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蒙古族女人的頭飾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蒙古族女人的頭飾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6 08:29:31

Ⅰ 有哪些好看的少數民族頭飾

作為一個苗族姑娘我覺得苗族服飾還挺有特色的哦。這個是比較日常的裝扮啦,平時在電視上網上看到的頭飾銀飾一般都是在比較重大的節日才佩戴的。

Ⅱ 元代蒙古族婦女服飾以什麼為特色冠飾

元代蒙古族婦女服飾以姑姑冠為特色冠飾。

姑姑冠,又作顧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其實是蒙古語「婦女頭飾」的漢語音譯。其實,姑姑在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有四種。這個詞不僅僅是「對父親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稱」,它還有「婦女」的意思;「冠」為帽子之意。其實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東西,即一種元代蒙古婦女頭飾,是一種高高長長的帽子,蒙語作「」。
這一獨特的冠服的起源,是源自蒙古族的一種特殊的搶婚風俗。後來,姑姑冠就成了區分已婚婦女與未婚少女的標識。這樣,戴上姑姑冠的女性,就可以避免外人不知是否已婚而被「搶婚」或者「求婚」了。
即帽子式樣男女有別。《黑韃事略》載,蒙古男子「帽而夏笠」。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

Ⅲ 頭飾的各族頭飾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一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代少數民族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代。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現在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里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餘個。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雲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氂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一斑。
現代的首飾,材料單純得多,僅限於某些貴金屬如金、銀以及金銀之類的合金仿製品和翡翠、玉石、鑽石、寶石、珍珠、珊瑚、流浪等。近年來,雖也開始製作塑料、陶瓷首飾,但普及度較低。相對來說,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頭飾,其所用材料要豐富得多,而且也不一定追求名貴,而是就地取材,因時制宜。概括起來,世界少數民族用作頭飾的材料大體可以區分為這樣三類:動物類、植物類和礦物類。動物類除上面已經提到過的獸角和羽毛外,還有獸骨、獸牙、貝殼、蛋殼、蟹爪、馬爪等,甚至還有某些小動物。植物類頭飾有花朵、樹葉、竹片竹管、木片木棍、苔絨等,甚至還有成只的水果。礦物類頭飾物有各種礫石、石珠、石片或金屬如銅、鐵、金、銀等。可見,少數民族的頭飾物是十分多種多樣的。稀奇古怪,但也是十分豐富多彩。
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和其他首飾和體飾一樣,以銀為主。同時,還有金、銅、錫等金屬,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屬材料,羽毛、獸角、獸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動植物材料和絨球、絲穗等棉毛製品。頭飾的形式有簪、釵、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乾脆就是銀元和鑰匙。蒙古族無論男女,頭發上都飾以寶石、珊瑚、碧玉,女的插銀簪。西北土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頭飾。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婦女發蓋上飾銀元、銅珠;而未結婚的姑娘則在帽子上飾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貓頭鷹、雪雞羽毛;老年婦女則在發辮上墜銀元和鑰匙。塔吉克人常在帽沿上飾以銀鏈,已婚婦女的發辮上卻綴白紐扣和絲穗。塔塔爾族的頭飾則是舊銀幣和金屬牌。錫伯族的頭飾較為豐富,尤以新娘為甚,戴頭箍、插簪子和鬢釵,戴花。滿族入關前也主要以花為飾,入關後銀飾十分繁多。西藏的門巴族女子飾彩色珠串,男子則在帽邊用孔雀羽毛圍扎,十分雄壯美觀。塔巴族頭插竹簽、銀簽,戴珠串,插鳥翎。羌族插銀或鋼打制的簪、釵。白族則插銀或玉的頭轡。傣族婦女除銀釵外,還喜歡插色彩鮮艷的塑料梳子和戴鮮花或塑料花。苗族頭飾均為銀制,十分豐富突出。布依族插銀發簪。水族喜歡在頭上插梳子。仡佬族除一般的銀簪外,還有一種白銀發飾,專門戴在頭上。壯族婦女一般都使用銀針、根簪。瑤族、畲族的銀制頭飾都十分突出。高山族與其整個服飾相配合,戴羽冠、角冠、花冠和銀冠。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也有小麥、油萊、豌豆等農作物。
藏族服飾和裝飾風格大致可以分為藏東、藏南和藏中、藏北四大類。這四類又可以分為農牧區二大風格以及各年齡階段和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身份之分。這是各地藏族服飾共有的特點。由於藏民族居住的地域廣闊和山川的自然阻隔,造成了雖屬同族但服飾各異的局面。
藏族服飾,作為一種存在於本民族文化生活模式中的組成部分,佩帶又是構成藏族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佩帶的裝飾品的質地一方面是金銀物器,另一方面是天然寶石。
藏族服飾文化里頭飾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種裝飾品,它構成了某種地域特色的審美情趣,象徵著不同地區的穿著風格。
藏族婦女大多數將頭發分編成無數根小辮,頭飾大多是琥珀、珊瑚、瑪瑙、綠松耳石等各種天然寶石。佩帶時有的直接把裝飾品固定在發辮中,也有將各種要戴的頭飾固定在與發色相近的布上,再與發辮一起銜接,這樣既美觀又方便。為了便於下雨時披自製毛氈雨披和戴帽子,發辮和頭飾一般集中在下部。
藏北已婚女子將長發從中間分開,編成許多辮子,前額的分發處開始分別在兩邊的細辮上串上相對稱的珊瑚、翡翠等寶石,把後腦勺的頭發編成一根較粗點的發辮,上面固定上從大到小的銀圓。
未婚女子將頭發編成一根或兩根,沒有過多的講究和裝飾物。
藏族婦女的頭飾中,最有特色且內涵豐富的是戴在發頂上的「巴珠」。貴重的「巴珠」由寶石或珊瑚做成,其形制前後藏有所不同,前藏婦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後藏戴的是半月形。姑娘頭上一插上「巴珠」,就意味著姑娘已經長大成人了。所以,第一次播「巴珠」的時候,按照傳統習俗,還對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向姑娘表示祝賀。 苗族盛裝頭飾也許是我國少數民族頭飾中最奇異、最精緻也最漂亮的頭飾了。其中一種頭飾,具有明顯的牛崇拜的色彩。苗族婦女在載上由銀泡、銀片組成的銀冠後,還要戴上兩支連在一起的銀制水牛角,就象一個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條龍,龍頭朝內,呈二龍戲珠之勢。兩支銀角中間,有扇形銀芒。另一種頭飾,由自下而上橫排的五支寶劍頭形銀片組成,也戴在銀冠上。五支銀片長尺余,大體相等;「劍尖」朝左,右邊整齊;正中有風頭飾。橫片上插滿鮮花。上面兩種頭飾,用銀多達三斤。

Ⅳ 蒙古族的頭飾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玲瓏剔透,以鄂爾多斯、烏拉特、巴爾虎、科爾沁最具代表性,可以說是頭飾中的精品。

清代遺留下來的頭飾,極為講究,當時大量使用金銀、珊瑚、瑪瑙、松耳石、翡翠、琥珀、玉石、珍珠等材料精心製作而成,外形特徵變化很大,製作工藝也有所不同。大部分頭飾都是以紅色為基調,蒙古族對紅珊瑚、綠松石尤為偏愛,這與民族信仰有關。由於紅珊瑚色澤純正,與珍珠、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貴權勢,被蒙古人視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稱為「瑞寶」。它驅凶辟邪,寓意著吉祥富貴,是幸福與永恆的象徵。松耳石不僅其色澤艷麗,據說它還是神的賜予。因此,民間服飾、佩飾上多用它來做裝飾物。白銀象徵著聖潔,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

鄂爾多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服飾文化積淀深厚,頭飾被譽為極品,有「頭飾之冠」的美稱。銀鏈、銀鈴、鏨花貼片相綴,耗銀較多,與成排成串的紅珊瑚鑲嵌,造型華美,工藝精湛,體積和重量都超過其它部落,是鄂爾多斯姑娘出嫁時最華麗的裝飾。鄂爾多斯頭飾式樣較多,每個旗縣都略有不同,多達十幾種。有無後屏和有後屏的,有大後屏和小後屏的,小的後屏垂於肩上,大的後屏光珊瑚珠就得上萬顆,一個個串起來,有順序的排列,整個披掛在後背上,長穗子垂於胯下,隨人的行走而飄逸,遠遠望去,像流動的瀑布。還有的頭飾,面頰兩側的垂鏈有長有短,製作工藝十分復雜,也有輕重、大小之分,有的華麗,有的簡潔,鄂爾多斯婦女戴上這樣貴重的飾物,特別的顯眼。按照當地習俗,姑娘出嫁,無論貧富都要戴頭飾,通常在民間要准備一副好的頭飾,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從頭飾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貧富。過去一般家庭的女子成親,雖然也要戴頭飾,但用銀很少,鑲嵌的珊瑚珠也小,有的用不起珊瑚就用紅料器代替,重量有三、四斤,價值達二、三百個銀元。而富家女子出嫁時,卻要佩戴重約十餘斤,價值可達上萬銀元的頭飾。比較貴重的頭飾,往往要以尚好的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換取。無論昂貴還是廉價,頭飾都是女子出嫁時必備的飾物。鄂爾多斯頭飾由連垂和頭飾兩大部分組成。連垂是在胸前左右辮發上垂掛著的辮套發飾,用布和棉絮縫制而成,上面刺綉有各種圖案和鑲嵌著銀飾片和珊瑚珠子。關於連垂的形成,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各部之間互相征戰,勝利者把俘獲的婦女辮子拴系在木緣上以防逃遁,後來演化成今天的連垂。鄂爾多斯頭飾是由額箍、後屏、頰側垂穗、額穗等幾部分組成。額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兩邊綴著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間鏨花銀座上鑲著大顆的紅珊瑚,隔間又嵌著綠松石。前額銀珠子編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開。後屏是頭飾的後大片,上窄下寬呈凸字形,上面綴滿了排列整齊的紅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間部位有一個方形的鏨花銀座,嵌著數顆紅珊瑚、綠松石珠。後小片垂於耳後左右,長三寸,工藝如後屏,綴滿珊瑚、綠松石珠,上面有圓形或方形的銀質裝飾。面頰兩側的垂穗子,是銀鏈和珊瑚、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對稱,有數條或十幾條之多,長至肩下,尾端吊著銀鈴子,行走起來叮當作響。裝飾用的大圈銀耳環,多數佩掛在面頰兩側的連垂上,大的重約幾百克,有的每側多達四個。一般在佩戴頭飾前,先將發辮束於發棒之內,然後戴上綉有龍鳳圖案的圓頂立檐帽,帽子上還要繫上彩色頭巾。根據當地習俗也有隻戴頭飾不戴帽子的。

按照烏拉特部落的習俗,姑娘出嫁時,要進行分發儀式,然後穿裝打扮,給新娘戴上頭飾。頭飾上面還要戴上水獺皮的圓頂立檐帽,帽子頂部有帽結,下垂兩條綉花飄帶。整套頭飾由額箍、垂飾、墜子、蝴蝶結、額穗子、釵等組成。額箍和後簾均由大小同樣的鏤空銀座橫排釘綴,銀片上鏤雕著吉祥圖案,並由鑲嵌20個珊瑚珠的墜鏈在下額處連接,然後把面頰兩側各10個由銀、珊瑚、綠松珠串成的垂鏈套在額箍上,垂鏈長於腰際。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銀質額頂飾,頂飾轉圈鑲滿大顆的綠松石和珊瑚。烏拉特頭飾戴的時候可以拆分,已婚婦女平時只戴額箍,逢年過節時才戴全套頭飾。有的習俗是根據年齡拆戴,年齡越高戴的飾件越少。相比之下,大漠深處的和碩特婦女頭飾就素雅的多了,它是由一對黑色發套,兩顆珊瑚珠,一個銀釵和額頂吉祥座組成的。發套長110厘米左右,用青色綢緞或平絨布縫制而成,上下兩端刺綉有梅花、荷花、蓮花、牡丹等各種花卉圖案,佩帶時先將頭發梳於頭頂,把辮子裝進發套,順著兩鬢垂至腰際,發套在腋下串進坎肩,在坎肩下擺處露出20厘米長的發套裝飾邊。然後把發套的上口用一對大珊瑚珠子連起來,再用銀釵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額頂處,銀座上對稱地鑲嵌著9顆翡翠和紅珊瑚,頭飾戴好後,可根據季節的變化,也可帶戴帽子,也可不帶戴帽子。冬天戴旱獺尖頂立檐帽,帽子頂部有結,下垂紅綠黃三色飄帶。春秋戴圓帽,其式樣為圓頂,帽口有3寸的裝飾邊,左側釘有紅色或粉色花朵。土爾扈特婦女頭飾相對比較簡單,已婚婦女梳雙辮子,將辮子放入發套中,發套上口嵌三角銀飾邊,然後戴陶爾其克帽,寬帽檐正面為「火」 形圖案,兩側為吉祥圖案。姑娘梳獨辮式封發。蒙古族穆斯林是一個大約只有1500多人口的群體。他們的頭飾與眾不同之處是,頭飾底座為銀質壽形腦盤或鎏金壽形腦盤,並鑲有中間大兩邊小三顆紅珊瑚珠。臉頰兩側掛垂穗子,每側各3條,每條串有9顆珠子,從上往下第6顆為翡翠或綠松石珠子,其餘都為紅珊瑚珠,銀環上掛大耳環,把梳好的兩條辮子,裝入黑絲緞縫制的發套中,垂於腦後,一對發套由5個銀扣相連,銀扣由法郎彩裝飾,再用兩顆大珊瑚珠子固定在發根上。戴頭飾時先用黑紗巾纏頭,戴上頭飾後,在發辮後面把頭紗兩頭用銀卡子串起來,有一種飄逸感。

烏珠穆沁是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婦女頭飾造型具有立體感,主要由羊角式發夾、銀鏤空額箍、額穗、垂穗子、後簾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裝飾的銀質蝴蝶,其下面用銀環連著銀蝙蝠和吉祥結。發夾兩側有掐絲鏤空銀飾。額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狀。兩鬢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銀鏈結成的長穗子,發箍上面戴立檐帽,帽頂部有吉祥結。察哈爾頭飾輕便玲瓏,圍箍中間嵌數個鎏金花座。鑲珊瑚、松石珠,兩側鏤花銀飾連接流穗,額箍後面為一彎月形鏨花飾片,接珊瑚、松石珠編成的網狀後簾,簾長及肩,增加了頭飾的絢麗。巴爾虎部婦女頭飾,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傳統特徵,頭飾由額箍、牛角形銀飾組成。銀額箍通體鏨花,前部鑲嵌數顆珊瑚,後墜三個鏤空小銀鈴,兩側為牛角形銀飾,採用鏨花工藝成型,銀片曲饒,層次分明。整個頭飾呈扇形,牛角形邊緣包鏨花銀邊,銀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紋,每側垂四條銀穗子,帽子上綴紅纓子,保留了古代貴族的風范。

與其他部落頭飾相比,布利亞特頭飾造型顯得極其簡約。只有額箍上嵌紅珊瑚,兩側垂掛鏤花的銀環,與胸前銀盒掛飾相連,顯得精巧而華麗。生活在科爾沁草原上的科爾沁部落,婦女的頭飾與其他部落相比與眾不同,主要體現在簪釵的搭配上。頭帶綴滿四排珊瑚珠,額前鑲嵌長方形綠松石,佩帶時先將頭帶從前額系於腦後,已婚婦女喜歡梳妝發髻。在盤發上插上造型各異簪釵,紋樣精雕細刻,有各種花卉點綴,精巧淡雅,大方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看著這些精美的頭飾,不得不讓人欽佩蒙古族手工技藝的高超。
蒙古族婦女頭飾風格,是歷經百年逐步形成的。它是蒙古族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現,它不僅承載著蒙古族豐富的民族情感,也融會了超凡的想像力和睿智的設計構思。

Ⅳ 95後姑娘拍56個民族服飾視頻,不同民族的服裝各有哪些特色

我們中國的民族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百花齊放。各有各的的風采,56個民族,56朵花。經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只要我們細細的觀察,就可以看出中國民族服裝服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的特點。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各個民族特色服飾吧。有許多的民族特色服飾我們沒有辦法一一介紹,但是這些民族服飾都是各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的結晶。中國民族服飾不僅是每個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標志之一,更是這個民族繁衍下去的根和本。中國民族到現在為了發展分居在各地,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服飾。中國民族服裝服飾發展到今天,他是不會隨著時間而停止,反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加快進一步變化。

Ⅵ 蒙古族女性戴的圓頂帽怎樣製作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