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幅圖一些問題
1,二戰日本投降儀式,簽字協議!(在中國戰區向中華民國。)
「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定在上午9點舉行,地點在南京原中央軍校大禮堂。8點58分,岡村寧次等7名日本投降代表來到大禮堂。他們低著腦袋,哭喪著臉。7名日本代表在投降席後排成橫隊,由岡村寧次領頭脫帽肅立,向受降席鞠躬。
岡村寧次戴著眼鏡,垂著頭,一言不發。他平時是很驕橫的,就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初,他還不服氣,以擁百萬大軍自重。可是,那一刻,他低下了頭,放棄了幻想。巧合的是,他面對的受降方代表何應欽,當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時曾是他的學生。岡村寧次不僅為失敗而低頭,也是為顏面掃地而羞恥。
9點04分,何應欽命岡村呈驗簽降代表證件。接著,何應欽將日本投降書中日文本各一份交中國陸軍總參謀長蕭毅肅轉交岡村寧次。岡村用雙手捧接,低頭展閱。
9點07分,岡村取筆蘸墨,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從上衣口袋內取出印章,蓋於名下。他心慌把印章蓋歪了,可在這樣的場合下,他又不能更改,只得起身向受降席鞠躬表示歉意。」
2,字太模糊看不清,估計是自創的,大概說什麼雪國恥之類的吧
3,圖片右下角 「網路空間一加一得二」
『貳』 新人求解,怎麼把這張照片P成遺照
圖像+調整+去色
『叄』 形容新的開始的唯美句子摘抄
形容新的開始的唯美句子摘抄
形容新的開始的唯美句子摘抄,欣賞好詞好句能夠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先驅者們振聾發聵的聲音還回響在耳畔,好詞好句應該融入思想的骨髓,摘抄能夠啟發我們的認知,以下是形容新的開始的唯美句子摘抄,歡迎閱讀分享!
形容新的開始的唯美句子摘抄1
1、一個人做事的失敗也像這大自然中的一切的結束就喻示著新的開始一樣,在經歷了事情中的風雨後,雖然失敗了,但卻在風雨中得到了一種自身的磨練,在新的開始後,必定是一片成功的天空,就像一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一定要給本學期開一個好頭,面對這新的一學期,每個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前的成績說明不了什麼,重要的是把握好現在。
3、明天一切即將是一個新的開始,我的幸福就在前方。
4、新的開始,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我和兒子都充滿信心,充滿希望,我們還要一如既往的相互鼓勵,相互欣賞,步伐輕盈,充滿陽光,走向明天,走向理想!
5、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活可以每天不同。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就要把過去放下、把現在扛起,把每一天當成一個新的開始,牢記心中的理想,微笑面對生活,不斷充實自己,就會擁有精彩有意義的人生。
6、每天都是新的超越。一個人無論他的過去是不堪回首,還是風光無限,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成為歷史,生命亦非只有一處燦爛輝煌,包容過去,融通未來,創造人生新的春天,你的人生將更加明媚和迷人。
7、往事已矣,我沒有悲的理由,只有快樂的道理。因為我的腳向前走,路向前延續著。再怎樣的美好事物也只是記憶里的一朵浪花,再怎麼感秋傷春也已經於事無補。怕什麼呢?驚什麼呢?一笑而過。
8、一個漫長的暑假已過去,迎來的是一個美好的秋天。迎來了早晨的第一縷陽光,又能來到這個美麗的校園,見到了朝夕相處的同學們,又一階段的學習之旅啟程了。
9、每天,每天,每天的每天經過紅綠燈的時候我都自信微笑的張望,得意自己比車子先行。其實我是在努力在找一個起點,找一個新的開始。
10、結束即是新的開始,沒錯,在任何結束的背後,總會有開始的身影。在結束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去放棄新的開始,要去自己尋找那影藏在結束背後的新的開始。在心中永遠銘記:結束即是新的開始!
形容新的開始的唯美句子摘抄2
1、是激情,讓我們的心跳動出鼓點一樣振奮的節律;是激情,讓我們的血奔流出海潮一樣洶涌的聲勢;是激情,讓我們的勇氣像火山猛烈噴發;是激情,讓我們的力量像鐵錘重重釋放;是激情,讓我們輕盈地扇動翅膀,飛向高懸的理想;是激情,讓我們敏捷地邁開大步沖向遠方的目標;是激情,讓我們的拳頭高高舉起一些誓言;是激情,讓我們的.牙關緊緊咬住一些信念。一句話,是激情把我們的生命帶入最飽滿的白熾狀態。
2、人生如一本書,應該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應該多一些昂揚的旋律,少一些憂傷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畫,應該多一些亮麗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調。
3、重重疊疊的高山,看不見一個村莊,看不見一塊稻田,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知幾千萬年了,從來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臟,就是那最愛冒險的獵人,也只到它們的腳下,追逐那些從山上跑下來的山羊野豬和飛鳥,從不攀登它的峰頂。
4、淡淡的,是我的笑;冷冷的是我的眼;千絲萬縷的,是我的牽掛;無時無刻的,是我的思念。沒有人能讓我等候這么久,沒有人能讓我佇立在街頭,沒有人能讓我孤獨地忍受,沒有人能讓我淚水心裡流。
5、用不著把年輕的心靈裝點得沉重。表面上的滄桑,外在的嚴肅,並不能讓你上升為哲人;離開所有的朋友,你有的只能是孤單的背影。既然現在的我還不能變得深刻,那麼,我就讓自己變得輕松。哭喪著臉的人,怎能聽清花開的響聲;偽裝自己的人,又怎能聽懂蛙鳴一片里的激動。
6、心有明燈,便不會迷路,便可拒絕黑暗膽怯,擁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勝的信念,一份坦盪的胸懷……心有小窗,便有亮麗的陽光進來,小酌一些溫暖的故事,便有自由清風邀約一些花香或者白雲。心有琴弦,縱然客去茶涼,仍有小曲緩緩響起,仍有滿樹桂花知音而化為酒香。
7、母子之愛兄弟之情,雖然也有濃厚的利他色彩,但它的前提是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的,還不能稱得上無私奉獻。只有超越親情血緣,超越個人功利之上的利他和犧牲,才稱鍀上無私奉獻。這種無私奉獻,既不同於道德家的界說,也不同於慈善家的善行。它不是從「小我」意義上尋求和感悟精神的皈依和心靈的慰藉,而是從「大我」的意義上承諾和踐行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的責任和使命。
『肆』 膽子小到極致是什麼樣子呢
平時在熟悉的人面前侃侃而談,但是一遇到陌生人就說不出話來。說不出話,一方面原因,是不知道說什麼好;另一方面,是因為擔心話沒說好,讓別人笑話,那樣的話,反而很尷尬,不如不說話。歸根到底,還是害怕說錯話,也就是對失敗的恐懼。
『伍』 這兩個照片里的女生,哪個更好看
我比較喜歡第一張,自然清純
『陸』 感覺老了的心情說說圖片
一、不願意過生日,感覺自己又老了一歲。昨天的生日,今天自己小小的慶祝一下吧。謝謝大家發來的祝福。最後希望自己最近不要再背下去了,真的是霉運不斷。願心裡的小小願望都能實現。
二、大鷲通關,佳作吧,感覺和旺達比差遠了,還是說是自己老了呢……哈哈哈哈哈……
三、過去的一年經歷了太多有時候想想成長的代價真的太大了讓人承受不了迅速的成長感覺自己老了好多又是新的一年很害怕面對很多東西人和事希望對得起自己吧不想糊里糊塗堅守自己的信念努力過好每一天家人身體健康。
四、兩片綠葉,飽含著它同根生的情誼;一句賀詞,濃縮了我對你的祝福。願快樂擁抱你,在這屬於你的特別的日子,生日快樂!
五、當人有記憶的時候,似乎心已老了。一些東西,並非真正地流逝,而是沉寂在某個角落,默默塵封在心底,也許有一天,某首歌,某種心情,某個片段不經意間會讓它浮現,令人重拾,品味和無限感慨。人,不可能沒有記憶,也不可能永遠活在記憶中。其實,我們都想留住些什麼,可終究什麼也留不住。或許,只有淺淺的文字,零碎的物件,才能刻下一點,珍藏一點……
六、親愛的自己,今天是你的生日,生日快樂,全世界只有一個你,就算沒有人懂得欣賞,你也要好好愛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
七、今日,特別,特別祝福簡訊寫。蠟燭,許願,許願更多幸福些。蛋糕,香甜,香甜歲月多伴些。古今,麗詞,麗詞太多該咋寫。
八、看到這里,我發現吳邪真的蛻變了,不再是那個總被人算計的天真少年了,他老了,也終於變成自己不想成為的那種人,活得好累。
九、有時候,等待是因為不捨得已經付出的等待。
十、又要過年了,又老了一歲。時間都去哪兒了?上山下鄉知青變成快樂姥姥。這兩張照片今年正好是滑走四十年的時間!
十一、我心疼為男人傷心流淚的女孩。
十二、真是讓人傷心的日子,過完光棍節,完了是生日,然後就要過年了,又老了一歲,真是讓人傷心的。
十三、農家菜,自家菜,看了覺的心情都好一天!!是自己老了嗎?嚮往田園的生活!!
十四、我喜歡春的滿目綠色,喜歡夏的驕陽似火,喜歡秋的楓葉飄零,喜歡冬的白雪皚皚。但我更喜歡每年的今天為你送上我真摯的祝福:生日快樂,幸福永久!
十五、我承認,我是一個自私的人,自私到你的眼裡只有我。
十六、很喜歡這句話:別為了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順其自然,不要老難為自己。永遠記得知己說的一句話,每天我們就樂呵呵的咋開心咋過,何必強顏歡笑難了自己。好好過,好好努力,好好考,又是一年,好好活,不要到了明年發現自己跟去年一年只是老了一歲,就這樣。
十七、有了你,就擁有了全世界,我一定會拿命珍惜。
十八、人生就是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今天,我又要向過去的一年揮手告別了,我又老了一歲了,歲月不饒人呀!自己對自己說聲「生日快樂」,永遠十八!
十九、當人老了,都想回到年輕的時候,誰知真的實現的時候,卻變成了小蝌蚪。
二十、你擔心我傷害她,卻不知你傷害了我。
二十一、當人老了以後變的要三四個人一起服侍,吃個飯要請半個小時,家裡做的,外面買的都不吃,全家都要上班,還總是要別人回來,把家裡所有的最好的都給了,還跟別人說子女不孝順,不僅僅要求子女給錢,還要孫子女,重孫子女給錢,看見人就跟人喊苦喊怨,每天在家和哭喪一樣,在家裡不經別人同意翻東西拿東西,到商場去還偷東西,說真,不是我看不起農村老太太,而是一個農村老太太她就是這樣讓你無語煩悶,整天找別人服侍她,但願我老了不是這樣。
二十二、終於還是又老了一歲,頭一次沒有在家過生日,但是今天一天都驚喜和幸福感滿滿,今夜註定要跟某人一起無眠啦~哈哈哈哈哈哈。
二十三、我的含意是什麼?其是就是一生中的記憶,當人慢慢的老了,失去了記憶,也就失去了我。
二十四、當人老了,這一生最後悔什麼?下面是全球統計前五名的調研結果。人生短暫,不要虛度光陰,不要委屈自己。一生,別給自己後悔的機會。
二十五、當你看到這條簡訊時,哈哈!你已經老了一歲啦!如果你想永葆青春的話,請大聲念出下面的字:今天我生日,我好快樂!
『柒』 女孩為什麼不能拿哭喪棒
女孩不能拿哭喪棒,這都是以前遺留下來的習俗,沒有多大意思。
『捌』 披麻戴孝,頭戴白帽有紅絨球的人是什麼意思長孫嗎還是什麼
漢族葬禮風俗 主喪、儐相、孝子 主喪者稱「喪主」,是操辦喪葬事宜的主人。由於喪禮儀程繁瑣,清規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會造成禮儀不全和失禮,一是對死者不恭,二是對弔唁者不禮,所以在發生喪事時,必須請有威望、有經驗、閱歷深、會辦事的長者幫忙料理。古代對指引賓客、贊禮的人員稱「儐相」,由於喪主悲痛,孝子忙於跪接親友,故喪事安排、禮儀施行,均由儐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兒子、孫子、重孫,其中長子、長孫、長重孫為正孝子,他們的孝服與一般不同,特點是孝布較長,鞋上罩一層白布,在後跟半寸左右現出鞋的本色,腰間系草編的繩帶,手持哭喪棒。服重孝者則披麻戴索,俗稱「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喪棒」,亦稱「喪杖」、「哀杖」。哭喪棒用竹或木製成。其中父喪用竹杖,稱「苴杖」,母喪用桐木杖,稱「削杖」。原喪杖是用於孝子拄扶,因孝子過度哀傷,造成身虛體弱,行走困難,設杖以扶持。後來逐漸演變成俗,為喪禮中的一種規定。原喪杖長一米,主要用於扶拄,後演為三十公分,主要用於喪禮儀俗。
成服 即喪禮大殮後,死者親屬按同死者關系的親疏,穿著應持的喪服,叫「成服」。古代為亡者服喪的喪服分五等,稱「五服」。五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之內的親屬稱「五屬」,五服之外,就不再是親屬關系。「斬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級,服喪最重,最低的一級是「緦麻」,服喪最輕。由於等級不同,守孝期和喪服不同。「斬衰」守孝三年,「齊衰」守孝一年。隨著社會的變革,到了清末以後,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種(l) 「重孝」:子女為父母、妻為夫、承重孫(子亡,長孫按子成服)為祖父母,著素服、束麻繩、頭戴孝箍,女頂白長巾,服穿麻邊白鞋。停靈、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頂白布短手巾,孫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為舅父母,侄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頂白布手巾,停靈期服孝,其後則除。(3) 「全破孝」:內外親弔客,每人一條白布手巾,葬後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孫輩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縫一用紅絨紮成的圓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稱「封鞋」,鞋跟處不封死,留一寬縫,加縫紅布一條;鞋臉正中各縫一紅線球。孫女無帽,則頭扎一白布寬頻,於前額正中部位縫紅絨球一個,鞋同孫男,這三個絨球稱「纓兒」。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孫、外孫女服孝時也要帶纓,紅線球按男左女右,綴於孝帽和封鞋的偏側,裕稱「歪纓」。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紅線球出售,則紅線球就改為麻制紅線球。建國後又改孝服為佩帶黑紗,紅絨球則綴在黑紗上。
對請來的抬殤人員及其它幫忙人員,一律給孝帽。
報喪 人死後,由死者的兒孫、侄兒、侄孫們分頭給與死者有往來的親朋、故舊報信,稱「報喪」。報喪分「口傳」與「文告」,口傳即報喪者分別奔赴親友家,將死者的故因、亡故時間簡略向親友說明,然後告之分孝情況以及開吊、送葬日期。有的報喪特別講究,孝子報喪須赤腳敞頭、披麻。到親友家須叩頭報喪,路遇親朋故舊,也須叩頭。到一家,必須在這一家吃三個熟雞蛋,才能離開。有時親友不在家,報喪者必須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後才好離開。孝子在村中挨戶「報喪」時,要戶戶下跪,路遇長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稱「訃告」,也稱「訃聞」、「訃音」、「訃文」、「訃式」等,由古代「赴告」演變而來。古代諸候以崩薨禍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訃」。
隨著社會的發展,書面報喪又出現了新的形式―― 訃帖,內容與訃告同,但訃告可貼可送。而訃帖篇幅小,只宜投送個人。訃告、訃帖都須在死者出殯前送出,以便親友及時做好吊喪的准備。訃文用白紙書寫,白為凶事的代表色,顯得肅穆、悲痛。
下報單與奔喪 死者的子孫奔走親友家報喪時,因重孝在身,不能進親友家門,要等候於門外,當親友出來時,突然閃出,跪地磕一響頭,泣告喪情,稱「下報單」。
奔喪之俗歷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親友,聽到亡故噩耗,急忙趕回料理喪事或前往弔唁。
開孝、呈白 喪家報喪或發訃告於親友,葬前一、二天,親友便帶上花圈、香燭、紙錢、輓聯等來喪家弔唁。待親友、鄰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於頭上,表示吊喪開始。親友前來弔孝,要先到靈床前行禮,禮畢,喪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條,巾長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為之。致吊者接孝巾後,立即頂之於頭,或系之於腰,否則被視為失禮。
題主 題材頭 題材蓋 亦稱「寫木主」、「寫主牌」。古代喪禮規定,除幼喪和凶死者外,人死後,都要為其設神位,以饗祭祀。死者入殮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廟前,喪家要擇日請本族或當地有名之士,為木主題主,以便長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寫銜名、謚號,背面寫其經歷、生卒時間、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點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暫寫為「王」字,待日後舉行點主儀式時補上一點,也有在題主時一並完成的。加點時須請地方紳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紅筆在「王」上加點,變成「神主位」,點後將筆向後一甩數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筆在點上復點一次,俗稱「點主」。點後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後跪,磕頭,然後轉身將主牌放置棺頭。如果開吊設祭堂,則神主牌供奉靈堂內,等出殯時再將其供奉在主屋堂櫃上,或列人宗廟內。
靈柩出殯前,喪家請題主的祭官,在棺頭、棺蓋上題字。題材頭時,先讓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題材頭的絹和白布,雙手獻上嶄新的毛筆。然後,孝子執硯跪於前,祭官題材頭神位。材頭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與年輕人之分,字數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須拈「生」字.似男性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時故先考某公諱某靈柩」,宮式門眉扇形框中,均題「安樂宮」三字。丙邊楹聯大都書寫「孟坡頭上金童送,奈河橋邊玉女迎」、「金童持壺春常在,玉女舉案日月長」等。有的植材蓋上留有碗口大的圓圈,用以題字,稱「題材蓋」,題字仍請祭官書寫,題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題蓋,寓鎮壓之意;一是按性別書寫,男性老人多書寫:「佑啟我後人」、「是之謂不朽」等,女性老人則寫:「坤德後嗣昌」、「坤柔順利貞」等。也有少數寫七個字的,男性多題:「大德錫類昌後嗣」, 女性多題:「王母瑤池添寶座」等,寫法以吉徉為主。
大開門 發葬的前一天,稱作「大開門」。這天太凡親友均趕來??或儐相的安排下,還不時到村口迎接弔客。死者的孫子、重孫,趴在靈堂兩旁,向前來弔唁的親朋回拜謝吊。中午喪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飯、四菜一湯。有的人家弔客多,從中午就開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續到晚席。黃昏時上廟送湯.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結束後,吹鼓手哀樂陣陣,直至深夜,舉行辭靈儀式。
扎社火 又稱扎紙扎,此俗是由唐宋時期的隨葬器物演變而成的,此俗在喪葬中十分盛行,舊時富豪者不但扎「對山以庫」或「金山銀庫」, 「鹿鶴羊馬」及「車轎」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門房、茶房、轎廳、大堂、卧室、及千種傢俱、裝飾、用品,無不精美齊備,還有婢僕數輩,其形與生人住宅無異。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馬,死者女性,必扎轎,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這些紙扎藝術品到了上廟或出殯時,均付之一炬。迷信認為被焚燒的「社火」,到陰間就變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實際上,這是一種浪費人力、財力、糟蹋紙扎藝術的陋俗。
上廟 人死後,喪家要謁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謁土地廟,死之三日,謁城隆廟,多燒楮鏹,稱作上廟。
舊時,每個村莊都有一所「土地廟」,廟中有土地爺、土地奶奶,以及蠶神、穀神、痘神、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迷信認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從『生死簿」上劃去名字,然後由閻王派役鬼拘捕,首先寄押土地廟,為了不使鬼魂挨餓,死者子孫必須一日三餐往土地廟送「漿水飯」,也即「送湯」。同時為了死者順利通過各道「關卡」,少受罪,還要給廟神敬獻香燭,磕頭拜祭,用各種食品、酒類、瓜果等祭品代奉各方大神,賄賂它們予以照顧。
做佛事 為了超度亡靈,祈求免除冤孽災禍,人死後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懺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喪家念「焰口經」。焰口,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其腹大如山,喉細似針,一切飲食到了口邊,即化為火,炭,也有的說是渴望飲食、口比火焰,故稱「焰口」。請和尚放焰口,少則四、五僧,多則幾十僧,要設誦經的經堂和和尚起居的經廂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於客席,有素齋,在誦經中要不時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潤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點,晚上要吃夜飯。
做佛事視喪家經濟情況,富豪者,送殯念經、逢七念經、百日念經、除孝念經。一般人家只在出殯前一天。此俗純屬迷信活動,建國後已經逐漸被淘汰。
辭靈 即向死者靈魂告別,此儀在出殯前一天夜晚舉行,一般在夜間十二點以前,舊時稱幾更幾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殯,死者「上路」,為最後分手,此儀十分隆童,鼓樂喧天,哭聲一片,在儐相或支事的安排下,舉行辭靈儀式,根據支事(也稱禮贊)喊的禮儀程式,逐一進行。古代在行禮上十分講究,什麼情祝什麼禮,都有嚴格規定,古代九拜之禮是:
一曰稽首: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地,左手按在右手上,頭緩緩低至於手前面的地上,並停留較長時間。這是子對父的拜禮。
二日頓首:也稱叩頭,行禮方法與稽首同,為平輩間拜禮。
三曰空首:又稱拜,或拜手。行禮時,屈膝跪地稽手於胸前,與心相平,然後手至地,接著俯頭至手。所謂「空」,即頭不著地,此禮為男子常拜之禮。
四日振動:行禮時屈膝跪地,兩手相擊,後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喪俗拜禮,行禮時,先行空手禮,緩行頓首禮。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喪俗拜禮,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服五年喪服者所行之拜禮。.
另外還有奇拜、哀拜、肅拜三種,這是人際交往時的正常拜禮,不為喪俗所用。辭靈儀結束,眾親友散去,此時,死者的長女要向靈堂兩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關事宜,俗稱「教童子」,其內容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針在紙人的耳朵上戳一個洞,以防站棚人是聾子,到了陰間聽不到使喚。因次日清晨出殯,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稱伴夜,伴亡,喪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別」前的奠念。亦有前來弔唁的親友一起伴柩過夜的。
引魂 亦稱「討五俗」,古代喪俗。把裝有糧食的瓶子與口袋放進棺材隨葬,謂之「引魂」。此俗始於商封時期,後民間沿襲成為用裝有糧食的瓶子和口袋隨葬,使死者不受飢餓。
選吉穴、打金井 相墓,選吉穴是喪葬禮儀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間認為祖上墓穴選擇的好壞,對下代影響極大,如果祖墓葬在風水寶地上,則下代高官厚祿,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風水不好,則家境敗落,人丁也不興旺,故在殯葬時一定要請風水先生或陰陽先生選擇「吉壤」,陰陽先生根據晉代郭璞所傳的《 葬書》 相墓術,用羅盤為卜具,觀其「陰宅」周圍的地形,風向,水流等形勢,以避禍得福為標准,選擇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陰陽先生選擇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時,第一鍬土須收藏一邊,然後一直至挖好為止,井的大小、深淺,視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後,棺蓋離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時,如果發現「四對頭」,則需重新在墓地上擇「吉穴」。「四對頭」是:「生對頭」、「死對頭」、「硬對頭」、「軟對頭」。如果打井時,發現有蛇、蟻、鼠、黃鼠狼等的巢穴,稱生對頭;如果發現有古墓和朽骨等,稱死對頭;如果發現塊石、大塊砂礓等,稱硬對頭;如果井下生水,稱軟對頭。如遇上述四對頭一者,則需另外擇地打井,民間俗稱「四不葬」。
抬殤出殯 又稱「抬重」、「舉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員稱「殤夫」。出殯前,喪家就要請好殤夫,出殯前夜,喪家要專設酒席款待殤夫,死者家屬向殤夫安席,以示請之幫忙。殤夫以抬杠抬送靈柩,抬殤人員的多少,視棺材的大小,墓地的遠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規定,棺材在起重後必須一口氣送至墓穴,中途不準落地,抬時須十分謹慎,切忌發生事故,否則系對死者不敬,對喪家不吉利。因此,殤夫必須在抬殤中輪換,為了使出殯不發生事故,喪家一直跟隨員柩左右,不時問殤夫作揖,以求他們平安抬到墓地。
出殯通常在清晨舉行,凡准備隨棺下地的人員,早晨必須進食,不得空腹,而且不準吃豆腐。負責舉重的殤夫,先准備好「龍杠」、「茼索」,並捆綁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將靈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門口,然後由長孝子頭頂「亡人牌位」,兩旁由表兄弟扶架,從靈堂內將「牌位」請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頭。叩畢,孝子分跪在供桌兩旁,向吊喪的親友行禮,禮畢,仍由長孝子將「亡人牌位」用頭頂著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櫃上),永遠供奉,或以後供入祖祠。這一儀俗稱「回靈」。回靈結束,接著「請棺」,即將棺柩從正屋內「請」到外面來。請棺時,孝子在棺頭扶棺,閨女、兒媳等在棺尾痛哭,舉重人員分兩邊,用手托棺底,將棺柩抬到外面,放在兩條長板凳上,並將喪盆、倒頭飯、引魂燈(亦稱倒頭燈)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門外。棺柩抬至大門口,殤夫在棺上綁好「龍杠」,孝子跪在棺前,眾親發再次向棺柩磕頭,孝子回謝,禮畢,即「起程」。殤夫將棺柩拾起,長孝子雙膝跪倒,頭頂喪盆,靈柩啟動,長孝子將喪盆摔碎,俗稱「摔老盆」。同時,殤夫將置棺的兩長板凳向前推倒。這時鼓樂齊鳴,哭聲一片。前面紙幡、紙人、紙馬引路,吹鼓手緊跟,後面孫子扛著「柳魂枝」,再後是撒紙錢的,接著,孝子在棺頭領棺,後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著墊棺用)和送葬的親屬、弔客及抬筐的人,最後是送葬的婦女,他們一路啼哭,送葬隊伍浩浩盪盪。
擺路祭 庄鄰戚友,為死者在必經的路上設祭,稱「路祭」。在喪家發喪之前,舉行路祭者必須事先送去祭貼,以便到時停柩。設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設置一方桌,桌上擺香燭祭品,送葬隊伍遇到祭桌後,立即停柩,祭喪者在棺頭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禮。,路祭有二種,一是一家設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並行跪拜禮;一是幾家共同設祭,凡參與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時,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頭行四叩首禮,然後示意將桌上的祭品灑在棺前,完畢再跪拜,接著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頭右旁,向路祭者磕頭回謝,祭畢,繼續起棺行進。
下葬
墓穴挖好後,即舉行「落葬」儀式。落葬時,鼓樂齊鳴,先將陪葬物品放於坑底,並在坑底撒銅錢等硬幣,孝子們從坑底將銅錢等檢起一、二枚帶回,然後將杠索解下,用繩索兜住棺底,將棺緩緩放落坑內。
棺落葬後,鼓樂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時,孝子也解下孝巾,脫下鞋子,將挖墓穴的第一鍬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時,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時走的路),二不準回頭張望,三是到家後,不能先進屋,要攔門吃塊糕點,然後將土倒在門後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後,將送葬的紙扎,包括幡、轎、馬等焚化,焚化時須將放在轎內的四個「轎夫」取出,放於轎之四角,一起焚燒。另外將一對站棚人的腳下支架折斷,:「某某上轎」、「某某騎馬」。
等孝子離開墓地後,舉重人員即用一根紅線從棺頭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線的中間系一方孔銅幣,用以測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並將「引魂燈」(倒頭燈)放在棺頭,丟上一盒火柴,然後堆土封棺,直至墳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並將「柳魂枝」插在墳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間,同時把「倒頭飯」扣在墳頂上。殯葬完後,眾人紛紛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頭三岔路口時,必須從燒松枝或鋪蓋的火堆上跨過。
葬畢,陰陽先生和吹鼓手則各奔東西,送喪人一一磕頭,脫孝而歸。但兒子、兒媳必須同時在前行走,看誰先到家裡,迷信認為,誰先跨進家門坎,便為吉利。回家後,孝子們分吃「倒頭飯」,其他人必須經燒鋪蓋的火堆上跨過,並吃專人等候分發的糕點、糖果、然後才能進門。
繞縞子 棺柩送走以後,喪家立刻將死者的鋪蓋、平時用過的東西及掛在門旁的縞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殤夫回來路過此處,即點火焚燒。此間,要用鍬、銑等工具將鋪蓋挑起來燒,除蘆席留下一個角外,其餘東西都必須燒透燒盡。迷信認為,燒過東西,死者在陰間里就可享用,如果燒不透,則會變成殘缺,死者也就無法享用了。送葬回來的人必須從火堆上跨過,並將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龍杠」,俗說可以避邪免災。殤夫回來後,喪家設酒筵款待,飯畢,死者兒女們都分得死者一件遺物,其他親友飯後散去。
酒席 一般人家做喪事正常開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稱「小開門」,只有至親近族吃便飯,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開門」,主要酒席在這一天。往往弔客過多,從中午開席直至晚上才能結束,這叫「流水席」。送葬回來後,吃的是「回靈席」,如果是老喪,民間稱「白喜事」,也稱「喜喪」,在酒席上,有「偷餐具」習俗。即散席後,參加筵席的親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湯匙、小碗等。相傳喜喪碗、匙「偷」之吉利,帶回去留給子孫用,一可避邪免災,二可以添壽。為了滿足吊喪者「偷」碗和匙的習俗,喪家特意准備一小批小棍具,並假裝不知道。任其「偷」拿。
謝喪 即孝子感謝吊喪者,有的除吊喪時謝吊外,還在葬後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攜地氈,領到附近的親友住處,作「踵謝」。叩拜過,領者高喊「謝金子啦!」鋪下地氈,孝子磕頭拜謝。如果路途遙遠,則用謝柬謝喪。
圓墳 又稱「暖墳」、「暖墓」。喪家於死者葬後第三天,至新墳上添土、奠紙、舉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墳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家人要哭繞新墳三匝而後歸。
『玖』 找一張麻倉葉的圖片
http://img.games.tom.com/gamepic/upload_dir/2358/1136430999_20453.jpghttp://media.imhb.cn/homepic/2007/4/30/20070430183302_97487.jpg
『拾』 哪個更好看呢
我覺得第一個好看,原因如下:第一張看起來沒有那麼濃厚的妝,表情酷酷的,頭發長短和發色剛好適合您。眼睛是炯炯有神,很容易吸引男孩子的注意,相信會有不少人喜歡,穿著也很大方,自然得體,主要是長的好看,穿什麼的不重要。第二張稍微有點顯老可能是,就是對比第一個可能有點顯老,第一張屬於氣質型,第二張就沒有那麼多氣質,看著是溫柔大方,實際上應該是有一個淳樸善良的心吧,更陽光一些,心態對於一個人是最重要的,現在有些人20歲的軀殼就有60多歲的心態,那是屬於消極的,不可取,對自己好一點,讓自己永遠活在18歲的快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