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女子舞劍圖
男扮女裝?暈。。
你的條件太高了,要男扮女裝,還要個男的邊上,搞基?以上將就看看了。
㈡ 這還要分三六九等中國古代的老百姓可以隨意佩劍嗎
五嶽劍派,同氣連枝;八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用現在社會的常識來解釋,這些門派其實也無所謂什麼正派,邪教,說白了,就是黑社會之間爭奪地盤,但是,本篇不是討論這個話題,而是想討論一下,古代的老百姓或是江湖人士真能每天提一把鋒利的劍或刀,在大街小巷逛來逛去?
古人佩劍好像是有這個傳統,但是佩劍的人的級別好像都還較高。
▲古代劍客
因此,冷君認為,一,古代老百姓沒有提刀帶劍的習慣,佩劍的一般都是一些上層階級,用來顯擺用的,而非防身,像韓信這樣,窮困潦倒還掛著一把劍,在街頭巷陌遊走的人,應該是特例中的特例。二,就算古代的老百姓想提刀帶劍,從政府維護治安方面考慮,也不會無限制任由百姓想帶就帶,雖然不會如現在的社會,管制刀具是不能隨便販賣和攜帶的,但也會加以囿制。像古裝片中,整座酒樓里坐滿了提刀帶劍的江湖人士的場面,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
㈢ 歷史上有沒有適合女性用的兵器呢
有,而且還不少。中國有著悠久的武學文化,在其中出現了眾多不同種類的武器,自然也有適合女性的武器,下面我們就來舉例說說。
一、鞭子
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說武器中的大刀棍棒是陽剛的表現,那麼以柔克剛鞭子是陰柔的代表。短柄長鞭,揮舞起來靈動瀟灑、柔媚中透露出威勢,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是俠女們十分喜愛的武器。
㈣ 古代女子所用之名劍
古代女子不像武俠演義裡面帶著劍到處跑,一般女子不配劍,偶爾有也是匕首,像劍舞比如公孫大娘,只是花劍,不是用什麼名劍,幾乎目前所知古代名劍沒有女子使用的
㈤ 古代清雅的佩劍名字是什麼
古代清雅的佩劍名字是如下:
1、碧水劍
2、鴻潔劍
3、美殷劍
4、雪麗劍
5、巧倩劍
6、白洛劍
7、雨晴劍
8、汐羽劍
9、淺慕劍
10、蒹葭劍
11、柔諾劍
12、花盡劍
13、絲挽劍
14、香巧劍
15、飛陽劍
16、碧琴劍
17、之玉劍
18、寄瑤劍
19、沛文劍
20、南露劍
21、從陽劍
22、白山劍
23、煙凝劍
24、天亦劍
25、水瑤劍
㈥ 古代女子的佩劍名字有哪些
古代女子的佩劍名字有:
1、碧水、美音、飛霜、白羅。
2、玉清、鳳鳴、鳴鳳、淺木。
3、劍甲、柔諾、花錦、萬斯。
4、星玥、湘橋、青溪、青羽。
5、碧琴、致宇、瑤姬、沛文。
6、路楠、青虹、白山、顏寧。
7、天一、水瑤、白鹿、青釭。
8、白洛、雨晴、汐羽、碧琴。
9、之玉、寄瑤、碧水、鴻潔。
10、美殷、從陽、白山、煙凝。
11、翠萱、丹雪 、念雲、凡雙。
12、憐晴、以南、含雁、梓鸞。
13、從霜、花休、易巧、畫芷 。
14、婧楠、欣妍、凡錦、樂瑤 。
15、友兒、淺畫、慕凝、代雙 。
16、慕梅、琴袖、入畫、化煙 。
17、柔諾、花盡、絲挽、舒蘭 。
18、美瑩、玉婧、霜花、浮夢 。
19、子語、夏黎、南笙、諾語 。
20、雅萱、向彤、子琴、以茜 。
21、麗芳、欣悅、羽薔、蕾雪。
㈦ 古代的人是怎麼把劍佩帶在腰上的求圖
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一路打打殺殺走來,變成了一個十分強悍的民族,並養成了尚武的習俗與精神,從國君到貴族到平民,男人們普遍喜愛劍,並形成了一個武士階層,後來的「士」,就是從武士中間分化出來的文人,文人與武士的結合,就出現了「俠」。古代的文人並不是文弱書生,因為本質上他們是武士,或者游俠,他們詩不離酒,劍不離身,身不離馬,肌肉練得很發達,砍人也不怎麼眨眼,又由於當時法制不健全,很多社會問題和矛盾需要文人俠客去解決,所以俠客成天忙著報仇雪恨或打抱不平,在當時屬於陽光職業。例如唐代的李白15歲就劍術嫻熟,後來「仗劍辭親,去國遠游」,開始了行俠仗義的俠客生活。再如文天祥和辛棄疾,都是「醉里挑燈看劍」的文人,一生的熱血都用於收復山河的悲壯事業。
俠客也有不陽光的時候,那就是當時的專業刺客,如刺殺秦王未遂的荊軻,刺殺趙襄子未遂的豫讓,刺殺吳王僚成功的專諸,等等。他們開了國際恐怖主義的先河,因此一直受到後世的歌頌。當然,刺客的EDC不能再用普通的劍了,他們一般都用匕首,但匕首畢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很多江湖豪俠大概不會正眼看它。唯一例外的是專諸的匕首,專諸刺殺吳王僚使用的匕首很小,可以藏於魚腹,因此名曰「魚腸」,又因為恐怖活動獲得成功,名揚天下,所以後人尊稱這把匕首為「劍」,全稱就是「魚腸劍」。P
先秦時期,男人對劍的崇拜心理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劍已經不是凶器,而是神器。一把好劍的威力,已經不屬於人力的范疇,而是屬於神的力量。據《越絕書》記載,晉、鄭兩國興師圍楚,三年不解。被人圍攻了三年,讓楚王很不爽,終於忍無可忍,他親自赤膊登城,揮舞干將和歐冶子所鑄的大阿寶劍指揮作戰,士氣頓時大振。晉鄭聯軍被打得「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這一巨大勝利,讓楚王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他的大臣風湖子解釋說,「鐵兵(劍)之神」與大王之神相通,所以產生巨大威力。( \
好劍之風的盛行,也催生了很多優秀的鑄劍師和劍術大師。當時的著名的鑄劍師如吳國的干將和越國的歐冶子,都對中國冶煉技術的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在當時也屬於國家級重要人才,享受工程院院士的榮譽。直到今日,浙閩一帶還有很多鑄劍工廠和鑄劍師,不過現在人們買劍主要的主要目的,是放在家裡鎮宅、辟邪、驅鬼。 - g
由於喜歡隨身攜帶寶劍,也大大增強了男人的自信心,所以先秦和漢唐時期中國男人都很有陽剛之氣,抱負遠大,漢、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漢武帝還在穿開襠褲的年齡,就與手下的小朋友們在後宮練習劍術,當他長大之後,鞏固了帝位,然後就開始拿北方野蠻的匈奴人開刀。漢武帝的豪邁之氣喚醒了民間沉睡已久的尚武精神,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向北方蠻族豎起了勝利之劍,匈奴人被趕到了歐洲。漢武帝的手下也是一幫具有俠客氣質的將領,如霍去病、衛青、李廣等等。霍去病20出頭就六次出征大漠,戰功顯赫。漢武帝給他蓋了一座豪華府第獎勵他,誰知他並不買帳,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可惜天妒英才,這位戰神在24歲時就病死了。
同樣唐朝的強盛也來源於尚武精神的發揚,看看唐朝人的精神與氣度,不是後來任何一個朝代的人可以比擬的。很多具有俠客精神的文人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等等都加入了對抗北方野蠻民族的戰斗,他們用詩記錄了如火如荼的衛國戰爭。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高適的「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以及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等詩句,讀來盪氣回腸,讓後世男人手心出汗,青筋暴起,劍氣彌漫胸中,呼之欲出。
唐朝以後,男人佩劍逐漸少了,尚武精神也逐漸式微,宋朝的衰亡就是教訓。後世的書生也不再是俠客,他們不佩劍行俠,而是負笈(書箱)趕考。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7%D8%CA%BC%BB%CA&in=30135&cl=2&cm=1&sc=0&lm=-1&pn=0&rn=1&di=773256328&ln=2000&fr= 點這個看圖 是始皇帝佩劍圖
㈧ 古人究竟是如何佩劍的
《禮記》記載,古代的老百姓都是佩劍的。刀劍不僅被古人用來建立戰功、保家衛國,也被用作個人裝飾。
那麼,古人究竟是如何佩劍的?刀劍都是怎樣固定在衣服上的?
方法一:?式佩劍法。?,是專門用來系刀劍的玉質鼻鈕。秦始皇陵就出土過用?佩劍的兵馬俑。
?
劍柄上裝?,佩戴刀劍時,直接用腰帶穿過。這就是將刀劍栓在腰間,再劇烈的運動刀劍都不會脫落。
方法二:掛肩佩戴法。用幾十枚圓形瑪瑙片縫成背帶,與劍首相連,再掛在肩上,跟我們現在背單肩包差不多。
方法三:單耳懸掛法。環首刀的刀頭有一個圓環,佩戴時,用繩子穿過圓環,再系在腰帶上。
後來古人發明了劍鞘,劍鞘上裝環,繩子穿過環系在腰間,刀劍正好形成45°傾斜,出刀入刀時就會很順手。
你可能有疑問了,這樣用繩子系來系去,不會很麻煩嗎?
老祖宗的智慧值得後人敬佩。他們在繩子的兩頭,一頭系刀劍,另一頭系一顆大珠子,再將珠子塞入腰帶,卸刀時輕輕一拽。
這樣,使用不僅方便,珠子別在腰間,還可以防止刀劍脫落。
方法四:雙附耳懸掛法。這個微小的設計,讓古人佩戴的刀劍足夠牢固:刀鞘上的兩只「耳朵」,一頭用繩子繫上,另一頭系在腰上。
既可以使刀保持45°傾斜,便於拔刀,又能固定刀劍,簡直是兩全其美。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瀟灑帥氣的出刀入刀,其佩戴方法就是這種。
刀劍,藏之則穩若泰山,亮之則氣吞山河。佩戴刀劍,不但能使男子顯得威風凜凜,而且可以使其散發出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氣質。
㈨ 古代清雅的佩劍名字有哪些
1、碧水劍
2、鴻潔劍
3、美殷劍
4、雪麗劍
5、巧倩劍
6、白洛劍
7、雨晴劍
8、汐羽劍
9、淺慕劍
10、蒹葭劍
11、柔諾劍
12、花盡劍
13、絲挽劍
14、香巧劍
15、飛陽劍
16、碧琴劍
17、之玉劍
18、寄瑤劍
19、沛文劍
20、南露劍
21、從陽劍
22、白山劍
23、煙凝劍
24、天亦劍
25、水瑤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