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右手拿鼓三眼女佛像是什麼佛
問題能不能具體點親,就算木有圖片也多描述點嘛
三眼和女性特徵的佛像一般出自藏傳
一般手持鼓的有:鳩盤荼、鼓天、緊那羅、歌天、白瑪哈嘎拉,其中白瑪哈嘎拉是有三眼,但是是男性相。
親在哪裡看的,可以具體點補充點細節。
❷ 唯美圖片一心向佛的純潔女子
紅塵是非多,漸欲迷人眼。有的人就會被紅塵迷了雙眼,無法自拔,每天都是俗事纏身。有的人就看開了,皈依佛教,每天參禪念經,不理世事。
在紅塵中摸打滾爬那麼多年,什麼事情都經歷過,經歷相當豐富,也就看透了。不想再接著過問凡塵俗事了,一切都隨緣吧。於是便選擇了一心向佛,每天參禪念經,洗去一身的紅塵。在佛門之中頓悟人世間的種種。
在紅塵里,該享受到的榮華富貴也享受到了,該經歷的困難磨礪也早就經歷過了。事業有成了。但是心裡早就開始厭倦這樣每天都千篇一律的生活。沒有任何的意義,就是在不斷重復著前一天的事而已。所以選擇了不理世事,一心向佛。
(2)佛和女人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好處
1、杜絕邪念
未進入佛門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經常口念阿彌陀佛,會心地善良,思想平靜,杜絕一切邪念。諸葛長青認為,人們無始劫以來,總有許多業障阻撓,導致邪念紛飛、雜念不斷,持續念誦,可以促進自己走向正確的道路,避免走邪路。
2、身體安康
經常念佛,會身體健康,顏色光澤,氣力充盛,心情快樂,氣息平和,各種疾病原則上不會再侵害於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會消失。諸葛長青認為,人生煩惱來自貪嗔痴,持續念誦,可以消除貪嗔痴。
3、吉祥如意
經常念佛,一切惡鬼、羅剎、夜叉皆不能侵害本身;毒蛇、毒葯、皆不能傷害本身。諸葛長青發現,持續念誦佛號的人,身有佛光,處處受人敬仰。不知不覺會發現身邊的人都會關注自己、贊嘆自己。
❸ 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
變性。
從考古與佛經看,觀世音原是男性
在中國及日本等亞洲佛教國家,大都把觀世音畫成或塑成一位女性。大家迷信她是慈祥、美麗、端正,手持柳枝,不斷地為信徒驅邪賜福,送子送女。因此,中國佛教徒婦女莫不都以觀音為其崇信對象(見圖片 1)。
但叫人大吃一驚的是,根據觀世音的梵文 avalokitesvara 一字,卻系男性。古代印度梵文名詞文法有男性、中性、女性三性。這個梵文的最後字母「a」字,是絕對被用作男性單數名詞的。一切的梵文佛教字典也都註明這字是「男性」。甚至連在台灣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的「中英佛學辭典」第四八九頁「觀世音」項中,也註明觀音原來是男性。觀世音:Regarder of the World's sounds, or cries, the socalled Goddess of Mercy. Orginally represented as a male, the images are now generally those of a female figure.
我們還有以下的幾個證據,能證明觀世音原系男性:
(一)在印度 Takutebahe 地方出土的一尊觀世音像,是百分之百的男性(見照片 2)。觀世音頭戴冠冕,額有圓點(此系印度人所愛用者,今日尚在額上點上紅色圓點),嘴上留有八字鬍須,頸上好象掛著一串珠煉,整個身體顯得結實非凡,十足表顯了男性的雄偉。
(二)在印度有名的佛教那爛陀寺址出土的一尊觀音像,亦是一位十足的男性(見照片 3)。在他的背後有一屏風,上面刻有佛像;他的冠冕中刻有佛像,大概是阿彌陀佛或釋迦,佛像的面孔是男性。觀音像看似裸身,僅在下身圍有紗龍一條(sarong 此亦系印度人喜用者),最令人注意的,即是在觀音的下身有黑色突出之物,看似男性的陽物。我們可想像雕刻師故意把他的陽物雕出,以表顯男性觀世音之雄偉之處。在希臘、羅馬的雕刻中,常故意把男像的下身陽物雕出,以示其男性之美及強壯之處。(以上二照攝自日本望月佛教大辭典第一卷,編號為 312,313)。
(三)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一九八八、十二、七)鄒德隆氏所寫的「男性觀音何處尋」的文章,在中國大陸有三處男性觀音像。第一處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窟內壁畫上的觀音,是生有兩撇小鬍子的青年男性形象……」。第二處「是在湖北當陽玉泉寺。寺內殿側有石刻觀音像一座……。令人注目的觀音面有胡須數縷,長及胸囗;體魄雄偉,確系男人無疑。相傳此像出自唐代書聖吳道子手筆。……」第三處「是在四川廣漢龍居寺。……畫中菩薩生著絡腮鬍子,是彪形大漢的形象。該寺建於明代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是巴蜀名剎之一。這證明,那時仍有奉觀音為男士者」。
原來,男性觀音像是早期印度佛教干陀羅(Gandhara)美術造型。由此也能證明,印度早期的觀音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如果是女性,絕對不會把它塑成男性的。莫高窟中的不少佛菩薩像,是受了干陀羅佛教藝術手法而成的,因此會出現男性觀音畫像。四川及湖北一帶的佛菩薩像,又是受了敦煌莫高窟的影響,因此也有了男性觀音像。詳情在此無法討論。
(四)在佛教的「悲華經」卷第二、第三中有一有趣的故事。佛教說,在往昔時,有一位名叫無諍念 aranemi 的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三子名王眾,四子名能加羅,五子名無所畏。無諍念王後與眾子共赴寶藏如來處,發心求道修煉。那時的無諍念王便是後來的阿彌陀佛,長子不眴成了觀世音菩薩,次子尼摩成了大勢至菩薩……。經曰:「……時有佛出世號曰寶藏,有轉輪聖王名無量凈,士四天下,其王太子名觀世音……」(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一)。「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同上)。如根據此經,在西方三聖像圖中(見照片 4),把阿彌陀佛放在中間,長子觀音放在右邊,次子勢至放在左邊,表明他們原是父子關系,亦系極合理之事,(但凈土教義並不如此解釋)觀音既是無諍念王的長子,當然應是男性無疑了。
(五)根據阿彌陀凈土經典思想,在西方凈土中是沒有女人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曾發過願,凡是女人都能往生,往生西方後,便不再成為女人,不然,他便不成佛了。「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無量壽經第三十五願),既然女人往生後不復為女像,當然都變成男人了。另在吳支謙的大阿彌陀經(即無量壽經)所說的二十四願的第二願,也是西方「無有女人」。再如「悲華經」及「大乘悲分陀利經」中第十二願中,也主張西方「無有女人」。轉輪聖王發願說:「有諸女人聞我名者即得第一信心歡喜,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成佛終不復受女人之身……」(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一)。
原來,印度自古起便重男輕女,佛教尤甚,女人被看成是行者修道的最大障礙。因此,在凈土中也只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決不允許有女性存在。許多印度女性厭惡己身,渴望來世轉成男身,所以佛教也順水推舟,迎合她們的心理,主張只要她們一到凈土便都變成男子了。既然在西方凈土中沒有女人存在,那麼怎能允許女性的觀音存在呢?現在我們能產生以下兩個結論。第一,從觀音的梵文是男性,以及考古照片、經典教義等等看來,在西方的觀音應是一位男性才對,絕對不是一位女性,不然,在凈土中有了女性,便不合乎凈土教義了。第二,如果有人定要主張觀音是女性。她住在西方凈土,那麼,我們不得不另外來個大膽的解釋了。原來,印度的許多偉大男神都有妻子,此即女神。印度教最有名約三大神都有妻子:(1)梵天神 Brahma 的妻子名叫 Sarasvati,是海之女神。(2)毘紐笯神 Vishnu 的妻子名叫 Lakshmi,是幸福之女神。(3)濕婆神 Siva 的妻子名叫 Devi,她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被稱為大女神,雪山之王 HimaVat。
佛教在各方面受了印度教的極大影響。如觀音真是女性,那麼,在印度最早時,她或已被信是阿彌陀的妻子或其女性婢女亦未一定。尤其是後者,因凈土宗人相信觀音與勢至為阿彌陀的左右侍者,因為當初將一位女神放進無有女人的凈土中去,絕非一件易事。在最初時,如不是佛教徒模仿印度教把觀音配為阿彌陀之妃或婢女,予以信奉(雖非明說,但有這種暗示在內),除此之外,請問該如何解釋「凈土無有女人」呢?總言之,如觀音不是男性,便是女性,不是女性,便是男性。如是男性(應該是),那麼現在在中國的女性觀音信仰便是荒唐無稽之舉了。如是女性,阿彌陀佛所發的西方「無有女人」的大願,便證明都是靠不住的了。因為佛教講「平等」,絕不能允許觀音一人有特權階級似地,仍保持她的女性,在不允許有「女人」的凈土中生活著的。
很有趣的是,在中國印行的西方三聖圖中的觀音(見照片 4),看是女人,又像男人,看是男人,又像女人。這是中國佛教徒故意如此描繪(或許從唐代起便如此),含糊地畫成不男不女,似男似女。因為如極清楚地把他畫成女性,站在男性的阿彌陀佛右邊,到底在教義上也是說不過去。但如極清楚地把他畫成男性,那麼在中國的觀音信仰便會立刻垮台,並將失去大群崇奉白衣大士的信徒了。也許有佛教徒會強辯說,一切佛與菩薩隨機應化,或男或女,本無一定形象,且超出形象,但這不過是一種借口。例如,直到今日,中國佛教徒由於自己實在也無法確認觀世音到底是男?是女?所以只能推諉說:「隨順因緣的對機關系,那就不能肯定地說他是男還是女……」(觀音大士白衣神咒,印送人,丁瑩瑩.無出版者名)說也可笑,既然大家連自己所信的神的性別都不知道,一片模糊,觀世音菩薩還值得人相信嗎?在原則上,佛教的許多佛與菩薩的性別都已規定好了的。如果我們說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是女人,或說他們能隨機緣而變成女人來救人,相信佛教徒一定不會同意的。
繼續閱讀:
觀世音在佛教中的地位高低不定
在大乘佛教中有數以千萬計的佛與菩薩以及鬼神(例如有三千佛名經),有的被規定專在某地專做某事,有的則地位不明。例如釋迦牟尼佛受全佛教各宗派崇敬,當無問題。阿彌陀佛坐鎮西方,在那裡做「王」,亦是名正言順,再如閻羅王在地獄中做大法官,也是佛教公認之事。但觀音在佛教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呢?
(一)在「觀音經」中,觀音被描寫成是全能者的「神」。觀音能在中國高傲闊步,可說完全托福於羅什所譯的「普門品」。當普門品(即觀音經)從法華經中出來單獨成立一經以後,觀音信仰才成為「只此一家」的地步。在「觀音經」中舉有七難、三毒、二求、兩願,人們若能誦念觀音名號,這一切的災難,都能化險為夷。真是有求必應,天下似乎再也沒有比這位觀音更偉大更靈驗更有效的「神明」了。
(二)在凈土經典中,觀音卻降成為侍者,雖然「法華經普門品」把觀音說得全權全能,但在凈土系的經典思想中,卻把觀音與勢至二人配寪阿彌陀佛的左右侍者,佛教稱作「月劦侍」。「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三大士,侍立左右,……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如是觀世音,如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所謂侍者,或作月劦土、挾持,是指站在主神(中尊)左右助理主神的侍者,換言之,就是「侍從者」的意思。佛教也受了印度四姓封建思想的影響,尊貴的活人既有侍者,顯出了主人的尊貴處,那麼,那些「名佛」與「名菩薩」當然也應有侍者襯托,方能顯出「主神」的尊貴與庄嚴。所以,這些侍者都屬次神或下級神的地位,當然不能與主神相比。在佛教中,通常侍者分配如下:阿彌陀佛的侍者是觀音與勢至二菩薩。葯師如來的侍者是日光、月光二菩薩,或是葯王、葯上二菩薩。釋迦佛的侍者是迦葉、阿難二大弟子,或是普賢、文殊二菩薩。般若菩薩的侍者是梵天、帝釋二天。不動明王的侍者是制口它迦、羚羯羅二童子。其它還有許多,在此不多提了。
(三)在密宗系的思想中,也將觀音當作阿彌陀佛的侍者,他們把阿彌陀佛放在中間,把觀音放在右邊,左邊則是大勢至菩薩,(見「金剛恐怖集會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陀羅尼集經品」第二……等)。觀音不單是阿彌陀佛的侍者,他也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一切功德庄嚴王經」中把觀音作為釋迦的月劦侍,在「清凈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中,將普賢、觀音作為釋迦的左右侍者。
❹ 一個和尚背對一個祼女而坐,表現坐懷不亂的圖片
人們常說柳下惠坐懷不亂,在女色面前,根本就不動心。宋朝的和尚佛印,也同樣坐懷不亂,相傳他是蘇東坡的前世大師兄,專為度蘇東坡而來。
據《三言兩拍》記載,蘇東坡一直勸佛印還俗入仕,都遭到佛印的拒絕,因此蘇東坡心生一計,想通過一女子來試探佛印,佛印不為之所動,蘇東坡見佛印是真修行之人,便隨佛印修行,最後也得正果。佛印所來的目的也達到了。
《三言兩拍》之「佛印師四調琴娘」記載,只見那佛印颯然驚覺,閃開眼來,壁上燈尚明。去那燈光之下,只見一個如花似玉女子,坐在身邊。佛印大驚道:「你是誰家女子?深夜至此,有何理說?」
琴娘見問,且驚且喜,揣著羞臉,道個萬福道:「我乃日間唱曲之琴娘也,聽得禪師詞中有愛慕賤妾之心,故半夜前來,無人知覺,欲與吾師效雲雨之歡。」佛印聽說罷,大驚說:「娘子差矣!貧僧夜來感蒙學士見愛,置酒管待,乘醉亂道,此詞豈有他意?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見之,無絲有線,吾之清德一旦休矣。」
琴娘聽罷,哪裡肯去。佛印見琴娘不肯去,便道:「原來如此,必是學士教你苦難我來!吾修行數年,止以詩酒自娛,豈有塵心俗意。你若實對我說,我有救你之心。如是不從,別無區處。」
琴娘見佛印這樣說,眼中垂淚道:「此果是學士使我來。如是吾師肯從賤妾雲雨之歡,明日賞錢三千貫,出嫁良人;如吾師不從,明日喚管家婆決竹篦二十,逐出府門。望吾師周全救我!」道罷,深深便拜。
佛印聽罷,呵呵大笑,便說:「你休煩惱!我救你。」於是在書袋內,取出一幅紙,有現成文房四寶在卓上,佛印捻起筆來,做了一首詞,名《浪淘沙》:
昨夜遇神仙,也是姻緣。分明醉里亦如然。睡覺來時渾是夢,卻在身邊。
此事怎生言?豈敢相憐!不曾撫動一條弦。傳與東坡蘇學士,觸處封全。
佛印寫了,意不盡,又做了四句詩:
傳與巫山窈窕娘,休將魂夢惱襄王。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東風上下狂。
當下琴娘得了此詞,於是回堂中呈上學士。學士看罷,大喜,自到書院中,見佛印盤膝坐在椅上。東坡道:「善哉,善哉!真禪僧也!」賞琴娘三百貫錢,擇嫁良人。
東坡自此將佛印愈加敬重,遂為入幕之賓。雖妻妾在傍,並不迴避。佛印時時把佛理曉悟東坡,東坡漸漸信心。後來東坡臨終不亂,相傳已證正果。至今人猶喚為坡仙,多得佛印點化之力。
很多神不敢下世,因為弄不好自己都會毀在裡面,如果佛印不是內心堅定,不但救不了蘇東坡,甚至連自己都會毀在這里。修行之難可見一斑。
❺ 求最好看的如來佛祖圖片
地藏千佛網有很多庄嚴的佛菩薩像
回答你補充的問題:如果全家信佛、學佛,或者你是家長,或夫婦共同學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間或裕余的房間,最好能夠設置佛壇或佛堂。
如果設置佛壇,應該選擇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後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瞭然。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於地理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設立佛堂時,應選擇一間靜室,不是小孩、貓狗嬉戲出入之處;也不是會客、談笑、宴飲之處,而只是用於禮誦、禪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關公、媽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時,不可由於信佛、學佛而把他們立即廢除,應該逐步進行。先將佛菩薩聖像安於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於兩旁,不必另設香案、燭台。因為一切善神、祖先都會護持三寶且親近三寶,供設佛菩薩聖像之後,他們也能成為三寶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遷移佛壇和佛堂之時,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視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於祖牌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並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為小的祖壇,單獨供奉。例如寺院規模較大者,都會另設有往生堂,專供往生牌;寺院規模較小者,即以大殿佛壇的兩側供置長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對祖先表示慎終追遠的孝思,也能顯出對佛菩薩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別於慎終追遠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葯師佛,任擇其一即可。如果已經有了佛與菩薩的聖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薩像在兩側或在前下方,務必要使佛突出,以顯其尊貴。聖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佛壇、佛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聖像很小,且是以七寶所成,則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龕來襯托出佛像的偉大。【聖嚴法師】
❻ 幫忙給一張釋迦摩尼和阿彌陀佛的圖片
釋迦牟尼佛圖片:
《金剛經》有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其實,每一位佛陀都有自己不同的面相,我們一般的人看佛陀,總是覺得佛陀長得很好看,甚至長得很像。但如果我們能拋開這些個人觀點。用心去觀察佛陀,我們就會發現:執著於佛陀的長相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佛陀要求我們去覺知自己的內心。
何必要去執著於佛陀的面相呢?相由心生,心生萬法,萬法皆一。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不會再過多地去關注佛陀長得好看不好看了。
❼ 一個女人一盞燈一尊菩薩,那菩薩是哪尊菩薩
圖中本應為釋迦牟尼佛,但作者畫成了彌勒佛,網友訛傳為地藏菩薩。
故事出處是在《賢愚經》「貧女難陀品第二十」中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佛陀時代,古印度舍衛國里的國王、大臣和施主們常常會舉辦供燈法會,以供養佛陀和僧眾。
一個名為年嘎姆四處流浪的貧窮乞女,見到供燈法會非常歡喜,心裡想:「我往昔造了什麼惡業而轉為乞丐?現在雖然遇到可培植福德的三寶,卻沒有錢財。」想到這里,不禁潸然淚下。
有一天,貧女乞討到了一枚銅幣,於是便興高采烈地跑到油店買油,店主問:「一文錢只能買到很少的油,你要這一點油做什麼?」貧女就說,她想去供燈。這店主很善良,很理解她的善心,於是多給了一倍的油。
貧女非常高興,她做了一盞油燈,供在佛前,並發願說:「今天我以小小的一盞燈供養佛,以此功德願我將來具有智慧燈,並遣除一切眾生的無明黑暗。」貧女發願並頂禮佛陀後便離開了。
第二天,佛陀大弟子目犍連去收燈器的時候,發現其它燈都已經熄滅了,唯獨貧女供養的燈像剛剛點燃那樣光亮著。目犍連想,白天點燈沒有意義,也很浪費,應在晚上佛陀傳法時再點。於是,他便去熄滅那盞油燈,但是,無論他用了什麼辦法,都沒能將燈熄滅。
佛陀走過來說:「目犍連,停下來吧!身為聲聞的你是無法熄滅這盞燈的,因為這盞燈是以利益諸多眾生的廣大發心供養的。」並授記道:「年嘎姆未來將會成佛,佛號燈光如來。」
貧女供燈,是一個很著名的佛教故事。它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在行善的時候,不管是布施財物給貧窮的人,捐錢給寺院、社會慈善機構,還是做其他種種的好事,都要以清凈心去做,並且要懂得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