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花中的四君子分別代表古代四大美女中的哪一位
「四君子」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以梅、蘭、竹、菊謂四君子。是傳統寓意紋樣。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畫家用「四君子」來標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蘭菊四譜小引》:「文房清供,獨取梅、竹、蘭、菊四君者無他,則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滌人之穢腸而澄瑩其神骨。」文人高士,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如當代詩人周天侯的《頌竹》:苦節憑自珍,雨過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織新春。它的起源可早至晚唐,到宋代更為盛行。表示作者的胸襟,作為自我心靈情致的表現。明萬曆年間黃鳳池還輯有《梅竹蘭菊四譜》,一般均借「四君子」來表現正直、虛心、純潔而有氣節的思想感情。各種形式的四君子圖案紋樣,一直流傳到現在。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即善畫此類題材,其中猶以畫竹、蘭為最妙。明末鄭思肖善畫蘭,而且蘭無根,即寓意為河山破碎的無根之憂。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麼,梅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談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後,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如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等,從風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
但是,要畫好梅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一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再看蘭花。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藉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於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題材,擴大了審美領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情感,因此,描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號稱花中四君子,四君子並非浪得虛名,確實各有它的特色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
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
② 梅花美女,一幅畫。是什麼生肖
馬
梅花美女一幅圖一個字美,諧音沒也就是無(午),午對應著生肖馬。
我覺得是這個,嘿嘿……
③ 港劇古裝中金庸筆下的10位花朵美人 我看過這個貼子 不記得在那看過了,誰知道告訴我一下多謝
1朱茵 :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花素來象徵青春活潑的少女。茵茵嬌小可愛,風姿綽約,少女黃蓉和桃花有著不懈之緣,我看過朱茵版的射鵰,翁版是大家所公認的好,我就在風行搜出來看了,其實就外形而言,茵外形比翁更適合蓉兒,只是梅花總開在桃花前,文人墨客對梅之熱愛遠勝於桃。
2翁美玲:梅花
在中國文學史上,梅花的詩歌辭賦數量高居榜首。翁即使仙逝多年,在金迷心中永遠占據首位。梅花象徵恬靜而清苦。想當年翁孤身回港選美卻無緣三甲,歷經重重篩選方出演黃蓉一舉成名,締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經典。這個經典,身為金迷的我,總是沒有機會看,在風行上看朱茵版的時候,大家也還一致推薦翁,翁版的推薦值,在風行上總是很高的~!
3黃杏秀 * 杏花
杏花薄粉輕紅,象徵著春意盎然。阿秀是公認的古典美人,自然會「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眾星拱月成了無線80年代初當家花旦。在《天龍》中一人飾演阿朱和鍾靈兩個角色,此乃轟烈殉情之「紅」,彼乃活潑可愛之「鬧」,真可謂「紅杏枝頭春意鬧」!我有幸在風行上看了幾集,是在搜趙雅芝版的楚留香的時候偶然看到這個的,對她印象深刻之極,但是隨著光陰推移,阿秀在廣大金庸迷心中也如過眼雲煙。
4 陳玉蓮 * 蓮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道盡了蓮花冰清玉潔、一塵不染的高貴品質,有幸在風行看了蓮的小龍女,不食人間煙火,單是她的秋波眉黛已蘊含蓮之冰純性情,玉蓮出神入化的演技,成功演繹了小龍女、王語嫣、黃蓉三大女角。在顛峰時期激流勇退,永遠保持蓮花的清純。
5 範文芳 * 梨花
梨花素淡無染,潔白勝雪,清香縷縷,常被比作絕代佳人。芳千嬌百媚,她的小龍女同樣白妝素裹,「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其輕柔的外形、出色的演繹極盡梨花貞潔、冷艷的品性。這是我看的第一部神鵰,即不是李版,也不是劉版,看了之後印象深刻,風行上都說她有一股清冷氣質,不是小龍女又是誰
6 李若彤 * 菊花
菊花是陶淵明的至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彤曾靠無線力捧方一炮走紅。菊花最受贊譽的莫過於其傲霜凌雪的高風亮節。彤可謂不屈不撓,頂著玉蓮的壓力出色地演繹小龍女和王語嫣,深具菊花「冷艷」之特點,確實「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在風行上看了很多版小龍女,心理最喜歡的還是這款,只因為彤的眉頭帶著清冷與哀愁,那種感覺讓人心中默默傷感。遺憾的是中國人謳歌的花中君子,在西洋人眼中竟然一文不值,還屢屢用作出殯喪禮的貢花,嘆當年曾想把菊花列為國花後不了了之,結症就在於此。外貌西化的彤也未能倖免,褒貶參半。
7龔慈恩 * 蘭花
蘭花是隱逸之花,素雅淡然,遠離世俗之喧囂,其最大的骨氣莫過於鄙視名利權貴。程靈素沒有胡斐的出現也永遠是一株「空谷幽蘭」。很不好意思的沒有看過這個版!面有菜色的程靈素讓這樣一位美女演,哈哈,風行上大家都推薦這個版,我都沒有時間看,喜歡程靈素,不喜歡紫衣。
8黎姿 * 牡丹
名副其實的花王是富足和快樂的象徵。傳說武則天曾在凜凜寒冬號令百花齊放,惟獨牡丹不懾其YIN威,即使烈火焚燒也視若等閑,最終被貶往洛陽卻從此艷芳甲天下。姿出身高貴,剛出道時即以其花容月貌倍受青睞,後雖滑入低谷,但趙敏一角真正讓花王怒放紅遍大江南北。我因為剛看過這個版的倚天劍屠龍刀,所以最有發言權了,這里的趙敏真的很漂亮,風行上強烈推薦吳啟華版倚天就是因為這兩大演員是帥哥美女,而且編劇很棒。書上寫趙敏「燦若玫瑰」,但玫瑰花形狀酷似牡丹色澤卻遠遜,所以姿姿當之無愧「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9佘詩曼 * 桂花
桂花並不以外表取悅於人,僅是「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佘相貌平平,也算不上絕色美女。世人渴望「蟾宮折桂」,但桂花樹能被反復淺斟低唱離不開月亮的恩寵。佘能成名也全靠無線力捧接拍多部重頭戲,沒有袁潔瑩的辭演,佘根本無緣周芷若。剛看過這個版的倚天劍屠龍刀,這里的芷若真的被演繹的又弱不禁風又兇狠無比,風行上強烈推薦吳啟華版倚天,我想舍也功不可沒,她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反差之間也演繹的很好。不過「桂子園中落,天香雲外飄」,桂花最大的特點是香氣濃郁,佘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芷若,猶如桂花茶般沁人心脾,值得再三品味
10周海媚 * 水仙
水仙清雅高潔,亭亭玉立,必須借水方能開花。海媚名字中即與水相關,芷若又是漢水中長大,是名副其實的「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在出演《倚天》前海媚早已春風得意,飲譽熒屏,正如水仙被賦予「天蔥」「玉玲瓏」「雅客」「雪中花」「春玉」等美名。水仙本莖比春蘭秋菊柔弱,只有在優越的環境下才能培植其仙姿玉骨。我特別特別特別想看這個版,覺得海媚太好看了,真的像水仙一樣。可是一直沒有機會看,就在風行把吳啟華版的看了,舍沒有海媚那麼好看。海媚的芷若前期楚楚可憐,後雖一度羞憤狠毒,但最終仍返璞歸真,不染纖塵,極傳水仙陰柔之美。
④ 古代的美女真有那麼美嗎
現代人對於美女的標准應該都是比較一致的,認為身材勻稱,有迷人的身材曲線,再或是有一頭飄逸的長達,五官端正標致,那絕對算的上是美女了,其實在古代也有很多於美女的評判標准,而素來就有四大美女之說,如果審美的標准跟現代沒什麼區別的話倒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是有些評判標准,卻真的是和我們現在截然相反。
三寸金蓮這個詞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但實在我們生活當中已經見不到了,在古時候,人們認為女人都應該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應該在家中恪守婦道,據說三寸金蓮的發明也是為了防止女人管不住自己的腿而出去拋頭露面的,於是上到皇親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婦女,全都是裹的緊緊的三寸金蓮,在古時候可能是種美,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只覺得異常恐怖,讓人不寒而慄,這個陋習一直到近代才被人們廢除。

最後一個就是胖瘦,都知道四大美女之一當中的楊貴妃就以胖為美的典型,古代人因為大多比較貧窮,所以對於富人家裡能夠吃夠喝足的豐腴身材尤其羨慕,便流傳開以胖為美的說法,但是以胖為美並不是代表越胖越好,古人只是認為一個美女不管是從精氣神還是氣色面色上都是非常出眾的,如果要是太過肥胖那當然是不行。
⑤ 怎麼形容女人和梅花一樣美
1、女人如梅花,花之種種,千姿百態,不可勝數。
2、不攀不附,不媚不俗,做個和梅花一樣美的女人,勿讓歲月驚擾了自己的從容。
3、女人沉澱了歲月的美好,和梅花一樣華貴,比梅花更大氣。
4、女人如梅花,花開花謝,永駐的不是容顏,而是內涵。
5、女人如梅花,花開優雅,綻放自我。
6、女人如梅花,歷經歲月的洗禮和打磨,愈開愈艷,光彩照人。
7、女人如傲雪中的梅花,白雪中更顯得她的艷麗,不懼嚴寒,無畏風霜。
8、女人和梅花一樣美,亦如畫,也亦如詩,靈魂當有香氣。
⑥ 求中國和西方所有女神的資料以及所有中西古代美女的資料
女神考試資料網路網盤免費資源在線學習
鏈接: https://pan..com/s/1tUVyS3F3Yj_RKiummc2w
女神考試資料 企業管理 會計學基礎 管理學基礎課件
WPS Office.apk
第一章.pptx 第五章.pptx 第四章.pptx
第十章.pptx 第三章.pptx 第七章.pptx 第六章.pptx
第九章.pptx 第二章.pptx 第八章.pptx
⑦ 求好看的古代女子的圖片……
你有郵箱嗎?圖片有好幾張,我打包過來,我找的郁悶了,從粉色梅花到粉色衣服到粉色基調的圖片····不過我也一樣喜歡古風嘿嘿自己順便收藏了一些
⑧ 梅花和美女在一起是什麼寓意
梅花的花語是 高潔堅強和立志奮發
梅花和美女融合在一起,更能體現美人的英姿
花配美女,爽心 悅目
⑨ 古代如花的女人
1、班婕妤,漢成帝劉驁的嬪,趙飛燕、趙合德孿生姐妹的情敵,真名無考,婕妤是標示妃嬪的等級的一個稱號。她是賢德與美貌合一的象徵,是寵辱不驚的典範,具備作為皇帝的亦師亦友亦妃的綜合型魅力,堪稱學者型美女!
2、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羞花「的震撼力。唐玄宗李隆基兒子的壽王李瑁的妃子,婚後五年由李隆基冊封為自己的貴妃。她是著名的音樂家、舞蹈家,安史之亂中被摯愛她的人於萬般無奈下賜死。
3、西施,春秋亂世間越國謀士范蠡之戀人,吳王夫差之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沉魚」之強力,她違背良心做了一回吳國人民禍國殃民的壞女人。在導致吳國滅亡後,與范蠡扁舟隱逸而去。
4、李夫人,漢武帝劉徹最寵幸的皇妃,出身歌妓。她是著名詩句「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所歌詠的對象,還是「姍姍來遲」這個成語所指的對象,她最出彩的成就是韓非子「色衰愛弛」的理論大實踐。
5、卓文君,西漢時期漢賦代表性作家司馬相如的妻子,史上最著名的私奔故事的女主角,也是中國文人千古佳人夢里才子佳人的鼻祖。
6、王昭君,史稱「明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落雁」之強力。南郡秭歸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的功績盡在榮譽稱號「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有了保障。
7、趙飛燕,原名宜主,色情狂漢成帝劉驁的婕妤、皇後,班婕妤的情敵,西漢最著名的舞蹈家,從「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並且被稱為「飛燕」來推斷,似乎也是雜技演員,從淫亂的成就來看,她是製作春葯的專家。
8、蔡文姬,東漢才女,著名詩人,亂世紅顏的代表。蔡文姬一生三嫁,初嫁河東世族之子衛仲道,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戰亂里,她被掠到南匈奴,再嫁,為左王妃十二年。曹操用重金贖回,演繹一場「文姬歸漢」的倫理大戲。
9、10、二喬,三國東吳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大喬為孫策妻,小喬為周瑜妻,為英雄美人匹配的經典。杜牧的《赤壁》就暗含了一個典故:「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1、崔鶯鶯,同一個人,卻有兩個身份,三種性情,因為,崔鶯鶯是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里的現實人物和文學形象,她在文學里活了五百年!於是,有現實里的身份和文學里的身份。現實里的崔鶯鶯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西廂邂逅戀人。
12、碧玉,成語「小家碧玉」的主角,晉代汝南王司馬義的妾。孫婥應司馬義之請,作有《碧玉歌》兩首。其一: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其二: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難,回身就郎抱。
13、張麗華,南朝亡國後主陳叔寶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她發長七尺,其光可鑒,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寵冠後庭。百司奏事,後主常抱置膝上共決之,遂侍寵弄權,亂綱紀。隋軍入,與後主、貴嬪同入宮中景陽井,為隋軍擒斬。
14、侯夫人,隋煬帝的色 情迷樓里一個可能還是處女之身的宮女,以上 吊 自 殺的方式抗 議不得寵幸,深閨寂寞。她是歷史上少見的死後才得到帝王無限寵愛並且美名、才名俱滿天下的美女。
15、關盼盼,唐代徐州名伎,徐州守帥張建封妾。白居易做客張建封府上時與她有一宴之交,盛贊:「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據說,她在夫死守節於燕子樓十餘年後,白居易作詩批評她只能守節不能殉節,她於是絕食而死。
16、非煙,唐代咸通年間美女,精通詩文,善擊甌。她是史上反抗彩鳳隨鴉般「非偶」婚姻的代表,她在被丈夫捉姦後坦然而淡然承認了婚外戀:「生既相愛,死亦何恨。」遭到丈夫毒打致死。
17、柳姬,大歷十才子之一中書舍人(類似皇帝的機要秘書)韓翃妻,著名的「章台柳」故事女主角,詞牌[章台柳]的緣起人物,章台柳在後世成為形容窈窕美麗女子的代名詞。
18、霍小玉。「大歷十才子」之一李益的未婚同居女友,李益少年及第前後,詩名響徹長安,遍求佳人,兩人相見後,同居兩年,山盟海誓不分離。李益後來因為家人強迫,娶妻盧氏,對霍小玉狠心割愛,致使她憂恨而死。
19、毛嬙,《管子》和《莊子》里都記載過的美女,和西施同時成名。《管子小稱》說:「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齊物論》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20、貞娘,貞潔的化身。安史之亂時,她從北方流落蘇州,被迫墮入妓院,善歌能詩,才貌出眾,為蘇州絕色佳麗。一位富有才學,人品端正的人重金賄贈鴇母,欲留宿於真娘處。真娘上吊自盡,以死守身,是一位賣藝不賣身的烈女。
21、朱淑真,她的詩作受到市民的激賞,卻在死後遭到父母的焚燒。她顯然是英年早逝的「問題美女作家」。她的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與李清照齊名,有《斷腸集》存世。
22、花蕊夫人。花蕊一樣美麗又嬌弱的女人卻輕聲細語出利劍一樣刺骨的聲音。她艷驚兩朝,既是後蜀孟昶的慧妃,也是宋代宋太祖的妃子,她便同時有了亡國之君和開國之君的兩君專寵的榮華,而榮華背後是無盡的辛酸和不幸.
⑩ 古代女子喜歡在額頭眉心處繪上象梅花印似的圖紋.比如楊貴妃.想知道那個類似於梅花印的東西確切的叫什麼
〖正月梅花〗
花神壽陽公主(影斜清淺處,香度黃昏時。)
梅花,關於雪花飄飄的歲寒早春時,一般人為是農歷正月的代表花。其冰清玉潔,一身傲骨尤其為世人鍾愛。
梅花的花神相傳是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壽陽公主到宮里梅花林賞梅,一時睏倦,就在殿檐下小睡,正巧有朵梅花輕輕飄飄落在她的額上,留下五瓣淡淡紅色的痕跡,壽陽公主醒後,宮女都覺得原本嫵媚動人的她,又因梅花瓣而更添幾分美感,於是紛紛效仿,以梅花印在額頭上,稱為「梅花妝」。世人便傳說公主是梅花的精靈變成的,因此壽陽公主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二月杏花〗
花神楊貴妃(沾衣不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杏花屬木本薔薇科落葉樹,花朵嬌小可愛,而成片的杏花林。景色更是奇麗。農歷而月又稱杏月,正是杏花初放之時,朵朵美若天仙,柔媚動人。
杏花的花神相傳是楊貴妃。楊貴妃雖然身系唐玄宗的三千寵愛於一身,但是在安史之亂時,馬兵變,玄宗不得及應軍士之求殺了楊貴妃。當時,眾人將楊貴妃的屍體懸掛在佛堂前的杏樹上。平亂之後,玄宗派人取會屍骨移葬時,只見一片雪百的杏花迎風而舞。玄宗回宮後,命道士尋找楊貴妃的魂魄,此時的楊貴妃已在仙山上。司職二月杏花的花神了。
〖三月桃花〗
花神息夫人(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同屬木本薔薇科的桃花盛開與農歷三月,一般又稱為桃月。桃花姿態優美,花朵豐腴,色彩艷麗,長被譽為美人,盛開時明媚如畫,猶如仙境,乃有所謂的「世外桃源」。
桃花的花神最早相傳是春秋時代楚國息侯的夫人,息侯在一場政變中,被楚文王所滅。楚文王貪圖息夫人的美色,意欲強娶,息夫人不肯,乘機偷偷出宮去找息侯,息侯自殺,息夫人也隨之殉情。此時正是桃花盛開的三月,楚人感念息夫人的堅貞,就立伺祭拜,也稱她為桃花神。
〖四月牡丹〗
花神李白(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開於農歷四月,唐代人以起香濃色艷,有富貴之枝,而對牡丹為「花王」,直到今日,世人仍愛其國色天香。
牡丹的花神傳說眾多,或說貂嬋,或說麗娟(漢武帝的寵妃),但是以李百最為知名。有一回,唐玄宗偕同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一時興起,與李白進宮寫三章《清平樂》: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
「名花傾國兩相歡, 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五月石榴〗
花神鍾道(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
俗稱農歷五月是榴月,五月盛開的石榴花,艷紅似火,有著火一般的光輝,因此許多女子都喜歡榴花戴在雲鬢上,增添嬌艷。
石榴花的花神傳說是鍾道,五月是疾病最容易流行的季節。於是,民間傳說的「鬼王」鍾道,便成為人們信仰的主要對象,生前性情十分暴烈正直的鍾道,死後更誓言除盡天下妖魔鬼怪。其嫉惡如仇的火樣性格,恰如石榴迎火而出的剛烈性情,因此,大家就把能驅鬼除惡的鍾道視為石榴花的花神。
〖六月蓮花〗
花神西施(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農歷六月俗稱荷月,荷花既蓮花。蓮花生於碧波之中,以「出淤泥而不染」著稱,且花大葉麗,清香遠溢,因此自古即深受人們喜愛。
蓮花的花神相傳是絕代美女西施。傳說中。西施在助越滅吳之前,是賣柴人家之女,夏日荷花盛開時,西施常到鏡湖采蓮,也許因為西施曾是六月時節的采蓮女,她美麗的身影無人能比,於是就自然成為蓮花的花神了。
樂曲中,排簫綿綿遠飄的音韻,畫出如碧波般的蓮樂,清遠的女聲,飄送出蓮花清香。舒展悠揚的旋律中,令人想見吳越佳人駕一葉清舟,在蓮中采蓮的動人情景。
〖七月蜀葵〗
花神李夫人(錦水繞花籃,岷山帶葉青。)
蜀葵,植株修長而挺立,開於夏末秋初,花朵大而嬌媚,顏色五彩斑斕,其中,黃蜀葵又稱為秋葵,在詩經中就餐曾提及「七月菱葵叔」,葵指的就是黃菱葵。秋葵是一種朝開暮落的花,一般人說的「昨日黃花」,就是以秋葵為寫照。
菱葵花的花神相傳是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李夫人的兄長李延年曾為他寫一極其動人的歌,即:「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由於李夫人極早逝,短暫而又絢麗的生命,宛如秋葵一般,所以人們就以她為七月蜀葵的花神了。
〖八月桂花〗
八月桂花--花神徐惠(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丹桂花又名木犀,丹桂,好生於岩領間,花族開與葉腋,黃色或黃白色,香氣極濃。八月桂花香,因此農歷八月又稱為桂月。
桂花的花神相傳的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徐惠生與湖州長城,自小就聰慧過人,五月大就會說話,四歲就能讀論語,八歲能寫詩文。因為才思不凡,被唐太宗招入宮中,封為才人。太宗死後,徐惠哀傷成疾,二十四歲就以身殉情。後世就封這位才情不凡的女子為桂花的花神。
〖九月菊花〗
花神陶淵明(颯颯西風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農歷九月的深秋時分,正是菊花開得最艷的時候,因此又稱為菊月。
在菊花這個璀燦的香國里,有的端雅大方,有的龍飛風舞,有的瑰麗如彩虹,有的潔白賽霜雪,相當迷人。
菊花的花神相傳是陶淵明,菊花的凌霜怒放,性情冷傲高潔,在群芳中備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喜愛,更為菊花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菊花的花神自然非他莫屬了。
〖十月木芙蓉〗
花神石曼卿(江邊誰種木芙蓉,寂寞芳姿照水紅。)木芙蓉又名木蓮,因花「艷如荷花」而得名,另有一種花色朝白暮紅的叫做醉芙蓉。木芙蓉屬落葉灌木,開在霜降之後,農歷十月就可以在江水邊,看到她如美人初醉般的花容,與瀟灑脫俗的仙姿。
木芙蓉的花神相傳是宋真宗的大學士石曼卿。宋代盛傳在虛無縹緲的仙鄉,有一個開滿紅花的芙蓉城。據說在石曼卿死後,仍然有人遇到他,在這場恍然若夢的相遇中,石曼卿說他已經成為芙蓉城的城主。因為在眾多傳聞中,以石曼卿的故事流傳最廣,後人就以石曼卿為十月芙蓉的花神。
〖十一月山茶〗
花神白居易(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光一道映朝霞。)山茶花開放在寒風細雨的農歷十一月,花朵五彩繽紛,有大紅,粉紅,紫白,純白等。百的色勝玉,紅的如火燃燒淡赤。萬紫千紅,飄香吐艷,為寒冷的大地增添了幾分愉悅的色彩。
山茶花的花神傳說是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知名的詩人,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備受稱贊而聞名於世。傳聞中並沒有說明為什麼白居易是山茶的花神,或許是詩人不畏強權的性情,如同山茶的不畏寒風細雨吧。
〖蠟月水仙〗
花神娥皇與女英(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水仙別名金盞銀台。水仙開於蠟梅之後、江梅之前,為冬令時花,花如其名,綠裙、青帶,亭亭玉立於清波之上,素潔碧玉般的花朵冒雨而開,超塵脫俗,宛如水中仙子。
水仙的花神相傳是娥皇與女英。據說,娥皇、女英是堯帝的女兒,二人同嫁給舜。姊姊為後,妹妹為妃,三人感情甚好,後來,舜在南巡崩駕,娥皇與女即雙雙殉情於湘江。上天憐憫二人的至情至愛,便將二人的魂魄化為江邊水仙,二人也成為蠟月水仙的花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