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內蒙古的牧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歷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准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待客禁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來蒙古包作客,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當然,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否則,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隨意行事,不但會鬧笑話,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
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邊,女人做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德吉;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
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
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嗎。
姑娘宴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舉行的宴席,主要是設宴招待聘來的迎親這代表和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並舉行祝福新房儀式。這一儀式是宴席的重頭戲,首先男方要用親友們送的褡褳、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當,因為這都是親友們送來的祝福,當然要讓它充滿整個新包。接著要請祝頌人和新郎、新娘的梳頭父母以及其他親友們入座。此時,祝頌人將一條絲絹哈達和五綵線吊在房梁和天窗正中,在房梁處塗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德吉少許以示吉祥,並祝福道:祝願吉祥昇平/祝願安樂幸福/在這有柞木用具/潔白屋頂的房裡/兩位有緣的情人/將要結為百年之好……
祝頌人一番吉祥美好的祝福完畢之後,主人要向參加祝福新房儀式的賓客和迎親的人們一一獻茶,然後設宴招待,表示感謝。這一酒宴的繁簡程度時依據男方的貧富來定。但不論貧富,這是必須趕在婚前完成的重要禮儀之一。席間新郎向賓客們敬酒,賓客人也是借這個喜慶的日子常常互相祝酒唱歌知道深夜。有的地方根據迎親的時間的長短適時調節,有的甚至通宵取樂。新郎這邊如此的歡騰熱鬧,而新娘卻在另一邊痛哭流涕……
古時候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兒從出生就註定是「外人」,父母的辛苦只是在為別人做「嫁衣」。這是由女子的特殊地位和人類社會繼母系氏族後男權社會女方在這一天要舉行由女方的父母主持的姑娘宴,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將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長期存在而決定的。所以,女兒要出嫁了,父母自然要舉行宴會歡送和祝福自己的女兒幸福。
也是在婚禮的前一天,女方要舉行姑娘宴,宴會由女方父母主持,主要是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將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父母要讓女兒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帶,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綢絹包起來縫好戴上。當眾姑娘坐定,母親把熬好的第一碗茶敬給姑娘,姑娘含淚接過母親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給自己敬的茶,嘗一口放下,然後回敬母親,伏地給母親磕一個頭,感謝母親養育之恩。隨後女方的母親端一碗鮮奶讓眾姑娘一一嘗過後,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將出嫁。這時姑娘頓感憂傷,即刻痛哭流涕起來,眾姑娘一看這種情景,也跟著哭做一團。這時,祝頌人和親戚們便上前來安慰:到了一十八歲/辮子長夠了尺寸/出嫁到偏遠的地方/並不是不好的事情……
眾姑娘也停止了哭聲,唱著《姑娘宴歌》,用歌詞囑咐將要出嫁的姑娘,傾訴離別之情:起行上馬/請撩起長袍的大襟/遇事處人,要切記快嘴的毛病/縫斜了襟扣兒/萬不可讓婆婆看清……
在姑娘宴進行期間,女方父母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斟滿酒杯從請來的客人中聘請那些老城穩重、深明禮節、善於辭令的長輩男女為送親代表。再聘請兩位性情溫和為人正派、手腳勤快,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婦女為新娘的住宿嫂和月嫂(住宿嫂要跟隨新娘到新郎家住幾天,月嫂要住一個月)。以便為第二天的送親禮儀提前做好准備。
姑娘宴是蒙古族婚禮中女方家的一個小宴席,但對於出嫁的姑娘來說卻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從此以後,她就要離開父母、姐妹兄弟,獨立承擔一個家庭了,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姑娘宴」是蒙古族姑娘走向成熟的一個驛站!
講究的待客禮儀 :
是百靈鳥就要唱出最美的歌調,
是文明人就要講究禮貌;
沒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飛翔,
沒有禮貌,再好的容貌也別人恥笑。
這是古代蒙古族中,有名的兩句諺語,生動地反映了蒙古民族十分講究禮貌和崇尚禮儀的民族氣息。十三世紀到過蒙古草原地區的加爾賓說,蒙古族「十分尊敬別人,相互問不論誰都是友好的。」
蒙古族牧民見面必致問候:「阿木勒,賽百諾!(安好)」。好客是蒙古人的突出特點。對來客,不論熟不熟,一律歡迎,一樣問好。若是同輩,則相互問道:「賽百諾!(你好!)」若是長輩或初次見面的人則互相問道:「塔,賽白諾!(您好!)」接著問全家好!草場好!牲畜好!最後互相問:「索寧龍百納」(有什麼事或有什麼新聞)。如果請客人進包,主人則前邊引路,到了蒙古包門前,主人站在門的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鞠躬,左手指門,請客人先進包,進包後,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態度謙恭,問長問短,侃侃而談,笑容滿面,猶如遠歸的家人。然後主人便端來飄香的奶茶和炒米,還有潔白的草原奶食。用精緻的茶具給客人一杯濃香的奶茶。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的敬意時,常把甘醇的奶酒,滿滿的斟在銀碗里,托在潔白的哈達上端出來,恭恭敬敬地獻給客人。在高寒地區,也有喝酒的習慣,蒙古人視酒為食品的精華,朋友見面要喝酒,敬酒是牧民的傳統禮節,客人若表現出客氣的樣子,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歌唱勸酒。特別是在鄂爾多斯的地區,勸酒歌常常一曲接一曲,一曲比一曲熱,歌詞如:
「遠方的客人請您喝一杯奶酒,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是我們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誼……」
通常客人接杯暢飲或轉贈給別人,勸酒才算罷休。
宴請尊貴的客人,或舉辦喜慶酒會,講究擺整羊席。這種習俗流傳至今。設宴時,一般是蒙古包(大包)內正上方,擺一、二、三席,包內右邊偏角為主人的招待位。客人按貴賓、長輩等排列順序入座。客人就坐後,廚師把整羊抬到一、二、三席前,主人用蒙古刀把羊尾肉切下一條,放在羊頭上,之後,再將羊尾肉切成若干方形小塊,放入盤中,雙手高舉過頭,捧給做在第一席上的貴賓品嘗。然後,主人將餐刀柄雙手遞給第一席的貴賓前,貴賓觀看後,隨著切割一切,然後抬回廚房,切成若干正方形小塊,放在盤子里,上席進餐,作為蒙古族的最高禮遇。
蒙古族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選擇吉日 避開忌日
古代蒙古人選擇吉日常以月的盈虧來判定,因為他們認為,月的出沒於人類的行動關系非常密切。當天空出現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著手去做他們願意做的任何事情。《黑韃事略》說:「其擇日行事則視盈虧以為進止。」
蒙古人還用這種方法來決定征戰的日期,對此《心史》、《史記·匈奴傳》《隋書·突厥傳》和加賓尼《蒙古史》中都有類似的記述。《史記·匈奴傳》載:「舉事而侯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隋書·突厥傳》中雲:「候月將滿,輒為寇抄。」
這是一種薩滿教徒以自然現象為卜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原始宗教充斥人們生活的體現。不過直到現代,還殘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氣變化來預料一年收成的習俗。並由此產生一些約束農牧業生產的禁忌。
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娶親回來後,也放在蒙古包的西側,三日之內,不許別人動它。三日後,由新娘收起來,終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氣,又可以威鎮魔怪的一種神聖的吉祥物。這正是蒙古族古代實行搶婚制或掠奪婚姻的一種遺俗。
火葬、土葬、天葬
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後,脫去舊衣,換上新裝,或用白綢緞裹其身,將屍體盤坐裝入3尺方形木製小轎里,封好轎蓋。出殯時,先請喇嘛指定焚屍地點和方位。後將裝屍小轎用車拉到曠野,親友跟隨送葬。焚屍時,在裝屍小轎周圍堆上木柴,加油點燃,並將死者生前所用或所愛之物,一並投入焚燒。同時,喇嘛為死者念經、祈禱,願死者的靈魂盡快「升天」,早日進入「極樂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中抬出去入棺。入棺後,停放在院內,一般在3—7天內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將棺材放在靈車或棺罩上,運往墳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然後鏟土埋棺。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使其任意顛簸,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然後,車夫趕著勒勒車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頭看。3日後,死者家屬去察看,若屍體被禽獸吃掉,就認為死者已經升了「天堂」,或者已經進入「極樂世界」;若屍體完整無損,就認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對其子孫後代也是不祥之兆,於是要請喇嘛念經,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並在屍體上塗一層黃油,好讓禽獸早日吃掉。天葬後,死者子孫一般在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
草原寶貝在羊皮襁褓中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嬰兒在襁褓時期,在內蒙古東部地區,一般皆備有木製搖籃,籃內鋪有軟物品和蕎麥皮厚褥子,嬰兒仰臉卧於其中,並用布繩緊緊地綁起來,枕的是裝滿糜米的小硬枕頭,據說這樣成長的孩子頭行與體形都好看。在搖籃擋頭上掛有古錢或其他象徵吉祥之物。一般嬰兒滿月後即入搖籃,首次入搖籃時要舉行小型搖籃宴,並用黃油等奶食塗抹搖籃,以示慶賀。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一般在室內用布為嬰兒隔開一角,以遮擋風寒。為保持嬰兒身體的正常體溫,還要為嬰兒鋪蓋上用駝絨製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後裝在兩個布袋內,輪換放在嬰兒肚腹兩側。在備有搖籃的地方,把搖籃放在母親身邊,母親時常以手搖動,有的還哼著搖籃曲,令嬰兒安睡。在嬰兒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氣的經過熱炒的明沙,濕了再換新的。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解決得既方便又衛生。筆者就是在這種傳統的搖籃里被緊緊綁著長成人的,未見體格有何異常之處。現雖已達古稀之年,健康狀況良好,身體還挺硬朗。這也許是得益於我的民族的傳統的撫育方式吧。今天除在家鄉民間仍有人使用這種搖籃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我的三個孩子就不是經過舊式搖籃的捆綁長大的。他們現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輕有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而這當然於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 。
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由於男人在主要生產領域起著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佔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況下,家長由家庭中最長輩的男人充當,最長輩的男人死後,則由最長輩的女人主持家務,但主持祭祀及重大慶典等,則不能由女人擔任,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有年歲大的兒子,則由兒子出面,無兒子則請同族中至近的長輩主持。據《蒙古秘史》記載,也速該死後,其家務由訶額倫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禮時,訶額倫夫人只能參加,不能主持。在解放前的很長歷史時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時,由父母、兒子、媳婦、未出嫁的女兒、孫難孫女等幾代構成。兒子娶妻後雖然另居一室(牧區另設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統一的。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兒子對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過的不多。關於財產繼承權,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其具體體現是,「年長者十,年少者四。」(蒙古諺語)拉施特·哀丁說:「按蒙古人的習慣,因為末子留在家裡,因此稱為額真。」拖雷就是這樣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額真,蒙古語,主人之意。)直到解放前,蒙古人分家繼承財產就是按照長子與末子為主的習慣進行的。
蒙古族雖然早已進入父權制社會,但就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以主婦為中心的。蒙古族的家庭主婦非常溫順勤勉,她們終日操勞,對翁婆孝順,對丈夫賢惠,對子女慈愛,雖然辛苦,而毫無慍色。遇有來客,還要熱情招待。蒙古族婦女這種勤勞溫順之風,由來甚久。在蒙古民族的歷史上,被譽為「生得賢能」的訶額倫夫人,丈夫也速該慘遭殺害,被泰赤兀惕人拋棄後,她隻身攜帶兒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種種困難,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養活兒女,終於撫孤成立。訶額侖這種懿德相傳,歷代婦女於她為榜樣,沿而成習,才形成了蒙古婦女勤儉樸素的治家美德。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區而論,男人主要從事放牧,勘察草場、遷徙營盤、整修生產工具等主要的勞動,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員的尊重。習慣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決問題。他們十分講求互敬互愛,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團結祥和的家風。
關於女人的忌限
舊時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許多關於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婦外,一般女人不能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在東蒙地區或半農半牧地區的場院過糧時,女人沒有資格參加,連現場看也不允許,恐怕沖了什麼鬼神,不再豐收;另外,不許女人上房,因為上房就踩在人們的頭上了,蒙古人認為頭頂是神聖的,因為這個緣故,女人不許坐在男人帽子上,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頭繞帽子三圈。同樣緣故,家庭中清晨疊被子是不能按照枕頭、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頭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過的臟東西,臟紙必須埋掉。
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由此來說,保護水源,愛護水流,是關繫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產生於十三世紀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載:「為了不冒瀆水神,國人確不浴河,其衣至損不解浣濯。」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春夏兩季人不可白晝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銀器皿汲水。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
產忌、病喪的禁忌
蒙古族長期的游牧生活使他們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禁忌,在孕婦生產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諱。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忌諱各地習俗大同小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孕婦懷孕期間,忌諱讓兩個孕婦面對面坐在一起;祭灶神時忌諱讓孕婦參加;外嫁之女忌諱在娘家生產;忌諱將胎衣至於不潔之處,應當掩埋;蒙古族婦?/ca>
2. 這張圖片照片,這是一個蒙古國外蒙古的牧民騎馬射箭的照片,蒙古族彪悍兇猛,蒙古國烏蘭巴托,你喜歡他嗎
只要對中國人友好即可
3. 關於蒙古草原風土人情的資料
1、祝壽習俗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
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歷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2、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
娶親回來後,也放在蒙古包的西側,三日之內,不許別人動它。三日後,由新娘收起來,終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氣,又可以威鎮魔怪的一種神聖的吉祥物。這正是蒙古族古代實行搶婚制或掠奪婚姻的一種遺俗。
3、生兒育女習俗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
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4、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
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5、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由此來說,保護水源,愛護水流,是關繫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
4. 蒙古族的資料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名稱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後來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
「蒙古」意為「永恆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朴」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
歷史
原始社會時期
十四世紀用波斯文寫成的《史集》一書,記載了一個蒙古族的古老傳說: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戰敗,遭到殘酷的屠殺,只活下來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他們逃到了一個地方,周圍都是山林,中間有良好的草原。這個地方叫做「額爾古涅昆」——「險峻的山坡」。他們在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傳。這個傳說里的「額爾古納」,就是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
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向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在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的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盡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部地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三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邊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如鄂溫克族。
民族的統一與對外征伐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南至中國的南海,東北至今黑龍江下游、跨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雲南、今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泰國北部、寮國、越南西北部,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分布散遍及各地。
1368年,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元朝滅亡後的蒙古諸部
元朝滅亡後,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東部蒙古的韃靼部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建立了臣屬關系。
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明末,女真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後金改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後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統一中國,直到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於清朝的統治之下。清朝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主的基礎上,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頒布了以盟旗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詔令,強化和發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但清朝在蒙古地區推廣喇嘛教,實行「蒙禁」。
蒙古國的獨立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
主詞條:外蒙古獨立
沙俄在18世紀就對蒙古懷有領土野心。其官方刊物曾公開聲稱,俄羅斯在外蒙古有特殊使命,戈壁沙漠是帝國遠東和東南部的天然邊界。不過,當時沙俄的侵略重點在於鯨吞整個滿洲(中國東北),對外蒙古的入侵還放在次要位置。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1860年清朝政府被英法聯軍打敗,沙俄強迫清廷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佔去大片的領土,並在蒙古地區攫取了許多特權。
1904—1905年,在遼東半島爆發了日俄戰爭。結果沙俄在同日本爭奪中國東北的戰爭中失敗,遂與日本簽訂了劃分南北滿洲勢力范圍的密約,把南滿讓給日本,換取日本承認它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
1919年初,外蒙古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蒙古人民革命領袖蘇赫巴特爾和霍爾洛·喬巴山,在庫倫先後成立了兩個革命小組。不久這兩個革命小組合並為一個統一的革命組織,即蒙古人民革命黨。
1920年夏,在中國由英、美操縱的直系軍閥,打敗了執政的親日的安福系軍閥,這就使日本失去了在蒙古進行陰謀擴張的條件。因此,日本決定利用被蘇俄紅軍擊潰後逃竄到中國東北的殘余部隊,在蒙古為自己攫取地盤。同年10月,溫甘倫男爵帶著800名將士組成的騎兵師進入蒙古境內,利用蒙古人民對徐樹錚軍事獨裁統治的不滿情緒,得到了蒙古封建王公和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民群眾的支持。1921年2月3日,溫甘倫的匪軍擊潰了中國駐軍,佔領了庫倫。2月15日,溫甘倫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作了蒙古皇帝,成立了自治政府,政府的成員由溫甘倫指派。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黨在俄共的幫助下,在俄羅斯境內的恰克圖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進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解放民族,把政權移交給人民大眾,進而改造社會生活」的第一個奮斗綱領。
對於蒙古的獨立,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未予承認。192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但由於中國國內爆發了北伐戰爭,北洋軍閥忙於打仗,解決懸案的談判不了了之。
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個月後蒙古取消君主立憲政體,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從1924年起,外蒙古政府宣布對外閉關,斷絕了同中國的一切來往。
蒙古的國際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確立的。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達成了關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雅爾塔協定》,美、英為了促使蘇聯早日出兵迫使日本投降,一致同意蘇聯提出的在協定第一條寫上「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美國答應為實現此項條款,說服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1945年10月,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到外蒙古「觀察」全蒙古人民公決獨立的投票。
投票從1945年10月10日開始,至1945年10月20日結束,參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贊成獨立的489291人,其餘為棄權票。也就是說明99%的選民贊成獨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46年1月5日發布正式公告,宣布外蒙古獨立。
1947年5月1日中國蒙古族在烏蘭夫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烏蘭夫當選主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繼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率先與新中國建交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6日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20世紀90年代前後,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影響,蒙古人民共和國廢除馬克思列寧主義,改稱蒙古國。政治上開始實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開始擺脫蘇聯70年的控制,人們在思想上掀起了恢復民族文化的浪潮。
5. 蒙古族女孩漂亮嗎
當然會漂亮啊! 和世界各地一樣,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呼倫貝爾大草原,錫林郭樂大草原都是很美麗的地方.
飄盪的白雲,飛馳的奔馬,綠油油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熱情朴實的蒙古牧民,還有美麗的湖泊和優雅的天鵝,在那裡可以讓人遺忘世間一切的喧囂……
風吹草低現牛羊.
根據人們的形容,你說草原美不美啊,呵呵.
其實我在草原因為草原的魅力而失去自我的感覺只在進入草原的時間有.對草原的嚮往歸根到底是一絲崇拜,抑或是敬畏.
人是很渺小的生物了,大自然才是強大,神秘,美麗的.
曾經我們確實做了很多對不起草原的事情,但是現在草原在我們內蒙人民的精心呵護關愛之下,正一年比一年綠起來,一年比一年肥美.
其實內蒙還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你也可以給人們介紹內蒙的沙漠,胡楊******很多的
6. 蒙古女人面相什麼特點
臉圓,面平,顴骨高,眼睛小
7. 在蒙古族人民眼中英雄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蒙古族人民的審美觀中最美的是陽光和月光,女人臉上光彩的描述足以淋漓盡致的表達出,牧民們心中理想的美女形象。由此可見,《江格爾》中對於女性形象的塑造源自於遠古蒙古族牧民們的自然審美觀。
二是搭救手段往往為天賜甘露或神丹妙葯。在蒙古族原始人們的思維中,對於大自然更多的是畏懼與臣服。當看到日月星辰的交替、四季周而復始的運轉、動植物的生與滅,他們自然聯想到人的生老病死及不可抗拒的生命消失。因而,遠古先民將最美好的希望寄託在英雄身上。
英雄不僅僅是一個具有超越人的非凡之人,更是蒙古族人民審美意識的具體載體。凡人生死或許無關緊要,英雄是永遠不會逝去的。
英雄是智慧、勇敢、正義、剽悍、力量、機敏等諸多審美價值的綜合象徵體。因此,人們力求藉助巫術形式、藉助於天意、天賜之露、靈葯等神力,使英雄得以復生,永葆生命力。
人們認為,只有英雄的永生,由他們審美意識而想像出的理想人性及生活才能得以實現和延續。洪古爾是《江格爾》中最引人注目、最出眾的英雄。因此死而復生的次數也最多,並且每次死而復生之後會立刻投入戰斗中。
同時,人們又把這種理想化寄予現實中,即所有將領都像史詩中的英雄那樣無限忠於民族、忠於人民,在戰斗中發揮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過人的智慧與無人能比的高強武藝。
蒙古民族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環境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並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又影響著其文化的傾向,從而上升到影響民族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的形成。
民族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又決定了他們在文化生活中,對審美對象和審美形式的追求。勇猛、頑強、進取是蒙古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蒙古民族的審美意識。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積淀,而後成為被後人們廣為傳唱的英雄贊歌。
8. 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
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希拉穆仁草原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風,北聆百靈廟的鈴聲,因清王朝賜名的「普會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羊、馬、牛、駝,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馳,或漫遊,象彩霞在天際飄動,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瑪瑙,落在銀鏈般的希拉穆仁河兩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將會捧出鮮潔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風味將透入您的心田。
空中草原位於河北省淶源盆地和蔚縣盆地之間,淶源縣城西北26公里。分南北兩塊,中間由一道山樑相連,總面積29平方公里,分別隸屬於蔚縣、淶源縣、靈丘縣。
草原在一個巨大的平頂山的山頂,海拔2158米,山體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山頂面積卻達3.6萬畝,坦盪如砥,綠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大草原,習習涼風吹碧海花浪,朵朵白雲撫地遊走,可「手摸白雲天,腳踏花草地」
民族風情: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人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在鄂爾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裡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帶上許多禮物,只需准備用麥面烤成的六張圓形薄餅和幾顆成雙的紅棗即可。進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將客人讓坐在客位上並向客人敬茶後,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個盤子,並將隨身帶來的六張薄餅象荷葉片一樣擺在盤子里,再將成雙的紅棗放在薄餅上,雙手獻給主人,主人即當做草原上最神聖的禮物十分樂意地接受。
這六張看起來並不十分起眼的薄餅為什麼會被當做神聖的禮物呢?據老人們說,當初鄂爾多斯為六個旗,用六張薄餅來作禮,意為禮儀至上,共同和睦相處;而紅棗則表示六旗興旺發達。
河套地區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麼東西都可以缺,但絕對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區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碼的禮儀。用酒招待高貴的客人,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蒙古語稱"德吉拉"。
給高貴的客人敬獻"德吉拉"時,只給客人一個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給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後,先用右手食指醮一點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額頭上塗抹,如果在場的還有其他賓客,也同樣依次抹上一點,然後,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銀碗,給客人斟酒。客人仰脖連飲三杯以後,斟上第四杯時,客人便一手端著酒杯一手高高揚起,或者向主人說上幾句祝福的話,或者放開嗓門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贊歌。
該圖文可以幫助了解蒙古族的各種風情習俗,民族特點。
蒙古族的婚戀習俗
(一)歷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的婚姻規例。氏族內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兒乾的妻子,是豁里禿馬惕部的阿蘭豁阿;十世祖端察兒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兒赤兀惕部的阿當罕。由於蒙古草原遼闊,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較遠,因此必須到遠方的氏族去求婚。隨著歷史的發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緣關系也錯綜復雜起來,從而逐步發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內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男方娶妻,要給女方送聘禮,即「多求則貴,才求則賤」。聘婚制就成了買賣婚制,以財物作為女子的身價。蒙古族的聘禮,主要是牛、馬、羊等,以九為吉數。其次也有金、銀、財物等。貧窮的牧民,無力提供聘禮以致不能娶妻。�
3、入贅婚。在女方無男子繼承,以入贅的女婿繼承,也稱招女婿。有兩種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贅。一般為男子家庭貧困、兄弟較多、無力娶妻者,男子願入贅到女方。在女方家勞動,生兒育女。入贅的男子離開親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贅。往往是女方家無男勞力,或男方無力付聘禮,造成入贅,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個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攜妻回男方家。這又稱為服役婚。
4、收繼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視作夫家的財產。早在實行氏族外婚制時,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員,在夫死以後,妻若改嫁,必須嫁給夫家氏族中的成員,這種習俗長期沿習。蒙古貴族常擁用三妻四妾,父死後,子繼承爵位的同時,也繼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終弟及、娶嫂為妻的情況。元代雖以法律禁止這種婚制,但社會上仍有出現。
此外,元代時強調等級婚,門當戶對。貴族與平民之間不通婚,平民不與奴婢結婚。還有為政治目的聯姻制度,如清代的額駙制度,即為加強滿蒙關系的聯姻。
(二)婚姻儀式�
蒙古古代婚姻儀式,有相當繁復的程序,一般有相親、求婚、許婚、送聘禮等。男方以牲畜等為聘禮,女方陪嫁物有牲畜、財物和奴僕。貴族與富戶的結婚儀式非常隆重,平民家庭婚姻儀式則比較簡單。�
1.提親。女子一般在16—17歲,男子一般在18—19歲,選擇配偶,主要由父母作主。一般由男方家物色好姑娘,請媒人提親。媒人拿著哈達、酒等禮品提親。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將禮品退回。女方家同意,即收下禮物。�
2.定親。定親的方式一般是男方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或長輩提出定親,女方則提出要定親的禮物,其中包括哈達的數目。哈達往往是定親的信物。男方把哈達、酒、羊等送到女家。女家將這些東西贈送給親屬親戚,表示女兒已定親。東蒙地區定親時要喝開口酒,或稱喝姑娘喜酒,以示姑娘定親。�
3.婚禮。蒙古的婚禮由於歷史的原因,各地區各階層,其規模的大小,繁簡的程度和方式都有很多變化。婚禮儀式,牧區與農區,東部與西部也有許多區別,但都有迎親、送親儀式。�
4.迎親。選定吉日,新郎身著緞子長袍,腰束金黃色寬頻,腳蹬長靴,左肩挎弓,腰間系有裝五支箭的箭筒、煙荷包,打扮得英俊華貴,與迎親的主婚人和祝贊詞歌手、親友等人喝「上馬酒」後騎馬出發,並帶有一匹駿馬,作為新娘的乘騎。在農區還准備新轎車蒙紅氈,以備新娘乘坐。迎親的隊伍在快到女方家時,要進行一次點燃篝火、祭天地的儀式。當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時,要經過一番唱歌對答,才被允許進門。男方遂向女方親友等施禮、問安、獻哈達。�
5.送親。女方送親,陪新娘上路。新娘的服飾華麗,頭戴帽,腳穿靴,騎馬前往男方家。在送親途中,男女催馬賓士,互相追逐,常以掠帽為嬉。到男方家後,還要舉行一系列儀式,以祝新人白頭到老、生活幸福。
1949年後,蒙古族普遍實行新婚姻制度,同時也保留有蒙古族的歷史上的一些婚姻習俗。
9. 蒙古族的資料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9)蒙古族牧民圖片女人擴展閱讀
蒙古族主要聚居區在內蒙古自治區,全區有蒙古和漢、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50多個民族,2005年全區總人口為2386萬人,其中蒙古族421萬人。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北部邊疆,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1700多公里,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12.3%。全區以高原為主,有地域遼闊的內蒙古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山脈由東到西有大興安嶺﹑陰山和賀蘭山,沙漠主要集中於西部,有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另還有一些山地和丘陵。
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高原和黃河大灣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地勢平坦,海拔一般都在1000米以上,大部有植物覆蓋,分布著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等全國著名的草原,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全區草原面積達8700公頃,可利用的草場面積6800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5。畜群以羊、牛為主,其次為馬、駱駝等。
10. 內蒙古牧區的蒙古族人生活的怎麼樣
目前大部分為定居的牧民,居住在城鎮上,漢族人為主,半定居半游牧的也有一小部分,主要是蒙古族和顎溫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