節,親戚之間的探訪更加頻繁。
我們的親戚開著拖拉機送我們回家,一路上感覺他們已經「先進」了。如果親人不動,關系就會破裂。關系再好,一個不問,一個不說,久不聯系,感情就會淡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親戚都在城市落腳了,有的親戚去了很遠的城市,一年四季都回不了老家了。我們的生活條件也更好。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買得起小車的家庭也很多,交通便利。但是,走動的親戚較少,有些親戚根本不聯系。也有的親戚越來越勢利,喜歡互相比較。只有當某人有喜事時,親戚才會聚在一起吃飯。除此之外,親戚們不再有太多的交流。如果你向親戚借錢,你很可能會「推三防四」。如果你混得好,你的親戚會討好你。作為70後,我真正想念的是「農村親戚」。那時我們家並不富裕,但親戚們都很熱情。
『拾』 過年回農村走親戚,女人辛辛苦苦地燒火做飯,吃飯時卻不上桌,你怎麼看
過年回農村走親戚,發現農村有些女人辛辛苦苦地燒火做飯,吃飯時卻不上桌,你怎麼看?終於不拿山東某地農村說事了,是個好現象。但題主的說法也不錯,現在確實還有。大過年的,農村家庭婦女在廚房裡忙活半天,煙熏火燎的,結果還不能上桌享受自己辛苦的勞動成果,說不過去。
男人在客廳陪客人吃飯,女人在廚房忙活做飯菜,然後一個個再端上桌,這種吃飯的方式原本就是一個錯誤,別拿什麼熱情好客做擋箭牌。為什麼不能等把飯菜做齊了大家一塊兒吃呢?我們老家就沒有那麼多的臭毛病,不能慣著,等大家都幫忙把飯菜做完了,大家一塊兒坐著吃。
農村女人很多都有「順從」心理,甘願接受一些舊的傳統腐朽思想觀念的約束,明明自己心裡委屈,也要默默接受擺布,有的還是很自己母親和婆婆學習的,代代相傳,何其不幸?權利都是自己爭取的,只要問心無愧,理直氣壯,又不傷害別人利益,怎麼就不能上桌吃飯了呢?尊重女性,請從家庭小飯桌做起,不然一切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