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洲姑娘和中國姑娘的區別,看完你還能接受娶非洲女人
親,不用看完俺也不能接受非洲女人!
在非洲見過兩個找非洲女人的,是很正式的結婚的那種,婚後種種生活習慣不同,最後結果也不是很好!
2. 嫁到非洲的中國女人,為何幾乎都跑光了
一般嫁過去的人並不是什麼金錢交易,而是現在的自由的事情。大多數都是非洲的留學生來到中國,然後認識了一些中國姑娘,他們也會因為喜歡上這個姑娘在中國定居。但是畢竟他們的家鄉在非洲。所以中國的女生還是會要跟他們去非洲住一段時間的。但是中國的女生實在是受不了那裡,即使去了待不了多久也會回來的。
3. 嫁到非洲的中國女人性和諧嗎
聽說 有的非洲地方需要和丈夫以及同村的男性全部OOxx,所以嫁之前先問清楚了。
4. 不遠萬里嫁到非洲的中國女孩,現在都怎麼樣了
不遠萬里嫁到了非洲的中國女孩,其實現在有很多她們都是比較後悔的,有的可能真是泣不成聲。因為我們也知道一個女孩當她談戀愛以後,她的智商簡直就是0.所以有的女生他們在熱戀的時候選擇嫁給了非洲人,後來又跟非洲人回到了他們的國家。那麼我們也非常清楚,非洲其實是一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國家,在那裡的話,電力設施,機電設備以及網路這些都是匱乏的,會讓女生覺得一下子好像回到了七八十年代。
對於她這樣的事情,其實我覺得一點都不意外,你想要跨國戀,你必須有一個條件,那麼就是有錢。在娛樂圈十分有錢的明星,她們都不會選擇嫁給非洲黑人,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你沒有足夠有錢,那麼就不要去遠嫁非洲,因為那邊的貧瘠和落後會讓你受不了。
5. 在中國城市看到裸體女人有人迴避有人圍觀這是地區差異嗎
跟地區沒關系,跟觀看的人有關系,例如有的人有機會當然想看,有的人覺得不好意思,有違道德就可以選擇不看,
6. 中國人和非洲女人在一起會怎麼樣
會怎樣?你是想問什麼?後代嗎?如果是的話,據我所知,黃種人的基因干不過黑人的基因,所以後代大概率也是黑人小孩
7. 非洲迦納有女人陪中國男人睡覺嗎
幫助一個男人說出心事的最好方法就是對你自己誠實、自然、真實,
並釋放出溫暖和接受的氣息。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人就像是我們自己不同面目的鏡子,
我們吸引了其他人,這些人使我們愛上自己身上的長處。
8. 殘忍至極痛不欲生,非洲對女性進行的割禮到底有多殘忍
有的女孩會因為割禮失血過多死亡。有的會感染細菌死亡,割禮不僅是非常殘忍的行為,而且還是危險的行為,簡直沒有人性。
9. 肯尼斯·克拉克的《裸體藝術》
肯尼斯·克拉克爵士(1903-1983),20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史家之一。三十歲出任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二戰期間主持戰時藝術家計劃,二戰結束後,曾任牛津大學斯雷德教授。他所主持的大型紀錄片《文明》於1969年首播,不僅當時廣受歡迎,而且影響至今。
去年因為需要看視覺文化相關的書,一起買了這本。最近決定先看完已買到的書,不能再只買不看,改變買了就覺得好像任務完成了、知識也掌握了的假想。這兩周集中讀完。雖然對目前的研究沒有太多啟發,不過還是有不少觀點和知識點可以用在講授中。所以總結筆記如下:
區分裸體與裸像,藝術發展脈絡清晰。將西方裸像分為阿波羅、維納斯、力量、痛苦、狂喜、別樣傳統,涵蓋較為全面且重點突出。另以裸像本身為目標連結過去與未來。
思考點:
p3:「裸像」這個詞在18世紀初才被引入英語體系。當時的藝術評論家引入這個詞是為了說服我們這些眼界狹窄的英國島民:在那些真正推崇繪畫和雕塑並且肯定起價值的國度,裸體人像是藝術創作的核心題材。
p8:裸體不僅是藝術創作的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借口。縱觀藝術史,人們按照自己認定的秩序感選擇的核心主題其實在很多時候並不那麼重要……人體本來就擁有豐富的關聯,在人體被藝術化之後,這些關聯並沒有完全丟失。因此,人體可以作為核心主題獨立存在。基於同樣的原因,雖然人體很少會像動物裝飾圖案那樣帶來相對集中的美學震撼,但內涵更為廣泛,表達也更具感染力,它就是我們自己,能夠勾起所有記憶,最重要的是,代表了我們繁衍生息的本能願望。這種意義如此之明顯,本來無需贅言,不過總有些自詡聰明的傢伙打算視而不見。塞繆爾·亞歷山大教授曾說:「如果裸像引起了觀看者對肉體的想法或慾望,那麼它就是偽藝術,傷風敗俗。」此番言論倒是十足清高,卻與現實經驗相去甚遠。
p12-13:藝術家可以從許多人身上挑選出完美的部位再把它們組合成完美的人體……這一理論在藝術家中間自然頗為流行,但是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經驗。
p14:古希臘人的那些怪癖為形成堅不可摧的完美意象做出了貢獻。最獨特之處,當屬古希臘人對數學的熱情。p23:古希臘人對身體的信仰,他們認為身體值得驕傲自豪,應該保持完美的狀態。p25:人格化。
p25:在此我們抵達了裸像的核心,就像布萊克在《人物素描》里所寫的那樣:「古希臘雕像全部是精神的存在、不朽神靈的代表,它們顯現於易朽、易消亡的視覺器官當中,又被嵌入了大理石,在其中重新組織。」形體在那裡,對神的信仰在那裡,對理性的比例的熱愛也在那裡。希臘人運用想像把它們融會在一起。裸像正是因為調和了對立狀態而獲得了價值。它利用了最愉悅的理性概念,最有意思的人體形式,時間和慾望都無法觸及;它利用了最純粹的理性概念,也就是數學規律,為感官帶來愉悅;它利用了未知導致的隱隱恐懼,並且美化之,神以人的樣子存在,人又因為其完美的形式而頂禮膜拜,關注其賦予生命的能力而不是帶來死亡的力量。
p25:要了解精神在多大程度上依賴裸體的形式,我們只要看一下中世紀或者文藝復興初期穿著衣服的人物形象就知道了……當裸像不再表達理念,而只是表現形體美的時候,它們會很快失去價值。
p28:裸像終究是i最嚴肅的主題。
p35:藝術領域的「清教徒」相當有意思。他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人宣布與聲色犬馬徹底決裂,比如普桑和約翰·米爾頓;另一類人以弗朗索瓦·德·馬勒布和喬治·修拉為代表,他們引入了理性邏輯和不可改變性,試圖純化藝術。
p45:由此可見,形體美是多麼容易被剝削,直至逐漸退化為「漂亮」。
p94:只要理想範式有所松動,就會出現迎合大眾口味的變化,「三女神」就是代表……阿芙洛狄忒總是時刻准備退到最原始的粗笨模樣。
p141:矯飾主義的女神是永遠時髦的女性。然而,為什麼優雅的化身會以如此荒唐的形式呈現呢?小手小腳根本不能勝任踏踏實實的勞作,纖細的身體根本不能孕育後代,小腦袋瓜根本裝不下一丁點思想。社會學家肯定準備好了答案。不過,在建築、陶瓷或者書法領域,也不乏如此比例優雅的作品,卻不需要實用主義的解釋。人體不是象徵的基礎,而是受害者。時尚從何而來?受什麼控制?具有何種我們不會弄錯的內在規律?這些問題都太宏大、太微妙了,三言兩語解釋不清。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 時尚不是自然的 。威廉·康格里夫( William Congreve)筆下的米勒門特( Millamant)和夏爾·波德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筆下的花花公子告誡我們,對於時尚的忠實追求者來說,任何沾上「自然」字眼的東西都是最可恨的。因此嚴格地說,楓丹白露宮那些精緻的女人們不應該被歸為「世俗的維納斯」。但她們也與「神聖」不沾邊,盡管看起來不食人間煙火,然而經過巧妙構思才降生的她們是要點燃慾火的。奇特的身材比例是為了喚起色情的幻想,相比之下,提香那些敦實的裸體女人基本上沒什麼機會。
p173:我們通過藝術釋放了身體的活力,獲得了生命力的提升——從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到貝倫森,所有對藝術有一番思考的智者都認為,審美愉悅的重要源泉之一正是這種生命力。
p185:「 英雄對角線 」。在所有文明當中,人們都會把某些動作和姿勢當作明確的象徵語言,並運用到藝術尤其是舞蹈藝術當中(戲曲)。我們都知道舞蹈深刻地影響了古希臘雕塑,不僅成就了雕帶中人物的動態節奏,並且形成了特定姿勢的表達意義,因此肢體語言幾乎與書面語言一樣精確。比如,早起邁步向前的姿勢——一條腿略微彎曲,另一條腿與後背保持直線——是勁頭與決心的象徵。
p192:從中世紀赫拉克勒斯和參孫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觀念是如何通過 視覺 形式而不是書面描述獲得意義的。
p210: 象徵符號 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赫拉克勒斯的身影甚至出現在歐洲最偏遠的角落……他的裸體形象第一個刺穿了中世紀的黑暗,第一次讓生活在北方樂土的人們感受到裸像的力量。
p226:人類身軀可憐地降級到了石器時代的地位,甚至更低……在過去將近三千年的時光中,力量這個古老的象徵符號一直帶給我們自我認同的喜悅,或許很久之後我們才捨得放棄它。
p330:基督教的道德規范強調了裸像的色情意味,反而導致了它逐漸墮落。要保護裸像的純潔,其實古典理念比任何衣服都更有效。
p346:打破規則、追求真實——藝術史上所有偉大的革命者都在重復著同樣的斗爭。
p376:自我認同的意識在心中一閃而過之際,我們依然會感受到與神性的接近,我們似乎通過自己的身體覺察到了宇宙的秩序。
記憶點 :
p5:學生們用心描繪的模特有時難看德簡直讓人令人心生憐憫。人體與雪景或者獅子不一樣,無法通過直接的描繪實現藝術的轉化。當看到自然風景(或者動物)的時候,我們心懷嚮往,希望融入其中。正是這種「愉悅的融合」產生了藝術,美學專家稱之為「移情」。然而,描繪裸體的心理狀態與子截然相反。不少裸體為我們帶來的並不是移情,而是幻滅和沮喪。我們追求的不是模仿、復制,而是 完美化、理想化 。……我們的眼睛已經習慣了和諧簡約的古典之美,無論攝影師的品味技巧如何,他們的作品總是無法令人滿意。比如,我們馬上就注意到皺紋、眼袋等不完美之處……我們已經習慣於把裸像看作一種意象,而不是有機體……
p8:最早的裸體攝影作品。
p10:只有地中海沿岸國家才是裸像的家鄉,不過即使在那裡,它的意義也經常被遺忘。
p11:在基督教體系正式建立之前的一個世紀,裸體就已經不是重要的藝術主題了。在中世紀,裸體倒是有機會進入世俗的裝飾或者呈現人類起源和終結的宗教圖像。(但並未發生,原因見p11)
p20:米開朗基羅「依存」。
p26:在文藝復興的前一百年,裸像的發展最為蓬勃,當時人們對古代意象的嚮往與象徵主義、人格化的中世紀傳統剛好疊加。
p31:有兩個特徵體現了極為重要的演變:清晰化和理想化。……那些認為藝術要致力於表達現實的歷史學家可能頗為驚訝:極具好奇心的古希臘人在寫實方面居然如此勉為其難,從《荷犢的男子》到《亞里斯提安墓碑》的五十年裡幾乎沒有什麼「進步」。這種跟看法錯誤地理解了古希臘藝術的本質,因為古希臘藝術的本質是理想化,也就是基於對完美形式的追求,通過模仿一步步優化,直至完美。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古希臘藝術最早的形式特徵,那麼它應該是「幾何」。
p35:輪廓線和軸線的微妙平衡,正是這種平衡構成了古典藝術的基礎。
p36:波留克列斯特說過:「佳作是大量計算的結果,要一絲不苟。」
p37:平衡、互補的完美對稱式古希臘藝術的精髓。
p43:真正基於古代理想化理念而不斷完善的還是青銅像。
p45:普拉克西特列斯的《赫爾墨斯》代表了古希臘藝術整體性的最後一次勝利:形體美是力量、高雅、溫柔和仁慈的集合。接下來,我們將會見證完美的男性形象開始碎片化……
p49:(《俾斯尼亞的安提諾烏斯》)幾乎是自公元前4世紀以來優美的形象第一次參照了真實的人物,而不是範本。
p58-59:激情澎湃的感性由此進入了理性的疆域。最初的沖動並沒有失去,卻獲得了有意為之的和諧,這就是米開朗基羅的裸像的獨到之處。他創造的裸像既動人,又威嚴莊重。
p71:史前的女性形象有兩種:《史前女人像》和《基克拉迪群島人偶》。
p72:自17世紀以來,我們在藝術領域更習慣看到女性而不是男性裸像,而且似乎女性裸像更有吸引力。而以前並不是這樣,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沒有女性裸體雕像,即使在公元前5世紀女性裸像依然非常罕見。
p81:波留克列特斯(代表作《荷矛的戰士》。這件作品,就作為人體美的法規而出現的。雕塑時作者提出了健美的三要點:一,人體美的標准,頭與全身比例為1比7,(全身長為頭部的7倍) ;二,重心集中於一隻腳,另一隻放鬆(即重心離開軀體重量),右腳支撐全身重量,左腳自由成彎膝足尖狀,兩腳支撐力明顯不一,全身肌肉鬆緊也隨之明顯不同;三,全身肌肉動作變化後,用力的右腳和持矛的左手相呼應,放鬆的左腳和放鬆的右手相呼應,頭再略向右方轉動,兩肩形成右低左高。這樣便形成了人物的自然動作。)的理想化均衡體態已臻完美,身體的重心放在右腿上,左腿微屈,似乎馬上就要邁步。……這種姿勢本來是用於男性雕像的,不過某個天才偶然發現它也十分適合女性,而且後來早女性雕像里延續更久。……這種法國人稱為「扭臀」的動作極具特殊意味,它產生的曲線能夠立刻抓住視線,揭示並且統一了兩種認知:它是一條幾何曲線;歷史還告訴我們,它是原始慾望的生動象徵。我們現在覺得這種姿勢再正常不過,但似乎因為某種奇怪的認知局限性,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雕塑家在此間數千年間都沒有發現它。不過,它一旦被發現,就成為 藝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姿勢之一 ,包含了源源超越古希臘哲學范疇的各種心裡模式。與之相關的藝術表現都收到了希臘的影響……
p91:在女性裸像方面,幾乎每一個想法都源於公元前4世紀。
p92:《昔蘭尼的阿佛洛狄忒》的韻味和比例提醒我們注意古代藝術的最後的創新:「美惠三女神」。
p93:雖然亞歷山大港的藝術也經歷了希臘化,卻從來沒有完全摒棄埃及式寬胯窄胸。
p95:遠在女性裸像變成道德或者宗教斥責的對象之前就不是重要的藝術主題了。……她(維納斯)從宗教進入娛樂,從娛樂進入裝飾,然後銷聲匿跡。當她再次出現的時候,服飾、建築、文字、思想和道德體系等人類的創造已經改變了形態……在夏娃的身體里,這位不幸的人類之母的謙卑與哥特式風格共同孕育出性的傳統。
p96:喬瓦尼發明的這種姿勢後來成為渴望超脫塵世的重要表現方式,一再被其他藝術家採用,直到「反宗教改革運動」的狂熱分子耗盡了它原本的意義。
p101:正是因為蘊含著人性,波提切利的女神才真正擺脫了古代藝術的窠臼。
p125:自14世紀以來,藝術家們就相當喜歡秒回郊遊野餐。
p154:有一位當代評論家非常形象地把安格爾形容為「在雅典廢墟中迷失的中國人」。
p158:這表現了他的美學信仰:只有女性的裸像是合理的。就在五十年前,溫克爾曼海依然堅信男性裸像可以有個性,女性裸像只是代表了對美的嚮往,並不會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安格爾認為美存在於流暢的連續性當中。很大程度上,因為安格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學術界不可動搖的核心,所以他的理論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現實,女性裸體模特逐漸取代了男性裸體模特。
p161:裸像之所以在維多利亞假道學的洪流中倖存下來,一方面是因為古典藝術在19世紀前25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威望,另一方面是因為藝術教育體系發生了變化,比以前更注重寫生。
p173:古希臘人發現了兩種表現力量的裸體形式……「運動員」和「英雄」。
p178-179:米隆正在嘗試的創造更為艱難,因為適合表現運動的方式極為有限。用法國人的話來說,處於靜態但躍躍欲試的人可能做出任何動作,「時刻准備著」。因此,動態反而需要「被固定」,否則下一秒人體的姿態就不再符合雕塑家的設想了。然而我們經常會看到「固定」得太過於徹底,以至於毀掉了無限的可能性,而最偉大的藝術正是要表現無限的可能性。奧古斯丁·羅丹堅持認為,唯一的途徑就是把連續的動作的不同階段融合起來。體校學員們覺得《擲鐵餅者》的動作難以解釋,恰好說明米隆成功地實現了不同階段動作的融合。
p182:米隆和後繼者們創造的男性運動員裸像或多或少有些生硬,因為他們沒有採用有助於表現運動的重要元素:律動感十足的衣物褶皺。
p209:為了生動地表現動作,某種程度的誇張時必要的。……對於米開朗基羅來說,裸體的結構並不只是繪畫表現工具,還是他整個藝術創作的內在特徵之一。設想一下,如果公元4世紀的雕像突然活了過來,那些漂亮的男人和女人一定會迷得我們深灰調到;而米開朗基羅的運動員純粹作為表達的載體而存在,活過來的他們肯定又矮又寬、比例失調。
p210:米開朗基羅的強烈個性卻是極大地改變了裸像的表達方式。他把裸像從表達想法的載體變成了表達情感的載體,他把裸像從當前世界帶到了未來的世界。他利用無人能及的藝術表現力創造了想像的世界,以至於在後來350年的所有男性裸像當中都能找到他的影子。
p210:赫拉克勒斯可以說是古代駐中世紀的大使。
p212:與「英雄對角線」相對應,我們或許可以把它稱為「英雄螺旋線」。
p213:《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成為推銷「美麗」的商標,米隆的《擲鐵餅者》依然出現在頒發給運動員的獎杯上,《墨丘利》則被看作速度的象徵。
p229:主要有四個神話傳說激發了古希臘藝術家的想像,由此產生的意向影響了歐洲藝術的發展。它們分別是:尼俄伯兒女的遇害,赫克托耳或者摸了墨勒阿革洛斯之死,自負的瑪息阿遭受痛苦折磨,還有英勇不屈的祭祀拉奧孔的悲慘下場。
p229:這兩件雕像都通過緊張的姿勢表現了痛苦:腦袋後仰,胳膊舉過頭頂。現在的我們或許會把這種姿勢與放鬆關聯起來,但古希臘人認為它象徵著極度痛苦。
p232:這件備受推崇的雕塑在過去五十年裡逐漸失去了影響力。可能的因素有很多,我們現在說兩條:精心構思的完整性和極盡所能的修飾。(《拉奧孔》)
p241:在基督教藝術當中,可以使用以下幾個與悲傷有關的主題描繪裸像:逐出伊甸園、鞭笞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埋葬耶穌,以及聖殤。
p252:米開朗基羅光宇殘破古物的深入思考反應在最早期的素描當中:集中表現造型的局部,重點局部本身就極具表現力,其餘部分只須點到為止即可。(與羅丹同)
p291:認為海仙女知識憑借形式而倖存下來的假設並不正確,只有形式具有象徵意義和造型意義才可能得以倖存。
p323:波留克列特斯式站姿
p364:向基本造型的回歸,對於他們來說始終都意味著向裸像的回歸,但對於真正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來說,向裸像回歸又意味著妥協於程式化的學院訓練。這就是當今偉大革命者們面臨的困境。
p364:1907年的兩幅作品是20世紀藝術的起點,它們分別是馬蒂斯的《藍色裸像》和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
10. 非洲最奇葩的習俗,女人永遠禁止穿褲子,一生只能穿裙子嗎
這個女人永遠禁止穿褲子的奇葩習俗,是屬於非洲烏干達。雖然這里的女人不能穿褲子,但是她們也不是赤身裸體。她們可以選擇穿裙子,也可以理解為這里的女人一生都是穿裙子。
非洲人的一些的習俗我們無法理解,一生只穿裙子,在這種情況下也是肯定的。畢竟對於某些非洲人來講,他們沒有徹底進化到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