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抽象少女人物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抽象少女人物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30 10:50:40

㈠ 求 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6cloM3NJzATfdNx2RU5Yw

提取碼:fhcj

《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是由金太京執導,車藝蓮、曹安主演的一部恐怖片。影片根據越南民間傳說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可怕的畫的故事。苦悶於找不到新鮮素材的小說家尹熙,從身在越南的朋友——徐英那裡聽說了一個關於抽象畫《muoi》的傳說,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㈡ 想看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2007年上映的由車藝蓮主演的免費高清資源

《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므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lDBHn_X1BgldogswTWZtg

提取碼: 7cpd

小說家尹熙(曹安)因為找不到新鮮素材,眼見走進創作危機,從現在越南生活的舊友徐英(車藝蓮)口中得知「muoi」的傳說後,尹熙決定以該傳說為核心展開新的小說創作,然而因為前一部小說影射了徐英,且有許多不實之言,尹熙去越南之前內心忐忑。

徐英的變化和熱情令尹熙大為吃驚,但與徐英交流時的不自然並沒影響到她對「muoi」的熱情,然而在更加投入地搜集相關的工作時,種種不可思議的怪事開始發生,尹熙漸漸覺得,眼前的徐英是被「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附了體的。

㈢ 抽象畫(亞農威少女)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3&tn=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D1%C7%CD%FE%C5%A9%C9%D9%C5%AE&in=23286&cl=2&cm=1&sc=0&lm=-1&pn=3&rn=1&di=132107920&ln=4&fr=

《亞威農少女》的歷史

1907年,畢加索畫出了這一幅《亞威農少女》。這是一幅與以往的藝術方法徹底決裂的立體主義作品,當時不免要遭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嘲諷和指責。畢加索的朋友們對這一突變也紛紛議論,最後的評語是全盤否定:奧列-斯泰因說,他想創造四度空間。馬蒂斯說,這是一種暴行,是企圖嘲笑現代運動,發誓要讓畢加索"沉下去"。他的好友喬治·勃拉克也不給予一句贊語,第一次評論時,只淡淡說了一句:"這好象在表示我們應該換換口味,用麻屑和石蠟來代替我們吃慣的東西。"一位俄國收藏家感慨地說:"這對法國藝術來說,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加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此畫作於1907年春。
http://go121.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22
http://www.guiping.com.cn/wenxue/dianping/200605/27135.html

在1909年末,畢加索從事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作品的創作,這件作品是他的經驗總結,並且標志著他未來的活動朝現代派方向發展的開端。這部作品就是《阿維尼翁的少女》。這位西班牙畫家的著眼點,不像野獸派那樣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體上,他採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這些平面甚至發展到超越單個的物象,囊括周圍的全部空間。這時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體,但是,畢加索的畫已經導致我們必須走上這一道路。到1909年,畢加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
《阿維尼翁的少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畢加索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人類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同時它廢除遠近法式的空間表現,舍棄畫面的深奧感,而把量感或立體要素全體轉化為平面性。這幅畫,既受到塞尚的影響,又明顯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藝術的成就。強化變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畢加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
這幅畫對藝術界的沖擊相當大,展出時,蒙馬特的藝術家們都以為他發瘋了。馬蒂斯說那是一種「煽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殺」。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這位受到塞尚影響的畫家也甚為驚訝,然而他知道另一種藝術的形式已經誕生了。 這種新創造的造型原理,成為立體派及以後的現代繪畫所追求的對象。《阿維尼翁的少女》不僅是畢加索一生的轉折點,也是藝術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沒有這幅畫,立體主義也許不會誕生。所以人們稱呼它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圖:http://ke..com/pic/40/11546855114538845.jpg

20世紀初法國畫壇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1905年秋季沙龍展出野獸派的作品,同時期在塞尚美術館和1906年舉辦紀念這位大師去世的展覽,這些與傳統決裂的作品展對畢加索(巴布羅.路易茲.畢卡索1881-1973 享年92歲生日:10月25日 天蠍座 西班牙人。1900年至巴黎,1904年以後定居法國)和一大批富有探索精神的青年畫傢具有決定意義的影響。1907年的春天,畢加索將所受的各種影響匯成一體創作了劃時代的《亞威農少女》。創作這幅畫的動因是畫家在偶然機會參觀了巴黎人類博物館時,被非洲土著人藝術,特別是黑人雕刻那種簡練樸素、怪異和粗獷的造型所吸引,從中獲得了靈感,開始了他的「黑人藝術時期」的創作,但塞尚後期作的那些《沐浴》女裸像也給他以具體的靈感。
在這幅畫中沒有統一的構圖,色彩呆板生硬,指手劃腳的人物沒有了體積感。畫中少女們變了形的臉,正是畢加索探索伊比利亞人和非洲黑人雕刻的結果。來自各方面的影響使這幅畫有點折衷和自相矛盾,畫家企圖把幾何形體化了的人物和封閉背景的幾何形體結合起來,但整個構思、畫面形象和空間處理都宣布了現代繪畫的一個新方向——立體派的藝術已經誕生。

梵谷作品全集http://lhlxx.jde.net/kj/myweb/fangaowangzhan/fangaoqihua/niunan1/1883-85-1.htm

《亞威農少女》的賞析

這幅畫可謂是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這里,畢加索破壞了許多規則,甚至可以說是所有的規則。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我們並不總能確定它們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它們看起來有的像實體的塊面,有的則像是透明體的碎片。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性。

畢加索力求使畫面保持平面的效果。雖然諸多塊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們並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畫面顯示的空間其實非常淺,以致該畫看起來好象表現的是一個浮雕的圖像。他有意地消除人物與背景間的距離,力圖使畫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個面上顯示。假如我們對右邊背景的那些藍色塊面稍加註意,便可發現畫家的匠心獨具。藍色,通常在視覺上具有後退的效果。畢加索為了消除這種效果,便將這些藍色塊勾上耀眼的白邊。於是,它們看上去就拚命地向前凸現了。

實際上《亞威農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所關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並不體現外在的自然。它完全脫離於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並以某種不同於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構。

㈣ 想看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 2007年由車藝蓮 Ye-ryeon Cha主演的免費高清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FQG7MWeUW2c8cnL3wC0Ztw

提取碼:wah1

《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므이》

導演:金泰經

編劇:金泰經

主演:車藝蓮、趙安、英書、紅映

類型: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越南

語言:越南語、韓語

上映日期:2007-07-25(韓國)

片長:95分鍾

又名:替屍鬼(台)、古畫咒怨、越南女孩的肖像、真實的肖像畫傳說、Muoi:TheLegendofAPortrait

小說家尹熙(曹安)因為找不到新鮮素材,眼見走進創作危機,從現在越南生活的舊友徐英(車藝蓮)口中得知「muoi」的傳說後,尹熙決定以該傳說為核心展開新的小說創作,然而因為前一部小說影射了徐英,且有許多不實之言,尹熙去越南之前內心忐忑。

徐英的變化和熱情令尹熙大為吃驚,但與徐英交流時的不自然並沒影響到她對「muoi」的熱情,然而在更加投入地搜集相關的工作時,種種不可思議的怪事開始發生,尹熙漸漸覺得,眼前的徐英是被「抽象畫中的越南少女」附了體的。

㈤ 請問一副有名的抽象油畫名字,畫面是下樓梯的少女,整幅畫基本全是金黃色

美國費城美術館鎮館之寶

《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油畫)馬賽爾·杜尚

■為現代美術開拓新路而引來爭議的名畫

《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這幅畫的出現可算是一個「事件」。1913年2月,首次正式介紹歐洲最新美術(如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等)的國際美展(通稱軍械庫畫展)在紐約召開之際,這幅由二十三歲畫家杜尚所發表的畫作,是其中最具有爭議性的作品,在新大陸市民之間捲起了波瀾,他們簡直不明白杜尚畫了些什麼。這幅畫被稱為「煉瓦廠的爆炸」、「地下鐵的擁擠高峰」,其中除了嘲笑以外,也包含對作者的憤怒。這幅畫用既非肉體、也非金屬的零件構成的畫面,從左到右如雪崩般重疊著。杜尚從很早開始就在巴黎與立體主義畫家不斷交流,他一直在思考從幼時就感興趣的「動態」,在畫布上應該如何表現。

18世紀工業革命興起來,機械文明更加速發展。杜尚以其敏銳的感性預知到人類也將成為工業系統的一部分,成為一部機械。他的預感正是在這幅名畫中,將人的肉體分解,讓它作為「運作的機械」表現出來的源由。

但是這幅畫同樣受到了立體主義畫家們的反感,連在一九一二年不需審查可自由展出的展覽會上也被拒絕展出。從此以後,杜尚不再積極參加巴黎展覽會,而於一九一五年遠渡紐約。軍械庫畫展展出後,在本國不得志,但在能接受新藝術的美國卻一躍成為「名人」的杜尚,得到了艾倫斯堡夫婦狂熱的支持,在創作上突飛猛進。於是,在兩年後,把司空見慣的日常用品集合在一起當作藝術品展出,再次給藝術界帶來沖擊。他那充滿不斷探索性的嘗試活動,給二十世紀後半期的藝術家帶來很大影響,普普藝術等各種形式的現代藝術手法從此誕生。

艾倫斯夫婦接受了杜尚希望將全部作品集中的願望,竭盡全力,使他的大部分作品得以收藏在費城美術館。於是,在軍械庫畫展過後八十年,站在這幅畫前的參觀者,仍然被這幅畫所表現的沖擊力而深深撼動著。

■機械運作般的動態人體

畫面中自左向右連續移動、如同機械的物體,從標題上推測似乎是「裸體」,但是,其性別卻完全無法判斷。究竟,杜尚的這幅畫到底描繪李什麼呢?與前一年的作品《杜爾西那》相比,「運作」的表現更加微妙地立體化,將其重點凝聚在「動」的本身上。而且,如果看了《關於小妹妹》(1911年)和之後畫的《新娘》(1912年),就能看出畫家在這幅畫中,第一次明顯地將肉體當成「動作的機械」來表現的意圖。這幅畫表現出畫家窮其一生的主題——肉體、動作、機械、以及自己的情慾。

■機械文明的光與暗

從杜尚出生到他描繪這幅畫時,正值世界處於機械文明飛躍的漩渦之中。十九世紀後半葉,重工業、化學工業發達,二十世紀初更出現了鐵路等許多革命的機械。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而使人們瘋狂:1913年福特開始了汽車的大量生產,使得人們對科學技術的進步持過分樂觀的態度。杜尚利用照相機連續快速攝影方法,嘗試將人體的動態與《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相對應。但是,在完成這幅畫兩年後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先進技術產物的戰斗機和戰車卻成為大規模的殺戮工具,人類和贊賞機械文明的藝術在這種文明中被犧牲掉了。杜象預感到科學技術的利用並非完全是樂觀的,他以冷靜的觀點探索著人類的前途。

■從立體主義到達達主義

與杜尚同時期活躍的「未來派」也將機械運作引入繪畫中。但是,未來派贊美機械文明的戰爭,抹殺個人存在的理由;相反的,杜尚則著重探索機械文明殘留的人性。於是,杜尚轉而向人的內心裡所隱藏的情慾尋求答案。這幅畫用多角的視點將對象解體,在立體中溶入了運動(四次元)的要素。

杜尚來美後發表了《自行車輪》、《瓶架或瓶子乾燥架或刺蝟》等一系列「現成物品」,再次向繪畫的固定模式挑戰,從而成為達達派的先驅。後來,他以《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為嘗試,從最根本處捕捉事物,力圖在作品上表現一種嶄新的價值觀。

■《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在繪畫史上的特殊意義

1913年,在紐約舉行的軍械庫畫展因大膽地介紹了歐洲激進藝術,為美國美術帶來巨大沖擊而十分有名;其中《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是最前衛的作品,給在美國的新進畫家強烈的刺激。當時美國近代美術正在探索屬於自己的風格,這次的展覽為其製造了一大契機。杜尚做了先驅性嘗試之後,產生出將一般習慣的印象及日常事物融入作品的普普藝術,以及以作品振動、光效應下的閃爍為特點的歐普藝術等各種現代美術。其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20世紀後半葉的現代藝術中心。

㈥ 人物肖像抽象畫圖片

㈦ 找一幅抽象人物油畫黃色背景 男人女人歪著頭抱著

是這個嗎?

㈧ 求幾幅抽象派的著名作品..最好配圖..

姓名: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立體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編輯本段]【生平大事記】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畢加索《人生》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拿煙斗的男孩》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魄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里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三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編輯本段]【藝術活動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藍色時期
由1900年起畢加索一直往來於西班牙及巴黎之間。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結交了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爾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爾的房東的女兒馬德萊娜,他為馬德萊娜繪了幾幅肖像。其時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羅那大行其道的象徵主義影響。
畢加索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爾與土魯斯·勞特累克畫風的影響,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時染上的西班牙式的憂傷主義,這時期的作品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紅時期
1906年畢加索結識了馬蒂斯。其後又認識了德蘭和布拉克,與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蒙馬特同住。其時他的經濟已好轉,生活比前愉快,畫作用色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時期
1906年畢加索從德蘭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響,此即為畢加索的非洲時期。他筆下的人體健碩而深沉,這種特徵,在1907年的《阿威農的姑娘》中顯露無遺,由不同組件組成的人體可從幾個角度來觀看,揭示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來臨。然而,整個時期仍有受塞尚影響的痕跡。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體主義
畢加索大部分的藝術家朋友都由蒙馬特遷到蒙帕納塞,他亦隨他們遷居。其時的立體主義體驗達到巔峰。雅克·比斯這樣評論他:「作品由素描建構,色與調弱化到最起碼的灰色與淺暗橘黃色;形體是幾何圖形化與綜合而成的,造成跡近壓抑其可辨認身份的效果,闖出桎梏,最終與形體剝離。」仿如從一面棱鏡的焦點去看一個單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然而畢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與布拉克製作出第一批拼貼畫。
1914年綜合立體主義
1914年,戰爭使立體主義畫家分道揚鑣,各奔前程。畢加索重拾自由與個人在色彩上的品味,還有那旺盛的精力。無論從風格與繪畫的對象上,他的「立體印象派」創作變得更加自由。縱觀他的所有作品,他並未把自己局限於立體主義,而是繼續從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1917年的卻是現實主義。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時期
畢加索居於義大利,剛為迪亞希列夫執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劇《遊行》設計背景與服裝,其時邂逅了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與科赫洛娃結婚,婚後誕下一子。這段較安逸生活正值畢加索創作生涯的新古典時期,1921年與1926年他繼續製作立體主義作品,1923年的作品卻走現實主義路線。
1925年至1932年,畢加索進入超現實主義時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間,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現。1927年他邂逅了極年輕的瑪麗·泰蕾茲·瓦爾特,她成為他的模特兒,且為他誕下女兒馬姬。此時,畢加索並沒有與妻子離婚,卻又與一名熱情女畫家兼攝影師多娜·馬爾同居,他為馬爾繪過幾張畫。他們的關系維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奧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內,畢加索創作了大型製作《格爾尼卡》,其間做了許多籌備製作工作。
1943年,他結識了法蘭絲娃·季洛,與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繪畫了一系列的靜物畫,並創作陶瓷。他的兒子克洛德於1947年出生,1949年再誕下女兒帕洛瑪。他的作品中除了顯示這種簡單家庭生活的快樂之外,還表達了他對政治的承擔:1944年繪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為了法國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繼續繪畫靜物、風景、肖像……1950年,庫爾貝的《塞納河邊的女人》啟動了他的圍繞名家大師作品的變奏創作。
1954年,法蘭絲娃·季洛離開畢加索。畢加索在瓦洛里斯結識了賈桂琳·羅克,之後便與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們居於康城,他在康城為德拉克魯的《阿爾及爾的女人》與貝拉斯克斯的《宮女》埋頭作畫,同時繼續《畫室》的後續工作。他先搬到沃韋納蓋斯,然後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繼續他的變奏系列創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僅在這13年內,在目錄中記載的作品已超過千件,種類分別有版畫、素描和油畫等。畢加索於1973年逝世,終年92歲。
畢加索的作品,無論質還是量,都是驚人的,約達六萬件之數。這位天才橫溢的藝術家「在極其漫長的創作活動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讓他准確無誤地作到了。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結果是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皆能。」
[編輯本段]【作品風格】
年輕時的畢加索畢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加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加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加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加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台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加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加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彷彿他還活在人間。

㈨ 一幅抽象畫,像是長發飄飄的少女

美容站上,沒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