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族舞蹈都有哪些啊!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聖地變成為舉世公認的「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間舞蹈有:
1.鍋庄舞
集體舞,幾人至幾百人不等,圍成一圈,頓足為節,連臂跳歌。邊歌邊舞,節奏以歌而動,舒暢悠揚,優美壯觀。鍋庄舞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1)藏族舞蹈圖片女生擴展閱讀:
藏族舞蹈的特點:「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2. 藏族都有什麼舞蹈
藏族舞蹈主要有「卓(鍋庄)」舞、「依」舞、「熱巴」舞、「則柔」舞、「鍋瓦」舞、「拉什則(神舞)」、「莫合則(軍舞)」、「跳欠」(寺院僧人舞)等
3. 藏族有什麼歌舞形式
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贊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1、果諧: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意為圓圈歌舞,流傳廣泛,薩迦地區稱「索」,工布地區稱「波」或「波強」,藏北牧區、康地區、安多地區稱「卓」或「果卓」(俗稱鍋庄)。
2、堆諧: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堆諧在拉薩地區極為盛行。
3、弦子:藏語稱「頁」、「伊」或「康諧」,流行於康、衛藏地區。由於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弦子發源於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調優美,曲目豐富,舞姿舒展而著稱。
4、囊瑪:主要流行在拉薩地區。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組成。歌曲部分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單舞蹈動作;舞曲部分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
5、諧欽:流傳於西藏拉薩、山南、日喀則、阿里等地區的古老儀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節日或儀式時演唱。諧欽一般由帶有標題的歌舞曲多首組成,首尾樂曲分別稱為「諧果」及「扎西」,每首歌舞曲由慢板及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組成,音樂古樸熱情。歌詞內容有人類起源、歷史傳說、贊頌祝福等。
6、熱巴諧:流行於康巴地區的流浪藝人表演的歌舞。包括鼓鈴舞、雜耍、歌舞劇、木棒舞、鹿舞、刀舞、熱巴弦子等多種表演形式。熱巴弦子音樂與民間流行的弦子相同,鼓鈴舞音樂包括散板的男聲領唱及慢板齊唱,音樂熱情優美,富於魅力。
(3)藏族舞蹈圖片女生擴展閱讀:
歌舞
《藏族舞蹈 高原天使》 陳玉先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贊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果諧: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意為圓圈歌舞,流傳廣泛,薩迦地區稱「索」,工布地區稱「波」或「波強」,藏北牧區、康地區、安多地區稱「卓」或「果卓」(俗稱鍋庄)。
堆諧: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堆諧在拉薩地區極為盛行。
弦子:藏語稱「頁」、「伊」或「康諧」,流行於康、衛藏地區。由於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弦子發源於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調優美,曲目豐富,舞姿舒展而著稱。
囊瑪:主要流行在拉薩地區。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組成。歌曲部分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單舞蹈動作;舞曲部分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調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異,多數為商調式,個別樂曲結束於羽、宮調式;歌曲部分的曲調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關系轉調;伴奏形式與堆諧相同。
4. 急求簡介西藏舞蹈種類,字不要太多,要有圖片!
藏族舞蹈的種類及特點
摘要:在琳琅滿目、繁花似錦的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藏族舞蹈中,雖然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固有的審美要求,但它們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律。
西藏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境內,北部高原廣闊,其間盆地、湖泊眾多,水草豐茂,牧業興旺;南部河谷平坦開闊,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農業發達;東部高山縱橫,山頂牧場優良,山腰森林茂密,峽谷四季常青。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勞動對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條件的差異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城鎮和農村、農村和牧區、牧區和森林地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態和形體動作。
就目前發掘和發現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後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區藏族民間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現狀來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庄舞);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以及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從動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從韻律上講,既有「圓滑風」,又有「頓挫風」,既有「點」的強烈音響,又有「線」的圓曲流動,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風格特徵。因此,西藏被稱為「歌舞的海洋」並非溢美之詞,而是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
盡管藏舞千姿百態,品種繁多,但若從它的縱軸和橫面關繫上綜合考察,仍大體上可歸結為:「四系」、「四類」和「多品種」、「多風格」。「四系」,即民間、宗教、戲曲、宮廷。「四類」,即民間舞果諧、堆諧、果卓、康諧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貢嘎爾鼓舞等;戲曲舞拉姆、格薩爾、希榮仲孜等;宮廷舞供雲樂舞(嘎爾)等。
5. 藏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什麼
最具代表性的是《果卓》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為「索」,工布地區稱之為「波」「波強」,藏北牧區稱為「卓」或「鍋庄」。《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台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農、牧區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胯、蹲步和轉身等為主,活潑而熱烈。
順便補充點別的給你: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庄》)、《堆諧》和《諧》。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
6. 藏族舞基本動作有哪些
藏族舞基本動作有哪些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那麼藏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藏族舞蹈基本動作上肢部分動作講解:
1.齊眉晃手
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於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於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於齊眉;大於前上方。
2.晃蓋手
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於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後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4.前後擺手
兩手下垂於身旁,向前後45°擺動,手腕主動。
5.橫向擺手
兩手下垂於身旁,多為單手的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小臂,大臂附隨。
6.平面擺手
兩手下垂於身旁,單手起至旁,從外至里於胸前水平面擺動,手腕帶動,臂附隨。
二、藏族舞蹈基本動作下肢部分動作講解:
1.碎踏
雙腳全腳交替踏步,雙膝顫動,踏腳節奏均等。可進、退、轉體。
2.顫踏
弱拍雙膝下沉,動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蓋顫動(變支撐腿),同時抬起另一隻腿。動作時,踏地與抬起另一隻腿同步,顫時保持上身的.穩定、鬆弛。
3.抬踏顫 (抬踏亦叫“岡打”)
弱拍雙膝下沉,同時抬起前腳掌,重拍膝關節帶動,踝關節發力,腳掌快速擊打地面,同時顫膝。可雙腳亦可單腳做。
4.吸顫步
動作腿吸腿時,支撐腿蹭踮顫膝一次,再落腳“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穩定、鬆弛。
5.退踏步
動作腿後撤半步,腳掌著地,同時支撐腿微離地面,da拍支撐腿踏地,再動作腿踏地顫膝。動作時,它具有退顫分離顫,踏地後順勢滑的特點。
7. 藏族舞蹈有哪些經典舞蹈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
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庄》)、《堆諧》和《諧》。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
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8. 藏舞里旋子,踢踏,卓的舞蹈以及音樂特徵,還有區別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庄》)、《堆諧》和《諧》。
西藏山南地區的舞蹈,以充滿濃重勞動氣息、節奏鮮明、步法穩重為特點。男女舞者沿順時針方向攜手旋轉,分共同起舞與輪流起舞等不同形式。至
今西藏農村在修建房屋、鋪打地面時還可見到《果諧》的形式之一「打阿嘎」。「打阿嘎」早在唐代就有記載,源於古老的勞動號子。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果卓》流行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為「索」,工布地區稱之為「波」「波強」,藏北牧區稱為「卓」或「鍋庄」。《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台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農、牧區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胯、蹲步和轉身等為主,活潑而熱烈。
《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弦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堆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區別於其他圓圈舞形式。這與羌族的《灑朗》和古格王朝宮堡遺址壁畫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見公元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
《諧》也稱為《弦子》,因由男舞者邊領舞邊以弦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為「葉」或「康諧」,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區的《弦子》最為著名。各藏族地區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
《卓諧》和《熱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擬獸舞」為素材,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個舞蹈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為特點,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從日喀則地區《大鼓舞》的領舞「卓本」的裝束上,即可尋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游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為「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司馬旺堆鄉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製長柄,斜插於身後。《卓諧》的表演共分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與隊形變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詞現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和生活幸福為主,祭祀成分逐漸減弱。《大鼓舞》多在「望果節」等喜慶時表演。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的鼓面小,側系腰間,無長木柄。這種「鼓舞」形式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廟壁畫中就有《卓諧》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畫《桑耶寺落成慶典圖》中,也可見到它的風采和「卓本」的姿容。
《熱巴》是一種包含「民間歌舞」「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的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流傳在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工部地區和雲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區,是過去流浪藝人以此賣藝為生的雜藝歌舞節目。而《熱巴卓》,則是一種由男女藝人共同表演的雙人「鈴鼓舞」,現在,人們所說的《熱巴卓》和《熱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鈴鼓舞》而言。《鈴鼓舞》是《卓》中頗具特色的一種「鼓舞」。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種類、形式很多,各地區的名稱也不相同。民間歌舞「諧」是一種以歌為主,歌舞結合的群體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邊唱邊舞。民間舞蹈還有「卓」、「熱巴」、「鍋庄」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時有鼓、鈸、銅號、骨號伴奏,喇嘛頌經伴唱,氣勢壯觀,寓意深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熱巴:熱巴是藏族的一種以鈴鼓舞為主,包括弦子、鍋庄、踢踏、說唱、和雜耍在內的綜合表演藝術。相傳為11世紀的流浪僧人米拉熱巴所首創,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舞時,男執銅鈴,女舉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頂鼓翻身」、「躺身蹦子」、「單腿轉」等特技表演。從事這種表演的藝人也稱為「熱巴」。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為宮庭舞。跳舞時,腳穿硬底皮鞋,通過踏出有變化的節奏表達內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橫笛、揚琴、六弦琴、銅鈴,月琴等伴奏,節奏由慢而快,達到高潮時以結束步突然結束。
9. 藏族舞蹈的種類
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
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
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
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
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庄舞);
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
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
以及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
(9)藏族舞蹈圖片女生擴展閱讀
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諧
藏族人民把西藏的最高處,雅魯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薩迦以及阿里一帶,統稱為「堆」,流行在這里的農區自娛性圓圈舞,被人們稱做《堆諧》。《堆諧》的最大特色與區別,是在人們以歌唱伴舞的同時,添加了樂器六弦琴。後因從《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漸盛行於拉薩等地。
《堆諧》的歷史十分久遠,至今可見在公元10世紀時,建於西藏阿里地區古格王朝宮堡集會議事大廳的壁畫,繪有身著長裙、體前交叉連手、右腳在前左腳略後,面向左轉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狀與仍盛行於當地,被稱為「旋」的《堆諧》舞蹈姿態幾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娛性圓圈舞中,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是《堆諧》所獨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來自於《堆諧》。公元17世紀以前,《堆諧》只由歌曲伴舞,後來六弦琴「扎木年」作為伴奏樂器進入後,逐漸擔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間奏和尾聲的演奏,使原來的《堆諧》隨之在舞蹈形式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諧》漸漸擺脫了原有受唱詞、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為能隨不同節奏樂曲進行多種舞步變化的舞蹈。
至17世紀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頓節」上,各地藏戲團雲集拉薩。當時,在後藏「窮巴藏戲團」的藏戲中,穿插了由六弦琴進行伴奏的《堆諧》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歡快、熱烈,引起了人們不約而同的新奇和驚喜。從此,這種舞蹈開始傳入拉薩。
後經民間藝人們的相互交流與提煉,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強調了後半拍起步,並創造了用腳踏出節奏響聲的新步法,對舞蹈結構和套路進行了重新的規范,從此,一個新的舞種——男子《踢踏舞》便脫穎而生。以後,在伴奏樂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鈴等,使男子《踢踏舞》成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們喜愛。
以後,一人們為了豐富《踢踏舞》的音響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腳腕或小腿上綴滿響鈴,使響鈴和踏腳聲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鈴聲在踏腳過程中起、落的高難技巧,已成為衡量《踢踏舞》水平的一項標准。
《諧》,是即為人們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這種民間自娛性舞蹈,曾盛行於現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區,但舞姿最富魅力和瀟灑,還要數巴塘地區的《弦子》。因此,人們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為《巴塘弦子》。
每當節日,人們聚在一起,跟隨著一位或幾位手持胡琴,邊拉琴伴奏邊頻頻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後,甩動如雲長袖在歌聲和琴聲的相互變換中,翩躚起舞,樂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圓潤、狂放而流暢。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轉的琴聲下,舞隊忽而聚攏忽而散開,忽而跟隨著領舞繞行,好似游龍擺尾,忽而又成圓圈揚袖旋轉,如同白蓮初綻。此外,由拖步、晃袖、點步轉身及模擬孔雀等姿態動作的穿插、組合下,使整個舞蹈語匯豐富、姿態瀟灑,令無論是舞者還是觀者都陷於無盡的陶醉而難以自拔。
卓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為「表演性的圓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認為,「鼓」能給人帶來吉祥與歡樂,是求得神靈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節日舞蹈中,必須要進行擊鼓作舞的表演。
西藏的山南地區流行著一種身挎扁圓形腰鼓,雙手持馬蹄形鼓棰邊敲擊邊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諧》,就是人們極其喜愛和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民間鼓舞。據說,這種「大鼓舞」產生於 8世紀左右,藏戲創始人,白教喇嘛湯宗傑布為修建鐵橋造福於人民,組織歌舞表演班子四處義演過程中,所創作的。
當年擊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西藏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鳶寺金城公主殿內,碩大的「慶賀桑鳶寺落成圖」壁畫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揮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與《卓諧》的舞姿幾乎仍無所出入。
《熱巴卓》和《熱巴》都屬於「卓」中的表演性民間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難以分辨二者間的相互關系。《熱巴》是指過去流浪藝人賣藝為生,所表演的雜藝歌舞節目。其中包含「民間歌舞」、「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三部分。流傳在昌都、工部地區以及雲南、四川省的藏區。
而《熱巴卓》則是以表演「鈴鼓舞」和各種高難技巧的舞蹈。《熱巴卓》的表演,在由專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樂的祝詞後,由男持銅鈴、女持扁鼓和馬蹄槌翩躚起舞中,拉開舞蹈的序幕。
他們先以圍圓圈跑動的舞蹈打開所需用的場地然後,由女子先表演集體鼓舞,在人數不限,剛柔相濟的少女舞蹈中,以「頂鼓旋轉」、「纏頭擊鼓」、「扭腰打點」等鼓技,表現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風采。之後,是在女子擊鼓伴奏下的男子單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颯爽的健兒們,一個個在呼叫聲中,以「躺身蹦子」、「躺身平轉」、「踢腿跨脖」、「單腿跨轉」和「兔子跳」等動作,博得在場觀眾的連連喝彩。在觀眾的要求下,隨伴奏鼓點,還可以增加表演有著不同套路和高難技巧的女子「鼓舞」。
舞蹈的快速、激烈、翻騰旋躍,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舞動,與節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體「鼓舞」形成了陰柔之美與陽剛之氣的強烈對比。無論是《熱巴卓》還是《熱巴》中的「鈴鼓舞」,因演出內容的豐富和舞姿的優美、技巧的高難而被人們所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流浪四方的《熱巴》沒有了,但文藝工作者曾根據《熱巴卓》編創的舞蹈《草原上的熱巴》,卻在世界舞蹈比賽中獲得了銅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