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的頭像,一個金發,綠色的眼睛,不大但是很深邃的美女,帶著公主的頭飾,請問有人知道是誰么,求圖
是這個嗎?
維多利加·德·布洛瓦
出自《GOSICK》
話說《GOSICK》的畫風超美,看的時候就完全喜歡上了~大愛維多利加~
希望對你有幫助。
2. 石膏像頭發兩邊有兩個頭飾的是誰
石膏像頭發兩邊有兩個頭飾的是羅馬王、伏爾泰、海盜、米洛斯、大衛、小衛、荷馬、維納斯、阿波羅等。
石膏像源於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認為這些石膏像的五官和整個臉型復合他們的審美標准,大量的畫師開始臨摹這些石膏像。
人們覺得這些石膏像是繪畫的基礎便以此作為臨摹的對象。後來還添加了貝多芬死面像,以貝多芬死後的儀容做製作的石膏像,因為人們覺得他的石膏像很安詳並且他的切面很標准。
3. 問一下,石膏像小衛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哦
男的,叫美第奇。美第奇家組成員,該家族的祖先原為托斯卡納的農民,後以經營工商業致富,13世紀成為貴族,參加佛羅倫薩政府,在他們的幫助和鼓勵下,佛羅倫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均有突出成就,歷史、哲學、政治理論等的研究也居於義大利各邦前列。朱力亞諾是此家族代表性人物洛倫佐美第奇的弟弟,據說非常帥,帥到被譽為「新雅典的阿波羅」,他最著名的一個情人是西蒙奈塔-維斯普奇,被朱里亞諾稱為「美之王後」。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就是以她為模特。波提切利的另一幅名作《維納斯與瑪爾斯》中,維納斯還是維斯普奇,而躺在她對面那位沉睡著的戰神瑪爾斯,正是以朱里亞諾為原型。不過朱利亞諾在25歲在教皇西克斯多斯四世策動的帕茲家族叛亂中遇刺身亡。
4. 古代女子頭飾文化,什麼是步搖發飾、發簪輕搖、鳳冠
愛美自古以來都是女人的天性,現今的妹子有美顏濾鏡化妝品,以及各種衣服、飾品跟包包,而在古代的女人則比較“簡單”,主要的打扮都是花在發飾上面。我們經常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古代女子戴著許多發釵或頭飾,那麼歷史上的古代女人真的如劇中一樣,喜歡戴那麼多頭飾嗎?
終上所述,古代的女人不僅鍾愛佩戴各種發釵發簪,其中之一是為了使得自己更加美麗,而且還代表著各個階層的貴賤身份,其所戴的發飾越昂貴越華麗則表示她們有錢有權,地位尊貴,一般的百姓家女子戴的都比較簡約,主要是以搭配自身秀發為主。
5. 盤點白色發飾的古裝美女造型,你認為誰最美
人們總是很喜歡在古代時候的那些頭飾總是覺得帶上這些就可以美若天仙,但是你知道嗎,娛樂圈裡面有許多在古裝電視劇中帶頭飾很漂亮的女星,她們就是楊紫,楊冪,關曉彤。
第一位楊紫:
楊紫在《香蜜沉沉燼如霜》中白色的頭飾,那簡直就是很迷人的。楊紫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看的小花旦,但是她戴上那些美麗的頭飾之後,那簡直就是如同天上下來的仙女一般漂亮,楊紫在娛樂圈中顏值也不算很上檔次的,但是她又帶上了那種白色又有氣質的頭飾,那這就是真的很驚艷呀!
我以上說的三位是不是你喜歡的明星呢?
6. 男的顏值打分94是不是世界美男子我是說一個老人在老人中,他最高,滿分是98分,我看就有石膏像大衛
男的顏值打分94是不是世界美男子?我是說一個老人在老人中,他最高,滿分是98分,我看就有石膏像大衛
這位知友,美男子,指容貌俊美,外表英俊的男子。在中國古代美男的容貌描寫上,文字大多猶抱琵琶半遮面,對於古代男性美貌標準的總結遠沒有美女那般巨細無遺。並且,中國各個朝代對美男子的審美標准各有不同,但古代美男子都以留胡須為美。如果一個男士的顏值打分94應該就是世界美男子了。一個老人在老人中,他最高,滿分是98分,那老人肯定也是個美男子,不過,評判美男子沒有一個成文的標准,而且人為因素占的比重較大。
7. 當年劇組沒錢打首飾,女演員滿頭鐵線鋼圈,卻打造出哪些古裝女神
《東游記》播出的時候還是經濟不景氣的1998年,那時候新加坡的郭妃麗、鄭秀珍和林湘萍在劇中撐起了一整部劇的顏值,就連作為小孩的我們都被迷得無法自拔。郭妃麗扮演了劇中最痴情的牡丹仙子,頭上環繞七八朵紫色玫瑰的造型驚艷了我們的童年。
賈靜雯在《倚天屠龍記》中飾演的趙敏,有一款三角形的串珠頭飾,戴出來的實際效果也是很非常好,活潑可愛又討人喜歡,誰可以不喜歡?
講理,跟如今古裝電視劇中普遍的金頭飾比起來,之前的古裝電視劇中的串珠頭飾能夠說成很寒磣了,一看就了解這種攝制組太窮。可是沒錢打飾品那又怎樣?只需認真,之前的時尚造型師不也用串珠頭飾就打造了一票古裝女神?因此 呀,如今的古裝電視劇,不必清一色的金頭飾好么?確實沒必要!
8. 求有關描寫古代女子服飾及首飾的詞句
1、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出自:兩漢:曹植《美女篇》
意思:挽起的衣袖可見她的手,潔白的手腕上戴著金色的手鐲。頭上插著雀形的金釵,腰上佩戴著翠綠色的玉石。身上的明珠閃閃發光,珊瑚和寶珠點綴其間。絲羅衣襟在春風里飄舞,輕薄的裙紗隨風旋轉。
2、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出自:宋代: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轉》
意思:這件穿了多年的羅衣,用青綠色的絲線綉成的蓮蓬已經變小;用金線綉制的荷葉顏色減退、變得單薄而稀疏。
3、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出自:唐代:杜甫《端午日賜衣》
意思: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
4、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出自:兩漢:佚名《有所思》
意思:我拿什麼贈給你呢?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裝飾有珍珠和玉環。
5、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出自:宋代: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意思:我這就將梅花插在雲鬢間,讓花與我的臉龐並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個比較漂亮。
9. 請問這個圖片裡面的10個石膏像的名字~~
1)莫里哀moliere
莫里哀(Moliere),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藝名。莫里哀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在歐洲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阿格里巴agrippa
阿格里巴(Agrippa,前63-前12年),屋大維的部將、密友、女婿,蓋尤斯的岳父,是著名的古羅馬將軍(軍事統帥和海軍戰略家)和國務活動家。
3) 維納斯
米洛斯的維納斯,並已經成為贊頌女性人體美的代名詞。
4)阿佛洛狄忒 aphrodite
阿佛洛狄忒(希臘語:Αφροδίτη)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女神,在羅馬神話中稱為維納斯。阿佛洛狄忒不只是性愛女神,她也是司管人間一切情誼的女神。在希臘神話中,阿佛洛狄忒是奧林帕斯十二主神的一柱。她生於海中,擁有白瓷般的肌膚,是個金發碧眼的美人。阿佛洛狄忒有著古希臘最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徵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徵、優雅和迷人的混合體,所有她的行為和語言都值得保留並用作典範,但無法代表女性貞潔。阿佛洛狄忒是鍛冶工匠之神赫准斯托斯的妻子,但經常對丈夫不忠,有關她的戀愛傳說很多。在古希臘、羅馬藝術作品中被塑造成絕色美女,最著名的雕像是在米洛斯島出土的「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5) 布魯特斯
《布魯特斯胸像》,大理石雕像,高74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37-1538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國立美術館。
米開朗基羅生活的年代,正處於義大利社會動盪的時期。他的生活始終是在為教會和佛羅倫薩執政者美第奇家族服務,他們令人窒息的統治使藝術家深感苦悶,因此,米開朗基羅一直在嚮往著一位偉大的英雄來鏟除暴君。這尊《布魯特斯胸像》就是對封建暴君蔑視和對英雄渴望的象徵。
6) 朱利亞諾·梵吉(Giuliano Vangi)
義大利現代最著名具象派雕塑大師朱利亞諾·梵吉(Giuliano Vangi) (ジュリアーノ)
7) 戰神Mars ( 瑪爾斯)
羅馬神話中的戰神,朱比特與茱諾之子,貝婁娜之丈夫,維納斯的情人,他是羅馬軍團崇拜的戰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僅次於朱比特。
8) 赫耳墨斯
赫爾墨斯,又譯赫密士。他是宙斯與邁亞的兒子,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9)阿里阿德涅ariadne
<希神>阿里阿德涅(國王Minos的女兒,曾給情人Theseus一個線團,幫助他走出迷宮)
10) 聖喬治 st. ジョージ
天主教的著名烈士、聖人。經常以屠龍英雄的形象出現在西方文學、雕塑、繪畫等領域。
聖喬治殺死惡龍的故事經過流變,比較完整的版本是:一隻惡龍(一說鱷魚)在水泉旁邊築巢,這水泉是Silene城唯一的水源,市民為了取水,每天都要把綿羊獻祭個惡龍,找不到羊,就要用處女來替代。城裡人抽簽選擇少女,這一天抽到了國王的女兒,國王也沒有辦法,悲痛欲絕。這時聖喬治路過此地,一個人對抗惡龍,用十字架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殺死惡龍,救出了公主。市民們被他的義舉感化,都放棄異教,改信天主。
10. 古代美女的頭飾(描寫)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我國古代的女子,即使再窮再貧寒,哪怕是陶瓷竹木做的荊釵陶簪,也得買上幾支,清晨起來,綰起頭發,對著朦朧不清的銅鏡,靈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我國古代女子,很會裝扮自己,僅就頭飾一項,精巧、華美、漂亮的飾品就數不勝數。展開2005年9月發行的《洛神賦圖》郵票細細欣賞,就可以看到,畫面上的洛神和路間的女子們,都是「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干」,綽約漂亮,風采迷人。不說別的,僅就古代女子那一頭閃著金光、搖晃珠色的釵簪步搖,就夠讓現代的人們好好看看的。
古代女子將頭發綰成髻鬃,就要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鬃鬆散墜落。這種辦法既實用,也美觀,久而久之,這些用來固定頭發的東西,就漸漸演化成一種飾品,美化著古代女子。在表現我國古代繪畫、文學、民間傳說、戲劇等題材的郵票上,這些形式繁多的頭飾,盡管不可能一一細分出來,形成清晰的感性認識,但都可以窺斑見豹,有所認知和了解,如T69《紅樓夢——金陵十二釵》、T82《西廂記》、T87《京劇旦角》、T89《簪花仕女圖》、1995-8《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等。
古代女子最常用的頭飾就是簪和釵。簪是由笄發展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1984年發行的T89《簪花仕女圖》郵票上,那些雍容華貴的古代女子頭上的花飾,就是用這種簪固定的。
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的,其形制在T82《西廂記》小型張的邊飾上可以較清晰地看到。此外,其它一些有古代女子出現的郵票畫面上,如T82《西廂記》、T99《牡丹亭》以及《聊齋志異》等郵票上,釵也常常隱約可見。五代五鎬《中華古今注·釵子》記載:「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步搖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T82《西廂記》小型張的邊飾上,墜於釵上之物,即為步搖。「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彩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給人以無限遐想和神思。
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除簪和釵之外,梳頭用的梳和蓖也是古代女子常用的頭上的飾品。梳、蓖是用竹木、玉石、象牙、金銀等材料製成的梳頭工具。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早在四干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了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非常重視,梳蓖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蓖不離裹,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插蓖的風氣,自魏晉至唐代尤盛。對此,元稹《恨妝成》中的「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宮詞》中的「歸來別施一頭梳」,唐代詩人李賀《秦宮》中的「鸞蓖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等名句,均可謂最有力的佐證。
古代女子十分講究美容,鈿花便是她們美化頭部的時髦飾品。「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鈿通常用金、銀、玉、貝等做成花朵開狀,用時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就能起很好的美化裝飾作用。
鳳冠是最為華貴精美的古代女子頭飾,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其上一般都鑲滿珠寶、鑽石,價值連城,非一般人家的女子所能用,大多為皇宮貴族的後、妃們佩戴。鳳冠的形制,我們可以從紀94《梅蘭芳舞台藝術》郵票及小型張、T87《京劇旦角》等郵票有所了解。
總之,古代女子頭飾是我國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現在,崇尚簡潔的女子們雖然早已不再佩戴像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而是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揚棄地發展成現代簡單、樸素、大方的「簪釵」發夾了。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女子頭飾也將會不斷發生新變化,將頭飾文化繼續繁榮發展與傳承下去。
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圖1)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圖2)
圖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鑲玉步搖(右下為步搖上所鑲玉片紋飾)
圖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銀步搖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圖3)
圖3—1唐代銅梳(湖南長沙紙圓沖出土,根據殘物復原)
圖3—2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圖4)
圖4—1琉璃制寶鈿(江蘇新海連市海州東門外五代墓出土實物拓片)
圖4—2團花金鈿(傳世實物,現藏日本大和文華館)
圖4—3折枝花形金鈿(廣東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