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穿30年代的絲襪女人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穿30年代的絲襪女人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13 14:52:20

『壹』 上世紀八十年代,幾乎所有女人穿錦綸絲襪,是嗎

不是,正好相反,那時錦綸絲襪不易買到,有一雙那樣的襪子可以炫耀了。大多數人穿純棉襪子。

『貳』 8.90年代的女人穿裙子一定會配肉色絲襪,而現代的女人穿裙子都不愛配絲襪,為什麼啊

因為皮膚質好,不需要配搭絲襪。大膽的秀+炫耀自己白皙的腿嘛。

『叄』 蕾絲襪的蕾絲襪品種

早在美國,蕾絲襪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盛行於女性愛美的每個角落。在中國,蕾絲襪盛行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
起初在國內的流行款式品種單一,多為肉色蕾絲襪、白色蕾絲襪和黑色蕾絲襪,經過多年的改進,中國女性對審美的需求不斷增高。出現了更多款式的蕾絲襪,更是出現多顏色修體蕾絲襪。
白色蕾絲襪:能帶給女性修長圓潤的腿部曲線外,還幫助女性體現身材協調搭配。
黑色蕾絲襪:是女性最喜愛的一種主流顏色,不僅僅能在家裡穿,而且還能穿於社會生活中,讓修長的腿部曲線更加誘惑,對皮膚白皙細膩的女性來說,黑色蕾絲襪是對她們對美與性感追求的最大渴望,這也是目前市場黑色居多的原因之一。黑色蕾絲襪還能將豐盈的腿部曲線變的修長,因為光學視角的原因,造成修長圓潤的視覺感受,讓女性顯得更加嫵媚動人,更加自信。
灰色蕾絲襪:有著與黑色蕾絲襪相同的修身效果,而且更多的體現了淡雅的嫵媚。讓女性在穿著不同色彩的蕾絲襪相互對比時,更能獲得男士的眼球,回頭率非常高。灰色蕾絲襪的特點是表面細膩,伸展柔和,彈性均勻。特殊的配色材質,在沒有加強擋的情況下,能更好的鎖緊腿部敖肉,展現女性腿部修長豐盈的形體,深受女性朋友的喜愛。
彩色蕾絲襪: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對審美需求的增加,在裝束蕾絲襪上,女性對蕾絲襪顏色多樣性有明顯的增加,在傳統黑色和白色蕾絲襪上,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例如:紅色、綠色、藍色,與黑白色有著同樣視覺效果的各色蕾絲襪,也十分受女性朋友親賴!漸漸成為她們選擇的目標。
肉色蕾絲襪:這是在早期出現的一種蕾絲襪顏色,多為家居穿著,也是三大主流顏色之一。
網孔蕾絲襪:這是一種出現比較晚的蕾絲襪品種,這種蕾絲襪的出現,顛覆了只有密集紡織蕾絲襪才能修長腿部曲線的觀念。根據網孔的大小,可以分為:細孔、小孔、中孔、大孔、超大孔五種款式,根據女性的喜好和身材條件,可隨心選擇,能更好的體現玲瓏曲線的腿部之美。
印花蕾絲襪:隨著紡織技術的進步,在蕾絲襪上紡織出圖案已經不在新鮮。這種蕾絲襪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對審美要求較高的社交場合,十分能體現女性曲線。相對其他品種,更能吸引多的眼球及回頭率,不失為女性比較喜愛的品種之一。顏色也多樣性,一般:黑色、肉色,圖案較為齊全。
吊帶蕾絲襪: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公共場合穿著以往在私家才能穿的吊帶蕾絲襪,以往的吊帶蕾絲襪都是做為情趣為主的女性用品。隨著人們對美的重新認識,對感性的直觀表達,越來越多的時尚女性,已經拋棄過去的傳統觀念,來更好的展示自己。吊帶蕾絲襪目前的款式也是多樣性的,以提供給更多女士選擇。

『肆』 民國時期女人們旗袍里穿的是褲襪還是絲襪

絲襪。

民國時期褲襪還沒有出現,所以,旗袍里應該是穿的絲襪。

20世紀60年代,英國設計師瑪麗·奎恩設計的超短裙風靡全球。裙子越來越短,高筒襪相形見絀,吊帶襪被拋棄。襪子與內褲成為一體,連褲襪誕生。它的舒適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對它寵愛有加,這一款型經久不衰。同長襪一樣,連褲襪材質很多,有棉質、尼龍、天鵝絨、包芯絲、羊毛混紡等。通常為絲襪。

(4)穿30年代的絲襪女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

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