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這張圖片。一個女人正在背上紋身,原圖完整的清晰沒水印,萬分謝謝跪求
1280*1024
B. 手畫古代美女圖的方法
畫仕女的手應該熟習和掌握以下三個規律:
(一)手的造型和姿態 仕女手的造型是指手的形象而言,如長短、肥瘦,大小 等,屬於人物的生理特徵。而手的姿態則是指手的動作與姿勢 而言,是體現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這兩個方面是互相聯系不可 分割的。為了說得更清楚些,將二者分述如下:
第一,仕女畫手的造型 歷代壁畫中所畫的佛、菩薩、飛天.供養仕女及舞蹈仕女 等,手的造型都不一樣,魏時仕女的手用細線描成,有韻手無 節,很柔軟;唐代畫的手有節,比真實的手略為誇張,第三個 手指稍長,顯得有力,並將手指頭突出來的肉勾出,這說明唐 代婦女不留指甲(圖一);五代至明清,手的造型越來越瘦 小,比例也愈加不正確,顯得人體大而手特別小,極不相稱。為了使仕女畫健康向前發展,我們應該繼承優秀傳統手的造 型,拋棄不健康的東西,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仕女手的造型。
第二,仕女畫手的姿態 前面已經說過,它是屬於表達人物思想和性格的。正如一 張畫中的人物刻畫直接關繫到畫的主題思想一樣,手的姿態如 果表達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那末,也有助突出整個畫的主題 思想。以我創作的《文姬辨琴》為例,此圖表現蔡邕在月夜彈 琴,為了試探女兒文姬是否真的能辨琴,他有意挑斷一根琴 弦,坐在一旁的文姬正細心傾聽與分辨其父挑斷的是第幾根 弦。這個情節關繫到手的姿態的處理,起初我在畫稿上設計文 姬伸出四個手指,意思是說斷的弦是第四根。有人看後很直率 地沉 「這樣畫手勢豈不成了解說圖」?他認為我這樣表達文 姬的思想過於簡單化,缺乏內心活動的深度。後來我反復推 敲,覺得這位同志的意見很有道凰可是怎樣處理文姬手的姿 態,才能哈當地表達文姬徊聽琴後猜想的瞬間心理活動呢?正 當我苦思暝想之際,忽然一個敦煌壁畫中用手支頤的《思維菩 薩》彩塑泥像浮現在我的眼前,它給予我很大的啟發。於是我決 定將《文姬辨琴》的手處理成緊貼在嘴邊並正在思索的姿惑 實踐證明,修改後的手的姿態確實比伸出四個手指含蓄得多。 最近我在創作中也遇到類似問題,使我更加認識到手的姿態在 仕女畫創作中是何等重要。
(二)手的結構 簡要地說,手的結構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構成手 掌的基部,由八塊小骨組成,約似橢圓形,位於手掌與前臂之 間,它將手掌與前臂連接起來。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 指最長,除拇指外,均由三節組成。在掌部的拇指側及小指側, 有兩個隆起的肉質,稱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個手從側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階梯逐級下降。手背側因前 臂肌肉的肌畦通過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時肌腱顯露於外。 我們畫仕女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結構的共同規律。
近代,由於醫用人體解剖學和藝用人體解剖學的出現,許 多國畫家、雕塑家、象牙雕刻及琢玉家在仕女題材創作中,手 的結構大都比較正確和健康,但也有某些作品手的結構及比例 不夠正確。這是因為作者沒有很好地掌握這門藝術科學所致。 這些毛病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人大手小」、 「兩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還粗或一般粗」、 「五個手指平列」、「手掌太長或太短」, 「手腕太細或太粗」. 「手腕和手的位 置不對或銜接不起來」等等。要克服這些缺點,必須重視人體 解剖學,並切實地學習與掌握它,運用到我們的仕女畫中。
(三)手的勾線 手的勾線也和面部勾線一樣,要求勻稱而細緊,使柔和的 線條富有彈力。卷軸畫仕女手的線條採用細線的游絲描,用以 表現仕女手部的勻稱和柔潤。壁畫仕女手部的線條均用鐵線 描,但描法與卷軸畫相同,線條也極為勻稱、有力,同樣能收 到游絲描的效果。敦煌、永樂宮壁畫中仕女手的勾線可證實這 —�6�1點,不同之處在於卷軸畫用淡墨勾,壁畫則純用濃墨勾。此 外,用筆可稍有輕重,起伏,但忌用轉折頓挫的筆法,這樣畫 手顯得比較僵硬。圖四為古代卷軸畫和壁畫勾手的方法,圖五、 六,七表現現代仕女手的姿態和勾線方法。從這幾張圖可看到傳 統手的勾線筆法及現代仕女畫手的結構的優點,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神,可供初學者參考。 由於手是人體的一個部分,與臂部有直接的關系,所以仕 女的臂部也必須畫准確,才能與其它部位相諧調。
(四)手的著色 第一,染曙紅。要求與臉同時進行,為表達出手皮膚里的 血氣,必須先後用曙紅將手指尖,手腕和前臂交接處、拇指 球、小指球諸部位染出。
第二,用赭石調朱膘,分染手指、手背及手掌的明暗,手 指只須往一邊染,不必兩邊都染。同時不要染得過深或過分求 立體感,否則與臉不協調。
第三,用朱膘,曙紅、藤黃和粉調合成肉色將手全部罩一 遍(與臉同時進行),干後再用曙紅調赭石勾手的顏色線(也與臉同時勾)。至此,仕女手的著色全部結束。
四.仕女各部位的著色及顏色的研製
仕女畫的著色也和山水、花鳥畫一樣,都要從染墨開始。 就是說,著色以前,一定要把應該染墨的地方(發髻、眼眉及 鼴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位)染好、染足,然後再開 始著色。因此,筆,墨、色三者之間是不可分9,J而又互相聯系 的。歷代畫家提倡「墨即是色」; 「墨分五墨六彩」 (五墨指 干黑、濃、淡、濕,六彩指墨可分為黑,白、干,濕,濃、 淡)。說明筆之所以表現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現物的色,都與 顏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國畫中純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畫,既 是初學的階梯,又是獨立而具有很高藝術性的畫種。我曾在故 宮看到兩幅明代仇英的白描仕女畫,真是精妙絕倫。其中一 幅畫的是一個彈箏的仕女,其面部、發髻,衣帶,以及樂器的 音柱、絲弦,都用豐富和不同濃淡墨色層層染出,極為細致。 此畫雖然不用顏色,但同樣有色彩的感覺。這兩幅高水平的白 描仕女畫,有力地說明了「墨即是色,,的道凰現將仕女畫的 著色技法扼要敘述如下:
(一)發髻的著色 發髻勾好後,先用淡墨逐漸加深染出(至少兩遍),然後 著臉和手的顏色,接著再將發髻用墨染到應有的濃度。用墨染 發髻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以清代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淡彩著 色的仕女發髻,用較淡的墨染出,只有一兩處用濃墨染;一是 明代仇英和唐、宋的染濃墨的仕女發髻,畫得特別濃。染墨最 難的地方要算額部的發際,必須按原來勾好的發際准確地染, 從濃到淡,一直染到無痕為止。初學的人,往往因為水分干濕 掌握不好,不是染不夠,就是染過了出樂的界線,結果使額頭變得很短蹙,有時還會被墨染臟,再也無法挽救。因此,要 染好發髻,必須熟練地掌握渲染方法中特有的「窄染法」技藝。 「窄染」是用很濃的墨色畫到發髻時,驟然染淡,並染得毫無 痕跡,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二)顏面的著色 仕女畫臉部的著色方法,從傳統的仕女繪畫來看,大體分 為兩種:
唐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技法 唐代《簪花仕女圖》、《宮中圖》,以及大量的壁畫、墓葬壁 畫(如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中的仕女人 物,面部著色均大同小異。由於晚清以前沒有洋紅,所以都用 B剛巳其染法是先將仕女的兩頰染出,再用濃的蛤粉罩一遍, 不用赭石。朱膘調成的肉色加染明暗。因為面部的輪廓線很准 確,雖然不加明暗也很有立體感。這種不染明暗的方法,從唐 代就流傳到日本,直至明治維新以後,甚至現代的人物畫家, 包括伊東深水和鏑木清芳等,都沿用這種顏面著色方法。
1.唐代卷軸畫與壁畫,在顏面設色方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 之處在於卷軸畫染胭脂之後,稍微用一點很淡的肉色,主要在 鼻子的暗面及脖頸下稍加渲染,然後加薄粉罩,再用重粉染出 額,鼻、頦(即三白)。這種施用重粉而不染明暗或少染明暗 的技法,恰好表現出唐代貴婦人所崇尚的濃妝艷抹的「盛妝」 效果,富有強烈的裝飾性。
2.五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技法 五代以後,仕女畫面部設色採用很細致的渲染法,用朱膘 和赭石染出眼窩.鼻的凹部,兩頰、嘴角、耳邊及顴骨各部 位,然後再罩上調有肉色的粉。這與唐代用粉不調肉色或少調 肉色大不相同,但仕女面部仍然和唐代一樣施加三白,而且更濃。五代以後直至現在一直沿用這種三白法,它比唐代設色更 富有立體感,甚至更力瞰艷厚重,《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付:女人 物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說,五代這種面部較細致並富有立體 感和質感的染法,在著色方面比之唐代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否定唐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法的長處。
C. 求些妖嬈唯美的古風女子圖片
這些都是本人網存的,希望幫到你了。
D. 《唐宮仕女圖》是一幅畫嗎唐代女子的真實相貌如何
由於書畫的特性,年代越久的畫,往往就不容易保存下來,古代的很多畫都是用紙或者絹布,這些材料都有著特定的壽命,一旦到了時間,就會開始腐爛,最終被徹底風化。
再加上戰爭等各方面的因素,能保留下來的古老字畫就顯得更加珍貴,在中國這些傳世的名畫中,《唐宮仕女圖》的年代相對久遠。
像《宮樂圖》這類,也細致刻畫了當時晚唐的茶藝活動,對於人們了解唐代文化的流行趨勢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人們研究民俗文化通過這類的圖畫是最為直接的。
也正是因為《唐宮仕女圖》得以保存,才讓國人了解了這段歷史,知道唐代女子的長相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態,倘若沒有這些文物,時至今日也無人知曉。
E. 中國古代女人圖片
先說明一下……真實的古代人的問題……仕女畫一般來講不是真實的古代女子形象……是屬於古人們對女子美好的想像……尤其是明代的……仕女畫與容像畫等寫實畫出入很大……
我經常去大明衣冠論壇……很學術……
發的都是古畫且以人物畫居多……
http://www.ming-yiguan.com/forumdisplay.php?fid=17
F. 唐朝仕女圖中仕女指什麼,為什麼叫仕女
仕女指以美女,也作「士女」。叫仕女的原因:仕女圖是人物畫的一種。原指以封建社會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後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
仕女圖亦稱「仕女畫」,是以中國封建社會中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繪畫。一種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畫面以仕女為主題。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宋元時期仕女圖較為罕見,這與當時花鳥畫盛行有很大的關系。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畫家們以積極入世的行樂觀密切地關注於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尤其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閑逸的生活方式,單調而悠閑的生活情調。張萱、周昉是這一時期著名的仕女畫家。
周昉筆下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代表了唐代宮苑仕女畫在形神兼備方面所取得的傑出成就。畫家在造型上注重寫實求真,女子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氣質雍容高貴,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
(6)在書畫女人的圖片擴展閱讀
《唐宮仕女圖》是一幅中國畫作,作者是唐代張萱、周昉,該畫描述唐代美女眾生像。主要表現唐代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
G. 要有(陌上花開緩緩歸)的意境,古代美女手繪圖,花開,石路,
手繪圖作者:何何舞,又稱ENO,青年插畫家,擅長水彩手繪,曾為《光年紀》、《今古傳奇·武俠版》插圖,為顧漫、滄月、唐七公子、桐華、步非煙、藤萍等大陸寫手插畫。著有個人畫集《華蓋之月》《銀蓮花》《空蟬與詩》《墨澗花》,繪本《神之右手》《彼岸花》。這個作者有很多手繪作品都是古風的,可以去看看
H. 中國寫字最好看的女人,她的字,你見過嗎
縱觀史書,女性書法家寥寥數人,可以稱得上史上第一女書法家的,唯有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衛鑠衛夫人,她同時還是書聖的姨媽。
後世提起衛夫人,都會借用杜甫之言:「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筆者卻感嘆,衛夫人早逝於永和五年,若待到永和九年之時,衛夫人也在蘭亭雅集之上,若以其女子之身寫作,想必《蘭亭集序》不能獨美。
I. 中國近現代女畫家
1. 【黃賓虹】原名懋質,因生於農歷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諱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質,字朴存。用別號甚多,以賓虹為最。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生於浙江金華。
黃賓虹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兩種時代,最終以中國畫大師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實踐,有著深刻的世紀之變的印記。在社會激變而產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藝術發展的諸多難題面前,黃賓虹謹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從探索民族文化源頭入手,以「渾厚華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為藝術創造的美學指歸,數十年孜孜埋頭苦幹。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繪畫則集中體現了他對藝術史傳統的深層熱忱和洞察。
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發展前景的獨特見解和創造。這一創造的意義更在於為中國畫史進入現代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
同時,他的創造精神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分質朴而偉大的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在時代激流中執著、智慧的一生。
2. 潘玉良(1899-1977)為例。他雖與有「現代中國西洋畫之父」之稱的徐悲鴻同時得到國家的留學金被保送到巴黎並成為同一所藝術學院(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同班同學,但後者1928年回國後卻先後被任命為北平藝專校長、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位,得到國家、藝譠及人民的敬仰;而前者1929年回國後雖也極幸運地在「上海美專」、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等覓得教職,但由於她的青樓背景而一直被國人及藝術界所誤解及鄙視,認為她本人及所繪的裸體女人畫像也是「傷風敗德」的,於是在受盡屈辱及不被認同的創作環境及傳統男性世界的話語下掙扎了八年,於1937年被迫離開丈夫及祖國到別國(諷刺的是這個「別國」卻似乎更懂得欣賞及尊敬她,多次地頒發藝術獎項給她)延續她的創作生命。直至1977年「人」終變「魂」(即1994年鞏利主演的電影及2003年及李嘉欣主演的國內電影劇《畫魂》的「魂」),客死異鄉,走完了這段78年既辛苦且輝煌的道路。她為人熟悉還是要到1978年後根據她本人遺願,把所有藝術創作(包括二千多件版畫、雕塑、油畫及素描作品)陸續運返中國後的事。
3. 戈湘嵐 ( 1905 -1964.3.31 ) 原名紹荃,又名荃,堂號忠恕堂,又署東亭居士。 江蘇東台人,早年就讀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入商務印書館從事裝潢設計,曾與友人創立學友圖書社,從事教育掛圖編繪與出版 。抗日戰爭期間,始習國畫,專攻畫馬 。勝利後在上海首次舉辦個人畫展,並拜趙叔儒門下 。 1950年後歷任上海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學編繪室主任、副總編輯、編審,上海畫院畫師,《辭海》編輯部插圖組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除畫馬外、亦擅其它走獸翎毛 。其作品《春耕》藏於中國美術館,《白馬圖》陳列於上海豫園小刀會歷史館,另有與鄭午昌合作之《大西南進軍圖》等 。
4. 龐左玉 (一九一五至一九六九)又名慶昭,別署瑤草廬主,女。浙江吳興人。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及上海分會會員、上海中國院畫師。
一九三四年畢業於上海藝專,後從鄭曼青學習花卉,由學徐青滕、陳白陽入手,後來又得其伯父龐虛齋(名收藏家)的指導,臨摹了很多古畫。
解放前曾參加過中國女子書畫會、中國畫會。解放後曾加入新中國畫研究會。
擅畫花卉、草蟲,風神秀雅,筆致工整,吸取惲壽平、華喦的設色與寫生技法。嘗為搪瓷工藝品繪制畫稿,受到群眾歡迎。作品有迎春圖、姐妹花開紅半天、牽牛花等。
其夫樊伯炎,是名畫家樊浩霖之子,也善畫。
5. 潘素 1915年2月2日生,女,江蘇蘇州人。1936年始,師汪孟舒、陶心如、祁井西、張孟嘉等習畫。1937年與張伯駒結婚。得窺張氏所藏書畫,潛心臨摹,又共游名山大川寫生。與齊白石、何香凝、張大千、胡佩衡等人有筆墨往來。曾於北平、西安等地舉行個展。1949年後,又在燕京大學辦過個展。1980年於北京與張伯駒舉辦夫婦書畫聯展。現任吉林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藝術顧問,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早年習花鳥,中年轉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綠山水及雪景山水。作品有《灕江春晴》、《夏山過雨》、《萬松積雪》等。《湖光清色》獲東京現代水墨畫協會86年度展優秀獎。1955年與張伯駒將珍藏的晉代陸機《平復帖》、唐代李白《上陽台帖》等八件真跡捐獻給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給予褒揚獎。有《張伯駒、潘素書畫集》行世。
6. 方君璧
7. 陸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畫家,近代十大才女之一。江蘇武進人。1915年就讀法國聖心學堂,她18歲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個畫家,師從劉海栗、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父親陸定原是財政部的賦稅司司長,1926年與徐志摩結婚,同年參加了中國女子書畫會,1941年在上海開個人畫展,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
她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卞昆岡》五幕話劇。她諳崑曲,也能演皮黃,曾出演《春香鬧學》、《思凡》、《玉堂春》等劇,在北京和上海名動一時。她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實的文字修飾能力,建國後擔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65年小曼在上海病逝。
一代才女,美人陸小曼是上個世紀20年代曾經火樹銀花的女子,亦是一個被千夫所指的女子。她的前半生,是一隻美艷的蝶,肆意炫耀著自己光彩照人的外表。她的後半生,是一隻平凡的蝶,安寧,平靜。
艷麗的容貌、富有的家世、出眾的才情使陸小曼早在北京社交界就有了「南唐(唐瑛)北陸(陸小曼)」之譽。而她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更是讓多數人覺得十分難能可貴。「她的古文基礎很好,寫舊詩的絕句,清新俏麗,頗有明清詩的特色;寫文章,蘊藉婉轉,很美,又無雕琢之氣;她的工筆花卉和淡墨山水,頗見宋人院本的傳統;而她寫的新體小說,則詼諧直率……」
8. 近代女畫家周先璞 周先瑜 姊妹
9. 李青萍
10. 李聖和,1908生,別號印滄老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愛書畫,5歲臨習名家法帖,擅真、行、草、隸尤攻小楷,所作法度嚴謹,秀雅瘦潤。工國畫及古典詩詞。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揚州市文聯委員,揚州國畫院專業畫家。
11. 顏裴仙(1904生),揚州最早出名的書畫大師,原名顏絲。顏裴仙的父親顏二民,是遠近聞名的詩、書、畫三絕的藝壇高手。顏裴仙詩書畫兼善。
12. 吳硯耕,吳芸,字硯耕。1910年生。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3歲隨父親(清末民初揚州著名畫家吳笠仙先生)習畫,以畫菊見長。
13. 李竹邨(1920生),自幼嗜畫,師從津門畫家陳少梅,被列為民國八大女畫家之四。李氏作品,無論工筆人物、北宗山水,還是花鳥都有很深的造詣。
14. 周雅玲,又名桐羽,號聞鶯草堂主人。祖籍東坡故居四川眉山,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花鳥畫會副秘書長、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作品在國內外大展中多次獲獎。
作品刊載於數十部國家級大型畫集,部分作品被文化部及國內外多家美術館、紀念館收藏。2002年榮獲國家人事部"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獎",2005年榮獲美國"國際文化交流獎金獎",2006年榮獲中國美協第三屆全國會員中國畫精品展優秀獎,2007年榮獲香港"相約香江"第三屆中國書畫花鳥畫交流展金獎。作品連續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有《中國當代名家·周雅玲》畫集。《中國畫家》、《亞洲書畫》、《美術》、《當代美術》、《美術報》、《中國拍賣》、《英才之光》、《中國書畫報》等報刊雜志對其作品均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