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柏芝穿漢服錄節目氣場強大,顏值是不是吊打了沈夢辰跟吳宣儀
張柏芝與沈夢辰和吳宣儀出現在烏鎮,錄制了綜藝節目讓生活好看第二季。天氣有點下雨,幾個姐妹拿著雨傘。在節目錄制期間,我可以看到沈夢辰邊喝酒邊提著一袋東西張柏芝。張柏芝穿著牛仔夾克和寬松的T恤走在前面, 靈氣與大姐姐一樣大這就是人氣的力量。
在屏幕上可以看到張柏芝一直在電話上播放,然後他仍在與電話交談好像他正在發送消息。我不知道此操作是工作還是其他原因所必需。發送信息後張柏芝打電話給周圍的風景拍照,心情非常好。錄制節目時我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成為明星真是太高興了。張柏芝沈夢辰吳宣儀是同一幀中的三個人。漢服的姐妹們很誘人。我不知道你更喜歡誰?
② 為什麼那麼多小姐姐喜歡穿漢服逛街
因為漢服真的能讓女生看起來十分的仙氣飄飄,穿上漢服的女生大多看起來都十分的淑女,為他瘋狂,為他痴迷,為他吶喊,所以我個人覺得只要是女生就需要一間漢服來點綴自己,也是為了讓你們的生活更加的有樂趣,男朋友喜歡你怎麼打扮你就怎麼打扮?這也是對你們生活的小情緒的一種調解,所以漢服可以增加我們生活的情趣,又可以讓我們女生來點綴自己,這樣何樂而不為呢?漢服是我們現代生活中必須的意見服裝,所以我覺得漢服這么受歡迎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③ 漢服也能如此誘惑這是漢服嗎
沒錯,漢服是漢社首先倡導推廣的,中國漢社總裁陳朕冰一直致力於復興華夏文明,復興漢服看漢社,振興漢社看朕冰
這是陳總裁與漢服美女的合影
漢社的志願者和義工都是數一數二的人才,其中不乏帥哥和美女,他們都在陳總裁的領導下為推廣漢服貢獻自己的力量!
④ 看完我也愛上了,讓圈外人也感到心動的直裾漢服,到底有多美
在三大服飾中,漢服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其款式也頗為驚人,比如直裾漢服,連沒有加入漢服圈的人看到後都覺得很激動,根據服裝結構的不同,漢服可分為上下裙連在一起的深衣、上下裙分開的深衣和襯裙三大類,而直裾漢服屬於第一類,即連身衣的漢服,在這件漢服中,下裙和袖子是分開剪裁的。
要想穿出美感,除了要選擇合適的款式,還要選擇能顯大氣優雅的顏色,這不僅展現了古代女性的柔美與溫柔,更給人一種溫柔的氣息,要讓直裾漢服看起來漂亮,除了要選擇合適的顏色,還要選擇合適的發型和妝容。既然穿漢服,發型和妝容就不能太現代,更符合古代美女的形象,可以選擇用發夾把頭發捲起來,也可以把頭發捲起來,既利落又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直裾漢服款式優雅,顏色淡雅,所以妝容不要太濃,尤其是眉毛上的妝容,可以輕輕點綴一下,重點展現自然的唇色,穿漂亮的漢服往往要求整個造型完整,符合古代美女的形象,選擇古代的發型和妝容就可以滿足這一點。
⑤ 婁藝瀟化身盛唐美女,柳葉眉櫻桃唇好復古,你們喜歡這樣的她嗎
身穿的漢服的婁藝瀟確實是驚艷了我,這樣的婁藝瀟完全打破了她在《愛情公寓》中那個彪悍霸道的形象,讓人感覺有點驚訝,有點不可思議,我還是挺喜歡這樣的婁藝瀟的。
身著漢服的婁藝瀟在捉妖記這部劇中,婁藝瀟作為一個客串演員,本來應該是沒有什麼多大的影響力的,但是他卻給觀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雖然他在這部劇當中的戲份不是特別多,但是他她卻能時時刻刻吸引觀眾,牽動著觀眾的一些情緒。
由婁藝瀟和任達華主演的電影《挑山》殺青不久,預計今年會上線與觀眾見面。她在這部影片中飾演一位迷失的舞者,在攀登泰山的過程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諦,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舞蹈家。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像婁藝瀟這樣願意停下腳步宣傳古典文化的女明星實屬罕見。
⑥ 「古裝美人」邢菲,一襲漢服國色天香,你怎麼評價呢
邢菲名字的含義對大家而言並算不上熟識,她的新浪微博會發覺這也是一位頗具古風氣息的女明星,和大部分女星的風格不一樣,她溫柔的相貌並沒很大的攻擊能力,及其她一副古風美女的姿勢,在飾演古代美女的情況下占盡了可謂是。
即然邢菲的古裝劇扮相美得不可方物,那麼很高興的顏色也一定要試著一下。一襲紅裝將邢菲烘托的宛如天空的小仙女,靈氣飄舞。無論是從飾品上或是服裝搭配上,這一切都和邢菲的總體風格分外配對,這很有可能便是上天賞飯吃的典型性。
一直維持同一種風格在所難免令人視覺疲勞,邢菲不僅古裝劇扮相一絕,當代裝飾也不遑多讓。粉紅色針對二十幾歲的女孩而言是具備引誘的顏色,付出就有回報,邢菲首先挑選了粉紅色的套服,拼湊的材料突顯了總體的獨特性。為了更好地能表示出性感迷人,一邊的材料採用了雪紡,時隱時現,激起了無盡遐思。
材質高級的衣服褲子不但本身體驗感很好,給別人的體會也會不同尋常。香檳金色的絲絨連衣裙,將二種高級原素結合在一起,遵循了簡潔的線路,不用一切裝點卻給人無音的氣質。全套穿搭的精粹就是泡泡袖,夜空裝點,促使全部人分外輕柔,結合了現如今盛行的設計方案,擁有頸部線框的扶持,將完美身材毫不吝嗇的展現出去。
風格變化多端是女明星的基本時尚潮流專業技能,一襲灰黑色西服裙一瞬間將人帶到到初入職場的焦慮不安氣氛中。深v的制定既展現了體型的優異,與此同時加重了大家的印像。短裝的長裙對矮個子女生分外友善,配搭灰黑色褲帶的挑選,氣質早已非常強勁,走動在職人員場上,沉穩霸氣側漏的商務休閑裝不可或缺。
邢菲盡管關注度不高,但她勝在年青,擁有試著各種各樣風格的膽量,可鹽可甜,每一種風格都是有她自身的與眾不同味兒。簡易的連帽衛衣是這個年齡的女孩的最喜歡,降低了多餘的配搭苦惱。但邢菲挑選樣式的目光依然與眾不同,波點裙圖案設計會讓人們在群體中易如反掌地突顯出去,這就是女明星與平常人的特有邏輯思維之處。
女生穿搭追求完美的完美實際效果無非是甜美減齡,具有這種因素的衣服褲子當屬白T恤,甜美氣場無堅不摧,一下子變成校園里的清純女神。邢菲將簡潔整潔的風格付諸行動,白褲子便是較好的證實,沒有其他浮誇的飾品,卻獲勝大部分穿搭。
⑦ 外國美女試穿漢服變得極為嬌羞,中國網友卻說「頂不住」,到底哪裡「頂不住」
外國美女試穿漢服變得極為嬌羞,中國網友卻說心裡「頂不住」。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有著獨特的文明底蘊。但幸運的是,即使隨著朝代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仍然有多種文化流傳至今,這是我國最珍貴的文化瑰寶,其中漢服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漢服文化,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一直流傳至今,這是我們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也深受外國朋友的青睞。
有沒有感覺到,外國人穿漢服好像比我們更好看一點。他注意到有人拍他的時候他就抬起頭來。他還是非常害羞的。他用手遮擋了一下。不得不說這位小姐姐她的顏值真的非常的高,而且許多人看了之後都表示有心動。所以最後還是希望國人不要忘記,我們國家的文化,希望發揚自己國家的文化。
⑧ 金莎穿漢服走秀引發熱議,你認為古裝的她好看嗎
金莎這位著名的女歌手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不少的網友表示金莎真的是非常的優秀。她還給人們帶來了很好的表現,這也是讓很多網友感覺到非常的欣慰。在最新的網路平台當中爆料出金莎穿漢服走秀的畫面,很多的網友也都是非常的喜歡這種場合。他們表示穿上漢服的金莎真的是非常的有氣質,還給人們一種比較特殊的感覺。
對於金莎穿漢服走秀的這種畫面,很多的網友也都是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不過很多的網友也都是非常支持這樣的金莎,他們表示金莎的這種造型和打扮真的是非常的獨特,還能夠讓她擁有一個非常好的表現。這也是令很多的網友感覺到非常的欣慰,他們也是特別的羨慕這樣的金莎。還有一部分網友也是會對金莎進行大力的追捧,畢竟金莎在很多造型打扮方面都是非常的好看,這也是吸引到了不少網友的興趣。
⑨ 你們覺得穿漢服最好看的女明星是誰
最近網路上掀起了「漢服風」,走在街上穿漢服的人也越來越多。漢服是中國傳統服裝,在大眾中很流行。在娛樂圈,很多女演員都是忠實的漢服愛好者,曾嘗試過韓服造型,因此充滿了禪意。那麼,我們來調查一下女明星的漢服造型吧。看看誰最漂亮。鞠婧禕被稱為「4000年第一美女」的女演員鞠婧,在韓服上搭配精緻的頭飾後,用扇子遮住臉,羞澀又有古樸的氣質,這是小說里的女主人吧。
最後漢服不僅僅是服裝更是文化傳承。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我也希望你能幫助我轉發,點贊,多多支持我,多多關注我。如果有什麼問題和請求您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一一回復。
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⑩ 唐朝服飾的唐代女服
唐制規定,女服分為四種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的衣服。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與衫、襦、裙配套穿著。
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 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漢服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襦裙-基礎概要
襦裙服是漢族女子服飾中非常基礎的一種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著長裙(俗稱上衣下裳)的傳統裝束。唐女的襦裙裝在盛世的影響下充分發展,加半臂,佩披帛,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一)襦:
即上衣,一般只長到腰,很短,及腰處通常被收扎在裙線下。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長的「褙子」。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領口又分為「交領」與「對襟」。交領襦衣領口似「y」字形,右襟在內,左襟在外,且左襟於右腰處收緊。對襟襦衣則左右對稱,於腰部正中收束,中間空檔處露出裡面的交領裡衣或者訶子(即抹胸)。襦衣外面套的半臂與褙子等的領口大多屬於對襟。
襦的袖口又分為「窄袖」與「寬袖」。民間下層婦女多為窄袖,與現代無異;上層貴仕則是方便的窄袖與華麗飄逸的寬袖並存。
(二)裙:
婦女下裳為裙。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這種上衣下裙的款式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配件-半臂
半臂:
半臂在初唐頗盛行,也與初唐時服飾多為窄型有關。現今發現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畫上,儀仗隊的宮女中,有一位梳著螺髻的女子,就在衣裙外罩了一件半臂。
妝束-鞋帽妝飾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高腰/齊胸襦裙
唐代女服性漢服中有一種在貴婦間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它將裙帶高高系在腰線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線上方,准確地說應稱為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尤其是在以豐腴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歡迎。
齊胸襦裙一般分為兩種,分別是「對襟」齊胸襦裙與「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范圍更加廣一點。
齊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現在保留的不少古畫、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蹤跡。可惜由於今人對歷史的遺忘,很多人看見齊胸襦裙的女性形象時反而以為是韓國的服裝,著實可悲可嘆。
特殊-女式大袖衫
說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謂之一。大袖衫一詞本泛指寬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風流倜儻,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但我們這里講的大袖衫,專指唐代女子的特寬大袖禮服。它比通常的寬袖外衣還要寬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現今很多人想像中的「超寬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這種大袖衫。
有趣的是,一種說法稱:這種寬大衣式的興起,卻與講究狹窄的胡服有關系。唐時國力鼎盛,對外的交往繁榮,胡服也在此時進入中原。但是若放任胡服的越來越盛,卻有被文化浸透喪失自我的危險。雖然大唐國力鼎盛,對文化影響頗有自信,但依然有人擔心無節制地效仿胡風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於是大和二年的五月丁亥日,唐文宗遣宦官向公主們宣布了一道聖旨:今後每逢召對之日,不得廣插釵梳,不可穿短窄衣服。
唐文宗似乎不能忍受胡風滿天下的趨勢。他認為,泱泱中華應該有屬於中華的特色的漢服裝束,怎能一昧地追捧胡人的裝束呢?況且,短窄衣男女無別,令不少人不爽。所以,他降旨要求公主們在覲見之日,要穿上能代表中華氣度之衣裳,以做天下表率。文宗之後,比較寬大的女裝樣式開始興起。仕女們感受了這種寬衣的美麗大氣,開始捨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們的長、寬都比初唐時多了1倍左右。首先是外套大衣追求寬大華麗,加上貼衣單衣向更寬松的方向發展。一些貴族婦女身穿錦綉長裙,裙子用錦帶系於胸部,寬大的下擺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內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紗衣,風流百態,以女性特有的嫵媚打破傳統的封閉。
而說到女式唐風大袖衫,不能不提《簪花仕女圖》,裡面的大袖衫則是相當開放誇張的一種:美人著裸肩長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紗羅衫,輕掩雙乳,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由於畫家手法寫實,既如實地描摹出唐代細膩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繪出女子那柔潤的肩和手臂。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
《簪花仕女圖》,絹本設色,唐代畫家周昉作,用筆朴實。氣韻古雅。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描寫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的情景,畫面描繪仕女們的閑適生活。她們華麗奢艷在庭院中遊玩,動作悠閑、拈花、拍蝶、戲犬、賞鶴、徐行、懶坐、無所事事,侍女們持扇相從。其賦色技巧,層次明晰,面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輕紗的透亮松軟,皮膚的潤潤光澤,都畫得肖似,表現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和概括能力。
宮女們的紗衣長裙和花髻是當時的盛裝,高髻時興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發的襯托下,顯得雅潔、明麗。畫中描繪的是貴族婦女在庭中散步採花,捉蝶時的情景。圖中人物的服飾,與其它「中規中矩」的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裝束。
由於《簪花仕女圖》中服飾的開放度即使現代看來也是非常大膽的,也遠遠超過了同時代層層裹裹的中世紀西歐,導致它的社會真實性一直受到爭議。現從出土的大批中、晚唐時期的陶俑來看,畫中仕女的服飾反映了當時的最開放的女性時裝文化。對照文獻記載,這種服飾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
風俗-女著男裝
唐朝服飾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看得出來,皇帝也是抱著寬容欣賞的態度,並沒有呵斥女兒不守禮法。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案例。
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風俗-開放與束縛
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這樣的。實際上唐代婦女依然處在封建禮教的制約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開胸衫。古畫中人可以半裸胸,那也是養在內宅;歌女們半裸胸,則是以身體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半露胸」的繪畫,與「女著男裝」的案例,似乎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開放自由。但這其實只是一種片面的理解。實際上,武則天之後,唐朝社會對女性拋頭露面的情況愈加心懷芥蒂,「守本分、守婦道」為仕家大族對女性成員的通常要求。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對女性定立的規章制約,很多教條書籍就出於唐代。
雖然,女性在唐代對社會地位的追求出現了勃發期,但就歷史長河來看僅是曇花一現。「走出去」的途徑只有偏向放縱肉體取悅於男性掌握的權力階層,另一種對社會地位權利的呼喚則很快湮沒在男尊女卑的傳統風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