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可愛圖片 » 藏族女孩手鼓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藏族女孩手鼓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3 22:39:22

1. 手鼓是我國哪一民族的打擊樂器

藏族

2. 樂器名稱及圖片大全

我國民族樂器分為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和拉弦樂器四類。
吹奏樂器
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 、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製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 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 全部樂器: 梆子(漢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 、臘敢(傣族) 、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 、鈸(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鍾 、鍾(漢族) 、編鍾(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仡佬、布依、侗、水、苗、瑤族) 、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 、額(藏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薩巴依(維吾爾族) 。
拉奏樂器
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樂器: 樂鋸(俄羅斯族) 、拉線口弦(藏族)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馬頭琴(蒙古族) 、馬骨胡(壯族) 、艾捷克(維吾爾族) 、薩它爾(維吾爾族) 、牛腿琴(侗族) 、獨弦琴(佤族) 、雅箏(朝鮮族) 、軋箏(漢族)。

3. 藏族姑娘旺姆在星光大道年度決賽唱的什麼歌

荷花度母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BA%C9%BB%A8%B6%C8%C4%B8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6&word=%BA%C9%BB%A8%B6%C8%C4%B8

首先,旺姆有奪得年冠的實力。 從才藝方面來說,旺姆的舞蹈技巧大家有目共睹,在這里我也不作贅述了,基本沒什麼爭議。現在爭議比較大的方面是關於旺姆的唱功。平心而論,憑借唱歌旺姆並不能技壓群雄,然而旺姆的歌唱得並不差。但是旺姆有一點是其他選手比不了的,旺姆的表演更多地是在傳達一種民族、地域的文化。從某種程度上說,文藝表演的目的就在於傳達文化,旺姆的表演抓住文藝表演的核心目的。因此,她的表演在文化底蘊與文化傳遞上,勝過了其他選手。雖然其他選手當中也有注重文化傳遞的,但是表現不如旺姆出色。 第二,旺姆具有個人魅力 這個應該算不上奪冠原因了,但個人魅力的確會給自己增色不少。 現在一些朋友稱旺姆為「王母娘娘」。私下覺得這個綽號很可愛。我覺得,旺姆是個很美的女孩子。說她美並不是說她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外表,而是在於她的氣質。旺姆作為一個藏族姑娘,有種與生俱來的神秘獨特的氣質,外加上一雙會說話的眼睛,使得她別具吸引力。如此看來,稱她為「娘娘」不為過,她的確是舞台上的王後。 同時,旺姆給人感覺非常淳樸,自然,不做作,更加令人喜歡。 也許,一個有實力有魅力的選手不一定非得奪冠,但是如果她真的奪冠,也只能說是理所當然。 當然了,也有網友質疑旺姆,主要也有幾個原因: 1、假唱說——旺姆假唱 2、唱歌跑調說 《打起手鼓唱起歌》這首歌旺姆發揮有失水準。 3、「跳大神」說 「旺姆不就是跳大神的嗎?憑什麼奪冠啊?」 4、「巫婆」說看旺姆跳舞就像在看巫婆施法。

4. 民族風俗手抄報,圖片,資料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提問人的追問 2010-03-21 23:09
有節日的嗎回答人的補充 2010-03-21 23:31 各地節日風俗

1、馬奶節:蒙古族
2、那達慕大會:蒙古族
3、聖紀節:回族、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塔吉克、烏茲別克、柯爾柯孜、塔塔爾、保安等
4、開齋節:同聖紀節的民族
5、古爾邦節:同聖紀節的民族
6、藏歷年:藏族、門巴等民族
7、傳召:藏族
8、薩葛達瓦節:藏族、門巴族
9、雪頓節:藏族
9、沐浴節:藏族
10、三月三:藏族
11、爬坡節:苗族
12、龍船節:苗族
13、蘆笙節:苗族
14、苗年:苗族
15、彝年:彝族
16、跳公節:彝族
17、火把節:彝族、哈尼族、白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布朗族、普米族等民族
18、趕花街:彝族
19、吃立節:壯族
20、歌圩:壯族
21、老人節:朝鮮族
22、秋夕節:朝鮮族
23、土王節:侗族
24、冬節:侗族
25、鬥牛節:侗族
26、趕坪節:侗族
27、趕鳥節:瑤族
28、三月街:白族
29、繞三靈:白族
30、過趕年:土家族
31、那吾魯孜節:哈薩克族
32、潑水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
33、卯節:水族
34、端節:水族
35、海坡會:納西族
36、花兒會:土族、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
37、羌年:羌族
38、轉山會:普米族
39、大年:普米族
40、乞脫乞迪爾節:塔吉克族

5. 烏魯木齊哪裡有賣正宗的維吾爾族樂器,如手鼓、冬不拉、熱瓦甫等~

不要搞混朋友這個裡面除了冬不拉以外的才是維吾爾族的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二道橋說成冬不拉的並不是冬不拉而是想冬不拉的別的樂器。因為冬不拉比較有名的所以把那些樂器說成冬不拉比較好賣。網路網路上的冬不拉的圖片也是錯的

這才是冬不拉

欣賞冬不拉歌曲吧: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zODM3NDg=.html

6. 有誰能介紹一下外國的鼓有哪些嗎

外國鼓有很多種,手鼓的種類樣式很多,

比如非洲鼓,流傳於非洲的各種手鼓,雖然外形不一樣但都可以統稱為:非洲手鼓,比較典型的是:康加鼓(Conga)

結構組成:一般為直徑四十厘米,高度約為一米之鼓。常見為兩個一組。

康加鼓是打擊樂器的一種,又稱「非洲手鼓」。一般為直徑四十厘米,高度約為一米之鼓。有單個的,也有大小一對的,常見為兩個一組。可用背的,亦可立在地上演奏。 通常用單拍子演奏。往往前三下打邊鼓緣,第四下以手掌平面拍打鼓中央。

巴西鼓:巴西大鼓、長鼓、手鼓、高音鼓等

韓國鼓:平安鼓,長鼓,七面鼓,座鼓,平安吉祥鼓

日本鼓:鬼太鼓,或者稱為:日本太鼓,祭太鼓,櫓太鼓

7. 非洲人們用手拍的那種鼓叫什麼鼓

手鼓
羌族民間樂器,年代古老,現流行於四川羌族地區。鼓框木製,單面蒙皮,舊時於祭祀,現用於歌舞表演。

羌族手鼓:又稱「羊皮鼓」或「鈴鼓」,羌語稱「日木」。羌族民間樂器,年代古老,現流行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及黑水、汶川、理縣、松潘等羌族地區。

羌族手鼓,鼓框木製,單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約11厘米,鼓面直徑38~40 厘米,鼓框裡面置有橫梁。效身連在一個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飾以羊頭,下端拴系雙絲彩穗。鼓棰用藤條或杉木製作(羌語稱「爾握特」),呈勾形,長約58厘米,棰頭纏以綢布,棰柄飾以彩穗。改革後的羌族手鼓,單面蒙以雙層羊皮,鼓框外表彩繪條形紋飾,鼓框周圍裝飾絲質彩穗。

羌族手鼓舊時用於祭祀等活動,為端公(巫師)跳神時所用,巫師手持此鼓跳巫舞,又稱「皮鼓舞」或「跳經」,羌語稱「莫爾達沙」。現羌族手鼓已經改革和美化,用於歌舞表演,如《跳鍋庄》、《鈴鼓舞》等。演奏時,左手握弓形木把持鼓,右手持鼓棰敲擊鼓心,發音低沉渾厚,鼓邊發音高亢清脆。演奏技巧有單擊鼓面、鼓邊和混合敲擊三種。適於表現羌族人民粗獷豪放的民族風格。

圖:http://ke..com/pic/28/1150617108766355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