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秀美女人體藝術圖片有哪些
人體攝影的魅力是巨大而又神奇的、神奇的足以使許多攝影人為此痴迷,這種熱衷的表現源於人們對美的熾熱追求,對新生藝術的特殊偏愛。下面是我帶來的清秀美女人體藝術圖片,希望大家喜歡!
清秀美女人體藝術圖片
美女人體寫真圖片
人體寫真的拍攝技巧
一、用硬光拍攝
所謂硬光,是指那些能夠在景物表面產生明暗對比的陰影光線形成。這是在人像拍攝中,特別是拍攝人物寫真這類題材的時候很少使用的光線。硬光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產生明確的陰影,難點是控制畫面明暗的反差和畫面的光比。女性的拍攝一般都將光比控制在1:2左右,但是在使用硬光拍攝的時候光比控制在這個范圍,幾乎是不可能的,最簡單的 方法 就是用反光板進行補光,通過這種反射光減弱人物面部的明暗反差。
可以忽略光比的控制規律,增強畫面中的反差,用光線來“講 故事 ”,用光線來表達情感,這是硬光與其他光線的不同,它對於畫面情感的表達更強烈、更深刻。對於硬光的利用,還要注意如何通過環境來強化造型效果。也就是要知道什麼樣的環境應該使用硬光造成的大光比,什麼樣的環境應該控制光比。使用硬光拍攝時,控制曝光控制十分重要。在曝光時可以過曝半級或者更多,以加大畫面的反差。或者欠曝半級或者更多,雖然減少了反差,但是可以使整個影調降下來,以表達某種情感。
二、用柔光拍攝
柔光與硬光相反,指那些不會在人物表面產生明顯明暗對比的光線形式。在拍攝女性的時候是經常被使用的,因為它可以突出地表現人物皮膚的質感,使其變得更白皙。獲得柔光的方法很簡單,一塊白的的床單就可以把直射光變成柔和的光線。窗簾、白色的遮陽傘等都可以作為光線的柔化裝置。柔光的光比控制應該控制在1:2左右。而且柔光更適合拍攝中景,以及那些比中景更小的構圖,這樣更能突出人物皮膚的質感。另外柔光的拍攝曝光可以過半級到一級,這樣能使人物的皮膚更加白皙、透明。二、用柔光拍攝柔光與硬光相反,指那些不會在人物表面產生明顯明暗對比的光線形式。在拍攝女性的時候是經常被使用的,因為它可以突出地表現人物皮膚的質感,使其變得更白皙。獲得柔光的方法很簡單,一塊白的的床單就可以把直射光變成柔和的光線。窗簾、白色的遮陽傘等都可以作為光線的柔化裝置。柔光的光比控制應該控制在1:2左右。而且柔光更適合拍攝中景,以及那些比中景更小的構圖,這樣更能突出人物皮膚的質感。另外柔光的拍攝曝光可以過半級到一級,這樣能使人物的皮膚更加白皙、透明。
三、用順光拍攝
順光即是光線向人物的正面投射的光線形式,這種光線讓人物的大部分形體都得到足夠的光照,而且強度比較平均,所以不會在人物的臉上形成明暗的對比,曝光比較好控制。順光拍攝的缺點是光線太平,從而不能突出重點,所以在寫真類的人像中使用得很少。但是順光比較適合拍攝特寫和近景這樣的小景別,因為它可以具體地表現人物的每個細節和層次。有時這種最直接、最直白的描述效果往往比那些故意做出來的好很多。使用順光拍攝時曝光不可過度,一般使用平均測光就可以獲得理想的效果!
四、用逆光拍攝
逆光是指光源在人物的後方光線形式,這種光線使人物的正面不能得到正常德曝光,從而失去了人物的細節層次。但是這種光線形式勾勒出人物的輪廓,對於體現動作和形體極為有利。當然運用逆光也不一定要拍攝出剪影的效果,如果控制好曝光,也能夠得到人物的一些細節。在使用逆光拍攝剪影的時候,測光點選在哪裡關繫到拍出的剪影效果。要得到純剪影效果,測光點可以選在人物身體的邊緣,因為那裡的光線是整個畫面中最亮的部分。而那些並非是純剪影的逆光效果,測光點可以選擇在被光線照亮的頭發或者是人物的面部。這種逆光效果寫真類人像中式比較常見的。
逆光拍攝只適合中景以上的景別,比如全景或遠景。因為這樣的景別除了能夠體現人物的形體外,還能夠對環境進行一定程度的體現,以豐富畫面的內容。拍攝剪影效果時,光線的投射角度越低,拍攝出的剪影效果就越明顯,而光線的投射角度越高,拍攝出的剪影效果就越不明顯。所以時間最好選擇在日落時或者清晨,這時拍攝出的剪影效果是最明顯的。而其他環境或其他時段的光線拍出的逆光效果,則不是那種純剪影效果。
五、用側光拍攝
純粹的側光通常不適用於拍攝女性,因為這時的光源從側面投射,使人物面部一半發光,一半處於陰影中,產生的效果被人們稱之為“陰陽臉”。但是在寫真類人像的拍攝中,這種光線形式的運用已經不是很新鮮,往往能夠更強烈地體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使用側光拍攝一定要注意少用硬光,因為數碼相機的寬容度很低,如果使用硬光,則人物處於暗部的面部細節將得不到任何體現。使用柔光則不同,它在人物面部產生的明暗對比在數碼相機的寬容度范圍內,明暗過渡比較自然。側光能夠拍攝的景別很多,大景別所能體現的感受更強烈;而小景別則能夠使被攝者變得瘦一些。在拍攝大景別的時候,如果你呢個利用好光線所產生的陰影,能使畫面的表意效果更強烈。
側逆光是從逆光變換出來的,其特點是指能照射到人物面部的某點上,而其餘大部分都是不受光。它從側後方照亮人物的頭發,使之在逆光中呈現某種情感,而且這種光線並不會講人物正面細節隱去。側逆光拍攝時,如果測光點在人物面部被照亮的部分,曝光一定要過曝一級左右,這樣才能保證人物面部的細節不被掩蓋。景別也最好選擇在中景以下,因為全景這類景別不能很好地體現側逆光的光感,而近景或者特寫之類的景別,用側逆光來表現時則比較充分和生動。
前測光是由側光演化而出來的一種人像造型光線,這種光線在人物的大部分,光線的過渡感較強,比較適合人物的造型。使用前側光拍攝,可以使人物轉向光源的方向,這樣人物面部的立體感會增強,而且最好是使用柔光,才能使光線的過渡更自然。注意選擇人物面部明暗的過渡區域進行測光,這樣才能得到人物面部的所有層次。
六、用頂光拍攝
頂光一般不用於人像拍攝,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合理利用這種光線從上面灑下來的感覺也是不錯的。頂光若從上面直接照射到直立的人臉上,突顯人物的額頭與顴骨,效果會有些恐怖。如果使人物向光源德後面移動,而且將頭迎向光線的方向,拍攝出感覺就不同了。 另外,當遇到頂光時,讓人物躺在地上拍攝,要比站立拍攝的效果好很多。若需要表現出光線在人物身上的感覺,就要使曝光過度一些,這樣才能通過亮度的加強體現出光感。如果是正午拍攝,使用能夠透光的白色遮擋物使光線柔化,則效果更為明顯。
猜你喜歡:
1. 唯美人體藝術寫真作品薈萃
2. 西西人體藝術大膽圖片
3. 日本人像攝影藝術圖片
4. 俄羅斯藝術人像攝影作品大全
5. PS美女人像攝影作品大全
『貳』 各個國家女性特點
「端莊」,是英國女人特點。英國佳麗雍容華貴,莊重矜持,讓人容易產生仰慕的感覺。
「韻」,是法國婦女的風度。法國佳麗舉止風雅、穿著得體,講究語言藝術,在公眾場合別具一格。
「樸素」,是德國女性的喜愛。德國佳麗往往不愛濃妝,卻盡得風流。
「俏」是美國女子的風采。美國佳麗熱情洋溢,衣著鮮艷,妝扮奇特,在各國女性中大放異彩。
「強健豐腴」是俄羅斯女人的特點,只有她們可以與俄羅斯伏特加酒的受歡迎程度相媲美。俄羅斯佳麗風情萬種,全世界都為俄羅斯女人瘋狂。
「健美」是瑞典女人的榮耀。瑞典佳麗常飲牛奶和可可,營養很好,藍眼睛、黃頭發,性情溫和,溫柔迷人。
「艷」是印度女人的形象。印度佳麗身體豐滿,喜愛披紗掛彩,奪目耀眼。
「柔」是日本女人的一大特點。日本佳麗儀態萬方,善解人意,「柔中見禮、禮中含情」,讓人為之傾倒。
『叄』 如何從油畫藝術作品的畫面表現來欣賞女性溫柔嫵媚的美呢
溫柔嫵媚,是人們贊美女性的一個專用形容詞,是指女性在容貌形體動作表情上流露和展現出來的風采神韻和氣質。
溫柔,即是溫潤、柔美、平和、恬靜的意思,與"女兒是水做的骨肉」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
嫵媚,即是漂亮、迷人、妖嬈、性感的意思,如「眼含秋水」、「目送秋波」、「目盼兮兮」、「欲笑還顰」、「半羞半喜」、「豐姿綽約」、「玲瓏剔透」、「風情萬種」等等都是形容女性嫵媚的詞語。
溫柔嫵媚是女性獨有的特質,這種特質受到人們廣泛的喜歡和推崇,也是藝術作品中常見的表現題材。在油畫藝術中,有大量以女性為主體和主題的作品,其中很多以優美的畫面表現展示出女性形象溫柔嫵媚的美。
四,從油畫中人物形象的動作姿式上來欣賞女性溫柔嫵媚的美
「莫道江山美如畫,一枝一葉總關情」。女子的輕柔曼舞、倚窗佇立、抬頭望月、對鏡梳妝等等一個動作一個姿勢都可能透著溫柔嫵媚的美。
以雷諾茲的《跳舞的女子》為例。
雷諾茲是18世紀英國古典寫實油畫大師,《跳舞的女子》是他的代表畫作。
畫面中,三位美麗的青春女子在一起縱情起舞。她們容貌皎美,體態輕盈。其中一個微微後仰,揚起雙臂,似蝴蝶正欲起飛;一個大幅前傾,一隻手攥緊手臂呈彎曲狀,像是在跟姐妹們喊「加油」,一隻手用力甩向後邊;一個側身面向前方,左右手一下一上舞成一道美妙的弧線。她們明亮的目光中充滿對美好前景的憧憬期待,美輪美奐的翩翩舞姿中盡顯溫柔嫵媚的風韻神采。
五,從油畫中的背景道具設置安排上來欣賞女性溫柔嫵媚的美。
通過巧妙的背景道具設置安排,營造一種溫馨浪漫柔美和諧的氣息氛圍,來烘托和彰顯女性的溫柔嫵媚美,是油畫藝術中常見的表現形式和手法。
如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
喬爾喬內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重要代表,《沉睡的維納斯》是他生前創作的最後一幅古典寫實油畫。在這幅作品中,畫家一方面通過細膩的筆觸刻畫出人物主體的姣好容貌和富有韻律的身體曲線美,一方面通過多姿多彩秀美遼闊的背景來烘託人物。如碧藍如洗的天空中漂浮著的朵朵彩雲,天空下遠方的帶著古色古香的房屋和鬱郁蔥蔥的樹木,近處的生機盎然的綠地草坪,等等這些和置身其中的維納斯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圖景,更加烘托出維納斯女神溫柔嫵媚的美。
『肆』 一個女人右手托著一隻罐子的畫
《泉》。布面油畫,法國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傑出的新古典主義美術畫家,作於1856年。163×80cm(一說為164×82厘米),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盧浮宮過橋便是)藏,為西歐美術史上描寫女性人體的優秀作品之一。《泉》大概從1830年安格爾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就開始醞釀,但一直沒有完稿。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義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願望,他早在1807年就畫過一些草圖,後來不滿足前人已畫過的「維納斯」樣式,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26年以後,當他已是76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據說曾有助手幫他繪制,如有人認為這幅畫最初是由他的兩個學生保羅·巴爾澤和亞歷山大·德戈弗協助完成的。安格爾一生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面對裸體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顯現出來。《泉》,(1856年)是安格爾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為了創作好這幅作品,安格爾竟醞釀了36年的時間。它通過一個抱罐倒水的裸體少女形象,表現了畫家終身追求的古典美。這幅作品的動人之處,還在於它匠心獨具地表現了少女的純潔,在畫面上創造出了一種恬靜、思雅和抒情詩般的意境。實際上,畫中少女上肢的姿態並不符合人體的動態規律。安格爾為了使少女的動態看起來更美,為她編造了這樣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動作。這幅作品對於水的表現非常神奇。從水瓶中傾瀉而出的泉水是寧靜的畫面上最具動態的因素。但經過畫家的巧妙處理,飛瀉的清泉非但沒有打破畫面的寧靜感,還使之平添了一種流動的韻律。《泉》內容為年輕的裸女拿著壺罐讓水倒出來,其中展示了可以得到人類普遍贊美的美的恬靜、抒情和純潔性。《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的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少女的肌肉因安格爾美麗柔緩的曲線而更具魅力,色彩運用非常柔和而富於變化。有一位評論家參觀了《泉》後說:「這位少女是畫家衰年藝術的產兒,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們各自的美於一身,形象更富生氣也更理想了。」背景安格爾一生中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他面對裸體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特殊地顯現出來。他曾說:「標準的美——這是對美的模特兒不間斷觀察的產物」,還認為:「一幅畫的表現力取決於作者的豐富的素描知識;撇開絕對的准確性,就不可能有生動的表現。掌握大概的准確,就等於失去准確。那樣,無異於在創造一種本來他們就毫無感受的虛構人物和虛偽的感情。」這位古典主義繪畫的末代風流畫家,吸收文藝復興時期前輩大師的求實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地。這里所不同的只是,像馬薩卓、米開朗基羅、喬爾喬奈等大師的裸女體現的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時代理想,而安格爾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則是「永恆的美」這一抽象概念。究其實,乃在於尋求以線條、形體、色調相諧和的女性美的表現力。這在他那些描寫土耳其宮女的裸女畫上尤為明顯。晚年,安格爾畫了這一幅《泉》,則進一步反映了畫家對美的一種全新觀念,那就是他深深覺得用精細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抽象的古典美典範的必要性。76歲高齡的安格爾,終於在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長期積聚的抽象出來的古典美與具體的寫實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結合的形式。安格爾經常在同一主題或構思中進行復制,有時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工夫。例如,他的一幅《羅哲與安吉莉卡》有兩幅復制,均作於1841年。《保羅與弗朗切斯卡》有五幅復制,最早的作於1819年,其餘的分別作於1856年以後。有時,他在這幅畫上出現了在另一幅畫上曾經出現過的個別人物形象,比如《瓦爾平松的浴女》上的形象,再次出現在後來的《土耳其浴室》一畫上;在《授聖餐的聖母》中的聖母,是從另一幅《路易十三的誓言》一畫的構圖中搬來的,其中有一個天使的臉差不多和他的《土耳其浴室》上的裸女一模一樣。這一幅《泉》(1856年作,現藏巴黎盧浮宮)基本上與《阿納底奧曼的維納斯》(1848年作,現藏法國尚蒂伊貢德美術館,畫的內容為從海水泡沫中誕生的女神,故此處畫的是維納斯從海水泡沫中升起,周圍有許多小愛神簇擁著)相雷同,僅具有微小的變化。此外,周圍一群小天使形象被刪去了。這種創作特點過去有人認為是安格爾創作思想枯竭的表現,這樣說未免太武斷了些。當然,古典主義畫家除了畫模特兒很少到現實生活中去,但安格爾本人卻解釋為,這是使主題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形象更趨完美的一種求索精神的反映。歸屬當《泉》完成之後,畫家對人說:「同時出現了五個買主,有人簡直向我猛撲過來。他們爭執不休,我幾乎要讓他們抓鬮。」《泉》確實具有人們所嚮往的那種「純粹的美」的品質,盡管她是畫家深藏心底歷半個世紀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諸畫布上,人們確為這位藝術家的鏤月裁雲之作而發出由衷的贊嘆。1857年,《泉》被迪麥泰爾伯爵(也翻譯為為玖沙泰里伯爵)收購,成為私人藏畫品。後根據這位伯爵的遺囑,他的家屬於1878年將此畫贈給國家,成為巴黎奧賽博物館內又一鎮館之寶。意義《泉》,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作品,所謂的《泉》其實就是一個陶瓷小便池,而且這個小便池也不是杜尚自己製作的,而只是從商店買來,署上「R·Mutt」的標記,並冠以《泉》的名字而已。杜尚自己對這件作品的具體闡述為:「這件東西是誰動手做的並不重要,關鍵在於選擇了這個生活中普通的東西,放在一個新地方,給了它一個新的名字和新的觀看角度,它原來的作用消失了,卻獲得出了一個新內容。」1917年,杜尚將一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起名為《泉》,匿名送到美國獨立藝術家展覽要求作為藝術品展出,這一舉動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為現代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為《泉》,除了它確實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對藝術大師們所畫的泉的諷刺。2004年,在英國藝術界舉行的一項評選中,《泉》擊敗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和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金色瑪麗蓮》,被推選為現代藝術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品,在這次評選中,64%的評委把票投給了杜尚的《泉》,而名列第二位的畢加索名畫《亞威農少女》只得到了42%的選票。《亞威農少女》被看作是立體畫派的開山之作,也一度被藝術界奉為現代藝術的第一部偉大傑作。杜尚的《泉》意在質疑人們關於何為藝術品的觀念:很少會有什麼東西去讓人們思考藝術實際上是什麼,或它是如何被表達的問題;他們只是假定了藝術要麼是繪畫,要麼就是雕塑。所以才會很少有人會將《泉》視為一件藝術作品。「這個小便器可能是件藝術品嗎?」在小便器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品的過程當中,名字的變化原來是如此的重要。正是這個名字的變化,變得不同尋常,使得人們審視物體的角度也發生改變。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便器,也就隨之被視為格調高雅的藝術。
『伍』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世界名畫是每個藝術家的結晶, 作為一名美術生,我們要從心裡去感受,在他們的畫筆下,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迷戀不已,利於我們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關於世界名畫人物圖片。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1
《聖佩爾山的割麥人》
萊爾米特 法國 1883年 畫布油畫
76.80×97.20厘米
1880年後,畫家用幾張大幅描繪家鄉聖佩爾山鄉親們生活和勞作的畫作參展並大獲成功,其中就有這幅《聖佩爾山的割麥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萊爾米特幾次將同樣的人物畫進作品裡,幾幅畫里的面孔完全可以辨識。這幅畫的割麥人就是一個名叫喀什米·德罕的農夫,沉重的勞作後正在休息,對身旁兩位粗壯農婦的交談不理不睬。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1844―1925年),出生在法國皮卡第大區的埃納省,並在那裡生活了20年。這正是他眷戀農村生活,幾乎所有的作品都用來描繪農事勞作的原因。1874年在法國沙龍取得成功之前,他一直往返於法國和英國之間,靠賣畫為生。1880年後,他用幾張大幅描繪家鄉聖佩爾山鄉親們生活和勞作的畫作參展並大獲成功,其中就有這幅《聖佩爾山的割麥人》。
《第二次收獲》 杜普荷 1879年
不僅僅是米勒,田園風光也是法國畫家杜普荷的最愛,這幅《第二次收獲》,作者用背影搭建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構圖,向人們傳遞著某種堅定和永恆的信息。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2
《篩麥婦》庫爾貝 131x167cm 1853年
1848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庫爾貝積極投身法國革命。在畫布上開始了描繪勞動人民的題材創作。 從30歲往後的10年,是庫爾貝創作的高峰期。他成功塑造了一批勞動者的藝術形象,創作於1854年的《篩麥婦》就是其中的一幅。
穿紅色馬甲裙的年輕農婦是畫面中的主角。她背對著觀眾,跪在鋪在地上的`白布上。她挽著一個方便勞作的發髻,露出修長曼妙的脖子,高舉著篩子的兩條手臂圓潤結實,露出的鞋底似乎告訴我們她可不是那些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富家大小姐。農婦沒有任何裝飾,卻有著無以倫比的健美。她身上的紅裙更彷彿一面歌頌勞動的旗幟,振奮著人心。
畫面左側系著頭巾、身著灰色衣裙的另一名農婦盤坐在白布上,細心地挑揀著麥粒。畫面右側的男孩翻開木櫃,正在搜尋著什麼。也許是按照媽媽的吩咐,幫著做家事吧。年幼的男孩穿著綠格子襯衫,臉蛋圓鼓鼓的,一副樂在其中的模樣。可以說,庫爾貝對整幅畫的樸素拿捏得十分精確。他沒有過分渲染貧困辛勞,而是將日常勞作表現得欣欣向榮、趣味盎然。
他這樣解釋自己的畫作:「藝術應放在較低的水平上。」他口中的「低水平」當然不是指畫畫的技法,而是說藝術家的目光應當聚焦於底層勞動人民的樸素之美,獻媚上流社會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
米勒原作《播種者》
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這也是米勒第一次被官方沙龍所接收的作品,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工人農民等下層階級的反抗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向保守的官方沙龍對《播種者》作者一反常態,這或許是由於米勒在這幅畫中所刻畫的乃是時代中真實的個體,而不是他們之前所青睞的那些神話人物。—— 勞動光榮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3
《拾穗者》1857年,讓.弗朗索瓦.米勒
83.5x111cm,布面油畫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繪於1857年,是一幅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畫面很簡單,三名農婦正弓著腰撿麥穗。從整體上來看,《拾穗者》是一幅「運動」的畫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動作,雖然是農民題材的作品,卻能感受到畫面帶給我們的美感。米勒的整體構圖嚴格按照黃金分割比來安排,黃金分割是公認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拾穗者》反映的是農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階層的一片汪洋中扔下了一塊石子,它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如實記錄生活,把現實中的細節搬進了畫作。
米勒出生於農民家庭,但從小熱愛繪畫,為了練習繪畫技巧,接觸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當時巴黎的很多畫家都為貴族工作,出現了許多貴族肖像畫,這都跟米勒的藝術追求背道而馳,最終他選擇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這里,他畫出了《拾穗者》。
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法國農村,還處在封建宗法制度下,農民生活艱苦,富人階層卻無動於衷,法國報紙上曾有一篇文章寫道:「這三個突出在陰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後面,有農民暴動的刀槍和1793年的斷頭台。」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過真實,使人產生可怕的憂慮。
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說:「在米勒的作品中,現實的形象同時具有象徵的意義。」
《贊省的割麥女人從田野歸來》
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維奇彼羅夫(1834-1882)
1874年,布面油畫,25.8×65厘米左下方簽名:1874 В. Перовъ1939年從莫斯科黑爾策爾處收藏
《梁贊省的割麥女人從田野歸來》尺寸並不大,卻體現了畫家在若干造型問題上進行嘗試的努力。農婦經過勞累的一天從金色的田野回家,這個主題和真實的農村生活直接相關。同時,「道路」母題在俄羅斯藝術中非常流行,它直接關繫到人類存在的普遍話題,關繫到流浪、徘徊、生活道路等問題。畫面描繪了不同年齡的農婦,有些人靜靜地走著,有人則停下來沉思,聆聽大地母親的聲音。
彼羅夫採用橫向構圖,人像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割麥女人在收割的穀物中行走,給人留下動作緩慢、平穩的印象,讓畫面充滿音樂旋律,令人想起俄羅斯的民歌。(塔季揚娜尤堅科娃)
『陸』 二十世紀英國女人服飾 英國女人
英國人的著裝會告訴你——西裝革履且行色匆匆時,一定是上班時間;一旦發現全城絕大多數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閑裝,那必定是休閑假日,人們忙不迭地逃離寫字樓,城市立刻變得鮮活起來。他們甚至還會別出心裁地配上一件大衣、一條圍巾,好讓自己看上去更加出眾一些。世紀初,雖然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思想比較前衛的時裝屋和設計師,但整個時裝業依然還被牢牢的掌控在巴黎高級時裝屋的手中。也正是他們所服務的皇室、貴族、富人和名流,毫無例外的構成了當時社會風尚的中堅力量。
下面有圖:
『柒』 歷史之外的女性藝術家:藝術界如何將她
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波提切利、緹香、涅利,皆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如果最後這個名字讓你感到有些陌生,那你還是可以被原諒的。Plautilla Nelli,她的聖經題材繪畫是充滿美感的佳作——就像和她同時代女藝術家的作品一樣。但是,在和父權制本身一樣古老的歷史書寫中,她沒有被書寫進任何一本文藝復興史。涅利被視作一個僅僅懂得揮舞畫筆的修女,遺棄在了藝術史之外。
Marlene Dumas系列作品《為自己造墓碑》(Measuring your own Grave),2008年在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只是我們難以預測不可倒轉的變化多快會到來。英國公立畫廊正面臨艱難的財政危機,對私人與商業資金越來越大的依賴使得性別平等仍然不會是未來被最優先考慮的問題。圍繞著如何最好地去回顧和填補我們對歷史上女藝術家作品的收藏缺口,爭論也在持續發酵。女藝術家能簡單地被「重新植入」藝術史嗎?
『捌』 手裡拿書,身披白布的女子
這幅名畫叫《新手》(The Novice)
是英國藝術家『James Sant』 於1856年 所作。
作者:James Sant ( 1820年 - 1916年 )
國籍:英國
作品:新手
英文:The Novice
類型:布面油畫
收藏:哈里斯博物館,英國
『玖』 這張圖片上的女人是誰以及這幅畫後面得故事。
戈黛娃夫人
依據傳說,戈黛娃夫人是麥西亞伯爵利奧夫里克(Leofric, Earl of Mercia)美麗的妻子。當時利奧夫里克對考文垂市民們強加重稅,戈黛娃夫人不斷的向丈夫求情希望減免稅收,但都被他頑固的拒絕了。最後,利奧夫里克對妻子不斷的求情感到厭煩,宣稱只要她能裸體騎馬繞行市內的街道,他便願意減免稅收。戈黛娃夫人果真照著他的話去做,向全市宣告命令所有人躲在屋內並拉下窗戶後,她赤身裸體、只披著一頭長發騎馬繞行街道。有一名裁縫師Tom違反了命令,在窗子上鑿了一個小洞偷窺,接著他的雙眼便瞎掉了,這個人後來成了英語偷窺狂(Peeping Tom)一詞的由來。之後戈黛娃的丈夫遵守諾言,赦免了繁重的稅賦。
另一個最舊的故事版本,則是戈黛娃在如往常一般人潮眾多時繞行市場的街道,兩名騎馬的婦女(穿著衣服)伴隨著她。這個版本見於編年史家Roger of Wendover(死於1236年)所記載的Flores Historiarum一書里,他引述了較早的一些紀錄,但Roger本人所收集的軼聞通常不太可信。這個版本中有關偷窺者Tom的記載首次在17世紀出現。究竟這個故事中的戈黛娃夫人是稱為Godiva還是Godgifu(「gift of God」上帝的禮物)在歷史上仍是未知數。
Roger of Wendover對於戈黛娃夫人時代的婦女權力和權利可能並不了解,當時戈黛娃所屬的家族在英國是第二富有的—僅次於戈徳溫(Godwins)家族—同時末日審判書中也記載了她當時擁有統治考文垂的權利。她可能繼承了許多丈夫的土地,同時她也擁有自己的土地。許多學者還推測她同樣是個嚴酷的地主。
當時的習俗是,懺悔者要在公開的場合下穿著一種直筒連衣裙—類似現代的連身襯裙的無袖白色服裝,亦即在今天被稱為「內衣」的服裝。戈黛娃或許是為了懺悔她的嚴酷治理行徑,以懺悔者的身份繞行城鎮,使她的人民目擊他們所恐懼的女主人丟臉地穿著內衣。因此,學者們推測,戈黛娃的故事或許是經由民謠的流傳而轉變為浪漫化的版本了。
傳說中戈黛娃的一頭長發遮掩了她的身體避免被人看見,這也和偷窺者Tom的故事一樣起被視為是由後人所添加的內容。其他一些故事中的成分也和常見的神話及寓言類似:如對貴族的反抗、確切的承諾、嚴酷的統治環境、對貞潔的考驗。即使偷窺者Tom的故事是後人添加的,他的雙眼被刺瞎也證明了這個故事接近於褻瀆神秘將遭受懲罰的故事題材。
有些人也推測故事中戈黛娃夫人的「赤裸」,指的可能是她摘下了那些代表著上層階級的珠寶、徽記繞行街道。
人物故事編輯
版本1:戈黛娃夫人是十一世紀的一個英國貴婦,丈夫是考文垂的利奧弗里克伯爵。據說她丈夫在當地橫征暴斂,老百姓苦不堪言。戈黛娃夫人很同情老百姓,就請求丈夫減輕賦稅。伯爵說可以減稅,但有個條件,戈黛娃須赤裸身體騎馬在城裡走一遭。他心想這下會把妻子難住。不料戈黛娃卻一口答應下來。她先通知城裡所有的人都待在家裡,在她路過時緊閉門窗。然後她騎著一匹白馬,以長發蔽體,穿過街市。所有的人都尊重她的請求,除去城裡一個叫湯姆的裁縫。湯姆人窗縫偷偷向外張望,頓時眼睛就變瞎了。在英語里,窺視他人以獲得性快感的人被叫做「peeping Tom」。
版本2:則是戈黛娃在如往常一般人潮眾多時繞行市場的街道,兩名騎馬的婦女(穿著衣服)伴隨著她。這個版本見於編年史家Roger of Wendover(死於1236年)所記載的Flores Historiarum一書里,他引述了較早的一些紀錄,但Roger本人所收集的軼聞通常不太可信。這個版本中有關偷窺者Tom的記載首次在17世紀出現。究竟這個故事中的戈黛娃夫人是稱為Godiva還是Godgifu(「gift of God」上帝的禮物)在歷史上仍是未知數。
Roger of Wendover對於戈黛娃夫人時代的婦女權力和權利可能並不了解,當時戈黛娃所屬的家族在英國是第二富有的—僅次於戈徳溫家族—同時末日審判書中也記載了她當時擁有統治考文垂的權利。她可能繼承了許多丈夫的土地,同時她也擁有自己的土地。許多學者還推測她同樣是個嚴酷的地主。
當時的習俗是,懺悔者要在公開的場合下穿著一種直筒連衣裙—類似現代的連身襯裙的無袖白色服裝,亦即在今天被稱為「內衣」的服裝。戈黛娃或許是為了懺悔她的嚴酷治理行徑,以懺悔者的身分繞行城鎮,使她的人民目擊他們所恐懼的女主人丟臉地穿著內衣。因此,學者們推測,戈黛娃的故事或許是經由民謠的流傳而轉變為浪漫化的版本了。
傳說中戈黛娃的一頭長發遮掩了她的身體避免被人看見,這也和偷窺者Tom的故事一樣起被視為是由後人所添加的內容。其他一些故事中的成分也和常見的神話及寓言類似:如對貴族的反抗、確切的承諾、嚴酷的統治環境、對貞潔的考驗。即使偷提交修改窺者Tom的故事是後人添加的,他的雙眼被刺瞎也證明了這個故事接近於褻瀆神秘將遭受懲罰的故事題材。
版本3:有些人也推測故事中戈黛娃夫人的「赤裸」,指的可能是她摘下了那些代表著上層階級的珠寶、徽記繞行街道。
『拾』 求一張圖片 一個女的坐在一個很大的十字架上面 哥特式風格的
論基督教教堂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教堂作為神在地面上的宅第,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場所,它是是基督教建築的精華。我們主要通過比較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築風格上的不同,羅馬式用內部空間來象徵宇宙,體現一種靜態的安寧與凝重;哥特式則用外部結構的急劇上升來象徵向天國無限升騰的意象,表示出一種動態的張力。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教堂闡明了基督教藝術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同時也顯示了基督教的歷史沿革。
一、教堂在基督教藝術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麥克斯•繆勒認為宗教是領悟無限的主觀才能,他說:「宗教是一種內心的本能,或氣質,它獨立地、不藉助感覺和理性,能使人們領悟在不同名稱和各種偽裝下的無限。沒有這種才能,也就沒有宗教,甚至連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沒有。」[1]他認為無限觀念是整個人類信仰歷史發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觀念的基礎,是人類的感覺提供給人們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們不僅需要在心靈感悟這種無限的存在,還需要在現實活動中證實這種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觀地把握的現實象徵,對於基督教來說,這就是教會和教堂。在教徒們看來,教堂是建立在現實的世界之上的神聖空間,是神在人間的宅第,應該象天國一樣盡善盡美,盡可能地神聖和富於超靈驗性。因此信徒們不惜在教堂上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富。
建築是時代精神的焦點,而對於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國家來說,教堂無疑是一個時代最好的建築,所以教堂便集中體現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與追求。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離開人的情感體驗便無所謂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和對世界的宗教的態度。[2]所以,教堂建築更是如此,它體現了人們對上帝的理解與感受,以及人們對心靈的追求。正是由於人們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築的不同風格。
眾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藝術受到古希臘文明的十分顯著的影響。但是,在教堂建築上由於教堂與古希臘神殿在功能上的區別,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神殿的結構與風格,古希臘神殿重視的是外部裝飾和宏偉風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視的卻是內部裝飾。[3]同時,四世紀以前,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的壓迫,而在地窟來進行傳教和祈禱,這種原始時期的地下活動決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藝術裝飾只能表現在內部。即使到了「米蘭敕令」公開後,但是地窟時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築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築中,內部空間的精心安排與裝飾仍然是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唯一場所。對教堂內部著意修飾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創造一個神聖空間,作為通往天國的「中介」,當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靈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國的存在,從而與外面的現實世界分離開來。
對於基督教藝術,經歷了從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藝術」、「黑暗時期」、「加洛林藝術復興」、「羅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時期、殖民化時期、後殖民化時期。對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來說,以「羅馬式」與「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這兩種風格對後來教堂建築藝術的影響也最為巨大。所以,我們試圖對這兩種藝術風格進行比較,闡明基督教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變化。
二、羅馬式教堂的風格
羅馬式教堂萌發於加洛林王朝、成熟並流行於11-12世紀西歐、北歐及部分東歐地區,被稱為中世紀「第一次國際性時代」的教堂建築風格。實際上,羅馬式建築藝術反映了從古代地中海世界(羅馬帝國)到西歐中世紀社會(加洛林王朝)的過渡,代表著中世紀早期西歐基督教世界的確立和鞏固。[4]其實,在羅馬式的前期還存在著「前羅馬式」時期,是從8世紀末到10世紀的醞釀時期。由於10世紀以來的克呂尼修會運動、赴西班牙聖地亞哥的聖雅各朝聖浪潮及十字軍東征等特殊歷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羅馬式」教堂建築風格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宏大的國際化流行風格。
10世紀初,克呂尼修會發起改革運動,強調信仰的神聖性與虔誠性。[5]克呂尼修會提倡創建宏偉壯觀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內部陳設富麗堂皇,將隆重繁縟的禮儀作為重要的傳教手段。所以,羅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羅馬凱旋門、城堡及城牆等建築式樣,採用了古羅馬式的拱券結構,所以稱為「羅馬式」。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首先,為了對付中世紀的強盜橫行,鄉村隱修院常常和堡壘結合在一起,所以築有高大圍牆、堅固厚實的大門和碉堡式的鍾塔。鍾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從象徵意義上來說,塔象徵著神靈,象徵著基督救世的本懷,當悠悠的鍾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狹小而少的窗戶總是給人們無限的遐思及神秘感,總是有一種誘惑力在吸引著人們。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式建築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那就是半圓形的拱券結構,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採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於是我們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內部在二維平面上展開的基督教宇宙觀,在羅馬式建築中被展開為立體的三度空間。在教堂的平面設計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壇長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個教堂在結構上獲得了雙重的象徵效果。
在內部裝飾上,以石制桶狀拱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支撐,這樣也給人一種類似天空的幻想。然後,再用大面積壁畫裝飾,雕塑多附屬於建築被普遍用於教堂的大門、門券、門楣、額板、柱頭、柱基、祭壇和座椅上,尤以朝聖大教堂的門楣浮雕最富盛名。這些壁畫與浮雕的動物與植物,在「天空」下,彷彿是「上帝」創造的所有生靈。當置身於教堂之內,人們恍惚感覺置身於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頭頂則是藍天白雲。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它們雖各有特色,但都給人一種外觀厚重、內景幽暗神秘的感覺。
三、哥特式教堂的風格
羅馬式教堂是以鄉村修道院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哥特式教堂則是以城市「主教座堂」為核心而發展起來。歐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時代開始的,是由朝聖運動而形成的。
12世紀以來,在法國北部最先出現「哥特式建築」。此名源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這種建築藝術風格貶義的稱呼,「哥特」本為日耳曼部族名,他們藉此表示「野蠻人的」意思。[6]但這種建築風格以其獨特的神學意趣和美學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漸流行於西歐各地。13世紀是其主要發展時期,隨著西歐經濟復甦,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隨城市化運動而得以發展。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興起而衰落,但在北歐則一直延續至16世紀。
基督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漸漸地在歐洲建立了它的統治地位,於是一種精神信仰慢慢變成了世俗統治的權力。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時又是它的墮落。因為宗教是通過賦予社會制度終極有效的本體論地位,即通過把它們置於一個神聖而又和諧的參照系之內,從而證明了它們的合理。這正如彼得•貝格爾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類解說的實在與終極的、普遍的、神聖的實在聯系起來。於是人類活動的內在不穩定和轉瞬即逝的結構,就被賦予了最終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換言之,人造的法則被賦予了一種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應該體現出一種神聖的價值。當教會變成了政權同時,也就意味著它精神上的純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壞。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蘊就希望重新得以回歸,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給基督教建築帶來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誕生於法國巴黎北郊聖丹尼斯隱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隱修院院長蘇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壇部位,為體現新柏拉圖主義的光、高、數三個理想,系統運用了尖肋拱技術,並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羅馬式的持重牆。此後,這一建築體系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在13世紀中葉達到成熟,並推向西、中歐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築是從羅馬式教堂基礎上發展起來,它擺脫了羅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輕巧、雅緻甚至矯飾的方向發展。它遵循中世紀經院哲學高度理性化的規范,旨在製造出一種靈魂騰越的升華感應而引發出一系列技術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採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東端半圓形後堂部位小禮拜堂較多,布局復雜。西立面有一對很高的鍾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牆,中央大門和上方欄之間是圓形的玫瑰窗。三座門洞都有周圍的幾層線腳,並刻著成串的聖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許多造型挺秀、高聳入雲的尖塔,堂身牆壁較薄,並以輕盈通秀的飛扶壁、修長靈捷的立柱或簇柱來增強建築物的高度感,產生出一種令人驚異的框架效果,使人可從外觀上來領悟、體會其玄奧、空靈之妙景。這些向無窮高處上升的尖頂,它引導人們的心靈盡可能地擺脫一切現實的羈絆,向著精神的天國而去;而同時眾多的尖頂又象是塵世中向蒼穹伸出的雙手,它在向「上帝」呼籲拯救,呼籲聖靈重歸人間,使人類得到精神上的復活。
教堂的牆體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往往能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飛騰、觸及天國神秘的幻覺。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光是神不斷放射出來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藝術家是通過其心靈而創造出藝術,而心靈是由聖靈感動,因為心靈與聖靈最接近。同時,對於欣賞者與感受者來說,由於看到藝術而感動,這樣也就是接近了聖靈。同時,從三扇大窗戶射入的光線揉為一體,啟示了三位一體的神秘,而從三個方面射入的光線則屬於預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內部,還有許多布局和諧的圓柱,壁上、柱身都裝飾有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並能輔以從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線之點綴和烘托,使人置身於內更感宗教的庄嚴、肅穆和神聖。因此,有人把聳入雲霄的哥特式建築稱為一首屹立在空間的聖詩、一曲回盪在天際的音樂。
哥特式教堂的著名代表有法國的夏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羅馬式的一些特徵,如崇大、厚實等)蘭斯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為德國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興建,1880年最後完工,其雙尖塔高157米)和烏爾姆大教堂(其單尖塔高161米,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後部分兩座鍾樓)、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築代表著中世紀鼎盛時期教會權力的至高無上,反映出西歐社會發展中上基督教影響曾經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
四、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築與一般建築不同,它要以某種內部和外部結構上的特徵造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並且通過它來體現出某種觀念性的內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給我們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彷彿使教堂本身獲得了生命力,我們可以通過直覺的體驗方式與創造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所以,不同風格的建築體現出不同的內涵,表現出不同的觀念。
羅馬式教堂內部空間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徵,而在外部則表現出飽滿的力度和敦實的框架,給人以均衡、平穩等印象。這種印象提供給人們一種精神的歸宿,意味著宗教情趣與現實人生的緊密關系。所以,羅馬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安全與歸宿,享受到神的安靈與祥和。
哥特式建築由於急劇上升的尖拱,所以當置身於其中時,感到自身肉體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騰的誘惑力使人不自覺得體驗到一種對至高無上的超驗存在的精神嚮往。而彩色玻璃透進的光線,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覺,彷彿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們的心靈引入到充滿光明的神聖天國,在那裡獲得了徹底的拯救和解脫。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心靈的沖動,人有一種體驗的沖動,而神也有一種動的張力。
所以,中世紀教堂是宗教與藝術在高層次上的完美結合的典範,而羅馬式與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們兩個分別代表著基督教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增長,所以在教堂風格上也表現出一種力量的上升,由羅馬式的靜態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動態,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說明基督教勢力的登峰造極。
附記:作為一名佛教的出家人,卻有緣能寫一篇基督教的小論文,這也許是宗教對話時代的產物吧!而這份緣應該感謝何琦老師的孜孜不倦的教導,使我能夠領略到基督教藝術的魅力。
2001年2月15日 聖凱於南京大學哲學系
注釋:
[1]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金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頁。
[2]何琦〈宗教藝術學ABC〉,《藝術學研究》第1集,第91頁。
[3]傅謹先生認為基督教教堂與古希臘神殿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教徒們聚眾祈禱之所,後者則僅僅是神的居所,凡人不得進入。見〈論歐洲基督教藝術〉,《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7頁。
[4]卓新平《宗教理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頁。
[5]克呂尼改革運動見唐逸主編《基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40頁。
[6]卓新平前揭書,第540頁。
[7][美]彼得•貝格爾《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高師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頁。
[8]傅謹前揭文,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