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安新大田莊女人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安新大田莊女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19 13:22:55

1. 誰知道昆劇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為主。歷史上有名的陳圓圓就會唱崑曲。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崑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於康熙喜愛崑曲,更使之流行。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據學者研究稱,「崑曲所代表的美學趣味雖然明顯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卻並不屬於一時一地,它凝聚了中國廣大地區文人的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 造。正是由於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才具有極強的覆蓋能力,有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基本保持著它在美學上的內在的一致性。」
[編輯本段]【歷史地位】
崑曲(崑山腔)的得名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編輯本段]【崑曲曲牌】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曲牌是崑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繫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而崑曲的曲牌體是最嚴謹的。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僅200多個。最流傳的南曲曲牌如《游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崑曲中有女學《游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蔭","點絳唇","粉蝶兒","斗鵪鶉","一枝花","集賢賓",等八套。崑曲中在應用曲牌時構成聯套,(又稱套數)通過聯套的選用、調劑、對比組成一個整本大戲的音樂和文學結構,基本上一出戲是一個套數。
曲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由於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余,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而且重要的詞位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去(\ )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崑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鍾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樂器配置較為齊全,大體由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主樂器是笛,還有笙、簫、三弦、琵琶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劇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幾百年冠絕梨園。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適應不同場合,後來也被許多劇種所搬用。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此外,還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盪》《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台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凈、丑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因為早期昆劇屬於南戲系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制,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凈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劇興盛期,明刊本《墨憨齋定本傳奇》中,將原以「貼」扮老年婦女改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雜劇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當基本同於昆劇初創時期。清康熙時,昆劇角色行當還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體制。
乾隆年間,昆劇摺子戲最盛,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刻畫人物而設的角色行當體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說,它們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謂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角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後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為以小生和旦角為主要角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殺旦)五旦(閨門旦)和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
昆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致。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合,在「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
在「生」這個家門中,又分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於年齡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長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荊釵記》中的王十朋、《金雀記》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與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飾演風流儒雅的年輕書生,清灑飄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結合,假嗓成份較大,清脆悅耳;官生在表演上要灑脫大方,大官生更要富於氣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結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時更高的音域,以洪亮為美。
旦行也細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實踐中還有一個貼旦,共為七個家門。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較貧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金鎖記》中的竇娥,《貨郎擔》中的張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側重朴實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噴口都要有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寬厚,音量也要求較大。正旦劇目頗豐富,所扮演各類人物性格均具鮮明特點,為演員提供了寬廣的表演空間。
此外,凈行分大面與白面,大面臉譜以紅、黑二色為主,故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紋外,全臉皆塗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時也扮正面人物,或無所謂好壞的角色,有時也扮女角等。還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塗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窩等處,加上一些黑紋,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於插科打諢式的人物。
末行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昆劇老生不分文武,如《寶劍記》的林沖,《麒麟閣》的秦瓊等。末腳所戴胡須也是從黑三到白滿,與老生同。
醜行又分為副(又稱「二面」)和丑兩個家門。其區別是副的面部白塊畫過兩邊眼梢,而丑只畫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宮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劇以前的南戲和元雜劇都沒有這樣的行當,由於「副」行的出現,昆劇把醜行的表演范圍,擴大到上層社會的衣冠縉紳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惡訟師、幫閑篾片之類人物,這些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奸刁刻毒,表裡不一,表演上多強調其冷的一面,稱之為「冷水二面」。
醜行因其面部白塊較副為小,也稱「小花臉」,因其排列於二面之後,也稱「三花臉」,所扮大多是社會地位較低或滑稽可愛的角色,如《尋親記》的茶博士,《漁家樂》的萬家春。昆劇丑腳不分文武,有時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戲。
醜行和二面一樣,也可扮演婦女,如《風箏誤》年輕的千金詹愛娟,《荊釵記》中的張姑母。丑腳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貫》的婁阿鼠。
另有一個應各種群眾角色的「雜」行,是指各種劇中沒有名姓的群眾角色,如車夫、船夫、傘夫、衙役、太監、宮女、龍套等,通常不計為家門。
傳統昆劇職業班社,一般只需十八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只有極少數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員。一般班社只要十個家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十個基本家門被稱為「十大庭柱」,他們是:凈、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決定演出質量的是:凈、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家門。
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編輯本段]【職業昆劇團體】
在中國大陸現有江蘇省蘇昆劇團(成立於1956年,原名蘇州蘇昆劇團,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江蘇省昆劇院、上海昆劇團、杭州浙江昆劇團、北京北方崑曲劇院、郴州湖南省昆劇團6家昆劇專業藝術團體,以及浙江永嘉崑曲傳習所,被稱為「六團(院)一所」。
[編輯本段]【崑曲劇目】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巴黎中國戲曲節於11月16日至22日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蒙浮劇場舉行,共有來自福建京劇院的《四郎探母》、河南豫劇團的《清風亭》、江西南昌大學贛劇研究中心的《竇娥冤》、山東呂劇團的《牆頭記》、蘇州昆劇團的《浮生三夢》、香港京劇團的《牡丹亭》和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等多劇種、多題材的演出劇目參與角逐。最終,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捧得最高獎項「塞納大獎」。《公孫子都》是繼《十五貫》以後,浙江昆劇團又一大手筆之作。此劇因榮獲2006—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和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獎」,而拿到了150萬元高額獎金,這是迄今為止浙江對優秀劇目的最高獎勵。 《公孫子都》是根據明代馮夢龍小說《東周列國志》改編而成的歷史故事劇。該劇故事獨特,引人入勝,通過對公孫子都不擇手段、陰謀殺人直至走向毀滅的心理描繪,揭示了一念之差可成英雄,一念之差將成罪人的人生感悟,並對公孫子都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類共有的劣根性——嫉妒進行了展示和批評,具有較強的哲理性、警世性。
崑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老劇為主。古老藝術要推陳出新,除了復排傳統劇目外,創作昆劇新戲已成為重點。作為中國崑曲藝術保護工程重點扶持的首個新創劇目,浙江昆劇團用十年時間創作了新編歷史劇《公孫子都》。其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主題思想深刻,開拓了崑曲在正劇上的表現力。崑曲傳統劇目中為觀眾所熟知的多為愛情劇,《公孫子都》則是一部心理戲,講述了春秋時期鄭國討伐許國一戰中,副帥公孫子都爭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帥穎考叔後終日驚惶、最後身亡的故事。其以傳統劇目《伐子都》為底本,跳出古人"善惡相報"的狹義是非觀,著意寫子都暗箭射人後的惶恐不安--"避過法誅卻難避心誅",以此鞭撻人類共有的心毒--嫉妒。主創人員表示:"雖然故事發生在東周列國時期,但嫉妒是人類的'原罪',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以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
二是表演上恢復崑曲的"武戲"傳統,是現代崑曲"陽剛戲"的代表作。昆劇的武戲啟蒙了京劇的武戲,但近代後,昆劇格局逐漸縮小變為"小生、小旦、小花臉"的"三小戲"。"《公孫子都》的突出亮點是創編了一部多年來昆劇極為少見的整本武戲。"戲曲評論家劉厚生說。扮演公孫子都的是浙江昆劇團團長、"梅花獎"得主林為林,以長靠、短打武生戲見長,有"江南一條腿"之稱。該劇結尾處,穿著厚底靴的公孫子都從高處反躍前撲而下,常引得滿堂喝彩。
【門派差異】
崑曲門派主要分為南曲與北曲。南曲以蘇州昆劇院與江蘇昆劇院為代表,北曲以北方昆劇院為代表。
南曲與北曲雖同為崑曲但在其分離之初與後來的發展中,它們既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受藝術家們人為的作用,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類型。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1.音階。在記載崑曲的工尺譜里,北曲是按七聲音階記錄的,南曲則按五聲音階(不記乙、凡二字),但實際演唱中,乙、凡作為經過音、裝飾音也常常出現。
2.讀字。北曲遵循《中原音韻》,四聲分陰(陰平)陽(陽平)上去,念字多從普通話;南曲遵循《洪武正韻》,念字多從蘇州話。
3.調和韻。北曲一出戲一韻一調到底;南曲一出戲不限一調,也可以換韻。
4.詞曲關系。北曲一般為「辭情多」(詞位較密),「聲情少」(拖腔較少);南曲則「聲情多」「辭情少」,吐出一個字來,常常要在一段腔(音樂)里上下游曳好一陣,才進入下一個字。
5.旋法特點。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進,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陽剛之氣;南曲則多用五聲級進,因此其旋律纏綿委婉。
6.唱法特點。北曲發聲較「硬挺直截」,「以遒勁為主」;南曲講究吞吐收放,追求聲音的起伏多變。且因南曲常用入聲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點,與音樂結合時就需「逢入必斷」,而樂句的內在關系又是相連的,在演唱時便造成極有特色的「斷中有連」。
7.演唱形式。北曲一般只用獨唱這一種形式,且在一出戲里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說白,不能唱;南曲則用獨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齊唱)、獨唱接齊唱等多種形式演唱。
8.劇目。北曲里武打劇目較多;南曲則側重文戲。
[編輯本段]【著名演員】
崑曲鼻祖魏良輔生於南昌魏良輔,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崑曲(南曲)始祖。對崑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崑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
俞振飛是卓越的崑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崑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游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田瑞亭(1897-1961)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師。
河北省安新縣端村大田莊人。
師從陶顯亭,習文武老生戲,又曾向王亦友學習武生戲,未幾嗓敗,遂放棄演出以姨夫為師(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師朱可錚,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寫」)專攻吹奏曲笛和嗩吶熟諳工尺譜,會戲極多,皆能背記。1918年收高景池唯弟子(後高景池為北昆著名笛師)傳授曲笛和嗩吶後同入北京榮慶昆弋社,專門為韓世昌吹笛。1928年韓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隨行全程,能以單笛灌滿全場,遂獲「笛王」之美譽。回國後收田柏林,白鴻林為徒。1935年受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王泊生之邀請攜徒白鴻林、女兒田菊林,赴濟南任教。1935-1937年間,學員趙榮琛、任桂林、張寶彝、徐志良(徐榮奎)等得其指導。其教戲時,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帶文武場,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被傅惜華主持的北京國劇學會崑曲研究會聘為教師,擔任拍曲吹笛並在電台播音。1939-1949年田瑞亭攜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後在天津、北京、上海、煙台、青島、石家莊等地演出,合作過的演員有,侯永奎、馬祥麟、韓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1949年應邀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後因身體不適,回津養病。次年任教於天津市越劇、評劇等團體,筱少卿、裘愛花、邢香靈、小花玉蘭、小鮮靈霞等都等到過他的指教。1958年因受聘於天津戲曲學校崑曲班教師,故而推掉了北方崑曲劇院的邀請,留在戲校培養出新中國的第一批崑曲演員,渠天凰、仝秀蘭、鄧沐偉、何永泉、陳霽等。1961年8月2日因患舌癌病逝於天津,享年65歲。
王瑾
北方崑曲劇院當家花旦王瑾
個人檔案
王瑾1971年生於北京,大學學歷,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1982年考入北方崑曲劇院學員班,1988年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至今從事崑曲。主演劇目:大戲《釵釧記》、《西廂記》、《牡丹亭》、《風箏誤》等。折戲《胖姑學舌》、《思凡、下山》、《春香鬧學》、《相約、相罵》、《昭君出塞》、《刺梁》、《梳妝、擲戟》、《痴夢》、《小放牛》等。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牡丹亭》中最美麗的詞句。隨著近年來大家對崑曲的廣泛關注,那些雋永的戲詞和經典的人物形象一次次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展現出它千古不衰的絕代芳華。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 白洋淀三田莊搬遷時間

目前尚未接到涉及三田莊的征遷計劃,待新區下達計劃後將及時在鄉、村發布公告。
如有疑問,可致電安新縣征遷安置工作指揮部政策法規組,電話:0312-8738011。
在2018年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重點項目中,就有計劃啟動大田莊、北田莊、東田莊搬遷。2019-2010年,具備條件的其他純水村。雖然純水村搬遷沒有按原計劃啟動,但這是早晚的事。現在純水村搬遷已經明確。

3. 我家住在河北安新縣白洋淀裡面的東田莊村見面環水交通不便

上訪,繞開安新縣,直接區保定,一定管用

4. 安新縣圈頭鄉大田莊村至安新城裡公交車早班車幾點發車

安新縣圈頭鄉大田莊村至安新城裡公交車早班車六點五十分發車。

5. 安新縣圈頭鄉大田莊村郵政ems在哪取

請聯系咨詢下安新縣發投,電話在圖片上。

6. 請問白洋淀的飯店裡的姑定鳥(gu ding)可以吃的,學名叫什麼 請本地人回答.

鴣頂既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觀賞鳥,又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美食珍禽,鴣肉厚骨細,風味獨特,營養極為豐富。
為雉科動物鴣丁的肉或全體。體長約30厘米。嘴角尖上稍微有點黃色,全身黑色,下嘴肉黃色。虹膜褐色。額和頭側頸項有一個紅點,腿腳很長黑色,行跑也非常快。主要食物活小魚、小蝦、水草等水產品。目前這種水鳥沒有養殖。
【功效】
鴣丁鳥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且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較高的鋅、鍶等微量元素,具有壯陽補腎、強身健體的功效,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補佳品
明代醫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鴣丁鳥補五臟、益心力」、「一鴣頂九雞」之說,足見其營養、滋補、保健功效的神奇。
民間把鴣丁作為健脾消疳積的良葯,治療小兒厭食、消瘦、發育不良效果顯著。婦女在哺乳期間食用鴣丁,對促進嬰兒的體格和智力發育具有明顯的效果。

7. SOS!!!!!!!緊急求救

白洋淀,位於河北省中部京、津、石腹地,各距約150公里,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總面積366平方公里,被3700多條溝壕,12萬畝蘆葦、5萬畝荷花分割成143個大小不等的淀泊,其中,白洋淀面積最大,故以命名。 白洋淀一年四季,景隨時移,自然天成。春光降臨,蘆芽競初,滿淀碧綠;每至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蘆盪飛雪,稻穀飄香;隆冬時節,堅冰似玉,坦盪無垠。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到次巡遊、圍獵,並修建了四處行宮,給白洋淀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和美麗的傳說。而且白洋淀自古有「日進斗金」之說,是一個「滿淀荷花千頃葦,稻香菱紅魚鴨肥」的魚米之鄉。數百種水生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近年來開發的蘆葦工藝為中華一絕。荷花被評為白洋淀「淀花」。著名的景點「十里荷香」便是在水村大張庄和郭里口之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白洋淀不僅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物產資源,而且英雄的白洋淀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不怕犧牲的民族氣節,在反帝斗爭中拋頭顱,灑熱血,寫下了一首首輝煌壯麗的抗日詩篇。日前應安新縣白洋淀景區管理委員會的邀請,本報記者來到了白洋淀。再次踏著先烈的足跡,聆聽著動人的故事來緬懷革命先輩。
———編者從1922至1927年幾年間,中國共產黨在安新縣紮根並組建了黨組織。「七七事變」後,日寇對白洋淀地區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製造了數起駭人聽聞的慘案。面對瘋狂的日寇,白洋淀人民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以血肉之軀築起抗日長城。除奸團、武工隊、縣大隊、區小隊等抗日武裝紛紛建立,抗日烽火熊熊燃起。其中令日寇聞風喪膽的「雁翎隊」就是當時活躍在白洋淀上的一支堅強的民眾抗日武裝。他們利用白洋淀港汊交錯、蘆盪遍布、便於隱蔽的有利地形,端崗樓、打鬼子、除漢奸,配合大部隊痛擊日寇,譜寫了一曲曲勝利歌曲,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1939年秋的一天,雁翎隊班長趙老群帶領兩個槍排和部分戰士埋伏在王家寨和李莊子之間的葦塘里,向敵船發起攻擊,打的日偽軍措手不及。這次斗爭斃敵20多人,俘虜日軍2人,繳步槍20多支,機槍一挺。大大削減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1941年5月的一天下午,雁翎隊埋伏在大張庄和王家寨之間的葦叢中准備截擊日寇,當鬼子的巡邏船來到包圍圈,20多支大抬桿同時開火,當時大死鬼自20多人,當敵人援兵來到,雁翎隊員早已把船和槍藏起來,頭頂荷葉,口銜葦管,泅水而去。自此獲得了「荷葉軍」的稱號。 一九四三年,環境大改變,白洋淀的崗樓端了多半邊,子弟兵們真勇敢,哎咳喲嘟嚕噔噌,子弟兵真勇敢……這是當年在白洋淀抗日軍民中最流行的一首歌曲。1943年,雁翎隊爭取偽軍,利用內線一槍未發端了十方院、張莊子、大淀頭崗樓,俘敵100多人。在伏擊戰中最有名的就是雁翎隊打包運船一仗。19431943年10月4日,根據匯報,得知敵人要運送大批物資到保定,准備逃跑。經過協商,雁翎隊決定截下這批物資,不讓一粒米、一根線運出白洋淀。第二天上午八點左右,敵人的包運船緩緩進入了埋伏圈,這時雁翎隊隊長鄭少臣一槍打掉了敵人的�望哨,隨即槍聲大作,硝煙彌漫。這次戰斗大獲全勝,雁翎隊出色的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也是這場戰斗讓日本鬼子覺得自己的末日就要到了。 自1939年至1943年的4年當中,雁翎隊在35次戰斗中,有16次是一槍未發而制勝,所以雁翎隊有「淀上神兵」之稱。 解放後,白洋淀的戰斗遺址,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十分豐富,如辛璞田烈士祠、端村慘案遺址、雁翎隊打保運船舊址、大田莊廟、圈頭烈士祠、安州烈士塔、雁翎隊紀念館等。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記者游覽了一些景點,感觸頗深。
景點一十里荷香在水村郭里口和大張庄之間,有荷花數千畝,一望無際。
抗日戰爭時期,雁翎隊就借著這千畝屏障潛伏在其中痛擊日寇。孫犁的名作《荷花澱》就是以此為背景創作而成,在中國文壇上被譽為「荷花澱派」。 景點二辛璞田烈士祠辛璞田,安新縣馬家寨村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四運動爆發後在天津和周恩來、鄧穎超、於方舟等人一起並肩戰斗,是當時天津學生領袖之一。曾兩次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在敵人法庭上,他大義凜然,怒斥敵人,宣傳革命。1928年1月19號辛璞田在北京天橋南壇慷慨就義,時年24歲。臨刑前,沿途宣講共產主義,高呼「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為繼承和發揚辛璞田烈士的革命精神,1948年中共集中區黨委副書記進程親自為辛璞田烈士紀念碑撰文。碑陽刻有「革命烈士辛璞田同志之墓」,碑陰刻有辛璞田一生事跡。聽著這樣的故事,彷彿事情歷歷在目。怎能不感動?接受了這么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真是是旅遊中一次難得的機會。 景點三圈頭烈士祠坐落在圈頭村中央十字路北側,是1948年當地群眾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們所建。反帝斗爭中,這些烈士們為了安新白洋淀的解放,懷著刻骨仇恨和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戰,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戰業績,並無悔的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們靜靜的長眠在這里,陪伴著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革命烈士精神,1951年圈頭5村管委會立碑,碑高2米。寬0.6米,碑陽刻有「光榮烈士碑」的輓詞,碑陰刻有烈士姓名。建築呈長方形,前台立柱兩根,前後台有圍牆相隔,紅樑柱,高脊挖眼。1965年3月安新縣政府重修了這座烈士祠。 這些可親可敬的先烈們為了白洋淀的解放做出了偉大的犧牲,是值得我們瞻仰和緬懷的。參觀了這些地方,一路走下來,心情有些沉重,為那些犧牲的烈士們,同時也為今天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們這代人而有些慚愧。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得知,抗戰時期,我們的一些中央領導也與白洋淀結下了不解之緣。
故事一朱總司令與白洋淀1947年,朱德總司令來到了白洋淀。在這里流傳著總司令的許多平凡而生動的故事。 一、淀上野餐一天,總司令去淀上視察,小船停泊在淀邊端村附近的一個葦塘里。送總司令視察的擺腳漁民張建池拿出了高粱餅子做干糧吃。總司令用濃重的四川口音幽默地說道:「怎麼,當主人的吃飯,也不讓客人呀?」張建池不好意思地看看手裡的高粱面餅子,猶猶豫豫地不知如何是好。總司令一面把警衛員遞過來的小米絲糕地給張建池,一面拿過張建池手裡的高粱面餅子,大口大口香甜地吃著。 張建池激動地說:「總司令,您怎麼跟咱莊稼人一樣啊?」 總司令笑著說:「我們八路軍本來就是莊稼人啊!」說著,又用船上舀了些淀水喝起來,一邊喝一邊贊嘆說:「咱莊稼人的餑餑好香,白洋淀的水真甜!」 二、總司令為向導包紮傷口隊伍就要出發了,村裡為總司令找來一位向導,和總司令一起坐在汽車樓里。 道路崎嶇不平,汽車顛簸得厲害。向導沒坐穩,一頭碰在汽車樓上,血流了出來。總司令立即從後車廂里叫警衛員拿來急救包,親自為向導包紮傷口。向導著急地說:「總司令,不要緊,莊稼人幹活也斷不了碰破一點皮,這算什麼!」總司令仍不顧向導的推辭,堅持為他包好傷口,又讓警衛員區一些葯來送給老鄉,然後又另外找了個向導。向導激動得淚花直轉,一個勁兒地說:「總司令,真好,真好!」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十年了,但我們敬愛的朱總司令平易近人、關心人民疾苦的事跡,仍然在白洋淀人民中間流傳著。 故事二楊成武將軍與白洋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楊成武將軍曾兩次來到白洋淀。
1944年12月3日傍晚,楊成武將軍因腳傷而乘坐牛車來到了白洋淀邊。當時,白洋淀上斗爭形勢雖已好轉,但敵我斗爭仍然十分激烈。楊成武將軍是擔負著重新組建冀中軍區、冀中區黨委、冀中行署的艱巨任務。這次要走冰路到九分區司令部,淀上冰路很滑,走起長路來十分艱難和勞累。為了打開冀中工作的新局面,楊成武將軍不僅和同志們一起在冰上走,而且還時刻關心一同東進冀中的女同志。走過五里多冰路之後,才踏上千里堤。12月12日,在九分區司令員魏洪亮陪同下,楊成武將軍又到白洋淀察看了地形,觀看了雁翎隊員成冰床過河的絕技表演。接著又興致勃勃地來到同口。在同口,楊成武將軍觀看了地形和被拆毀的日軍據點,慰問了在一分區工作的幾位同志的家屬。楊成武將軍還明確指示九分區領導:「我們應該在廣大鄉村裡進一步發動群眾,特別是在游擊區里繼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的戰果,加強瓦解敵軍工作,使敵特活動受到最大的限制。這樣,據點里的敵人就會變成聾子、瞎子,最終被我們逼退或消滅。」隨後,楊成武將軍又來到端村,看了集市,了解了當地民情後離開白洋淀。 楊成武將軍第二次來是在1947年5月,當時是根據中央軍委「配合東北作戰,不使敵人向東北增援」的指示,組織進行青滄戰役,率領三縱隊跨過平行線,進入冀中平原,再次來到白洋淀。這時,解放軍的裝備已從土槍土炮全部換上了繳獲的美式裝備。在這里,楊成武不僅看到了夏日白洋淀的秀美景色,而且看到了解放後白洋淀人民的歡快場面,引發了將軍的無限感慨。 楊成武將軍兩次來到白洋淀,對白洋淀的抗敵斗爭作了重要指示,為白洋淀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故事三呂正操將軍與白洋淀1941年4月間,雁翎隊已成立一年多,先後進行了截擊敵人運輸船隻、除漢奸等抗日活動,白洋淀上對敵斗爭形勢十分嚴峻,敵人也正對白洋淀進行「掃盪」。呂正操司令員帶著一個工作組到當時的十分區檢查工作,並慰問戰斗中的軍民。雁翎隊接到上級指示,擔負起護送呂正操司令員過淀的任務。 為確保呂正操司令員安全過淀,雁翎隊隊長鄭少臣對接送途中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研究。先封鎖了消息,然後將船工全部換成雁翎隊員,還在護送路線上,設立水上崗哨船隻,及時傳送情報。呂司令員來到白洋淀邊詢問了雁翎隊員生活、戰斗情況,並接見了雁翎隊員們,當天夜裡,呂司令員在雁翎隊護送下,順利通過敵人的層層封鎖,乘船穿過白洋淀,踏上了白洋淀南的河北平原,深入敵後檢查指導各地抗日工作。
雁翎隊員按照呂司令員的指示,把水上游擊戰爭開展得如火如荼。當年7月,雁翎隊根據偵查員趙波、田振江的報告,又一次伏擊了敵人的運輸船隊。
編後話:去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就發展紅色旅遊的總體思路、總體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確規定,表明國家將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產業。幾個月過去了,革命景區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大批的遊客前去參觀旅遊。湊巧的是,在這次旅行中碰到了幾個北京大學的校友,很是興奮,並對他們進行了采訪。他們覺得到這種革命景區出遊,不僅僅是休閑度假,更主要的是使心靈得到一種觸動。當今社會,很多人特別是青少年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思想上的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需要及時地糾正和教育。而紅色旅遊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要求,從根本上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凈化心靈、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環境。此次出遊白洋淀,邊領略風景邊聆聽抗日英雄們的事跡,對我們來說真是一次提升自身素質的好機會,可謂是身心受益。

希望對你有幫助!~ @_-

8. 水上游擊隊的劇情簡介

丁水妹的哥哥丁大水成親,結婚船隊在白洋淀上和八路軍偵察連的船相撞,撞壞了船頭象徵吉祥的龍王頭,丁水妹向連長老魏討個說法,老魏說自己正在執行重要任務。丁大水喝令丁水妹放八路軍走。八路軍伏擊伊藤大隊長押送的船隊,日軍倉皇逃竄,八路軍的船小攔不住日軍的汽船,丁水妹跳入水中,用漁網絆住螺旋槳,攔截了一艘貨船。
日軍對淀心庄報復性掃盪,丁大水和新婚妻子雙雙遇害,趕來救援的老魏卻誤入「鬼打牆」迷宮,耽誤了救援,丁水妹對他的誤會進一步加深了。
丁水妹單槍匹馬去新安城報仇,在崔鐵匠和神偷李慕三的幫助下,化裝成偽軍混入警備司令部,丁水妹行刺伊藤未遂,反而身陷險地,此時,一個神秘人出現,槍殺伊藤,救出了丁水妹。後來,老百姓說是神龍顯靈,殺了鬼子頭。丁水妹從此對這個「神龍」牽腸掛肚。
軍分區成立水上游擊隊,丁水妹成為副隊長,隊長就是她很討厭的老魏,丁水妹對老魏處處刁難,尤其是發現老魏不會水後,更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笑柄。
接任安新縣最高指揮官的渡邊浩是個很有謀略的職業軍官,他一上任就設下圈套,打敗了軍分區的主力部隊,並趁勝追擊,用分割包圍的辦法控制了白洋淀地區。
為了緩和丁水妹和老魏的矛盾,軍分區派華筱諾來當游擊隊的指導員,華筱諾知書達禮、思想政策水平很高,用春風化雨的手段化解了正副隊長的矛盾,在她的斡旋下,丁水妹教老魏游泳,老魏教丁水妹打槍,兩個人都進步很快。華筱諾還在當地大搞統一戰線,團結了原國軍的上尉宋浩哲等一批愛國人士,和日軍鬥智斗勇,終於在淀心庄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壯大,水上游擊隊主動出擊,發動夜襲,用獵戶打鳥用的土炮——大抬杠打掉了小田莊據點,因為防潮,每根大抬杠的葯捻處都插一根雁翎,水上游擊隊從此後號稱「雁翎隊」。
初戰告捷令老魏有點飄飄然,他不顧華筱諾的反對,發動趙北口戰斗,結果被日軍伏擊,損失慘重,痛定思痛,老魏總結出了一套適合雁翎隊的游擊戰術,避開日軍主力,只是偷襲鬼子的巡邏艇、運輸船,騷擾鬼子的據點,打漢奸,分化瓦解親日武裝勢力,一時搞得白洋淀日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戰斗過程中,老魏和華筱諾萌發了純真的愛情,而此時丁水妹也發現老魏就是自己念念不忘的「神龍」,不由得百感交集。丁水妹逐漸被華筱諾感化,積極要求進步,為了入黨努力學習。她決定斬斷情絲,爭取到去抗日大學深造的機會,暫時離開了雁翎隊。
渡邊對雁翎隊一直沒有放鬆,他一方面執行三光政策,壓縮雁翎隊的生存空間,一方面利用漢奸對雁翎隊進行滲透,用便衣隊假扮雁翎隊騷擾根據地,收買雁翎隊里的叛徒。
渡邊甚至調來了日軍水下特種兵,依靠先進的裝備和技戰術和雁翎隊進行水下決戰。水鬼突襲了淀心庄的根據地,游擊隊損失慘重,而華筱諾為了爭取船幫信義堂發動起義,進新安城聯絡。因為叛徒的出賣,華筱諾被鬼子逮捕。
老魏和雁翎隊組織了營救,在突圍過程中,華筱諾壯烈犧牲。
華筱諾的死令老魏和雁翎隊無比悲痛,他們對鬼子發動了更為猛烈的攻擊,用土辦法在水底一舉打敗了強大的日軍水鬼。
一九四一年,太平戰爭爆發,日軍戰線吃緊,雁翎隊逐漸占據了白洋淀戰場的主動權,隊伍也隨之壯大。此時,丁水妹從抗大畢業歸來,接替華筱諾擔任指導員。丁水妹已經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女軍人。
丁水妹研發出了水上漂雷,並一舉殲滅了日軍的水鬼隊。孤注一擲的日軍准備運送大批軍需物資去天津港,雁翎隊得到命令攔截這批物資。為了掩蓋真實的路線意圖,渡邊使出了很多障眼法,雙方在情報戰線上又是一番較量。就在渡邊自以為得計的時候,雁翎隊從天而降,在正確的時間地點出現,在大部隊的配合下,付出巨大的代價,打垮了渡邊的船隊,渡邊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葬身白洋淀。日軍在白洋淀上徹底失敗了。
丁水妹和老魏在戰爭中結下深厚的情感,兩個人攜手繼續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