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來自什麼故事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系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俗語大全
二字俗語
行家流言眼氣旮旯懼內免活冒尖亮相滾蛋較真吃香老練白吃白條丟臉草包哭窮小氣謀生沒得曬台
三字俗語
清一色打光棍巴不得老一套不明白小老樣絆腳石丟面子假斯文倒插門有氣派千里眼打算盤過日子吃不準要面子想當初老一套書生氣不正派不服氣差不多一面倒說大話吃不消鑽空子走著瞧走時氣摸不準明擺著不公道講空話露一手留後路不中用賣人情不開眼吃不消想不開不留神不出息不露臉虎著臉不大離靠得住看不出別難過吃得開不老實不爭氣順口溜玩得轉出洋相怪不得乾瞪眼關系戶門外漢不夠格老相識怕動彈沒本事閑不住不內行不樂觀等於零吃老本死胡同不二價看不開吃不開小聰明死對頭出外快劃得來
四字俗語
人要衣裝土洋結合進口組裝沒事找事親上加親行伍出身一肚子草故意作對看得過去死得其所手下留情插翅難飛不講面子不要胡來見不得人說得過去共同語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有兩下子不要胡來好者為樂面上無光頂頭上司小人之見嘴上一套沒得說的分勿清爽年輕最嫩死得著了一行一戶假裝在行二話不說說話帶刺念念有辭死要面子不見不散從小看大點火就著婆婆媽媽話說回來裝模作樣拉人下水光桿司令實在是高相互拉扯臉上無光有傷風化有傷和氣入門見喜話里有話貧不擇妻吊兒鋃鐺模樣大方說話算數天王老子見好就收說個沒完沒老沒少俗氣得很說話嘴冷弄不過去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大清巴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老不正經 隔三差五
五字俗語
硬著頭皮上花錢買氣受大小是個頭不打不成交跟人過不去天生的一對八九不離十眼不見為凈老來這一套一代傳一代明知山有虎拉拉不下臉有勁沒處使舊瓶裝新酒不看不知道公說公有理不打不相識吃軟不吃硬秀才不出門一報還一報高低不答應不服也得服有話講當面 ;少來這一套說話兜圈子把話說回來真人不露相無巧不成書多沒有意思 ;大眼瞪小眼話不說不明要錢不要臉能上不能下水火不相容不是吃素的 ;操心不禁老貨賣一張皮有點飄飄然花錢買罪受沒用的東西不放在眼裡 ;別動手動腳相當有一套人多點子多全憑嘴一張到底是好人不吃白不吃 ;一報還一報官身不由己打開話匣子別來這一套顧頭不顧尾有嘴就有路 ;嘴皮上功夫未必不知道瞞上不瞞下人小心不小還是老樣子同行是冤家 ;說不到一塊人生地不熟對事不對人包在我身上好說不好聽曲里拐彎兒 ;大人有大量兩個狗東西打虎親兄弟功夫不過關 ;患難見真情 ;臉紅脖子粗 ;上下都滿意 ;面和心不和
六字俗語
與別人不相干捆綁不成夫妻名不正言不順活著乾死了算大白天說夢話一條道走到黑天不會塌下來不要不好意思先小人後君子欠了一屁股債人不知鬼不覺一口吃個胖子乾打雷不下雨說到哪裡去了水裡來火里去 暗地裡下刀子一回生二回熟想到一塊去了說時遲那時快門難進面難看 幹得相當出色明人不用細說快一點好不好為下一代著想有過之無不及 前有車後有轍滿嘴裡跑火車以失敗而告終做最壞的打算不是省油的燈 話說到點子上背後搞小動作有點瞧不起人文不文武不武拉出來打進去頭發長見識短不幸中之大幸永世不得超生吹得天花亂墜陰一套暗一套摸著石頭過河上有老下有小耳聞不如一見上氣不接下氣跟別人過不去 有意跟你作對生意不在早晚打心裡不願意有話往肚裡咽說得天花亂墜 眼不見心不煩過一天算一天光天化日之下橫考慮豎考慮見凡人不說話 前言不搭後語生命在於運動高不成低不就不是長久之計死無葬身之地 話不能這么說見啥人說啥話咽不下這口氣抓一把揚一把生怕人家知道 丑話說在前頭是非自有公論說不清道不明氣不打一處來說不出的高興 吃不了兜著走沒有共同語言不顯山不露水有個三長兩短活到老學到老 走那步說那步不是平處落的一本難念的經不可同日而語絕非等閑之輩一步一個腳印有錢的是爺爺沒錢的是孫子空有一手絕活 ;行得端走得正天無絕人之路 ;不做虧本生意 ;東一句西一句 ;上不上下不下
七字俗語
滿股文章不充飢心有餘而力不足頭發鬍子一把抓大人不記小人過 說得有鼻子有眼不是冤家不聚頭鼻子底下就是路人不出門身不貴 那壺不開提那壺猜個八九不離十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功夫不負有心人沒有辦法的辦法不好意思說出口臉朝黃土背朝天 老虎屁股摸不得生怕別人不知道打開窗戶說亮話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不出來的高興身在福中不知福書到用時方恨少往自己臉上抹黑 大丈夫能屈能伸置於死地而後生大人不見小人怪從眼皮底下溜走 這一下子可完了結下了不解之緣三句話不離本行矮子肚裡疙瘩多 一人做事一人當不看僧面看佛面強中自有強中手英雄難過美人關 有情人終成眷屬置之生死於度外一口吃個大胖子面不改色心不跳 得饒人處且饒人東方不亮西方亮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八字以上俗語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自家人不說客套話走到哪兒,算到哪兒當面是人,背後是鬼這一回勝,過那一回會乾的不如會說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吃的不少,打的不饒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有錢的是爺爺,沒錢的是孫子
❷ 對個女的說喜歡她想想我自己都惡心想吐了,自己怎麼會說呢,真是人生污點
你確定?要所有的?
左眼跳,桃花開,右眼跳,菊花開。
你今天晚上必須給我上線,否則,我就把你名字寫到碑上去。
我會十幾種不同的死法。
人生如戲,愛的是一個,結婚生子的又是另一個。很正常。
我肯定會被砍成薯片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早死晚死都得死。
現在生米都已經煮成稀飯了。
死不可怕,坐著等死才可怕。
意見一致,我說了算。意見不一致,她說了算。
天吶,我跳進日本海都洗不清了。
歐美過隱類~日本動作類~
相聚和離別,彷彿一個轉身,一圈接著一圈,連成生命的舞蹈,有的人還會回來,有的人知道再見太難。
你真是比李連傑還甄子丹!
彪悍的人生是不需要解釋的!
你怎麼能說他腦子進水了呢?前提是,也要有腦子啊。
三個臭皮匠,臭死諸葛亮。
說的好,說了一大堆,我沒怎麼聽懂。
好男人就是我 我就是曾小賢
我是曾哥 跟你說了 信我 信我。。。
我一口鹽汽水噴死你
機會如雨點般的向我打來。但我卻一一躲過.
取暖器烤牛蛙~
面對現實吧,生活往往比那些偶像劇的口味要重的多。
幫我把胡蘿卜切成肉丁
你有什麼身份,你就有個身份證
你每天都和他們聊到半夜,他們哪有時間創造人類呢?
跟我打賭,不是看你要什麼,而是看我有什麼…
打人不提倡 打臉上自尊
我們兄弟連心
只要你敢對我們任何一個人使用
我們另外兩個就會
的。
我的達,我的刀,我的達,我的刀,我的達,我的刀,我的達,我的刀……
《愛情》驚現神曲《忐忑》
唾沫是用來數鈔票的,不是用來講理的
她來了 隱蔽隱蔽
喂 人都走了
沒發現我們偷看吧
偷看沒發現 發現2名。
還好不是紅酒否則我的衣服就廢了,還好不是硫酸否則你的臉就廢了。
你頭和又裝反了吧。
我比你看上去要脆弱的多。
如果開著一輛車,車著坐在小紅和小明,請問車主是誰? 答案:如果。
阿~~~~~~~~~~~~~~~~~~~~~~~~~ 凡達?
連「手紙充飢卡」都沒錢~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方丈。
不要迷戀哥,哥不只是個傳說。
我真想在你腦子里裝個抽水馬桶把你腦子里那些惡心的東西都沖掉
那他整個腦子都要被沖掉了
現實生活沒有綵排,都是現場直播
她要做的不是菜,是太太。
新一代都女性,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殺得了木馬,翻得了圍牆,開得起騎車,的起洋,斗得過小三,打得過流氓!
我們是兩個站在街頭即將放飛理想的有志青年。
他和豬的區別就在於,豬不能變成人,但是他隔三差五就變成豬。
我本來還想替男生爭光的,現在真的光了。
我不是什麼名流 我就是個人流!
比賽就是比賽,你可以不參加,參加了呢,就要遵守比賽規則,承擔一切後果。
我現在不僅淡定,而且蛋疼!
如果沒有規則,那麼輸贏就沒有意義,輸贏沒有意義,那麼比賽就沒有意義。
我當了皇帝,就封你當太子。
你是什麼座的?我是肉做的
胡一刀是你什麼人?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紅薯
會說話的猩猩都比強一萬倍,我罵你是縮頭烏龜都侮辱了這個詞。
誰家的孩子不看好,馬路上是跳橡皮筋的地方嗎?
青菜裡面有青蟲,粉絲裡面有鐵絲
子喬:曾小賢,你是一個男人,能讓你興奮的應該是魔鬼的身材而不是魔鬼的後媽!
小賢:不會啊,《魔鬼的後媽》只有24集啊。
關谷:可是你之前還看了40集的《我的親娘在哪裡》,80集的《離婚了不哭》,還有集的《當媳婦熬成婆》。恭喜你……你經歷了一個女人的………………………………一生!
問:西遊記中沙和尚說得最多的4句話是什麼?
答:1、兄,被妖怪抓走了
2、兄,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
3、兄,和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
4、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
問:一個烏龜鑽出自己的殼,拆了重新蓋了一個,然後鑽進去住,打一保健品
答:鈣中鈣
又問:
又答:新蓋中蓋
再問:烏龜再一次鑽出自己的殼,拆了再一次重新蓋了一個,然後鑽進去住,打一保健品
再答:巨能鈣
子喬:「什麼人能不負責,我們這樣的人,明天我們就飛走了。」(明理人都知道,扮凱撒的那一次)
冰凍三尺,非微波爐不能解凍!
別拿蝦米不當海鮮。
我,愛過一個女孩兒,我們在一起糾纏了很久,
每一天都要鬥嘴吵架,一起喝鹽汽水。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離開了,沒有留下只言片語。
在分別那一天我很愧疚,
我知道她留在我身邊是個錯誤,
因為我沒法給她想要的幸福,
也許她離開也是個錯誤,
但她必須選擇做完一個之後
才能告訴自己哪個錯誤更值得去犯--
那結果呢
--沒有結果,人們往往為了逃避一個錯誤而去犯另外一個錯誤
既然很多錯誤無法迴避,何必讓悔恨埋葬你的人生呢?
與其逃來逃去,還不如去面對一個,你說呢?
弄硅膠才是王道
我只是需要時間,把我的愛心醞釀一下。
生活就是生出來活下去,剩下的都是浮雲。
付二貸就是有貸有車貸
他是造型的 我是造人的
關門,放小賢。
胡一菲:你們真的是親戚?
唐悠悠:真的呀,我是第十三個妹妹
子喬:她還真是我媽的第十三個妹妹,雖然我很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唐悠悠:但是我始終是你的小姨媽啊,乖
小賢:你媽真邪門
一菲:真邪門
關谷:是誰
這張桃還給你,我能換張閃么?
關谷,你今天的造型....很紅
音樂優美 內容充實 主題明確 引人入勝
不要把話語權交給你的對手,戲,是搶來的。
你解釋就是掩飾,掩飾的就是事實,事實就是罪惡的開始!
不按常理出牌,柯南要是活著,也會被氣成毛利小五郎的。
冰箱里有一塊凍豆腐……
比起人來我更喜歡豬,豬永遠是豬,人有時候不是人
你丫是綿羊音呀,一開始跑偏了,再也跑不回來了是不是?
我想點首陳小春的算你狠送給火車站的那些票犯子們
我很帥,但帥的不明顯。
我是一個懷有身孕的還得在外打兩份工的女強人
張同志幫助我們農場革新的技術 超額完成了任務 還獲得了表揚 插秧能手~
女明星受傷那個你知道啊,就是騎馬吧硅膠都摔出來那個吧
你無處安放的青春,已被釘在孩子的十字架上了
抽刀斷水水更流,人不修理哏久久
你這個時候叫別人名字,對我心臟不好
我是小溪流,永遠向前流,小溪流呀小溪流,永遠不停留。
她很正常,非常正常,甚至正常的有些不太正常。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 就是耍流氓
純爺們?中國不是只有一個純爺們嗎
你摔跤摔倒只剩一格血的時候,叫三聲信曾哥,原地復活。
老虎不發貓,你當我病危呀
聽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淚。
數羊是外國人弄的 因為羊sheep和睡覺sleep諧音,中國人應該數水餃...
人的一生都會扮演很多角色,如果你不高興,你可以把劇本扔了。不過記住,有一份劇本是真真屬於你的,千萬別丟錯了。
如果我的感情失敗的話,趴在地上的一定是對方。
這人怎麼乍一看那麼帥啊?慢著,一定是乍一看的關系!我乍,我又乍,我還乍,怎麼乍都那麼帥啊。
網聊很兇險,別動真感情。
我也想早戀,可是已經晚了。
吐著吐著,就習慣了。
不管多激動,請拍別人腿。
他是智障學校畢業的吧
他寫劇情
比綿羊音還要糟糕
摸過的鍵盤
連阿米巴原蟲都活不下去
他和豬最大的區別就是
豬不能隨便變成人
而他隔三差五就變成豬
我猜他是用豬蹄寫的劇本
我建議他吃點痔瘡葯
治療一下他的
要在江湖混,最好是光棍
試探一個男人的真心,不是看他說什麼,而是看他酒後說什麼。
我那剛了一套新的剃須刀,有沒有興趣試一下呀~
【你信不信,我能猜到你用的香水的牌子!是Georg Arni?】[不是!] ;【那是Christian Dior 還是Chanel No.5?】[都不是!];【難道不是歐洲的?】[是Six God!];【這個牌子到挺少見的!是美國的?】[六神,我從超里的……]
球桿太老,洞口太小,桌子太高,狀態不好。
他們剛才又來過了是么,對呀 他還說你要去哈佛么 他說他們家美國有人。哦 我認識 畢而蓋茨 么
我拉壞了想吃肚子。
生活要想過的去,身上就得代點綠~
不要迷戀海螺,那真是個傳說。
錯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你們說得對,那根本就不是鑽石,連水鑽都不如,那時從吊燈上拆下來的。
為了正義,為了兄弟情誼。
看春晚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啊。
以為你是頹廢,原來是報廢
你們想想春晚的本質,一帥哥美女在大褲衩里徹夜狂歡,而我們七個痴男怨女,只有在電視機前傻愣愣看著的份。
上我的課不準穿裙子,不然我罰她倒立
跆拳道都拿詩詠獎了,要我們文藝青華怎麼混
看春晚,得永生。
常言道,不怕驢一樣的領導,就怕豬一樣的下屬。
❸ 一個諸葛亮真的不如三個臭皮匠嗎
有句俗諺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原本是在推崇集思廣益的功效,贊美集體智慧的好處,但是也等於把諸葛亮看成了個人智慧的最高標准,說諸葛亮是最受廣大社會群眾認同的智慧形象,說諸葛亮是一個封建時代最聰明的人,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反對。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頭,諸葛亮、曹操、關羽並稱『三絕』或『三奇』,諸葛亮的『智絕』形象,不僅在華人社會里家喻戶曉,而且盛名遠播於世界。在國外,提起諸葛亮其人其事,不少外國朋友亦津津樂道。
近代著名學者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批評羅貫中塑造出來的諸葛亮形像是『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說,在羅貫中的筆下,集忠貞與智慧於一身的賢明政治家諸葛亮,不僅是一個忠臣、賢相的典型,是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楷模,更是一個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近乎『妖異』或充滿『仙氣』的神師。
的確,隨著【三國演義】故事的流傳,這樣的諸葛亮形像也深入人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成為一個不朽的、彰顯著濃厚理想色彩的藝術典型。今天,藉著校刊篇幅,老師願意引領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起來游歷神秘的『諸葛亮世界』,探討歷史與小說的『虛虛與實實』。
01
(甲)與名門醜女聯婚而提高知名度
按照陳壽和羅貫中的說法,諸葛亮本來是『琅琊陽都人』,根據學者考證,漢代的陽都,大概是在今山東省臨沂或沂南、沂水等縣。所以說,諸葛亮應是山東人,但在十幾歲少年時離開山東故鄉,客居隆中。劉禹錫『陋室銘』里有『南陽諸葛廬』句,諸葛亮『出師表』亦有『躬耕於南陽』句,指的就是這十年的隱居生活,這也是諸葛亮出道前的沉潛時期。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是『不甘寂寞的』,他關心天下大事,常以管仲、樂毅自比,身處亂世,卻渴望實現救亡圖存的理想。但他也深深知道,在當時門第觀念根深柢固的封建社會里,一個沒沒無聞的平民青年,沒有靠山、沒有烜赫家世,縱使有天大的才華,也不容易入仕去實現個人的政治理想?所以,聰明的諸葛亮就巧妙運用了『婚姻』這一絕招,來扭轉自己的劣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稱得上是一個才貌雙全的俊男,而他的老婆卻是個丑婦。【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襄陽記】記載說,沔南名士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家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為如何?』諸葛亮喜出望外,即刻答應。
在當時以『郎才女貌』或『才子佳人』為時興的傳統社會,諸葛亮這種逆向操作的擇偶方式,的確讓不少人感到訝異又惋惜,甚至加以嘲笑。有一句俗話:『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指的正是此事。
但因為新娘黃阿丑之父是沔南名士,又和荊州牧劉表及荊州望族蔡家有極為密切的親戚關系,所以當諸葛亮成為黃承彥的乘龍快婿之後,也馬上聲名大噪,與荊襄世族名流搭上線,受到他們的尊重。這也算是藉婚姻來提高知名度,作為踏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亦不失為明智的『政治手腕』吧!
關於這位阿承之醜女,【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七回,羅貫中說她『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韜略遁甲諸書,無所不曉。武侯在南陽時,求以為室。武侯之學,夫人多所贊助焉。』可見諸葛亮夫妻的才情還滿搭配的。
只是不知何故,他們長期不育,史載諸葛亮結婚時是二十七歲,以古人眼光來看已相當晚婚,一直到四十六歲才得子諸葛瞻。這其間,還曾將其兄諸葛瑾之子諸葛喬過繼膝下。《姓源韻譜》一書記載:『諸葛亮身長八尺,形細面粗,猶如松柏,皮膚枯槁,文理潤澤』,因此學者質疑,諸葛亮婚後長期無子,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丑妻不育,而是與諸葛亮本身健康狀況不佳有關。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妾所生的。因為諸葛亮給李嚴的信中曾提到:『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可看出諸葛亮是有納妾的,所以懷疑諸葛瞻不是丑妻所生,應該也算合理的懷疑。
02
(乙)崛起——亂世夜空閃亮的新星
諸葛亮婚後,與其岳父黃承彥之好友荊襄大名士-龐德公、司馬德操、徐庶、龐統等人來往密切,經常聆聽教誨,討論切磋,由於諸葛亮本人學識非凡,足智多謀,也博得了眾人的敬重。所以,當劉備在荊州訪求賢士,招兵買馬時,荊襄集團便把當地最傑出的人才-『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推薦給了劉備,諸葛亮為劉備設計了隆中路線,龐統也勸劉備早取益州,才能以東吳和曹操鼎足三分天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人盡皆知,而劉備為何會三顧茅廬是因『徐庶走馬薦諸葛』的緣故,這些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流傳不朽。【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起,寫徐庶輔佐劉備,連續打敗曹軍,曹操遂將徐母綁票到許昌,模仿徐母筆跡寫信向其子勸降,徐庶性至孝,遂淚奔曹營。
劉備設宴為徐庶餞別,徐庶走了一段路後,又撥馬回頭,向劉備力薦諸葛亮,稱贊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比管仲、樂毅還要厲害,勸劉備『急宜枉駕見之』,徐庶之言,讓劉備也想起司馬徽的話:『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後才有三顧茅廬之舉。而三國演義也說,徐庶到曹營後,身在曹營心在漢,終生不發一言,不獻一計。徐庶侍母至孝和走馬薦諸葛的故事,留給三國演義讀者鮮明美好的印象。
事實上,根據學者考證,在劉備依附荊州劉表,屯兵新野之時,徐庶投奔到劉備門下,深受劉備器重,那時就向劉備推薦了好友諸葛亮。後來劉表病死,曹操趁機攻打荊州,劉表之子劉琮降曹,屯兵樊城的劉備慌忙南撤,當時徐庶與諸葛亮同在軍中輔佐劉備,曹操為得到徐庶,遂俘虜徐母脅迫他歸順。羅貫中故意顛倒史實時間,將諸葛亮出山的功勞全部歸給徐庶,這是與史實不符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及裴注引記述:徐庶母子本來就同住,徐母被曹操擄走後,徐庶很快就知情,曹操不需假冒筆跡求致,而且徐庶在曹營,一直做大官到曹丕黃初年間,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試想,徐庶如果像羅貫中講的那樣『終生不發一言,不獻一計』,官運怎能如此亨通?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向他分析天下形勢,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所謂『近期戰略目標』是:取劉表之荊州,取劉璋之益州,與孫吳結盟抗曹;『遠期目標』則是:興師北伐、復興漢室正統雲雲。南宋朱熹曾向弟子推崇『歷代以數言定天下計者,首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由於《隆中對策》部分策略應驗神速,所以能千古傳誦不絕。其實嚴格說起來,《隆中對策》應該不只是諸葛亮個人智慧的表現,而是他背後整個荊襄集團的集體智慧表現,因為諸葛亮出道前,長期受到眾多出類拔萃的荊襄賢士影響,耳濡目染之下,見識自然不凡。很快地諸葛亮便崛起政壇,成為亂世夜空里的一顆熠熠閃亮的新星。
03
(丙)瑜亮情結『四妒』萌殺機
【三國演義】里描寫赤壁之戰前後,周瑜曾對諸葛亮『四妒』,也就是說四次想要藉機殺掉諸葛亮,當然都沒成功。這四妒描寫極為精彩傳神,深扣人心:
一妒:發生在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結盟抗曹之後。
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還加油添醋地虛構一段諸葛亮謁見孫權之前,舌戰東吳主和派群儒的情節,透過諸葛亮的口若懸河,雄辯滔滔,更襯托出東吳這群主降腐儒的迂腐鈍拙。
接著羅貫中又意猶未盡,再編造一段『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說魯肅引諸葛亮前去拜會周瑜,諸葛亮故意引證曹植《銅雀台賦》里的文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說明曹操這個好色之徒覬覦江東二喬的美色,只要把這兩位美女送給曹操就可以求和了。(按:二喬是喬國老的女兒,當代著名的美女,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嫁給周瑜)果然周瑜一聽,怒發沖冠,咬牙切齒道:『老賊欺吾太甚!吾與老賊勢不兩立!』
其實,根據【三國志】有關傳記記載,諸葛亮出使東吳,對孫權深入分析天下大勢後,更加堅定了孫權主戰的決心,馬上派周瑜、程昱等人率領軍隊與劉備聯合抗曹。這過程根本沒有『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的記載。
至於曹操在長安築銅雀台落成後,曹植寫《銅雀台賦》,根本就是赤壁之戰以後的事。何況所謂『二喬』,指的只是『兩座飛橋』,根本不是指江東那兩個美人兒。
【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寫曹操曾掘出一銅雀,認為是吉兆,故命人建台慶賀。曹植建議他老爸,除了銅雀台外,應該再增建玉龍台、金風台,再建造兩條飛橋,橫空而上,連接三座屬台,方顯出氣派非凡。古代漢語中,『橋』與『喬』相通,羅貫中故意顛倒史實發生時間之先後,安排諸葛亮巧妙地曲解這二字,來激怒周瑜。
等到孫權決計抗曹之後,周瑜嫉妒諸葛亮料事如神,能夠預知孫權的心思,若不及早除掉他,日久必為江東禍患,後因魯肅勸解,周瑜才沒有下手。
二妒:發生在三江口破曹之前。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兄弟三人分別侍奉不同的陣營,諸葛亮仕蜀,其兄諸葛瑾仕吳,其弟諸葛緒仕魏。話說周瑜請諸葛瑾去勸諸葛亮仕吳,沒想到勸降不成,反被諸葛亮以劉備才是漢室正統來道德勸說,勸其兄改仕劉備。
諸葛瑾回報周瑜此事,周瑜因此對諸葛亮懷恨在心,存心謀殺之,以絕後患,又恐貽人話柄,遂想到一招借刀殺人的惡計,故意令諸葛亮領兵劫燒曹軍防範嚴密的聚鐵山糧草,個性敦厚的魯肅知情後,於心不忍,還特地前去探看諸葛亮,以言挑之,結果被諸葛亮利用來當『傳聲筒』,用『激將法』使周瑜自己收回成命,破解了危機。
三妒:發生在蔣干替曹操當說客不成,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使曹操誤殺東吳水師降將蔡瑁、張允之後。因為諸葛亮早已洞悉這是周瑜計謀,使周瑜老羞成怒:『若不殺此人,哪裡顯我!』於是故意刁難諸葛亮,要他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否則軍法伺候。結果諸葛亮巧施『草船借箭』之計,又一次化解了周瑜的殺機。
其實,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編造得很粗糙,不僅於史無據,也經不起推敲。試想:魯肅如何能瞞過周瑜幫諸葛亮調動二十隻『輕快船』,每船各需准備草束五千餘個及布幔,而且二十隻船要以長索相連,要完成『頭西尾東』、『調轉回頭』、『頭東尾西』這三個過程,這麼簡單嗎?
但是歷史上卻真的有『草船借箭』的記載,只是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前,而是在赤壁之戰後。【三國志】孫權本傳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孫權與曹操相拒於濡須。孫權乘大船觀軍,曹操令弓弩齊發,亂箭射插在船身上,致使大船偏重傾斜幾乎翻覆。
羅貫中為了凸顯諸葛亮之智絕形象,遂將『草船借箭』的時間提前了五年,將孫權的事跡移花接木到諸葛亮身上,而且還大大誇張渲染了受箭的數量。
四妒:發生在諸葛亮借東風之時。諸葛亮設七星壇,選定良時吉辰,齋戒沐浴,身披道衣,跣足散發,登壇祭風,霎時間東南風大起。
周瑜駭然道:『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於是急喚帳前護軍校尉丁奉、徐盛:『各帶一百人,分兩路到南屏山七星壇前,休問長短,拏住諸葛亮便行斬首,將首級提來請功。』
沒料到諸葛亮早已洞悉周瑜居心叵測,必來加害,所以事先安排好趙雲駕船來接應。趙雲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對著徐盛大叫:『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奉令特來接軍師,你如何來追趕?』話才說完,就一箭射斷了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墜落下水,其船便橫,無法前進,趙雲卻已拽起滿帆,乘風而去。周瑜見加害諸葛亮之計難以得逞,悻悻難安。
羅貫中筆下的周瑜,是一個度量狹窄,爭強好勝,浮躁善妒的人,心中存有『既生瑜,何生亮』濃濃的『瑜亮情結』,以致『四妒』萌殺機。羅貫中將周瑜描寫得如此不堪,只不過想藉以襯托出諸葛亮氣度恢弘,謹慎穩健,深謀遠慮的智慧形象罷了。然而,史實里的周瑜真的是如此嗎?是否該還給周瑜一個公道?
【三國志】周瑜本傳,陳壽贊美他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孫權說他『雄烈,膽略兼人』。呂蒙更是對周瑜推崇備至,贊譽周瑜和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記述赤壁之戰時,也對周瑜評價甚高,說他軍容整肅,面對強敵壓境,猶能指揮若定,以寡勝眾,充分表現出為優秀軍事家智勇兼備的特質。
小說家筆下之人物,與史實竟有如此大的落差,若非詳細推究,真的要冤枉周瑜了,然而,羅貫中又何苦如此扭曲周瑜的形象,還不是為了要藉瑜亮二人的鬥智斗勇,來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智絕形象。
04
(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當年憑吊夔州八陣圖寫下的一首詩。
歷史上,諸葛亮以善於操演八陣圖而名聞於世。【魏略】記載,司馬懿在實地考察了諸葛亮的八陣營地後,感慨道:『此乃天下奇才也!』
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是神仙化身般的人物,他在魚腹浦所布下的八陣圖,自然也神秘之極,是克敵致勝無與倫比的超級法寶。
【三國演義】里說,陣內『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陣內怪石嶙峋,濤聲怒吼。入陣,則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陷者休想出陣。據說,東吳大將陸遜險些就喪命在八陣圖中。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也曾以八陣圖擊敗司馬懿。直到諸葛亮死後,他的傳人姜維也曾以八陣真訣,擺過八陣圖來對付魏將鄧艾。
至於什麼叫做『八陣圖』,是諸葛亮首倡的嗎?
根據學者考證,『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所首創,早在一九七二年中國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中已有專門的『八陣篇』。唐代杜佑【通典】也認為八陣圖始源於黃帝之世。但是諸葛亮卻曾施展過一種奇特的兵法陣圖,卻是史有明載,陳壽在【三國志】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寫道: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嗎?
【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為陸遜指點迷津時,對八陣圖是這樣介紹的:『反覆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變化無窮,不能學也。』
我曾閱讀過一篇現代軍事史家對『八陣圖』的研究文章,大意是說:
『八陣圖』是按照八卦原理布置兵力,分八門。其中『生、景、開』是吉門;『休、傷、杜、死、驚』是凶門。
全陣用一萬四千馬軍,分為二百八十隊,每隊五十人。還有部署一萬步軍,列為兩百隊,每隊亦為五十人。每個步兵佔地兩步,每個馬軍佔地四步,十人為一列,面對面、背靠背,相互配合,可以輪換休息。
另外,以石塊或輜重構造掩蔽和障礙。如此布兵行陣,迂迴曲折,變化多端,通過迷惑敵人來打擊敵人。
所以,綜合這些古今典籍文章的說法,應該可以這麼講:
『八陣圖』乃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形式奇特,威力強大,復雜多變的軍事陣仗法則。雖非諸葛亮首創,卻因諸葛亮而陣名大噪!
05
(戊)白帝託孤——如魚得水的君臣關系?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孫權的軍隊擒殺於臨沮。劉備悲憤莫名,為替義弟報仇而出師伐吳,結果在夷陵之役慘敗,負傷逃到白帝城,自覺沒有顏面再回到成都,從此染病不起。
臨終前,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聽受遺命』,囑咐他的三個兒子:太子劉禪、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拜見諸葛亮,命三子必須『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並且將太子託付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番話,嚇得諸葛亮即刻泣拜於地道: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率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這段『白帝託孤』的故事,基本上與【三國志】的『諸葛亮傳』所記載的一致,可見不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情節,對此,惹得古今有不少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議論紛紛。
有人贊美劉備君臣相得之切,也有人認為劉備會講這樣不尋常的話,是因為深知其子劉禪的暗弱無用。當然,更有人認為劉備說:『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一語太不可思議,簡直是『亂命、虛傷、玩弄權術』。因為在當時中國封建社會里,血緣宗法制度的繼承原則是:『傳子以嫡不以長,傳嫡以長不以賢』,所以劉備講這句話,可看做是託孤者在玩弄的權術,故意用此來堵絕受託者的篡逆之思。
說劉備與諸葛亮感情很融洽,【三國志】諸葛亮傳有記載:在『隆中對策』提出之後,劉備與諸葛亮『情好日密』,引起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吃醋,劉備還跟他們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的確,劉備和諸葛亮都具備了明君和賢相的某些特點,而【三國演義】的主題,也可從追慕聖君賢相魚水和諧這方面尋出脈絡。但是,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卻對劉備與諸葛亮這段『如魚得水』的情誼提出質疑。他認為劉備仍對諸葛亮心存芥蒂,懷疑諸葛亮因其兄諸葛瑾仕吳的關系而私心偏向孫吳,故對諸葛亮之信任,比不上對關羽之信任,甚至也不如孫權之信任諸葛瑾。所以,白帝城託孤時之遺言,乍看是剖肝瀝膽的肺腑之詞,其實不然,『君可自取』一言,實則包含著劉備的疑慮不安。
事實上,王夫之的懷疑是滿合理的,當初劉備執意伐吳為關羽報仇,諸葛亮作為劉備身邊的頭號軍師,應該知道此役具有高度危險性,不容易成功,但為何只稍稍諫阻就不再言語,而沒有竭力勸阻呢?因為諸葛亮身處『瓜田李下』,立場相當尷尬。前面已說過,諸葛家中三兄弟,分別事奉不同的陣營,諸葛亮仕蜀,其兄諸葛瑾仕吳,其弟諸葛緒仕魏,可謂『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所以無論諸葛亮怎樣費盡唇舌勸阻,可能只會招惹劉備的懷疑與不悅,不如保持緘默來得好。由此可見,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在如魚得水的表象背後,可能隱藏的是『長使英雄淚滿襟』那種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
當然,近代不認同王夫之這種看法的學者亦大有人在,一般皆認為後人不宜以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腹,因為在動盪不安的三國時代,考證史籍,不乏掌權者臨終向親信幕僚託孤的情節發生,甚至申明『君可自取』者亦有之,如:孫策臨終向張昭託孤,劉表病危托國於劉備,陶謙臨死命人迎劉備雲雲。然而這些舉動亦顯然違背了封建制度『明君臣之分』的宗法原則,所以,到底白帝城託孤的真相為何?恐怕永遠是眾說紛紜,費人猜疑的歷史懸案了。
(己)七擒七縱孟獲,水分太重?
【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到九十回,羅貫中以較重的篇幅,描寫劉備死後,蜀國西南的少數民族蠢蠢欲變,孔明對南蠻王孟獲實施『攻心為上』戰略,先後七次擒住他,再七次將之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服口服地歸順,這『七擒七縱孟獲』的精彩戰役是孔明南征勝利的關鍵:
第一次,孔明命王平、關索出戰詐敗,引誘孟獲追趕,再令趙子龍、魏延等大將抄其後路,將孟獲生擒。
第二次,孟獲的部將董荼那因為曾受孔明釋放之恩,不願與蜀軍交鋒,不戰而退,被孟獲責打,乃與眾酋長協力縛綁孟獲,送交孔明處置。
第三次,孟獲密令其弟孟優假裝投降,想要里應外合,偷襲蜀軍,被孔明識破奸謀,遂將計就計,命人灌醉孟優,以逸待勞大敗前來劫寨的孟獲,孟獲落荒而逃,被化裝成蠻兵的馬岱用計誘擒。
第四次,孔明詐敗退兵,孟獲躁急追趕,孔明早已暗令趙子龍攻其後方,孟獲大敗,率領十餘騎兵奔逃,半途卻與孔明狹路相逢,孟獲欲奮力擊殺蜀軍,卻失足掉入陷阱而被擒。
第五次,銀冶洞主楊鋒因不滿孟獲繼續對抗孔明,與其五子率兵三萬,詐稱願協助孟獲對抗蜀軍,孟獲大喜,設宴相待,結果酒醉被擒於席上,送交孔明。
第六次,孟獲請木鹿大王相助,孔明以木刻彩畫巨獸嚇退其真獸,大破孟軍,孟獲之妻弟綁縛一位洞主,偽稱已擒住孟獲要獻給孔明以邀功,欲藉機近距離刺殺孔明,被孔明識破,一並擒之。
第七次,孔明火燒兀突骨所率藤甲兵,又設下伏兵打敗孟獲,孟獲單騎突圍,又被馬岱生擒。這時,孟獲方才心服口服,向孔明俯首謝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盡管羅貫中的彩筆刻意渲染諸葛亮這段『七擒七縱』的神話,但是記載三國歷史最權威的著作【三國志】里,陳壽卻沒有記述這段故事,連孟獲這個人也隻字未提。而且【三國志‧張嶷傳】里也提到,南征之後的南夷諸郡並不平安,『南夷復叛,殺害守將』的噩耗屢有傳聞,由此可見,諸葛亮『攻心為上』的戰略以及『七擒七縱』之真實性,不免讓人質疑。
然而,諸葛亮在北伐前曾有南征之舉,卻是不容否認的。唐朝詩人胡曾留下一首『瀘水』詩:『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征蠻七縱勞。』正是贊頌諸葛亮不避艱險,率軍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故事。
至於諸葛亮是否曾經活捉過當時『夷漢所並服』的南蠻王孟獲,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資料顯示,確實是史有其事,不容否認,但是卻不太可能像羅貫中所說的『七擒七縱』,因為屢縛屢遣,未免太兒戲,況且諸葛亮當時主要任務在於北伐曹魏,豈有將寶貴的時間和兵力耽延浪費之理?所以這當然又是羅貫中灌水的傑作了。
02
(庚)街亭之失——孔明揮淚斬馬謖
公元228年,街亭之役馬謖慘敗,使蜀軍失掉進攻的據點,不僅重挫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業,也種下蜀漢軍勢發展大不利的敗因。
街亭古戰場到底在哪裡?查閱【辭海】雲:『街亭,古地名,亦稱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肅省庄浪東南隴城鎮。』【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六回,對這場攸關北伐成敗的戰爭著墨不少。大意是說:魏明帝命司馬懿為都督,張郃為先鋒,出兵街亭,諸葛亮命參軍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率兵兩萬五千鎮守街亭。馬謖自恃其熟讀兵書,十分輕敵,臨戰前違背諸葛亮的叮嚀,拒絕副將王平的苦勸,生搬硬套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放棄有利地形而屯兵山上,搶占制高點,卻因缺乏應變能力,被魏軍大舉圍山,截斷糧道,以致軍心大亂,士兵下山降魏者甚多,司馬懿趁機放火燒山,馬謖只得率領殘兵殺下山來,向山西奔逃,街亭遂被魏軍攻佔。
有一句三國歇後語:『馬謖用兵——言過其實』。這話原本是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的。馬謖自幼熟讀兵書,才氣過人,喜好談論軍計,但劉備在世時,認為馬謖誇誇其談,不夠踏實,只不過是像趙括那類型的人物,專會『紙上談兵』罷了,所以曾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沒料到諸葛亮卻忽略了劉備的忠告,相當器重馬謖,甚至『獨排眾議』拔擢馬謖作為北伐的先鋒大將。
街亭慘敗後,隴右三郡得而復失,諸葛亮只好引兵退回漢中,一出祁山宣告失敗。事後,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上表請求自貶三等,承認自己身為三軍主帥卻『明不知人』、『受任無方』、『不能訓章明法』,而且下令斬首馬謖,當劊子手將馬謖首級取來給諸葛亮勘驗時,諸葛亮忍不住痛哭失聲,大小將士也無不垂淚,這就是三國故事裡著名的情節『孔明揮淚斬馬謖』雲雲。
其實,羅貫中【三國演義】說街亭之戰魏軍主帥是司馬懿,卻與正史記載大有出入。翻查【三國志】里的史料,『馬謖傳』說: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諸葛亮傳』說:『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張郃傳』也說:『拒亮將馬謖於街亭』雲雲,可見街亭之戰魏軍主帥是張郃,根本不是司馬懿。但是羅貫中大概認為諸葛亮敗給張郃,有損諸葛亮形象,所以故意安排司馬懿擔任主帥,將張郃降為先鋒,藉以提高諸葛亮對手的規格。
03
(辛)諸葛亮『空城計』始末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寫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後,立刻做好大軍撤退安排,親引五千士兵到西城縣(今甘肅省天水附近)搬運糧草。忽然飛馬報告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望西城縣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並無一員大將,只有一群驚嚇得臉色煞白的軟弱文官,所引五千名士兵,也已分一半搬運糧草去了,城中僅剩二千五百名士兵,要迎戰或撤兵皆是兩難。在此進退維谷之際,諸葛亮乃指揮若定,部署空城計,情節如教科書所敘述雲雲。
事實上,在許多相關的三國史籍里,並沒有『司馬懿中過諸葛亮空城計』的記載。只有東晉王隱的【蜀記】里刊載一段西晉初年郭沖的話,(郭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駿的部下)。郭沖說:諸葛亮屯兵陽平時,派魏延諸軍並兵東下,只留一萬人守城。司馬懿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迎擊,但在路上卻與魏延軍隊錯過。當司馬懿得知陽平兵力甚少時,遂直趨陽平。諸葛亮見魏軍驟然壓境,於是鎮定下令全軍偃旗息鼓,大開城門。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向來謹慎,見此情形,疑有伏兵,急忙撤退。後來得知自己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悵恨不已。
或許羅貫中在鋪敘空城計情節時,是依據【蜀記】里郭沖這段話,並非憑空杜撰毫無所據,但有所依據並不等於確有其事。因為替【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就曾對【蜀記】郭沖這段話提出質疑,裴氏認為諸葛亮屯兵陽平(陽平在漢中)時,司馬懿還擔任荊州都督駐守在宛城,一直到曹真死後,才與諸葛亮交戰於漢中。再說,諸葛亮向來不信任魏延,怎可能會叫他獨自率重兵在前?最荒唐的是,郭沖乃司馬駿的部下,怎敢當著老闆的面,揭露老闆之父愚蠢中計之糗事?由此可見郭沖所言之事純屬小說家虛構。
雖然,正史里沒有『司馬懿中過諸葛亮空城計』的記載,但是,三國時代卻曾有過『曹操中過趙雲空城計』,以及『孫權中過文聘空城計』的故事。
【三國
❹ 哪位大神知道三個臭皮匠里的這個美女叫什麼
索菲婭·維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