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山西美女秧歌舞蹈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山西美女秧歌舞蹈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12 00:14:45

① 山西名勝古跡簡介

(1)平遙古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遙縣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

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圖再現了這一風采。

懸空寺創建於北魏後期(大約為公元471至523年),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存寺院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背山面東,好似嵌於恆山上的一座精美雕刻。

前人曾以「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的話語來概括懸空寺構建之精妙。此語果然言之甚對。懸空寺的樓閣殿宇危樓聳起,對峙而立,離地約有百尺,附於絕壁之上,著實令人驚嘆。目前,寺內共有殿宇40間,之間有棧道相連,曲折迂迴,參差有致,高低錯落之間凸顯寺院布局之精密。

② 秧歌舞的基本舞步有哪些

有雙膝屈伸、壓腳跟、上身動律。

1、雙膝屈伸:分為硬屈伸時和軟屈伸時。硬屈伸時雙膝快速屈伸並富有彈性;軟屈伸時膝關節的要有內在的柔韌感,音樂重拍的動作身體重心向下;挺膝時雙膝挺直,以示動作的哏、俏特點。

2、壓腳跟:分為正步壓腳跟、小踏步壓腳跟等。壓腳跟時後半拍雙腳跟提踵,前腳掌著地,雙腿挺膝,前半拍迅速雙腳落腳跟,提起腳跟的時間要短,落地的時間要相對的長一些。

3、上身動律:分為橫擺身和前後扭身。橫擺身是身體的左右兩側胸腰交替提壓,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橫擺。前後扭身是以腰為軸,以肩為主身體左右兩側交替前後扭身,肩與上身扭動形成一體,胯不要扭動,同時左肩走下弧線到後方。

秧歌舞相關介紹:

秧歌舞起源於古代農業勞動,勞動人民在田間辛苦插秧、耘田的勞動,以敲鑼打鼓,用來助興。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秧歌內容包含量大,形式多樣又富於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態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

秧歌舞在風格上既有火爆、潑辣的特點,又有穩靜、幽默的特點。動作既哏又俏,既穩又浪,而且穩中有浪,浪中有穩,剛柔結合,不能扭扭捏捏纏綿無力。東北秧歌音樂的傳統樂曲十分豐富,旋律的各種變化,樂曲的連接,調性、調式的變換都要順。

③ 石樓縣秧歌傘頭蘇紅梅

網上沒有蘇紅梅的相關信息。

傘頭秧歌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故稱「傘頭秧歌」,在山西,傘頭秧歌主要流行於呂梁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等地。

傘頭秧歌屬於一種大型的民間歌舞活動,小則百八十人,多則數百人在傘頭的帶領指揮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

傘頭秧歌的內容豐富廣泛,形式活潑多樣,氣勢粗獷豪放,規模宏偉壯觀。一支秧歌隊,除了樂隊和儀仗隊外,其餘皆扮各種角色。

大致順序為:

儀仗隊;樂隊;龍舞;傘頭,即手執花傘的秧歌藝人,是秧歌隊的頭領;架鼓子;小會子,即民間小演唱;雜會子,即傳統摺子戲;民間傳統舞蹈;旱船,也叫「水船」;獅子舞收尾。

傘頭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兩個方面,特點是扭時不唱,唱時不扭,扭唱結合,交替進行。傘頭是傘頭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選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串院,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向外界答謝致意。

④ 秧歌舞基本動作是什麼

繞花:雙手持巾,前半拍手指帶動手腕,由外向里轉腕1圈成手心向下,提腕形成手絹花;後半拍手腕向下壓。繞花時速度要快,壓腕時速度要慢,手指不要上翹,不能架肘,動作要連貫,使手巾轉成立形。

單臂巾:左手叉腰,右手於胸前一個花,經下弧線至身體旁90°一個花。

雙臂花:一手於胸前,一手於身體左旁90°一個花,雙手經下弧線至右旁90°一個花。

交替花:左右手交替在胸前繞花,左右臂皆在身體前走圓圈路線。

(4)山西美女秧歌舞蹈圖片擴展閱讀:

秧歌舞起源於古代農業勞動,勞動人民在田間辛苦插秧、耘田的勞動,以敲鑼打鼓,用來助興,其實早在宋代就有農事中唱秧歌的記載。後來人們不斷豐富發展,將農民們勞動之餘自娛自樂的形式,歌舞都統稱為秧歌。

秧歌舞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是傳統節日必不可少的的娛樂形式。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

⑤ 關於秧歌的介紹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拓展資料:

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清代吳錫麟《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秧歌」的起源,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秧歌」起源於抗洪斗爭。

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為了生存,奮力抗洪,最後,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第三種說法根據《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閣可見秧歌可能源於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 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裡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式,並流行於我國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但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陝北秧歌、晉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這種秧歌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綵綢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見《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