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女人骨盆結構解剖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女人骨盆結構解剖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9-20 19:01:58

① 女性骨盆的三個想像平面是

入口平面 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橫橢圓形,徑線如下: (一)前後徑為恥骨聯合上緣至骶岬前緣中點距離,又稱骶恥內徑,平均長約11cm。 (二)橫徑是入口平面最大徑線,為兩髂恥線間的最寬距離,平均約13cm。 (三)斜徑左右各一條,為一側骶髂關節至對側髂恥隆突間的距離,長約12.5cm。從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者為左斜徑,反之為右斜徑。 臨床上以前後徑為最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後徑較小,將影響兒頭入盆。 二、骨盆中段 中上段為骨盆腔的最寬大部分,近似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後方的中點,兩側相當於髖臼中心,後緣位於第二、三骶椎之間。下段為骨盆的最小平面(所謂的中平面)系恥骨聯合下緣、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前後徑約1 1.5cm,橫徑(坐骨棘間徑)長約10cm。 三、出口平面 由兩個以坐骨結節間徑為其共同底線的三角平面組成。前三角的頂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邊為恥骨降支,後三角的頂為尾骨尖,兩側邊為骶骨結節韌帶。坐骨結節間徑,即出口橫徑,平均長9cm。恥骨聯合下緣至尾骨尖間距離為其前後徑,平均長9.5cm。分娩時尾骨尖可向後移 1.5~2cm,使前後徑伸長至11~11.5cm。兩側恥骨降支在恥骨聯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恥骨弓。由恥骨聯合下緣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前矢狀徑」,平均長6cm;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後矢狀徑」,平均長9cm。臨床上單純出口平面狹窄少見,多同時伴有骨盆中平面狹窄。

② 骨盆是如何組成的女性骨盆內有哪些臟器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組成的。在4塊骨骼之間有堅強的關節,並有韌帶或軟骨相連接。其中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和恥骨融合而成,而髖骨的前方在恥骨之間由軟骨相連,稱為恥骨聯合,分娩時恥骨聯合稍能松動,為胎兒娩出提供了條件;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尾骨包括4~5塊尾椎,骶椎和尾骨借韌帶連接成骶尾關節,此關節活動性很大,在分娩時尾骨可以向後移動使骨盆出口的前後距離增加,有利於胎兒的自然分娩;在兩髖骨與骶骨的耳狀面之間形成骶髂關節,此關節活動范圍甚小。骨盆各部之間有兩對堅實的韌帶,一是連接骶尾骨與坐骨結節之間的骶結節韌帶;另一個是連接骶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這4塊骨骼,通過韌帶、軟骨和關節連接在一起,便組成了骨盆。

女性骨盆是容納女性內生殖器——子宮、輸卵管和卵巢的所在地,同時也是儲存尿液器官——膀胱的居住場所。這些器官在骨盆內的排列順序是:骨盆內前方為膀胱和尿道,中部為卵巢、輸卵管、子宮和陰道,後方為直腸。骨盆的堅實結構,對這些臟器起到了保護作用。

③ 胯骨在哪個位置圖片

胯骨的位置圖



胯骨也稱為髖骨,位於腹部兩側,是一個大的不規則骨,從中心向上面和下面不規則膨脹。

一般腰帶的位置就是胯骨的位置,胯骨上面連接著脊椎,下面連接著大腿。

在一些脊椎動物(包括青春期前的人類)中,它由三部分組成:髂骨、坐骨、恥骨。

(3)女人骨盆結構解剖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由與軀干相連的肢帶骨和自由活動的游離肢骨組成。上、下肢骨的數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特點是上肢骨輕巧靈活,下肢骨粗大堅實,起支持和移動身體的作用,這與人類直立行走密切相關的。

上肢骨由鎖骨、肩胛骨和肱骨、橈骨、尺骨、手骨構成。上肢骨構成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手關節等,這些關節使人進行勞動時更加靈巧。

下肢骨由髖骨、股骨、脛骨、腓骨、髕骨、足骨組成。髖骨與軀干骨中的骶骨、尾骨共同連接構成的環叫骨盆,是軀干骨與四肢骨之間的骨性成分,有傳導重量、支持、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

從青春期開始,骨盆逐漸出現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骨盆寬而短,男性骨盆窄而寬等。女性骨盆的特點主要與妊娠和分娩機能有關。

④ 骨盆由哪些結構組成

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
髖骨是由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聯合組成的不規則骨骼。骨盆的關節包括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及骶尾關節。骨盆的主要韌帶有骶骨、尾骨與坐骨結節間的骶結節韌帶和骶骨、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
骨盆被斜行的界線(後方起於骶骨岬,經髂骨弓狀線,髂恥隆起,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到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大骨盆參與腹腔的組成。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線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線圍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軟組織稱為會陰。
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後方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假骨盆與產道、性功能無直接關系。真骨盆容納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及鄰近的輸尿管、膀胱、尿道、直腸等器官。
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兒娩出的產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女性骨盆主要表現為:骨盆全形短而寬闊,上口為圓形,較寬大,下口的各徑(矢狀徑和橫徑)均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動性較大,恥骨聯合腔也較寬,坐骨結節外翻,從而使骨盆各徑在分娩時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長。

女性骨盆
女性骨盆是產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胎兒經陰道娩出的必經之路,其大小、形狀直接影響到分娩。因此,對其構造和特點,應有較清楚的了解。
第一節 骨盆的組成
一、骨盆的構成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兩塊髖骨(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所組成(如圖)。骶骨與髂骨和骶骨與尾骨間,均有堅強韌帶支持連結,形成關節,一般不能活動,妊娠後在激素的影響下,韌帶稍許鬆弛,各關節因而略有松動,對分娩有利。
兩側髂恥線及骶岬上緣的連線形成骨盆「骨盆界線」。該界線將骨盆分成上下二部,上為大骨盆或稱假骨盆,下為小骨盆或真骨盆(簡稱骨盆)。大骨盆能支持妊娠時增大的子宮,但與分娩無關。臨床上可通過觀察大骨盆的形狀和測量某些徑線等,來間接了解真骨盆的情況。
二、骨盆的關節
(一)恥骨聯合 兩恥骨間有纖維軟骨聯接。
(二)骶髂關節 位於骶骨與髂骨間,有寬厚的骶髂骨韌帶連接。
(三)骶尾關節 活動性較大,分娩時可後移2cm,使骨盆出口徑線增大。
三、骨盆特點
(一)骨盆四壁 恥骨聯合短而寬,恥骨弓角度較大,骶岬突出較小,坐骨棘平伏,骨盆腔呈圓筒形,淺而寬。
(二)骨盆入口 近乎圓形或橢圓形。
(三)骨盆出口 寬大、坐骨結節間距寬闊。

骨盆腔
骨盆腔為一前短後長的彎曲圓柱形管道,為便於了解分娩時胎兒在產道中的行經過程,現將骨盆的形狀,按以下三個平面分別敘述(如圖:骨盆腔三個平面示意圖),由上至下為入口平面、中平面、 出口平面。
一、入口平面
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橫橢圓形,徑線如下:
(一)前後徑 為恥骨聯合上緣至骶岬前緣中點距離,又稱骶恥內徑,平均長約11cm。
(二)橫徑 是入口平面最大徑線,為兩髂恥線間的最寬距離,平均約13cm。
(三)斜徑 左右各一條,為一側骶髂關節至對側髂恥隆突間的距離,長約12.5cm。從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者為左斜徑,反之為右斜徑。
臨床上以前後徑為最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後徑較小,將影響兒頭入盆。
二、骨盆中段
中上段為骨盆腔的最寬大部分,近似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後方的中點,兩側相當於髖臼中心,後緣位於第二、三骶椎之間。下段為骨盆的最小平面(所謂的中平面)系恥骨聯合下緣、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前後徑約11.5cm,橫徑(坐骨棘間徑)長約10cm。
三、出口平面
由兩個以坐骨結節間徑為其共同底線的三角平面組成。前三角的頂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邊為恥骨降支,後三角的頂為尾骨尖,兩側邊為骶骨結節韌帶。坐骨結節間徑,即出口橫徑,平均長9cm。恥骨聯合下緣至尾骨尖間距離為其前後徑,平均長9.5cm。分娩時尾骨尖可向後移1.5~2cm,使前後徑伸長至11~11.5cm。兩側恥骨降支在恥骨聯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恥骨弓。由恥骨聯合下緣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前矢狀徑」,平均長6cm;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後矢狀徑」,平均長9cm。臨床上單純出口平面狹窄少見,多同時伴有骨盆中平面狹窄。
四、骨盆地
骨盆地是指連接骨盆腔各平面中心上噗的假想軸線。此線上段向下向後、中段向下、下段側向下向前。

骨盆底
骨盆底由三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它封閉骨盆出口,並承載和支持分腔內的器官。
一、外層 為會陰淺筋膜與肌肉組成,包括會陰淺橫肌、球海綿體肌、坐骨海綿體肌和肛門外括約肌。均會合於陰道處口與肛門之間,形成會陰中心腱。
二、中層 為尿生殖膈,覆蓋在恥骨弓及兩坐骨結節間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會陰深橫肌及尿道括約肌。
三、內層 稱為盆膈,由提肛肌、盆筋膜組成,為尿道、陰道、直腸所貫穿。

骨盆與分娩有什麼關系?
骨盆是女性陰道分娩胎兒的必經之途,它由骶、尾、髖骨構成、並由關節、韌帶將它們連在一起。骨盆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寬大,對分娩關系不大(產科稱為假骨盆);而其下部與分娩關系十分密切(稱為真骨盆),所謂的「骨產道」即指這一部分而言。真骨盆根據它與分娩的關系又分為三個平面,即入口、中腔及出口平面。這三個平面都是比較狹窄的部分,分娩時胎兒可受到阻力,尤其中腔平面是最窄的部分。
骨盆的大小及形狀對分娩的難、易影響很大,它與產力及胎兒構成了分娩的三要素。正常的骨盆,如產力及胎兒無異常,胎兒很容易娩出。明顯狹窄的骨盆,活的胎兒根本不能娩出。相對狹窄的骨盆,常需要決定於胎兒及產力情況。
女性骨盆在解剖上如若寬而淺,就利於胎兒通過。但並非所有婦女骨盆的形狀均如此。有的發育上有變異,類似男人型的骨盆,即骨盆深而窄,骨盆前後徑相對長,而橫徑相對較短,胎兒就不易娩出。有的骨盆呈偏平狀,入口前後徑很短,胎兒就不能通過骨盆人口。但有的骨盆入口正常,中、下平面越來越窄,稱為漏斗骨盆,亦會造成難產。某些情況下,由於骨及關節病變也可造成骨盆形狀的異常,如因缺鈣引起的佝僂病(骨軟化症),它可以造成骨盆嚴重變形,變得十分小,胎兒根本不能從陰道分娩。偶有外傷造成骨盆骨折,日後發生畸形的,這些均可能造成分娩時難產。除非有明顯的畸形,一般不能只從外形就准確地判斷骨盆的大小。因此婦女懷孕後一定要做產前檢查,實際測量骨盆的大小,必要時還需用X線來准確地測量骨盆的情況。

參考圖:骨盆的力傳導方向||男、女性骨盆||骨盆出入口各徑線

參考資料:
女性骨盆:
腹直肌 -大網膜-膀胱隱窩 - 回腸-股動脈和股靜脈-髂腰肌 -縫匠肌- 闊筋膜張肌 -臀中肌 -臀大肌 -股骨頭 -股骨頭凹-圓韌帶 -坐骨 -子宮 -直腸子宮凹-尾骨 -直腸 -盆膈 -閉孔內肌。
腹直肌-大網膜-膀胱 -股動脈和股靜脈-髂腰肌 -縫匠肌 -股直肌 -闊筋膜張肌 -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頭 -股大轉子-坐骨-子宮 -直腸子宮凹 -尾骨 -坐骨肛門窩-直腸 -盆膈-閉孔內肌,內側部分-閉孔內肌,外側部分。
腹直肌 - 膀胱 -股動脈和股靜脈 -閉孔外肌 -髂腰肌 -縫匠肌 -股直肌-闊筋膜張肌-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頸-坐骨-子宮頸 -子宮頸 -坐骨肛門窩 -直腸 -肛提肌 (恥尾肌,髂尾肌) -閉孔內肌,內側部分-閉孔內肌,外側部分。
腹直肌 -膀胱-股動脈和股靜脈-閉孔外肌-髂腰肌-縫匠肌-股直肌 -闊筋膜張肌- 臀中肌-臀大肌 -股骨頸-坐骨- 子宮頸 -子宮頸 -坐骨肛門窩 -直腸-肛提肌 (恥尾肌,髂尾肌) -閉孔內肌,內側部分 -閉孔內肌,外側部分。
坐骨海綿體肌 -球海綿體肌-陰蒂腳-陰道 -尿道 -前庭球(海綿體) -大隱靜脈-股動脈和股靜脈-縫匠肌-股直肌-股中間肌-闊筋膜張肌-股外側肌 -股方肌 -臀大肌 -大收肌 -股骨 -坐骨-坐骨肛門窩- 直腸 -肛提肌。
http://www.zjtcm.net/wljx/Basic/jp/tuku/2.htm ((48)骨盆)

⑤ 人體解剖學圖譜的目錄

緒圖1解剖學姿勢Anatomicalposition
緒圖2方位術語(1)Termsofdirection(1)
緒圖3方位術語(2)Termsofdirection(2)
緒圖4人體的軸和面Theaxisandplanesofhumanbody
圖1-1全身骨骼(前面觀)Theskeleton.Anterioraspect
圖1-2胎兒骨骼(胎齡2周,透明染色)Fetalbones(fetalage,Twoweekstransparentstain)
圖1-3骨的分類Classificationofbones
圖1-4骨的構造Structureofbone
圖1-5骨質Thesclerotin
圖1-6頂骨剖面Sectionoftheparietalbone
圖1-7板障管Diploiccanals
圖1-8椎體(矢狀切面)Thevertebralbody.Sagittalsection
圖1-9骨膜的血供BloodsupplyofPeriosteal
圖1-10脊柱(後面觀)Thevertebralcolumn.Posterioraspect
圖1-11脊柱(前面觀)Thevertebralcolumn.Anterioraspect
圖1-12脊柱(側面觀)Thevertebralcolumn.Lateralaspect
圖1-13寰椎(下面觀)TheatlasInferioraspect
圖1-14寰椎(上面觀)Theatlas.Superioraspect
圖1-15樞椎(上面觀)Theaxis.Superioraspect
圖1-16樞椎(側面觀)Theaxis.Lateralaspect
圖1-17頸椎(上面觀)Acervicalvertebra.Superioraspect
圖1-18第七頸椎(上面觀)7thcervicalvertebra.Superioraspect
圖1-19頸椎排列(前面觀).Anterioraspect
圖1-20頸椎排列(側面觀).Lateralaspect
圖1-21頸椎排列(後面觀).Posterioraspect
圖1-22胸椎排列(側面觀).Lateralaspect
圖1-23胸椎(側面觀)Thoracicvertebra.Lateralaspect
圖1-24胸椎(上面觀)Thoracicvertebra.Superioraspect
圖1-25腰椎排列(側面觀).Lateralaspect
圖1-26腰椎(側面觀)Thelumbarvertebrae.Lateralaspect
圖1-27腰椎(上面觀)Thelumbarvertebrae.Superioraspect
圖1-28骶骨(前面觀)ThesacrumAnterioraspect
圖1-29骶骨(後而觀)Thesacrum.Posterioraspect
圖1-30尾骨(前面觀)ThecoccyxAnterioraspect
圖1-31尾骨(後面觀)Thecoccyx.Posterioraspect
圖1-32胸廓Thethorax
圖1-33典型肋骨Atypicalcostalbone
圖1-34非典型肋骨Theatypismcostalbone
圖1-35胸骨(前面觀)Thesternum.Anterioraspect
圖1-36胸骨(側面觀)Thesternum.Lateralaspect
圖1-37顱(前面觀)TheskullAnterioraspect
圖1-38眶(前面觀)Theorbit.Anterioraspect
圖1-39顱(側面觀)TheskullLateralaspect
圖1-40顳下窩Theinfratemporalfossa
圖1-41顱(上面觀)Theskull.Superioraspect
圖1-42幼兒顱(上面觀)
圖1-43幼兒顱(側面觀)Theskullofainfant.Lateralaspect
圖1-44顱底外面
圖1-45顱底內面
圖1-46顱中窩Themiddlecranialfossa
圖1-47顱(矢狀切面)Theskull.Sagittalsection
圖1-48顱(冠狀切面)Theskullcoronalsection
圖1-49骨性鼻腔外側壁(1)(1)
圖1-50骨性鼻腔外側壁(2)(2)
圖1-51骨性鼻腔內側壁
圖1-52額骨(前面觀)Thefrontalbone.Anterioraspect
圖1-53額骨(內面觀)Thefrontalbone.Internalaspect
圖1-54額骨(下面觀)Thefrontalbone.Inferioraspect
圖1-55異常額骨(前面觀)Theabnormalfrontalbone.Anterioraspect
圖1-56枕骨(外面觀)Theoccipitalbone.Externalaspect
圖1-57枕骨(內面觀)Theoccipitalbone.Internalaspect
圖1-58異常枕骨(後面觀)
圖1-59篩骨(上面觀)Theethmoidbone.Superioraspect
圖1-60篩骨(下面觀)Theethmoidbone.Inferioraspect
圖1-61篩骨(後面觀)Theethmoidbone.Posterioraspect
圖1-62顴骨(外側面觀)Thezygomaticbone.Lateralaspect
圖1-63犁骨(側面觀)Thevomer.Lateralaspect
圖1-64舌骨(上面觀)ThehyoidboneSuperioraspect
圖1-65蝶骨(前面觀)Thesphenoidbone.Anterioraspect
圖1-66蝶骨(後面觀)Thesphenoidbone.Posterioraspect
圖1-67蝶骨(上面觀)Thesphenoidbone.Superioraspect
圖1-68顳骨(上面觀)Thetemporalbone.Superioraspect
圖1-69顳骨(外面觀)ThetemporalboneExternalaspect
圖1-70顳骨(內面觀)Thetemporalbone.Internalaspect
圖1-71顳骨(下面觀)Thetemporalbone.Inferioraspect
圖1-72顳骨(剖面)Thetemporalbone.Section
圖1-73上頜骨(外側面觀)Themaxillabone.Lateralaspect
圖l-74上頜骨(內側面觀)ThemaxillaboneMedialaspect
圖1-75下頜骨(外側面觀)ThemandibleLateralaspect
圖1-76下頜骨(後面觀)Themandible.Posterioraspect
圖1-77淚骨(前面觀)Thelacrimalbone.Anterioraspect
圖1-78淚骨(後面觀)Thelacrimalbone.Posterioraspect
圖1-79下鼻甲(內側面觀)
圖1-80下鼻甲(外側面觀)Theinferiornasalconcha.Lateraaspect
圖1-81齶骨(後面觀)Thepalatinebone.Posterioraspect
圖1-82齶骨(內側面觀)Thepalatinebone.Medialaspect
圖1-83上肢骨(前面觀)Thebonesofupperlimb.Anterioraspect
圖1-84上肢骨(後面觀)Thebonesofupperlimb.Posterioraspect
圖1-85鎖骨(上面觀)Theclavicle.Superioraspect
圖1-86鎖骨(下面觀)Theclavicle.Inferioraspect
圖1-87肩胛骨上角(外側面觀)Thesuperiorangleofscapula.Lateraaspect
圖1-88肩胛骨(前面觀)ThescapulaAnterioraspect
圖1-89肩胛骨(後面觀)Thescapula.Posterioraspect
圖1-90肱骨(前面觀)Thehumerus.Anterioraspect
圖1-91肱骨(後面觀)ThehumerusPosterioraspect
圖1-92橈骨(前面觀)Theradius.Anterioraspect
圖1-93橈骨(後面觀)Theradius.Posterioraspect
圖1-94尺骨(後面觀)TheulnaPosterioraspect
圖1-95尺骨(前面觀)Theulna.Anterioraspect
圖1-96手骨(掌面觀)ThebonesofhandPalmarview
圖1-97手骨(背面觀)Thebonesofhand.Dorsalview
圖1-98女性骨盆(前面觀)Thepelvisofthefemale.Anterioraspect
圖1-99女性骨盆(後面觀)Thepelvisofthefemale.Posterioraspect
圖1-100女性骨盆(前面觀)Thepelvisofthefemale.Anterioraspect
圖1-101男性骨盆(前面觀)Thepelvisofthemale.Anterioraspect
圖1-102男性骨盆(後面觀)Thepelvisofthemale.Posterioraspect
圖1-103女性骨盆(後面觀)Thepelvisofthefemale.Posterioraspect
圖1-104盆骨上口(男)
圖1-105盆骨下口(男)Theinferiorapertureofpelvis.Male
圖1-106盆骨上口(女)Thesuperiorapertureofpelvis.Female
圖1-107盆骨下口(女)Theinferiorapertureofpelvis.Female
圖1-108下肢骨(前面觀)Thebonesoflowerlimb.Anterioraspect
圖1-109下肢骨(後面觀)
圖1-110髖骨(外面觀)ThehipboneExternalaspect
圖1-111髖骨(內面觀)Thehipbone.Internalaspect
圖1-112幼兒髖骨Thehipboneoftheinfant
圖1-113股骨(前面觀)ThefemurAnterioraspect
圖1-114股骨(後面觀)Thefemur.Posterioraspect
圖1-115髕骨(前面觀)Thepatella.Anterioraspect
圖1-116髕骨(後面觀)Thepatella.Posterioraspect
圖1-117脛骨(上面觀)Thetibia.Superioraspect
圖1-118腓骨(前面觀)ThefibulaAnterioraspect
圖1-119腓骨(後面觀)Thefibula.Posterioraspect
圖1-120脛骨(前面觀)Thetibia.Anterioraspect
圖1-121脛骨(後面觀)ThetibiaPosterioraspect
圖1-122足骨(背面觀)Thebonesoffoot.Dorsalview
圖1-123足骨(底面觀)Thebonesoffoot.Antapicalview
圖1-124足骨(側面觀)Thebonesoffoot.Lateralaspect
圖1-125距骨(上面觀)Thetalus.Superioraspect
圖1-126距骨(下面觀)ThetalusInferioraspect
圖1-127跟骨(上面觀)Thecalcaneus.Superioraspect
圖1-128骨連結類型_rypeofthesynostoses
圖1-129椎骨間連結(1)Intervertebraljoints(1)
圖1-130椎骨間連結(2)Intervertebraljoints(2)
圖1-131椎骨間連結(3)Intervertebraljoints(3)
圖1-132椎骨間連結(4)Intervertebraljoints(4)
圖1-133椎骨間連結(5)Intervertebraljoints(5)
圖1-134顱骨與椎骨連結(1)(1)
圖1-135顱骨與椎骨連結(2)(2)
圖1-136肋與胸骨連結(前面觀)Thejointsofribsandthestemum.Anterioraspect
圖1-137顳下頜關節(外面觀)Thetemporomandibularjoint.Externalaspect
圖1-138顳下頜關節(矢狀剖面)Thetemporomandibularjoint.Sagittalsection
圖1-139肩部骨骼Theskeletonofshoulder
圖1-140肩關節x線像Theradiographofshoulderjoint
圖1-141肩關節(前面觀)Theshoulderjoint.Anterioraspect
圖1-142肩關節(剖面觀)Theshoulderjoint.Section
圖1-143肩關節(內面觀)Theshoulderjoint.Internalaspect
圖1-144肘部骨骼(前面觀)Theskeletonoftheelbow.Anterioraspect
圖1-145肘關節(前面觀)Theelbowjoint.Anterioraspect
圖1-146肘部骨骼(後面觀)
圖1-147肘關節(後面觀)TheelbowjointPosterioraspect
……

⑥ 盆腔和附件在哪個位置 圖片

盆腔是女性生殖系統整個部分的總稱。盆腔包括生殖器官、盆腔腹膜結締組織、卵巢輸卵管、盆腔腹膜和子宮周圍的結締組織。肚臍下方、小腹部,這個位置屬於是盆腔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如果女性有盆腔炎的時候,會出現肚子疼痛的感覺。是卵巢或者子宮,或者是輸卵管有炎症感染導致的這種症狀,可以應用消炎葯,如婦科千金片或者是甲硝唑治療。女性的盆腔包括子宮、附件、卵巢、輸卵管等生殖器官,以及膀胱、直腸以及周圍的結締組織,在大腿根部兩邊的髖骨以上,肚臍以下的部位有一個骨盆,骨盆內的空間就叫做盆腔,盆腔位於下腹部,附件在肚臍稍下的左右兩側,膀胱在附件的上方,直腸在附件的後方。子宮位於盆腔的正中央,有前傾位、平位和後傾位三種,子宮口朝下位於盆底腹膜的上方,子宮底兩側有左右兩條彎曲而長的輸卵管,輸卵管連接卵巢,卵巢位於子宮底的後外側,一般位於卵巢窩內,但其位置受大腸的充盈度影響,當妊娠時因為子宮發生變化,卵巢的位置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⑦ 骨盆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有沒有詳細的人體結構圖

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髖骨連接而成的、人和哺乳動物特有的環狀骨架。人的骨盆可分為前上方的大骨盆和後下方的小骨盆。大骨盆兩側均以髖骨的髂翼為界,前方無骨性成分,展開的髂翼承托著腸管。小骨盆具有完整的骨壁,其腔內藏有膀胱、直腸以及女性的子宮和陰道。骨盆對盆腔中的臟器有保護作用。人類骨盆較寬闊,適於直立姿勢。骨盆上接腰椎下連股骨,聯系著軀乾和下肢成一反革命菜結構,因此能承受較大的重量並進行力的傳遞。落在第五腰椎的重力傳至骶骨經骶髂關節傳至髖骨,站立時經髖關節傳至股骨;坐位時則傳向坐結節。骨盆也可以分散由下肢肢傳來的支撐反作用力,減緩對胸腹腔臟器和腦髓的震動。骨盆是軀乾和下肢運動的中心五一節。如在投標槍、擲鉛球的運動中,器械出手前的轉體動作,骨盆即作為脊柱的一環而起作用的。
骨盆存在著性別差異,這種差異約在10歲後隨著性成熟而逐漸顯著。男性骨盆狹而長,呈漏斗狀;女性骨盆寬而短,呈圓桶形,適應於女性的妊娠分娩。區分男女性骨盆標本可用檢測恥骨角大小的方法來鑒別。女性骨盆發育不良或患軟骨化症等常可導致骨盆畸形,會造成分娩困難。構成骨盆的髂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所構成,其各骨間借軟骨互相連接,大約在6~7歲時三骨才開始癒合,到青春期癒合完成。因此如由高處往硬地面跳躍時,容易使未癒合的骨盆發生不易覺察的轉位,導致不正常的癒合,女孩尤應注意這一問題。

人體圖: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8%CB%CC%E5%BD%E1%B9%B9&in=15288&cl=2&cm=1&sc=0&lm=-1&pn=8&rn=1&di=2645032816&ln=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