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女人旗袍走姿
古代女人不穿旗袍
古代這個詞的定義,起碼是1911年滿清覆滅以前了,而旗袍,是在1911年滿清覆滅後才發明的。
旗袍真正的發明原因實際上並不那麼光彩。1911年民國建立,滿清八旗沒有了鐵桿莊稼(固定的每月下發的生活補助)。
沒有任何勞動技能的滿清八旗子弟迅速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為了謀生,八旗女子們不得不將自己的家改裝成窯子,開門接客。
但是,旗人女子普遍並不像滿清辮子戲裡面那麼漂亮,大多數旗人女子的相貌實際上很一般。為了招徠客人,旗人女子們於是設計製造出了旗袍。
旗袍確實是偉大的時裝發明,穿上旗袍再加上一雙高跟鞋,能夠輕易的將普通女子裝扮成美女,美女裝扮的國色天香---------於是,旗人的窯姐們成功的招徠了生意。
不過,其實這也算不得什麼丟臉的事情,事實上,胸罩、三角蕾絲褲、女用高跟鞋、晚禮服這些現代主流服裝,全部來自於19世紀歐美高級妓院的發明。
最後,在中國歷史方面,古代、近代、現代的分別如下:
1840年以後一般被稱為近代(國際歷史上則大多以法國大革命為分界線);
1911年以後一般被稱為現代;
1949年以後一般被稱為當代;
而古代一詞,起碼是指1840年以前。
而1911年後才發明並推廣的旗袍,肯定在古代沒有女人穿著的。
❷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的禮儀
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裝,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在近代,它融合了歐美服飾的風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範式。由於其線條明快流暢,可最大限度地展現女性曲線美,如今,旗袍做為一種文化載體成為了最適合東方女性身體特徵的服飾,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的喜愛。那麼旗袍的穿著禮儀又有哪些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選旗袍
旗袍的面料、花色應與著裝的場合相協調。普通棉布和真絲織錦緞做出同樣款式的旗袍,其風格會截然不同:一個樸素雅緻,一個華麗高貴。購買旗袍時,一定要考慮穿著的場合因素,選擇相應風格的面料和花色。
旗袍剪裁
旗袍是挑人的,所以在穿著旗袍時,一定要選擇剪裁合身的旗袍。旗袍不管是領口、胸圍、袖口還是臀圍都要合身,任何一處過於緊綳或過於寬松,都會使整體的美感大打折扣。
旗袍開衩不宜過高
莊重的性感,才是旗袍給人最好的感受,所以在穿旗袍時,不能過多的追求性感嫵媚的效果而忽略了旗袍得到高雅之處。日常工作或休閑場合所穿的旗袍開叉都不要高於膝蓋邊緣以上10厘米。一般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場合,對於服裝有特定要求時,女士才能穿開衩開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開衩長旗袍。
盤扣要扣好
在穿旗袍時,旗袍所有的紐扣都必須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紐扣不扣,都會給別人留下難以抹去的「輕浮」印象。
穿著旗袍之前檢查所有紐扣,如有縫線松動的紐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證在穿著時紐扣不會脫落。
注意身姿體態
穿旗袍時,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儀態。因為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會在眾人面前完全展露出來。旗袍很修身,所以最忌諱彎腰駝背。
入座的時候盡量注意輕、慢,同時注意用手捋一捋旗袍後面,避免出現褶皺。坐下之後雙腿合攏,再稍微斜一點,無論坐在椅子上還是沙發上,都不要佔滿位置,留下三分之一即可。即使累了也盡量不要靠在椅子上或者沙發上,這樣會顯得特別懶散,讓旗袍的氣質大打折扣。
穿旗袍用餐
無論站著還是坐著,雙臂都應該緊貼身體,用餐需要做任何動作時,也只是文雅地使用肘之前的小臂,避免因為幅度過大而露出下腋(這在穿無袖旗袍時更要當心)。
內衣不外露
穿旗袍時一定要避免內衣不外露。在內衣的選擇上,要選擇與旗袍相配的內衣款式,顏色上也要精心選擇,要求妥帖、舒適且內衣輪廓無痕。
❸ 我想知道有關穿旗袍的坐、站以及手的擺放方面的禮儀!
坐下時,兩手從後上方慢慢的把裙腳敷平,慢慢的坐下,讓裙的後面做在屁股下面,沒有一點皺,兩腳傾瀉45度,兩手交替輕輕的放在大腿上即可.
站起來的時候,兩手交叉握住放在肚子上右邊一點,抬頭挺胸!記得面帶微笑哦!
❹ 當時尚新元素碰上中國旗袍,怎麼搭配才能更加美麗
如今,旗袍通常用作小禮服,在公司的年會,婚禮,交響樂等一些正式場合中穿著。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婦女慷慨地穿著旗袍,因為很多人都想到旗袍。 日常穿著有點太誇張了嗎? 但是,您必須知道,歷史上有一段時間,幾乎所有的婦女都穿著旗袍。 旗袍是當時最常見的服飾。 無論是年輕的女學生還是年長的女士,她們都穿著旗袍,走在街上。
即使在今天,張凡納的出色街拍也是如此。 實際上,只要您將旗袍看作是一條普通的修身連衣裙,就不難穿。 在當今的日常生活中,旗袍的搭配似乎越來越隨意。 只要發型和配飾做得很好,就沒有大問題了。 以下是旗袍或改良旗袍的一系列街拍。 您可以非常時尚,聰明,或者非常休閑和友善。 關於旗袍作為常規服裝,款式取決於發型和鞋子。
❺ 求中國古代女子結婚的鳳冠霞披(圖)和禮儀
中國婚禮按照禮制文化與歷史地域不同大體上分為:漢式、滿式、藏式、回式、蒙式、苗式,而現在流行的的中式婚禮往往是,身著鳳冠霞披和狀元服、或者身著秀和裝與長衫,所行的禮儀是按照明清婚禮習俗為主旋律進行的婚禮儀式。當然,也許不少人會認為中式婚禮是漢婚的一種,或者認為中式婚禮就是明制漢婚,其實身著鳳冠霞披和狀元服只是穿著明制服裝行滿式婚禮禮儀。因為目前全國上下除了西式婚禮以外,滿婚普及率很高,所以基本上所有人都習慣的稱滿婚為——中式婚禮,意思是說,中國人的婚禮。 漢婚與中式婚禮的主要區別是以下這幾個方面: 首先,歷史文化不同:漢婚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黃河流域——黃帝部落(即:華夏部落),有著5000年以上的偉大歷史;中式婚禮起源於——中國——宋末元初——黑龍江流域——女真族(即:滿族),有著3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明朝及以前任何朝代的婚禮儀式均統稱為漢婚,他要求新人身著漢服作為婚禮儀式的禮服:明末清初到明國時期,是中式婚禮取代漢婚的年代,他要求新人身著滿裝作為婚禮儀式的禮服。 其次,行禮方式不同:漢婚無論是何朝代均以入座行禮(即:新人彼此相對幾案而跪),而中式婚禮是以新人站著行禮,並且不需要幾案。漢婚無論何朝何代新人入喜堂必然是由掌燈者負責開喜門,象徵喜從天降;而中式婚禮是以新人在婚禮通道中跨火盆、跳馬鞍,上台後揭開紅蓋頭象徵紅紅火火、平平安安、稱心如意;再次,漢婚同牢合巹方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要求新人喝三杯盛在匏瓜和瓠瓜當中的美酒,吃三口盤中的食物,象徵著同吃一鍋飯、同為一家人、同甘共苦之意,最後一杯酒杯必須互換對方手中的酒杯,因此中國的交杯酒最早起源於此;而中式婚禮在喝交杯酒的時候,沒有同牢儀式的環節,不需要吃任何食物,第三口交換酒杯後直接繞過對方脖子一飲而盡,其寓意是:交歡和好、白頭到老。最後文化底蘊不同漢婚在夫妻交拜、敬拜天地、朝親父母時都採用四拜儀式,因為漢文化講究的是拜活人一律四拜,拜死人和鬼神一律三拜;而中式婚禮作為滿文化的代表講究的是婚禮諸多環節均採用三拜儀式,因為三在滿文化裡面屬於吉數,象徵著三陽開泰、三權鼎立等。 最後,影響意義不同:漢婚和漢服作為漢文化的精華在盛唐傳入日韓和世界各國,形成了目前日本的國婚——燭光婚禮、以及韓國的國婚——韓婚;當然,漢服也先後形成了日本現在的國服——和服、以及韓國現在的國服——韓服。同時,漢婚的很多程序被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融入到他們本土的婚禮當中;正所謂:世界婚禮源漢婚。中式婚禮作為目前中國本土舉行最多的婚禮儀式,在世界上聲名遠揚,代表中國新娘的旗袍、喜慶鮮艷的馬褂(又名唐裝,其實是滿裝的褂子演變而來,中國古代唐朝時期真正的唐裝其實是漢服),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美國的舊金山唐人街的大多數華人,都身著唐裝旗袍,舉行中國傳統的的中式婚禮儀式。 無論是漢婚還是中式婚禮,其實都是中華文化偉大的表現形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近年來漢婚慢慢被很多新人復興,中式婚禮慢慢走出國門;漢服被很多中外朋友喜愛、旗袍唐裝被很多當代的年輕人追捧。中國文化在以華夏文化漢民族為主體的基礎上,通過無數次的民族大融合。吸收了滿、藏、回、蒙、苗等各族之精髓,其婚禮也透視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意境。所以漢婚和中式婚禮都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婚禮,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愛我中國、愛我中國婚禮! 現將漢婚和中式婚禮的視頻奉上,以供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准備舉辦中國漢婚或者中式婚禮的新人們觀摩,根據自己的不同條件,選擇自己喜愛的婚禮儀式!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因此望廣大新人和同行提出寶貴意見!
❻ 穿旗袍做禮儀應該注意什麼
旗袍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給人的印象是端莊典雅。長發捲起,精緻的立領,曼妙的身姿,柳葉般纖細的腰肢,白皙修長的玉腿,總能讓人眼前一亮。如果你想穿出旗袍本身的味道,你必須坐直,多注意一些細節。旗袍女人一直很溫柔,甚至更謙虛。讓我們看看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如果夏天陽光太強,那麼戴著折疊的花傘,就會增加戴望舒《雨巷》中手持油紙傘的紫丁香般女孩的朦朧美。還有一件事特別重要,那就是穿旗袍的時候必須帶包,但是不能把包背在肩上。旗袍強調整體美感,背在身上非常難看。如果你穿旗袍,你就需要選擇優雅漂亮的手袋。
❼ 穿旗袍時應如何行禮旗袍的來源
旗袍雖有「旗」但與滿清八旗無必然關聯,是中國幾千年的女性袍服文化在清代的續接而已。中華服飾長河流淌到了近代,歷經兩千多年流變的中華袍服,進入「旗袍」時代。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大變革時期,也是傳統袍服向旗袍演變的關鍵時期。此時,無論是南方或是北方,各種改良旗袍紛紛在女裝舞台上亮相。在這個大變革的年代中,有三個推動旗袍產生的必要條件:第一是「滿漢交融」,存在著滿漢文化融合的社會環境。第二是「提倡女學」,有女性解放、女性教育的時代背景。第三是「西風東漸」,原有的穿著習俗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
民國初期由於滿清政府的下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衣著觀念發生明顯變革,民間服裝進入了新舊更替的時期。穿滿清服裝的人大大減少,漢族傳統女裝重新被大眾青睞。正如張愛玲所言:「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原有的漢服經過改裝和演變,流行起加長馬甲和大袖衫的套裝。這種漢服的結合套裝進一步合成,演變成民國初期的旗袍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