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飛天四大美女木雕分別的名字是什麼我只知道有一個反彈琵琶
四大飛天美女雕刻沒有具體的名字,而是根據敦煌壁畫去仿製的木雕工藝品,一般根據樂器命名。
腰鼓美女、玉蕭美女、箜篌美女、琵琶美女
Ⅱ 彝族的風土人情
峨山彝族人民古樸淳厚,熱誠豪爽,極重情誼。具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峨山彝族的傳統。
�服飾:彝族人民愛美,特別愛花,服飾上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布料的顏色選擇以青色、藏青色和黑色為主。中老年人服裝顏色突出穩重,青年人則喜歡鮮艷亮麗 。男子內穿布紐扣白色襯衫 ,外套無領對襟小襯,小夥子穿白色衣褲 ,用白布巾包頭。婦女外衣大都為黑色布紐扣右衽衣,衣領 、袖口和褲腳邊皆鄉花草圖案 ,姑娘和女孩子喜歡戴綉花無頂喜鵲帽,中老年婦女頭戴三角形黑布包頭 ,支系花腰彝族婦女愛穿由帽子、褂子、上衣、裙 、褲子組成從頭到腳都綉滿各種裝飾的「花口繩塔」衣服。
�婚禮:姑娘出嫁前一個多月不能出家門,在家備辦嫁妝,結婚之日新郎要約同伴朋友相陪親自來接親。姑娘出嫁要唱「哭嫁歌」,表示對親生父母、同胞兄弟、姐妹難舍難分和依依惜別之情 。新娘出家門由兄或弟背上花轎或扶上馬,現多已坐車 ,由親朋好友陪送到男方家門 , 踏著事先鋪好的青松 毛由姑嫂攙 扶步入正堂,拜堂成親,叩認公、婆後 ,送入洞房 。在晚間的婚筵上新郎、新娘要在陪
廊、伴娘的陪伴下,按輩份順序給客人敬酒認親。婚筵結束後,新娘要親自端水讓家裡的長輩和私親洗腳,以示對公、婆家人的孝順和敬愛。第二天凌晨新娘要起早挑水做飯,以示勤勞和聰明。飯後由新郎和送親的親朋陪伴回娘家。
�娛樂: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常用七字(旗子)白話,跳樂調子演唱,跳樂是彝族青年男女普遍喜愛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常在農閑時節 ,夜間燃起篝火,小夥子彈月弦、姑娘們打拍子,圍著篝火盡情歡歌舞蹈 。彝族花鼓舞是一處有廣泛影響、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一班花鼓隊八人,也有十幾人或幾十人的花鼓隊,甚至可以組織上百人,規模宏大的花鼓隊,都有1個龍頭師傅。花鼓舞由一名龍頭師傅領舞,男女青年成對合著鼓聲拍跳躍翻騰,奔放熱情,極富感染力。
�節日:峨山彝族古老的傳統節日有:開新街 、咪嗄
哈、火把節。
�1、開新街: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男女老幼都去趕新街 ,四鎮八 鄉的民間文藝隊紛紛匯集 鎮各展技藝,熱鬧非凡。
�2、咪嘎哈;每年農 歷二月的第一 個屬龍日或屬牛日,彝山各村各寨殺豬宰羊,全村人一起聚餐,並用草繩把木雕布穀鳥拴在象徵風水 和能給彝家帶來吉祥幸福的古樹上,表示播種季節的開始,並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3、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的重大節日,古時又稱彝族小年,在每年的農歷6月23日至25日,前後3天,24日為正日子,此日正午人的身子與影子完全重合絲毫不差 ,因而火把節又稱「 星回節」。火把節期間 彝家山寨要殺 牛宰羊慶賀節日,24日晚上點燃火把,巡遊田間地頭,以示驅邪除魔。男女青年則聚會野外,堆起篝火歡歌舞蹈,通宵達旦。
Ⅲ 《木雕神技》中「美人」實際上就是我們現代常說的什麼
譯文,直譯與意譯互用]商人白有功(人名)說:在濼口河上,看見一人背著竹簍,牽著兩條很大的狗。從他的背簍里取出木雕美人,高一尺有餘,手和眼睛都能轉動,(容貌)裝扮就像活的(一般)。又有用錦緞作的(類似馬)鞍子披在狗的身上,然後就令其跨立座在上面。布置完畢後,大聲呵斥狗迅速的奔跑。(木雕)美人自己立起,學著松開韁繩,扮演種種馬戲動作,(踩著)鐙藏在(狗)的腹部下,向後折腰(靠)在(狗的)臀部上,(在狗身上)叩拜起立,靈活變化沒有一點差錯。又作昭君出塞的樣子。另外取出一個木雕,(在其身上)插上雉(野雞)尾,(為其)披上羊皮作的裘衣,騎在(另一隻)狗上更隨在(作昭君的那個木雕)後面。(扮作)昭君(的木雕)頻頻回頭,(穿著)羊裘衣(的木雕在後面)揚鞭(在後面)追趕,真像是活生生的一樣。
[注釋]①濼(luò)口:地名。②竹簏(lù):用竹子編的圓形容器,可解釋為竹簍。③韉:鞍韉,又稱鞍韂,馬鞍子和墊在馬鞍子下面的東西。④學解馬作諸劇:學著松開韁繩,扮演種種馬戲動作。 意思應該就是木頭雕刻的美女。
Ⅳ 大理啄木郎村,不願走出秘境的彝族,在山上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
啄木郎村位於大倉鎮東北部二、三十公里處,地處風儀、彌渡、巍山三縣交接處,為彝族居區。這里的彝族人不願走出秘境中的彝族,在山上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遠眺畢家村,宛若人間仙境;假若換了清晨、煙雨季節,該是很美的。
啄木郎村位於海拔兩千多米,屬於典型的高寒山區,這里的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小春有豌豆 蠶豆 小麥等,當地畜牧業發達,幾乎每家都養牛、羊、馬等牲畜,經濟方式多是自給自足,商品經濟較弱,每天都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
啄木郎村不是太遠,但比巍山其它地方的彝族更為封閉,較完整地保存了傳統習俗和傳統的生活方式。
通過攝影師對大理巍山大倉鎮啄木郎村的拍攝中發現在自然環境相對僻遠,農耕文明積淀深厚。
雖然每天周而復始地過著簡單而繁重艱苦的勞作,但是老人們還是保留著天性的樂觀精神,依然保持著一份平和、樂觀、豁達的心境,進入畢家村,在古老的牆體上看到了彝族耕作、典故的壁畫,還有手寫對聯。
彝族婦女很傳統,基本上不願意下山活動,多數人都喜歡在家裡做做家務,比如綉花等,還要擔負著喂馬,養牛等繁重的體力勞作。
啄木郎村的建築風格保持了南詔彝族的精粹,與大理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風格如出一轍。不過,這里的彝族建築偏向於抽象木雕、磚木結構,以及房棱磚瓦。啄木郎村很多村民家裡的原木都是從山上扛回來的,粗厚圓實,而且碩大無比,沒有兩三人根本不好搬。
聽到的傳聞:以前有人到訪啄木郎村,被眼前的「仙境」所迷,於是問村口打木槽的牧童這是什麼地方;牧童誤以為問他做什麼,就說「木槽」。到訪者錯聽啄木郎,遂以「啄木郎」之名向外界傳開。
據當地人介紹,啄木郎村為南詔後裔,因國破逃亡至此;當時叛兵對南詔王室趕盡殺絕,部分南詔王室族人躲進深山洞裡,洞前盤結了完整的蜘蛛網,叛兵誤以為裡面沒人才放棄追殺。彝族先祖為紀念重生,至今在部分彝族服飾上雕飾了精美的蜘蛛紋路。
琢木郎村彝族的苦蕎粑粑蘸蜂蜜、米血腸、雞血飯、野山菜、野生食用菌、土雞肉、還有宴席上的坨坨肉 等正宗的純天然、無污染的家飯菜,不在彝族聚居的地區,是吃不到的。圖為彝族老媽媽在家裡晾曬衣服。
琢木郎村的彝族舞族民間音樂極具地域特色。琢木郎村彝族打歌非常講究,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敏 歌演唱形式多樣,涉及內容較廣,風格色彩獨特;民間樂器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在這里彝族民間音樂以多樣化呈現。得到了較好地保護與傳承,它們承載著千年彝族 歷史 文化,蘊含和體現著彝族音樂的魅力。圖為琢木郎村彝族小姑娘玩跳繩 游戲 。
琢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每星期都會下山趕一次集,把田裡種的玉米,豌豆 蠶豆 小麥等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後再換回一些生活用品。圖為琢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擠在一輛小貨車上,准備下山去趕集。
啄木郎村主要有畢、楊、乍等姓氏,以畢姓最為旺盛,人文建築景觀尤以畢家村為佳。村裡70歲的畢大爺說,別小看這些彝族服飾,彝族姑娘結婚的時候,身上穿的彝族服裝,少則花費一兩萬元,多則七八萬一套。
啄木郎村的老年人也沒有閑著的時候,經常幫助家裡人放牧牛羊,每天早上把牛羊趕到山上去吃草,晚上再趕下山。
當地的彝族婦女日常里都會穿著彝族服裝,鮮艷迷人,現在只有中老年婦女日常穿著打扮都是彝族服飾,年輕的姑娘都不習慣穿彝族服裝了;只有紅白事、傳統節日的時候穿上正式的彝族服飾。這里的喜事比春節過年隆重,這里的喪事比喜事更有彝族特色,包括打歌、彝族音樂等,都是外界罕見的習俗。
千年彝族啄木郎村、南詔最後的部降落雲南省巍山縣琢木郎村令人神往,是一個彝族族群繁衍生息的地方,這里的建築民居基本上沒有被破壞,保留的非常完好。
這里的彝族風土純凈,房屋、彝族樓寨都對門敞開,鄰里之間小道隨意串門,悠然愜意。從任何角度幾乎都可以看到自家、鄰居家掛滿了玉米棒子,一派濃郁的鄉土氣息。
Ⅳ 各種特色的民居
1、蒙古包
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創舉。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亞細亞游牧民族所使用,後來許多游牧民族或長或短地使用過它或類似於它的住屋。
2、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雲:「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3、石庫門建築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具中國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圍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徵,但不再講究雕刻,而是追求簡約,多進改為單進,中西合璧的石庫門住宅應運而生。這種建築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區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築因此得名「石庫門」。
4、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5、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極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築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採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Ⅵ 高山族、白族、苗族、彝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網路查比如高山族http://ke..com/view/4280.html?wtp=tt#5
Ⅶ 四大美女木雕放在家吉利嗎
沒什麼吧,放在家裡當藝術品挺好,我們家也有,不過是陶瓷的。不會不吉利,說不準還能招桃花運呢。在這里,祝您新年快樂,桃花盛開。
請採納,愛你,親。
Ⅷ 有沒有關於雲南楚雄彝族圖騰的圖片及資料謝謝
雲南彝族圖騰介紹 雲南彝族歷來有虎圖騰崇拜的習俗,還有許多衍生圖騰。彝族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大姚縣桂花彝民婚嫁沖喜用的一種木雕圖騰崇拜物"虎勒",其中有頗似懸掛面具的類型。我曾在雙柏縣考察過哀牢山彝區(倮倮支系)至今流傳的大鑼笙、老虎笙、豹子笙(小豹子舞)等三種尚虎習俗。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為圖騰,自認是"虎的民族"。
尚虎習俗至今在彝族的許多支系中都有遺存,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千姿百態。圖中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鎮宅泥虎2002年1月4日攝於邱北縣仙人洞村,造型古拙,簡潔誇張,憨態可掬;黃泥作坯風干,無須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