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美女采蓮舞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美女采蓮舞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16 20:25:48

❶ 荷花朋友圈配文簡短

【詩句類】

1、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王昌齡《采蓮曲》

3、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4、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李商隱《贈荷花》

5、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6、

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李白《淥水曲》

7、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台上宴吳王。

——李白《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8、

荷香銷晚夏,菊氣入新秋。

——駱賓王《晚泊江鎮》

9、

數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

——姜夔《念奴嬌·鬧紅一舸》

10、

碧樹涼生宿雨收,荷花荷葉滿汀洲。

——唐彥謙《金陵懷古》

【通俗類】

1、

月光下,彷彿碧玉一樣的荷葉挺立在水中,連成一片,是那樣親密無間。

2、

翠綠的荷葉叢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個個披著輕沙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佇立。

3、

炎熱的夏天,太陽照在荷花上真是艷麗多彩,它們給寧靜的池塘增添了一份生機。

4、

去年夏天,我去了北京清華大學的蓮橋,走近荷塘,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

5、

我愛荷花池,它雖沒有西湖那樣濃妝淡抹,沒有長江那樣氣勢磅礴,沒有瘦西湖那樣寧靜柔和,就是這樣一個小池子,帶個人們的感覺卻是無景能比的。

6、

我摘下一片荷葉,往裡面滴一點水,只見一顆顆晶瑩透亮的小水珠在碧綠的荷葉上滾動著。

7、

月光下的荷塘波光粼粼,不時發出清脆的聲音,叮咚!叮咚!

8、

這荷花散發出來的清香在早晨,傍晚最為濃重。

9、

荷花的花瓣,潔白如玉,花里托著深綠色蓮蓬,蓮蓬向上的一面有許多小孔,裡面睡著荷花的種子。

10、

來到池塘邊,荷花一株株挺立在那裡,它們姿態各異,有的含苞待放。

【歌詞類】

1、

看那荷花在水面,千萬朵花兒數著它好,人人見了心喜歡。

——龔玥《荷花》

2、

滿湖荷花開得嬌艷,兩情依依許下心願。

——憲明《醉西湖》

3、

微風和著細雨輕輕打著節拍,荷花仙子的舞步多呀多歡快。

——陳詩樂《荷花池塘》

4、

江南里三月微微涼,雨里荷花如船隻渡滿江。

——姜宇楠《黃粱一夢》

5、

池邊采一縷微微荷花香,執子之手伴你在水一方。

——孫藝琪《醉紅妝》

6、

又聞一季荷花盛,想起你的笑容。

——郝然《清清》

7、

秋風收斂了荷的凡心,蜻蜓們也不知,躲到了哪裡。

——李明珠《凡心》

8、

撥霧觀雲霞,錦鯉戲荷花。

——七叔《客子光陰》

9、

荷花呀,荷花呀,你是那樣清香淡雅。

——周旋《荷花》

10、

游過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鳳凰傳奇《荷塘月色》

【名人名言】

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2、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李白

3、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王維

4、

荷葉似雲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姜夔

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6、

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曹雪芹

7、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石濤

8、

岸柳染綠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暇文

9、

芰荷香噴連雲閣,閣上清聲檐下鐸。——潘閬

10、

驟雨過,似瓊珠亂撒,打遍新荷。

——元好問

【語錄類】

1、一陣風吹來,荷花翩翩起舞,那形貌千姿百態,美不可言。

2、花朵開在綠色的葉子中間,有白色的,有紅色的。

3、我走近西湖,西湖裡長著許多荷花。綠油油的荷葉像一個個大玉盤浮在水面上。

4、湖面上,布滿了碧翠欲滴的荷葉,像是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翡翠傘似的。

5、這荷,倒也真的與眾不同,淤泥里的蓮藕竟是在節中先出荷葉,然後在這節中又生出荷花。

6、那滿池的荷葉,有的像一把撐開的大雨傘,像母親保護孩子似的保護著「傘」下的荷花。

7、瞧,荷花像一個美女在走路,像一個陰涼的地方,像一把花傘。

8、一根根帶刺的荷梗頂端是一朵朵盛開的荷花。荷花的色彩特別美。

9、荷花的樣子千姿百態,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漲紅了臉,躲在碧綠的荷葉下。

10、一朵朵荷花,緊緊依偎著碧綠滾圓的荷葉,在輕柔的雨絲沐浴下,顯得更加清秀、雅潔。

❷ 形容女子優美的舞姿的詩句,要短,易懂

1、舞轉回紅袖,歌愁斂翠鈿。滿堂開照曜,分座儼嬋娟。

2、 水龍吟

呂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曉來玉立瑤池裡。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凈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罷,斷魂流水。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簾半掩,明璫亂墜。月影凄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3、 采蓮舞

蕊宮閬苑。聽鈞天帝樂,知他幾遍。爭似人間,一曲采蓮新傳。柳腰輕,鶯舌囀。逍遙煙浪誰羈絆。無奈天階,早已催班轉。卻駕彩鸞,芙蓉斜盼。願年年,陪此宴。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作者: 杜甫

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岐;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五載,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銼,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盪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鴻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❸ 求古代美女跳舞的描寫(宮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靈動,飄逸,清雅 靈動得仿若手持琵琶的飛天,飄逸得猶如漫天輕盈的雪花,清雅得就像步步生蓮的仙子.輕高曼舞 載歌載舞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③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筵④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❹ 誰知道古代的人纏了腳,說出你們的感受!

纏足與綉鞋(弓鞋)的歷史
有人說:女人的小腳里裹著一部中國歷史,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三千多年,作為男人附屬品的封建女子,她們的小腳里,真能裹得下三千年的歷史嗎?
中國封建社會將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此即為「金蓮」。後來纏腳之風日盛,女子的腳越纏越小,要求不超過三寸,故後來又稱為「三寸金蓮」;後來「金蓮」與「三寸金蓮」代指小鞋,成為腳與鞋附合載體。腳是如何與「蓮」聯繫到一起的?有人認為與南朝齊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都不是指腳。而指的是舞台的形狀。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至於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並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於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後),並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麼,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並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於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 cm)。
現代還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金蓮」,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並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為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
那麼裹腳源於何時呢?最早的一種說法是夏代: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而塗山氏是狐精,其足小;但這個傳說不能說明塗山氏的腳是纏出來的。另一種傳說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商紂王的妃子妲己生來就有一隻腳是畸型,不僅細小,而且形狀異常。為了不使妲己難堪,頒布一道法令:一個女人如果想成為貴族,必須和妲己的腳一樣小,一樣形狀獨特。為了追求榮華富貴,很多家庭就把自己女兒的腳裹起來了;或者說:由於妲己受到商紂王的寵愛,宮女們紛紛效仿,將自己的腳纏小,後來纏腳的方法流傳到了民間。這種說法無法考證,但明顯帶有神話色彩,只能說明妲己的腳可能腳小且畸形,這可能就是人們把她視為狐狸精的化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除此之外裹腳的起源還有:秦代說、漢代說、魏晉說、六朝說等等十幾種說法。以上的幾種只能說明:中國古人很早定義美女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腳要小。
纏足傳說中最具說服力的、也是流傳最廣泛的是隋代說: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民間女子為不被隋煬帝選召,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最早對纏足起源作考證的是宋代張邦基,他認為:「婦人纏足始於近世,前世書傳皆無所自惟」,《道山新聞》敘:南唐李後主做金蓮高六尺,宮嬪窅(yao咬)娘以帛束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迴旋有凌雲之姿,由是人皆效之,以纖弓為妙,以此知裹足自五代之來方為之。熙寧元年以前人為者尤少,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
這種纏足始於五代時期的南唐得絕大多數人的認可。李煜即是南唐的國君,又是風流才子,他的三位夫人:大、小周後及窅娘都是色藝雙絕,窅娘相比大、小周後出身貧寒。她本為采蓮女,十六歲被選入宮。進南唐宮,李煜便單獨召見,看她跳采蓮舞,見其雙目深凹而顧盼有情,便為取名「窅娘」。窅娘善跳金蓮舞,據說她跳舞時好像蓮花凌波,俯仰搖曳之態優美動人,最有意思的是她用白帛裹足,把兩只腳都纏得小而且弓,看起來成新月狀,跳舞時就在一朵蓮花形狀的舞台上,受到了李煜的寵愛,李煜死了,纏足之風從宮廷傳到民間,迅速流行,唐鎬有詩「蓮中花更好,雲里影長斷」句,描寫的就是窅娘。經他一宣傳,閨秀們紛紛學習,腳以纖細成弓形為妙,遂成為時尚。
宋代有大量的文學作品中有關於「金蓮」的描寫,這說明「金蓮」的出現絕不可能晚於北宋。宋代也是纏足歷史上第一個「高峰」。蘇東坡在《菩薩蠻》中詠嘆道:「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可稱得上是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同時從這首詞也可看出當時教坊樂籍的舞女已在仿效宮女纏足了。到了南宋時,對歌妓的要求有「四絕」:「腳絕,歌絕,琴絕,舞絕」。可見已把纏足作為選美評美的一個標准。到了宋末,人們又進一步地「以大足為恥」,女子如果不纏足、不穿耳,就要被人恥笑了。甚至入元以後,婦女「人人相效」纏足,對不纏足的下層女子反而給以輕薄奚落,說是「半截美人」、「大腳仙」等,大腳女子甚至連出嫁都難。我們應該看到,纏足詩詞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盛行為依存條件的。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宋代纏足者主要集中在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這可能與宋室南遷有關。
不過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 「宣和末好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錯到底。」
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閩北就有崖棺葬出土的小腳),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徐積:「但知勒四支,不知裹兩足」

明代,張岱《陶庵夢錄•揚州瘦馬》記當時挑選妓女標准之一是檢查她們腳的大小:「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門裙幅先響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

《金瓶梅》寫西門慶去相孟玉樓時也有看腳的描寫;西門慶誇宋惠蓮腳比潘金蓮的小,她很自豪,說潘金蓮的鞋子大得正好能套著她的鞋,這一來,惹得偷聽的潘金蓮更加妒火中燒,終於設計陷害了宋惠蓮和她丈夫。

徐禎卿《翦勝野聞》:相傳「露馬腳」一詞的典故就是出於坐在轎子里的馬皇後,因刮風掀起轎簾而被人發現了她的大腳。於是,好用隱語開玩笑的南京人,在某年元宵節掛出一幅漫畫,畫的是一位女人赤著大腳,懷里抱著一個大西瓜,引起全市轟動。朱元璋微服出行,也看見了。他馬上就看出漫畫的惡毒用意:「懷(淮)西(瓜)婦女好大腳」,矛頭直指馬皇後。十足的現行反革命!一時查不出作者是誰,朱元璋乾脆降旨把那條街的人全殺掉。

張獻忠,為了顯示自己的成績,把被殺婦女的小腳堆成一個小山頭(男子則有砍腦袋的,有割陽具的,也展覽在一邊)。這更不是一般的所謂痛苦了。
宋恕《六齋卑議救慘》說,因纏足而「致死者十之一二,致傷者十之七八」。

關於三寸金蓮的描寫:「湘裙下三寸金蓮,雲鬢中兩行翠鳳」「對襟披風輕巧巧,三寸金蓮左右分」 「踢碎香風拋玉燕,踏殘花月上瓊瑤」 「蓮底纖纖月」等等。

❺ 描寫古代女子跳舞的片段

一曲盪人心魄的簫聲輕揚而起,諸女長袖漫舞,無數嬌艷的花瓣輕輕翻飛於天地之間,沁人肺腑的花香令人迷醉。那百名美女有若綻開的花蕾,向四周散開,漫天花雨中,一個美若天仙的白衣少女,如空谷幽蘭般出現,隨著她輕盈優美、飄忽若仙的舞姿,寬闊的廣袖開合遮掩,更襯托出她儀態萬千的絕美姿容。眾人如痴如醉的看著她曼妙的舞姿,幾乎忘卻了呼吸。那少女美目流盼,在場每一人均心跳不已,不約而同想到她正在瞧著自己。
此時簫聲驟然轉急,少女以右足為軸。輕舒長袖,嬌軀隨之旋轉,愈轉愈快。忽然自地上翩然飛起。百名美女圍成一圈,玉手揮舞,數十條藍色綢帶輕揚而出,廳中彷彿泛起藍色波濤,少女凌空飛到那綢帶之上,纖足輕點,衣決飄飄,宛若凌波仙子。大殿之中掌聲四起,驚贊之聲不絕於耳。

笛聲漸急,她的身姿亦舞動的越來越快,如玉的素手婉轉流連,裙裾飄飛,一雙如煙的水眸欲語還休,流光飛舞,整個人猶如隔霧之花,朦朧飄渺,閃動著美麗的色彩,卻又是如此的遙不可及…她舞姿輕靈,身輕似燕,身體軟如雲絮,雙臂柔若無骨,步步生蓮花般地舞姿,如花間飛舞的蝴蝶,如潺潺的流水,如深山中的明月,如小巷中的晨曦,如荷葉尖的圓露,使我如飲佳釀,醉得無法自抑。

有曼妙女子,清顏白衫,青絲墨染,彩扇飄逸,若仙若靈,水的精靈般彷彿從夢境中走來。天上一輪春月開宮鏡,月下的女子時而抬腕低眉,時而輕舒雲手,手中扇子合攏握起,似筆走游龍繪丹青,玉袖生風,典雅矯健。樂聲清泠於耳畔,手中摺扇如妙筆如絲弦,轉、甩、開、合、擰、圓、曲,流水行雲若龍飛若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