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元宵節花燈仙子長什麼樣子要圖!!!!!
花燈仙子給人間帶來光明,是人間的天使。
怪獸「夕」在大年三十晚上被人們用爆竹趕跑後懷恨在心,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抓走了給人間帶來光明的花燈仙子.元宵仙子是花燈仙子的好朋友,她向人們大聲疾呼營救花燈仙子,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少男少女們加入了營救花燈仙子的隊伍,營救活動開始......
少男少女們跟著元宵仙子來到了 怪獸「夕」的藏身地。元宵仙子用魔法將厚重的大門打開了。少男們用准備好的爆竹轟炸 怪獸「夕」,「夕」嚇得連忙抱住頭,少女們趁機解開花燈仙子身上的繩子。花燈仙子十分氣憤,用魔法將怪獸「夕」變成了一頭小豬。
㈡ 古代的情人節究竟是哪一天呢
隨著西方文化與電商產業在國內興起,中國的節日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光是情人節就有中西之分。每年的二月十四號和農歷七月初七,便是情侶們最喜歡的節日,在各種營銷之下,隨處都充斥著浪漫的氣氛。
不過,人們崇尚的七夕,實際上並不是中國的情人節,情侶們手捧鮮花收獲甜蜜時卻不知道,自己早就與真正的情人節擦肩而過了,既然七夕不是中國的情人節,到底哪天才是呢?
圖片:花燈在河裡漂流劇照
除了元宵節以外,農歷三月初三也被古人視為情人節,這個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也就是當時的上巳節。上巳節有水邊祭祀與沐浴的習俗,每年到上巳節這天,百姓們都要到水邊祭祀,還要用熏香沐浴。
古人之所以會有這個活動,主要是因為三月三是春夏交替之際,這時的陰氣是最為旺盛的,也是人體最容易生病的時候,他們祭祀與沐浴,就是為了洗掉厄運,乞求女巫帶給他們健康。
三月三還是春遊的好時節,春深之際草長鶯飛,動物們開始尋找愛侶,年輕男女的心也開始萌動,不管是踏青還是祭祀沐浴,都可以看到很多少男少女在談情說愛。
趁著時光正好,連官府都鼓勵百姓們光明正大的追求愛情,如此看來,上巳節也是男女們談情說愛的好日子,把這個日子定為情人節並不為過。
㈢ 元宵節動畫圖片
元宵節動畫圖片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元宵節動畫圖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元宵節動畫圖片1
元宵節動畫圖片2
元宵節動畫圖片3
元宵節動畫圖片4
元宵節動畫圖片5
拓展:
元宵節看花燈有什麼說法
元宵節不知道大家是怎麼過的呢?如果沒有什麼好想法的話,大家不妨走出屋外去看花燈哦。元宵節看花燈具有悠久的歷史,而國內現在有不少城市在元宵節當日也會舉辦花燈活動。那看花燈主要是為了看什麼呢?節日知識。
燈籠來自於生活,除了簡單照明的原始功用外,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象徵,人們綜合了繪畫、書法、剪紙等工藝,利用一切可用之物,因時因地取材而就,同時形成了不同功能與寓意的燈籠:宮燈豪華富麗,即代表婚娶喜慶;竹篾燈素色淡雅,即代表喪葬余哀;字姓燈刻劃府第,即代表門楣興旺……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其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藍燈、龍鳳燈、稜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
龍燈,亦稱「龍舞」,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許多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
宮燈,是中國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藝品。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製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現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宮燈的製作十分復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1915年,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榮獲金獎,受到國際好評。其後,宮燈逐漸向實用方向發展,出現各種吊燈、壁燈、台燈和戳燈等。中國的宮燈製作以北京最為著名。
走馬燈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聲譽傳遍海內外,以廣東走馬燈為最佳。走馬燈通常是在燈中置一轉輪,在其上貼好用彩紙剪成的各式人物、花鳥等形象,輪下點燃蠟燭,熱空氣上升,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也就隨之轉動,畫面連續不斷,動感很強,引人入勝。
紗燈是用麻紗或葛麻織物作燈面製作而成,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紅紗燈亦稱紅慶燈,通體大紅色,在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貼有金色的雲紋裝飾,底部配金色的穗邊和流蘇,美觀大方,喜慶吉祥,多在節日期間懸掛。影紗燈則以各色麻紗蒙制,上面多繪花鳥蟲魚、山水樓閣等,並配上金色雲紋裝飾及各色流蘇,更是五彩繽紛,爭奇斗艷,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
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綉、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
元宵節來源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人們。眾人聽說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
大家聽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之。東方朔聽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一個占卜攤。不少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
如此熱鬧一夜,長安城果然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㈣ 萬家燈火元宵鬧丨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嗎
時間從不停歇,元宵節的到來,則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春節的收尾。
元宵節除了吃湯圓,還有一個必做的事情,那就是賞花燈。現代社會的元宵節習俗想必你也是非常了解了,那麼 古人的元宵節是怎麼過的呢? 想知道嗎?快來隨我一同去了解一下吧~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東漢:燃燈表佛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這個習俗經官方的倡導而開始流行,並在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
據《事物紀原》記載:漢代西都長安城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金吾馳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
隋唐:特許馳禁 放三夜花燈
南北朝時,元宵節燃燈已成氣候, 而真正讓元宵節燃燈之俗發揚光大的則是隋唐 。隋朝時,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盛況空前。《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當時的長安城居民都會出來觀燈看戲,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伎,詭狀異形。」
同西周兩漢一樣,唐代都城長安也有宵禁制度。但是元宵節前後幾日內,卻特許馳禁,放三夜花燈,稱之為「放夜」。 據《太平御覽》引唐人韋述《兩京新記》:「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馳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當此之時,「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崔液《上元夜六首》),於是「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走出坊門,夜遊觀賞那爭奇斗艷的各式花燈,以致車不能掉頭,人難以轉身。甚至有的人被擠得懸空而起,「有足不躡地浮行數十步者」。那時不僅在花燈的製作上推陳出新,燈下的歌舞百戲更是令人目不暇給。宮中選出的歌女,頭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歌女的服裝就要花費三百貫,整個元宵慶典的豪奢也就不難想像了。
宋:燈市如晝 熱鬧非凡
元宵節於宋人,更被慣呼為元夕、上元,是一年中極其重要的節日,持續的時間很長。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 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復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
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賜宴歡愉 通宵達旦
唐代時元宵節已有賞燈習俗,當時張燈三夜,已是盛況。到了宋代,增加到五夜,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甚至出現了燈謎游戲。 明代將其延長到了十夜,成為歷代之最 。百官皆有假期,賜宴歡愉,通宵達旦。「永樂間。文皇帝賜燈節假十日。蓋以上元游樂。為太平盛事。故假期反優於元旦(當時的元旦即現在的春節)。至今循以為例。」——《萬曆野獲編》
民間更是會搭起燈樓,彩燈如市集,熱鬧足十日夜,可謂空前輝煌。由於持續的時間極長,所以明代的元宵燈市,花樣繁多——如《西遊記》中有「雪花燈,梅花燈,春冰剪碎」、「核桃燈,荷花燈,燈樓高掛」、「蝦兒燈,鱉兒燈,棚前高弄」、「鷹兒燈,鳳兒燈,相連相並」;又如《金瓶梅》里有「秀才燈,揖讓進止,存孔孟之遺風;媳婦燈,容德溫柔,效孟姜之節操;和尚燈,月明與柳翠相連;通判燈,鍾馗與小妹並坐」等,還多了許多寓意和說法。
很多人將「元宵節」稱作「中國情人節」,雖然不算十分確切,卻也點出了「元宵節」相比其他節日彷彿更多了許多風花雪月的故事,在夜晚輝煌的燈光下,將一對對的人兒映照得恨不能共許白頭。在明朝,元宵節是極為受重視的節日,也是普通人民最喜愛的節日……「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唐寅《元宵》
還有一幅大體展現古代明清兩朝民間如何過元宵節的畫卷——《憲宗元宵行樂圖卷》:大臣們為了討好皇帝,費盡腦細胞終於想出個辦法,讓皇帝過一個不一樣的元宵節,大臣們直接將民間的街市場景,全部照搬到了宮中。憲宗皇帝見到民間的街頭場景,覺得新奇好玩,於是封賞了大臣們,並下令宮廷畫師將這個場景畫了下來。這畫卷也反映出了當時明代過元宵節的民俗。
《憲宗元宵行樂圖卷》
清:製冰燈品元宵
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對漢族的元宵節活動也全盤接收了。但是,清代放燈時間已沒有明代十日之久。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謂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也就是說清代放燈時間只有五夜,只有十五夜才算正節放燈。
「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大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各式各樣的彩燈,多用紗絹、玻璃、明角做成,上面繪有古今人物故事。在清代令人眼花繚亂的花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冰燈 。因為滿族原居東北黑龍江一帶,氣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燈之俗。滿族入主中原後,冰燈也傳入中原。北京當時有能工巧匠製作冰燈,「結冰為器,裁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觀也」。正月元宵,中原草木萌春,南方已花枝待發,而東北仍處於一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世界。
當然,品元宵也得安排上,比如乾隆三十年元宵節,按《膳底檔》記載,皇帝與太後及嬪妃於晚間酉初二刻,在行宮觀煙火,共用元宵二十八盒、每盒八碗,果盒十六副,攢盤餑餑果子六十盤。
清代元宵節,民間的娛樂活動增添了大量的新內容。從元旦到元宵節,舞獅子、舞龍、鬧社火、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動都涌到節日期間,每日社火不斷,鑼鼓喧天。像《清嘉錄》描寫燈節的詩中就有:「看殘燭火鬧元宵,劃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華侵下界,煙竿火塔又是橋。」
《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局部 清代,畫面左邊有賽過一層樓高的「鰲山」燈
元宵節發展至今,大家對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
最後,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END-
㈤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看明代元宵有哪些樂事
明代人過元宵節會是什麼樣子?其實我們在一幅流傳下來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就可以看出來,在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憲宗時期的元宵節完全是昌平盛世的樣子。元宵佳節,皇宮內要燃放爆竹煙花,點起萬盞的燈火,各種喜慶的聲樂不絕於耳,在宮中還會舉行各種的文藝表演,像是表搬演雜劇,或者是表演雜技,而且,還會有一些貨郎擔擔,也會有鰲山樂事。
其實元宵節到現在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代表了我們這一年已經完整的過完,即將邁入新的一年,開啟新的征程,那麼直到現在的元宵佳節,我們還是沿用古代的一些習俗,比如說,燃放煙花爆竹,去觀賞冰燈冰雕,或者是吃元宵,這些都是為了新的一年祈福的美好行為。
㈥ 元宵節都有哪些好玩的活動/習俗
元宵節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在東北元宵節前後會有燈會,每年我都會和家裡人一起去看燈會,特別的熱鬧,特別有意思。還記得有一年姥爺單獨帶我去看燈會,我就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害怕,一直哭著吵著要回家(╥_╥)還不小心把一整個糖畫都沾前面那人的身上了ʕ⊙ᴥ⊙ʔ哈哈哈哈哈哈
還記得小時候才叫個熱鬧呢!正月十五去看花燈還有舞獅子耍龍燈的!還有踩高蹺的!還有猜燈謎!小時候家住農村過節特別有節日的氣氛,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㈦ 元宵節的來歷,故事,圖片
元宵節來歷: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故事:
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㈧ 元宵節繪畫圖片
元宵節繪畫圖片
喜歡畫畫的小朋友們,肯定不會放過畫元宵節的圖片。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元宵節繪畫圖片,希望你們喜歡。
元宵節繪畫圖片一
元宵節繪畫圖片二
元宵節繪畫圖片三
元宵節繪畫圖片四
元宵節繪畫圖片五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
㈨ 正月十五鬧元宵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的圖片大全
1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始於何時,目前尚無可靠記載。據歷史文獻資料,西漢時已過元宵節,元宵節形成於西漢之前,似不成問題。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但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時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風俗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2元宵節與春節的關系
正月十五元宵夜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傳統的過年,一般是到元宵節止,也就是說,元宵節既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也象徵過年活動的結束,因此,我國很多地方至今仍把過元宵叫作「出節」。如果說春節是過年的開始,那麼元宵節則是過年的結束。元宵節過後,人們就開始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了。
在中國歷史上,元宵節熱鬧非凡,歡樂氣氛超過春節。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尊卑,不分等級,不分男女老幼,出門賞月,燃燈放焰,舞龍燈,舞獅子,擊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蹺,猜燈謎,飲酒行令,共吃元宵,普天同慶,其樂融融,元宵節可以說是中國的「狂歡節」。現在元宵節沒有單列出來,被當作春節的一部分,但這兩個節日的文化內涵有所區別,春節更注重家庭內部,元宵節則是社會化的,是全民的。
7今天如何傳承元宵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特納認為,正常的「社會結構」是一種有階層、地位、貧富差別的體制,「反結構」是沒有等級之分、貧富之別、男女之別的時空,具有消除不滿和發泄情緒的功能,很多重要節慶儀式都屬於這種「反結構」。中國古代元宵節是全民的狂歡節,它對促進社會和諧、化解各種矛盾具有一定的功能。在節日期間,人人盡興而樂,可以緩解平時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壓力,節日期間一些反常行為,有利於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緊張,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節日期間,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年齡大小,君民同樂,有利於促進不同階層的和諧,保障社會穩定。
除以上功能外,元宵節還有傳承傳統文化、凝聚人心的功能。幾乎所有華人都過元宵節,元宵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情感內涵,這使人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存在,感受到中華民族血脈的流動。海外華人身處異國他鄉,每年通過親身參與元宵節的各種活動,在文化心理上確證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因此,元宵節與其他重要傳統節日一樣,有利於增強人們的民族歸屬感、國家認同感。
繼承和弘揚元宵文化,是復興和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一環。我們需要秉持恢復、保護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發掘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恢復和擴大其教育、娛樂和凝聚功能;創新元宵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使之適應現代社會,世代相傳,永葆特色。
㈩ 鬧元宵的時候有哪些有趣的活動
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1、吃元宵、湯圓「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與湯圓雖然都是「團團圓圓」的含義,但卻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它們的「出生時代」、做法、外觀等都有不同。元宵出現在西漢時期,而湯圓出現在宋代。做法上,元宵是由糯米粉滾制,以甜味為主,它們個頭大,形狀不規則,外表乾燥松軟;湯圓則是由糯米麵皮包制,甜咸葷素樣樣有,表皮光滑粘糯,沒有浮粉。
2、鬧花燈、元宵節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3、猜燈謎,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