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著名女將
二戰軍隊中服役女兵比例相當低
德國:只有國防軍駐軍司令部裡面才有一些搞文秘,黨衛軍骷髏隊裡面還有一些負責看管猶太婦女的女兵(有些集中營甚至沒有),
英國:也只有一些負責文件處理女雇員,還不算是女兵,
蘇聯:因為戰爭初期喪失了大量的軍隊,所以在二戰中女兵比例是最高的,共計超過了80萬女性在軍隊中服役。除了從事醫療衛生和通訊工作外,還擔負了各種最危險的任務,如狙擊手、機槍手、偵察兵、坦克兵和飛行員等。最高軍銜似乎也才是中校(戰爭結束的時候)
國民革命軍:也多為情報、文件處理。
美國女兵:主要是後勤,多是軍醫,直接參戰的也少,多是國民警衛隊的飛行員。
日軍:因為輕視女性,所以對女性是不受軍銜的。
而川島芳子被授予大將軍銜,主要還是為了籠絡滿洲國,在成立的滿洲國安國軍,將她扶植成為總司令,但是實際上,安國軍所有的軍事調動、行動都是由關東軍一手掌握,川島芳子只是掛個名字。
『貳』 問一位二戰時期美國的女明星
麗塔·海華斯
麗塔·海華斯生於1918年10月17日生於美國紐約,父親是一位跳班牙裔拉丁裔演員。12歲就隨父親登台演出,1935年開始銀幕生涯,她演出的影片中較為著名的有《吉爾達》、《碧血黃沙》、《天使之翼》、《封面女郎》等,其中以1946年《吉爾達》最令她聞名,這是她事業的上的顛峰,她的美麗性感形象從此深入人心。1980年麗塔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在經受長達七年的疾病折磨後,1987年5月14日離開了人世。她的一生曾有過五次失敗的婚姻,其中有當時著名的中東巨富阿里·漢、演員維克多·馬瑟、製片人詹姆斯·希爾。但是她最著名的還是與奧遜·威爾斯,這個美國影壇天才長達五年的婚姻。下面是摘抄一篇關於他們的文章。
1941年夏,確切地說是8月11日這一天,新的一期《生活》雜志與讀者見面了,其中的一張玉照使美國人得以一睹麗塔·海華斯的芳顏。只見她跪在床上,性感的身材裹在一條鑲著花邊的長裙里,激昂熱烈的一頭紅發被稍稍束起……一時間,這張旨在展現海華斯之美的照片於艱苦的戰爭年代裡隔山跨海貼在了上百萬美國大兵的牆上。還要等十年,直到瑪麗蓮·夢露出現,才又掀起了一次新的沖擊波。然而,誰也不曾料到,如此美麗動人的麗塔·海華斯卻無意成為性感偶像,她甚至對自己毫無信心。直到這時,在她的生活里有的只是一連串的悲劇。
比較符合樓主所說,夢露出生於1926年
『叄』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抓獲一批美國女俘虜,日軍是如何對待她們的
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正式對日本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范圍也因此進一步擴大。美國在宣戰以後迅速向太平洋戰場派遣了大量兵力,在這些士兵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女兵。這些女兵像男兵一樣走向戰場,也曾經在戰場上立下了不朽的戰功。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有很多美國軍人都被日本俘虜過,其中還包括了一批女俘虜。而日本作為狂熱的法西斯帝國,深受軍國主義的洗腦,因此,他們在戰爭期間犯下過無數的滔天惡行,完全違背了人道主義。
這些女兵在被關押期間遭受過日軍的各種凌辱,還有很多女兵不幸被強奸致死,有的甚至被迫懷孕後還被開膛破肚。然而,殘忍的日軍並沒有以此為恥,還甚至一一將這些記錄了下來,把這當成了豐功偉績。但讓日軍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所記錄下來的這些罪行,不僅沒有成為功績,反而還在日本接受審判時成為了呈堂證供。而日軍也正是在這些充分的證據下,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肆』 求一戰還是二戰結束時,一名士兵忽然抱起街上一女人的著名相片~
慶祝二戰勝利的一副世界著名的攝影作品《勝利之吻》
背景:
1945年8月14日,紐約街頭和廣場上到處都是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人群,人們情緒亢奮,素不相識的人也彼此擁抱和親吻。在時代廣場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護士萍水相逢了,他們也相擁在一起,深情而吻。然而兩人擁吻的場景正好被攝影師阿爾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時捕捉了下來,這一瞬間成了美國《生活》雜志的封面照片。這張照片從此廣為流傳,被譽為「勝利之吻」。
但是,新聞攝影史上流傳了數十年的《勝利之吻》,在20世紀末竟被證明造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其說明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但據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攝時間在1945年5月,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日還有3個月(當然這幅照片還有擺拍之嫌)。
======================HLL的分割線================================
新聞攝影的審美三態——兼評著名攝影作品《勝利之吻》
《國際新聞界》雜志刊登了一幅圖片《瞬間的力量》(同名《勝利之吻》),配文介紹:這幅作品攝於1945年8月14日,它深刻地反映了人類嚮往和平、痛恨戰爭的主題,感染了每一位讀者,產生了經久不衰的魅力。
此前,《環球時報》在《「世紀之吻」從何來?》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諾爾斯的75歲老人公開承認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照片並非攝於當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戰勝德國納粹的日子。」3個月後公布於世,造成了時代背景的錯位。
拍攝這幅照片的攝影師名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taedt)。這是他根據《生活》雜志老闆的授意,從創意、構圖,直至被吻護士小姐身體的姿態,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而作者艾森施泰特卻說: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時代廣場上看見一個士兵沿著大街奔跑,一路上擁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當他抱住一位白衣護士時,我一口氣拍了4張他與護士接吻的鏡頭。美國《生活》雜志1945年8月第一次發表這幅作品時的文字說明是這樣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在8月,而不是5月,這也是鐵的歷史事實。
從以上有關材料來看,《勝利之吻》在真實性與實效性方面是存在爭議的。但有意味的是: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它仍然在各類雜志的評選中居20世紀最具影響的攝影作品之首。幾年前,國外報刊發起尋找該作「畫中人」的信息,竟應招了好幾位「畫中人」,護士太太讓問「吻後說了啥」,終於辨出「無言」是真人。直到今天,作品仍在高頻率放映,眾多讀者認為:即使作品與新聞事實不符,也難以忘懷其畫面及其感人魅力。這正好應合了艾森施泰特生前的話:「人們告訴我,當我走進天堂後,他們會記住這張照片,也就是說也記住了我」。
為什麼春秋代序,讀者對作品的鍾愛並不減退?甚至淡視事件發生的具體時日或經過,持續欣賞這幅以情理邏輯為基礎、相對不真實的新聞圖片?這說明作品的背後存在著超越時空的深層次內涵。俄國文藝理論家列夫丘克曾說,每一件作品都會在某一范圍的人們中間得到最積極的反響,正是這一作品所提出的問題是他們最感興趣、最易理解、最有內在需要的。
原創性審美形態
在新聞攝影的策劃、拍攝、編輯、賞析等傳播環節中,拍攝作品這一環節始終是第一位的,拍攝者植根於原始生活越深,創造的域境就越寬廣,作品的原始創新性也越大。可是,拍攝者真正到達了現場,成為了生活事件的觀察者,有了對主題的認識,卻往往不能拍到好照片。這中間可能有多方面因素,但是,透過《勝利之吻》超越時空而被人們鍾愛的現象可以發現,新聞圖片傳播活動是一種動態的,由創造者、傳播者和讀圖者交相催生的互動效應。在這三維的互動效應中有一種尺度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就是新聞攝影的審美三態:即現場的瞬間勢態,主體的審美情態,認識的象徵意態,這三者是作品原始創新的支點。
在這「三態互動遞進」的關系中,第一現場勢態是構成新聞圖片信息的條件,它由瞬時過程、瞬間模式、瞬隙狀貌三個成分組成;第二個美感情態是新聞反映社會美的創造性特徵,受制於作者與讀者的審美感知、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第三個象徵意態則是新聞攝影「皇冠上的明珠」,其美感呈現出暖昧狀與模糊狀,其時空呈現出開放性與層級性,它是對事件本義的抽象化延伸和立體化超越,既具有圖片信息的傳播價值,也具有人生意義的思辨價值。
如果以「名作」為參照對象,應當承認:在當今新聞圖片報道中,往往比較重視圖片信息的短平快,而忽視對瞬時過程、瞬間模式、瞬隙狀貌的探索;比較注重對攝影對象的紀實抓取,而缺乏自覺的新聞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指導;比較盼望作品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內涵,但對作品的象徵意態卻缺少追求。新聞攝影傳播效果要求我們:每一位忠於職責的攝影記者或圖片編輯都應該是「三態合一」的追求者。因為第一態是新聞圖片這一精神產品立身的基礎,可謂「真」;第二態是創造者進入新聞審美體驗的標志,可謂「美」;第三態則是作品成為「歷史存照」或「瞬間精華」的依據,可謂「妙」。這「真、美、妙」三種形態代表著三個高度,「三態合一」可謂「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於《勝利之吻》這幅佳作來說,審美「三態」完美地體現在它的畫面里:有限的方寸間,無限的永恆影,作者、作品、讀者勾通理解;瞬態、情態、意態水乳交融;「三態」潛存於畫面,簡約的畫面,對應無限的意象,達到了新聞攝影原始創新的最高境界。
現場勢態
新聞攝影的現場勢態指的是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勢頭與形態,它以凝固畫面的瞬間為最小的檢測單元。新聞攝影的美感存在於「現場勢態」之中,因此,這一「現場勢態」也同時是審美之所。新聞攝影記者理所當然地要關注基本的新聞事實,即事實材料的骨幹部分,所謂的五個「W,』,還有新聞的「新」,新聞的指導意義如何,讀者是否歡迎等問題。而這些考慮是通過新聞發生的現場勢態實現的,如果陷入了「公式化」的機械程序,則新聞作品的「一汪活水」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新聞攝影凝固的影像雖然是短暫的瞬間,但這個瞬間存在於事件發展的過程之中,只有通過密切地觀察,才能發現並鎖定其中的某個場景。這個場景正是最佳瞬間模式,表現為諸種攝影要素有秩序地、恰到好處地呈現為「有意味的形式」,主體鮮明突出,陪體交待情節,環境烘托氣氛,影調表現透視,一切與主題無關的要素都排除在取景框外。當然這「有意味」的瞬間模式會因題材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樣式。此時,創造者的全部精力只需要集中在主體的瞬隙狀貌上,透過主體生動的表情,飽和的情緒,變化的行動等外在現象,去發現其生機勃勃的內心世界,並在對象的心靈情思外化之時,確認自己認識和判斷的准確度,發出捕捉的指令。這一「瞬隙狀貌」隱藏在事物發展的瞬時過程中,發生在瞬間模式形成的基礎上,它的信息量大、飽和度高、主題指向性明顯,常常成為「瞬間精華」之所在。《勝利之吻》發生在紐約時代廣場,有好幾位攝影家都拍到這一個場面,一位海軍攝影師維克多.喬治森使用120雙鏡頭相機拍攝,白衣護士的腿部被切去,破壞了她優美的體態,畫面呈呆板方形構圖,主體不鮮明地出現在背景上,透視效果受阻。而艾氏採用135相機,豎式構圖,大街線條向前方匯聚,主體鮮明突出,形成悠遠的透視效果;護士的頭、腰、腿三點綳成反彈式的優美彎弓,男士表達了喜悅的熱度,護士回敬以充分理解的態度;士兵握過槍的手此刻停留在白衣天使的腰間,剛柔成趣地凸現了結構中心,使得作品具有不同凡響的新聞敏感和新聞美感。所以「照片來源於大腦」的艾氏名言能夠伴隨著他的作品互為印證地流傳至今,這不能不說他對現場勢態的把握高人一籌。
審美情態
審美情態指攝影記者、圖片編輯、圖片讀者在實踐活動中自身的情感狀態,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待新聞攝影的用途與作用,並把自己的情感附著在眼前的事業上。情感正是美感的核心,美(Aesthetic)的初始意義正是「感覺」、「感性的」、「感興趣」之類與情感密切相關的概念,而並非一般的「漂亮」「酷」之誤解。新聞美感是伴隨著各人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維等新聞實踐活動發生、形成的,欣賞《勝利之吻》一類以生死存亡大事件為背景的可視新聞,必會從中尋找、體驗濃郁的情感撫慰以滿足和平的審美需要。至於美感的心理形式則是一種比較穩定、個性化的審美心理,這種心理需要在審美知覺、審美意識和審美理論三者的相互誘發下逐步形成。人的審美心理不一樣,審美情態就會千差萬別,即所謂「見仁見智」。
審美情態的發生有賴於新聞本身的審美價值。實際上,新聞所具有的新聞價值是伴隨著審美價值而共生同在的,除了新聞價值是衡量新聞事件的首要尺度以外,還有另一個與新聞價值密不可分的審美價值同樣是衡量新聞本身的重要尺度⑽。新聞攝影的審美價值是一個既嚴格又模糊的判斷,新聞信息如不具備嚴格的審美價值,就等於是信息垃圾而應被擯棄;而且這種審美信息是難以精確計量的,其「妙悟」之處常在無聲的通感中浸人心靈,合乎「人本真實」的原理,與人的「理念真實」相比,「人本真實」更能做到潤「心」細無聲,達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傳播無障礙效果。只到那時,你才能體會到朱光潛先生所描述美的感受:「這種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由此可以說,從業者的情感態度和美感韻致是通過畫面的細節、環境氣氛、人物行為來傳達的;新聞的審美價值是伴隨著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來輻射的,鑒賞者對圖片的新聞價值與審美價值也是雙需的,人們總是面對具體的可視形象,敞開感覺或情感的大門,在情動神搖的過程中受到審美感染,進而產生連鎖的理性認識。如愛森斯坦所說「畫面把我們引向情感,又從情感引向思想」。
『伍』 二戰前歐美女人為何不敢穿褲子,只能穿裙子
我覺得二戰前歐美女人不敢穿褲子,只能穿裙子的原因是這些
當今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時代。我們在批判地繼承過去的同時,也會創造新的東西。取其進化,棄其糟粕,是一句經典的諺語。其實,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僅有很多過時的“糟粕”,西方現代國家也有。二戰前,美國女人幾乎不敢穿裙子,這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在現代人眼中,這樣一種奇怪可笑的現象在二戰前被歐美人民視為理所當然。令人驚訝的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解放後,歐美人在行為上提倡自由和方便,而婦女仍然只能穿裙子而不能穿褲子。
到了拿破崙的位置後,他嚴厲鎮壓婦女穿褲子的行為。政變八天後,拿破崙當局簽署並頒布了一項法令,禁止婦女穿褲子。後來,如果女性要穿褲子,必須到派出所領取穿褲子的相關證明。如果沒有證據,穿褲子的女人就會被捕。
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方的歐洲婦女不能穿褲子,只能穿裙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當時歐洲國家制度的需要和統治階級的利益。然而,二戰時期勞動力的缺乏,使婦女穿褲子成為一種趨勢,這也促進了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
『陸』 美國女性在二戰時期和二戰後50,60年代的一些資料。
請參考以下書籍:
《對當代美國婦女運動的考察》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037746.html
《為自由而生:美國婦女歷史》第10-12章(第247-325頁)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333322.html
如果你能讀英文原著的話,可以參考《美國婦女史指南》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789313.html
《世界時裝史》第5-7章,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870714.html
《發飾與風俗》第3章第3節,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787112.html
《流行:活色生香的百年時尚生活》第6-8章,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598313.html
《二十世紀性史》,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518632.html
《家庭史:現代化的沖擊》第10章,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809013.html
『柒』 二戰時期的美國女人比現在女人好看!
美國混血兒非常多,
但大部分不咋的,美人,因人而異。
我喜歡亞洲,歐洲美女多一點。討厭HEIREN
『捌』 二戰傳奇:美軍戰機上的美女頭像是誰呢
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美軍飛行員們在戰機上畫著各種各種得圖案,成為二戰空戰中一道靚麗的風采,其中一架美軍戰機上直接貼上了一張美女頭像。
那麼,這位被貼上美軍戰機的美女頭像是誰呢?這張頭像的背後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大家聽我慢慢道來!
理查德·邦與瑪姬
那麼,理查德·邦為何將女友瑪姬的頭像照片貼上了美軍的戰機呢?
1943年,已經成為美國空軍「頭號殺手」的理查德·邦作隨部隊回國整頓,在一個酒會上認識了一位美麗的女孩瑪姬。
瑪姬對這位戰斗英雄非常崇拜,兩人很快進入熱戀之中,理查德·邦對瑪姬非常疼愛,在返回戰場時,他跟女友瑪姬要了一張頭像照片,於是,將自己最愛的女人頭像照片貼到了自己的戰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