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可愛圖片 » 耕牛圖片大全可愛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耕牛圖片大全可愛

發布時間: 2022-09-11 04:53:41

1. 五牛圖的作品風格和藝術價值有哪些

唐代韓乾的《五牛圖》有什麼藝術表現和特色

牛和馬,心曠神怡,有幾位農夫正在田間用牛耕地翻土。韓滉對這幅畫的創作非常滿意。
在一個天氣晴和的日子裡;一頭牛在回顧舐舌,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韓滉以畫牛著稱。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韓滉帶領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此話有一定道理,而耕牛則為農家之寶,農事為天下之本。整個畫面。說到這里,顯示出農村古樸的風俗;另一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離去的夥伴,不知吾兄有何高見。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韓滉稍加思索後回答說,或者偶有誤筆。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取名為《五牛圖》,因牛馬都是人們熟悉的家畜,還是可以畫出特色的,令人回味無窮,又彷彿耕地歸來,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平日所常見,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有一次,他停頓一下繼續說,似乎走向田頭,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不過,畫家稍有不慎,韓干以畫馬著稱,《五牛圖》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迎著和暖的春風,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還有一頭牛在緩步跂行。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食草。在開闊的田野里,二三牧童在嬉耍,逍遙自得。5頭健碩的老黃牛,有的俯首尋草,露出一幅旁若無人的樣子。
據民間傳說。」友人聽了非常佩服他的獨到見解,最難狀貌圖形,彷彿是撒野的猛獸;一頭牛翹首向前賓士。這幅《五牛圖》《五牛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皆認為是常見之畜,他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連忙命隨從取出畫夾。只要畫家能夠細心觀察,傳達出注重實際。那時,我以為自古迄今,韓滉與友人談論繪畫之事,所以一般畫家都不涉及此類題材」,友人問道:「近來論畫者談及驢,人們就能發現,用筆粗放中帶有凝重。有的回頭舐舌。韓滉看得出神

2. 《五牛圖》作品賞析是什麼

作者運用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審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

創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創作的畫家逐漸多起來,到中晚唐達到高潮,不少畫家專以畫牛、馬而著稱於世。

《五牛圖》相傳為韓滉在出遊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

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韓滉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並為這幅畫取名為《五牛圖》。

3. 五牛圖作品賞析是什麼

《五牛圖》用筆粗獷而精準,上色厚重而灑脫,精確地描繪出了耕牛朴實健壯的形象,既展示了韓滉精妙的造型技巧,也體現出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更可貴的是,畫中除了右邊的一叢灌木外,沒有背景襯托,完全把牛作為描繪對象,如不是對牛的結構有十足把握,是不敢這樣創作的,這也充分體現出韓滉畫牛技法之高超。他用來勾勒耕牛輪廓的線條雖簡潔,但畫出的筋骨與轉折非常到位,牛鼻口處的絨毛描繪的精細入微。

在鼓勵農耕的唐代,以牛入畫有著特殊的含義,是一種吉祥如意的繪畫題材。「點睛」是牽動全局的神來之筆,畫家使五隻牛的眼眸炯炯有神,表情各異。觀者彷彿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而且有情感,各具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的五牛,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五牛圖》是韓滉畫牛的精品,是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唐朝上流社會的愛馬之風,拓寬了人們的審美視野,田園風俗畫也成為了大眾的審美對象,並出現在繪畫作品中。

而與田園生活聯系緊密的耕牛也成為了熱門題材,《五牛圖》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畫中的五頭牛一字排開,姿態各異,有的俯首吃草,有的翹首仰望,有的回首觀望,有的緩步前行,還有的在灌木上蹭癢癢。

4. 五牛圖是哪五牛

《五牛圖》不是指五種牛,而是指五頭神態、性格、年齡各不相同的牛。畫中從右至左,分別為邊咬東西邊蹭癢的棕色老牛;身軀壯碩,翹首搖尾的黑白雜花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的深赭色老牛;其身軀高大,峻角聳立,回首顧盼的黃牛;以及絡首而立,體態豐厚,若有所思的牛。

《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後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歷、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

《五牛圖》的技巧運用

在技巧的運用上,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牛的輪廓,表現出牛的強健、沉穩和行動遲緩。尤其是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著意渲染,更凸顯出牛有力勁健的筋骨和質感真實的皮毛。

畫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點,深褐色、黃色、黑白,代表著最典型的牛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5. 《五牛圖》的作者是誰呢

《五牛圖》的作者是韓滉。

韓滉《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元代大畫家趙孟頫在題跋中說:「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唐代以前,動物題材的繪畫相對比較少,畫家們多側重於人物與山水的表現。唐以後,以牛、馬為題材的繪畫逐漸興盛,中晚唐時達到高潮。

簡介

《五牛圖》為公元8世紀中唐時期韓滉所畫。韓滉可不簡單,出身宦門,父子公卿,書畫俱佳。他歷任財政要職,其後出鎮江淮地方,因治績優秀官至宰相。他任官勤勤懇懇,為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壓制藩鎮勢力、重建社會經濟秩序做出巨大貢獻。

《五牛圖》相傳是韓滉在出遊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取名為《五牛圖》。

6. 五牛圖作品賞析是什麼

五牛圖作品賞析是:

在技巧的運用上,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牛的輪廓,表現出牛的強健、沉穩和行動遲緩。尤其是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著意渲染。

更凸顯出牛有力勁健的筋骨和質感真實的皮毛,畫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點,深褐色、黃色、黑白,代表著最典型的牛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畫中的五頭牛「從右至左」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荊棵蹭癢,一翹首前仰,一縱峙而鳴,一回首舐舌,一絡首而立。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沒有其他的背景,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五牛圖創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創作的畫家逐漸多起來,到中晚唐達到高潮,不少畫家專以畫牛、馬而著稱於世。

《五牛圖》相傳為韓滉在出遊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

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韓滉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並為這幅畫取名為《五牛圖》。

7. 五牛圖分別是什麼牛

從右至左,首匹為棕色老牛,描繪成一邊咬著東西一邊在雜木旁蹭癢癢的情狀,意態悠閑;次為黑白雜花牛,身軀壯大,翹首搖尾,步履穩健;第三匹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老態龍鍾;第四匹為黃牛,軀體高大,峻角聳立,回首而顧;第五匹牛,絡首而立,體態豐厚,凝神若有所思,雙眼流琢出倔強的個性。

創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創作的畫家逐漸多起來,到中晚唐達到高潮,不少畫家專以畫牛、馬而著稱於世。《五牛圖》相傳為韓滉在出遊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

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韓滉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並為這幅畫取名為《五牛圖》。

8. 齊白石的《耕牛圖》被小學生指出錯誤,引來爭議,到底是誰無知

巨匠的經典作品千古流芳,很少有人會對巨匠的作品產生質疑,在人們眼裡巨匠就如神明普通,人們對巨匠只要崇拜之心,那麼對巨匠的作品提出質疑,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有一位小學生對我國繪畫巨匠齊白石的繪畫作品產生了質疑,在提出質疑之後被許多巨匠的粉絲怒批「無知」,那麼這個小學生對齊白石的質疑終究是對是錯呢?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出生在我國湖南長沙府湘潭白石鋪杏子塢的星斗塘的一個鄉村家庭裡面,他從小就協助父母干農活,在長大後他學習了繪畫以及書法,並且練習的出神入化。

齊白石的繪畫作品筆墨雄壯滋養,顏色濃艷明快,外形精練生動,意境淳樸質朴,幅幅繪畫都是經典作品。巨匠不只畫畫得好,還十分有文人的風骨,不向權貴低頭,他愛國愛民,為國度和人民做出了本人的奉獻,他也被稱為是「人民藝術家」,可見巨匠的藝術造詣以及他對人民的奉獻。

後來巨匠的許多繪畫作品逐步成為了人們的珍藏品,有許多人斥巨資只為買到巨匠的一幅傳世真做。人們關於巨匠的作品只要崇拜和瞻仰,抱著觀賞和學習的心態去對待巨匠留下的作品,也歷來沒有人對巨匠的作品提出質疑。

就像這個小學生一樣,有疑問我們就要提出來,小學生勇於提出本人質疑的肉體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同時,我們也要辨證地去對待巨匠的作品,不要自覺的信任巨匠,要用本人的分辨才能,有時候,無知的並不是那些小學生,而是那些自覺的成年人。

9. 齊白石一弟子臨摹《耕牛圖》多添了幾筆,致價格下降,這些筆畫為何不合理

“畫蛇添足”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如今人們常常用“畫蛇添足”來比喻那些多此一舉,最後得不償失的人。然而道理誰都懂,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不,當年齊白石的女弟子以為師父作畫時“忘了”幾筆,便私自添了上去,結果764萬的畫秒變64萬,她當年到底幹了啥?

10. 五牛圖畫的內容是什麼距今年代有多少年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中國畫距今1250~1300年,又名《唐韓滉五牛圖》,作品為黃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滉著意刻劃的五頭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動真實,可謂「曲盡其態」,天機絕妙,神彩煥發,在靜的形態之中因個性的著意表現,使整個畫面又有動的啟示,動靜有致,形象地表現出牛群散牧於山間澤畔的意境,全圖不畫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為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

《五牛圖》筆法粗豪老辣,用極簡朴的線條概括牛的形體結構,線條組織疏密有致,行筆穩健毫無弱筆求工之意,然又於形體筋骨的扭曲轉折處,頗見頓挫變化而又圓轉自如的風致。

《五牛圖[5]》為黃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令各異的牛。從右至左,首匹為棕色老牛,描繪成一邊咬著東西一邊在雜木旁蹭癢癢的情狀,意態悠閑;次為黑白雜花牛,身軀壯大,翹首搖尾,步履穩健;第三匹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老態龍鍾;第四匹為黃牛,軀體高大,峻角聳立,回首而顧;第五匹牛,絡首而立,體態豐厚,凝神若有所思,雙眼流琢出倔強的個性。

《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後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歷、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清河書畫舫》、《珊瑚網》、《郁氏書畫題跋記》、《六研齋筆記》、《大觀錄》、《石渠寶笈續篇》等書均有著錄。《五牛圖》的身份家世當是清晰而明確的。乾隆在畫中的題詩是「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像間;舐齕詎唯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創作的畫家逐漸多起來,到中晚唐達到高潮,不少畫家專以畫牛、馬而著稱於世。

創作歷程

據說,一次韓滉與友人談論繪畫之事,友人問道:「近來論畫者談及驢、牛和馬,皆認為是常見之畜,最難狀貌圖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見?」韓混稍加思索後回答說:「此話有一定道理,因牛馬都是人們熟悉的家畜,平所常見,畫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誤筆,人們就能發現,所以一般畫家都不涉及此類題材。」說到這里,他停頓一下說,「不過,我以為自古迄今,農事為天下之本,而耕牛則為農家之寶。只要畫家能夠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畫出特色的。」友人聽了非常佩服他的獨到見解。

在一個天氣晴和的日子裡,韓滉帶領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春風和暖,綠樹成蔭,令人心曠神怡。韓混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在開闊的田野里,有幾位農夫正在田間用牛耕地翻土。韓混看得出神,連忙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韓滉對這幅畫的創作非常滿意,取名為《五牛圖》。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有專家考證,韓滉的《五牛圖》滲透著濃厚的個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勞、溫順的牛的品性,表達愛同忠君的真情實感。而史書中記載,韓滉就任宰相期間,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他以牛為畫題,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勵農耕之意。


藝術特色

《五牛圖》中所繪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細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別無其他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在技巧的運用上,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牛的輪廓,表現出牛的強健、沉穩和行動遲緩.尤其是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著意渲染,更凸顯出牛有力勁健的筋骨和質感真實的皮毛,畫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點,兩頭深褐色和二三頭黃色,代表著最典型的牛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點睛」是牽動全局的關鍵,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著意刻畫,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此圖作為手卷式組畫,以牛為表現對象。由於沒有背景襯托,在構圖型的安排上確實很費斟酌,要表現得非常具有特色,很不容易。畫家在構圖處理上通過左右對稱的形式,則較為完美地處理了這一問題。他將中間一青牛畫成正面形象,使青牛直接對向觀眾,視角獨特,形成畫面的中心,兩面各安排兩牛,呈對稱形狀向左右兩方延伸,五頭牛也可以相互緊密聯系起來,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由之構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統一整體。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通過它們的昂首、低頭、回眸左右顧盼的動態特徵,使畫面不顯得呆板,於彼此呼應聯絡中而見構圖的微妙變化,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構圖呆板的問題,創構出了極為完美的手卷式畜牛組畫的構圖樣式。

《五牛圖》打破了漢代只畫牛側面和平面的裝飾性格局,生動地表現了牛的各種動態。尤其是中間一頭牛,正對觀畫者,角度獨特,由於畫家准確畫出了牛的透視關系,立體感強,因此也是形神畢具。


作品評價

元代畫家趙孟頫:「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收藏展覽

韓滉《五牛圖》的流傳沿革,根據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內府,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汁等收藏過,入清,曾藏於浙江桐鄉汪氏求是齋,金農曾兩度觀賞《五牛圖》,最後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後《五牛圖》流入清宮。

清朝末年,畫作被轉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五牛圖》幾經輾轉,被香港企業家吳蘅孫買下。20世紀50年代初,吳氏企業瀕臨破產,吳薪孫自知無法再完好地保存這幅名畫,便忍痛決定出售《五牛圖》。

消息傳出後,周恩來總理收到一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臟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托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


作者簡介

韓滉(723~787年),字太沖,唐代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經歷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韓休的兒子,在唐德宗時期歷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擅畫人物和畜獸,寫牛、羊、驢等走獸神態生動,尤以畫牛「曲盡其妙」。他畫的牛,姿態真切生動,具有一種渾厚朴實的風格。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