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可愛圖片 » 可愛當代工人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可愛當代工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26 23:10:31

① 人們常把教師、解放軍、護士、環衛工人、記者比喻成什麼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比喻教師: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比喻解放軍:鋼鐵長城--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比喻記者:蜜蜂--辛勤的勞作傳播了花粉(信息)。

護士:天使--將病人從死神手中奪回。

環衛工人:城市美容師--用自己的雙手,扮靚了我們的城市。

② 為什麼「工人」和「農民」成了不體面的代名詞你如何看這一現象

關於「農民工」三個字受歧視的問題,這事已由來己久了。首先我們要看農民工所處地位和環境,因為大部分農民工缺少文化和技能,只能從事一些體力活,且農民工不怕苦不怕累,干著最臟最累又最危險的活,吃著最簡單的飯菜,住著最差的房子,沒有醫保社保更沒有養老金,身份地位卑微,又長期處於社會的最低層,農民工受到許多人的歧視也就自然而然。

③ 誰是當代最可愛的人

紅軍!
此處的「可愛」要理解為「值得敬愛」,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說紅軍是最可愛的人」。中國人都知道。

④ 當代工人的雜志目錄

50)擔當時代重任 播種滿田春色——記營口市勞動模範、大石橋市特等勞動模範、十大傑出青年、優秀政協委員、大石橋市第三高級中學校長於乃富 徐偉東
(52)庄河最美女教師 李福軍
(54)讓生命之花更加絢麗多彩——記遼寧省五一巾幗先進個人、盤錦市優秀科技工作者、人民滿意的健康衛士、盤錦市婦女兒童醫院業務院長劉玉梅 徐偉東
(56)為患者架起生命的長橋——記遼寧省勞動模範、鞍山市雙山區院副院長肖瑞 李洪彥 曹娟
(60)華夏警花第一騎——記全國職工職業道德百佳班組之一、大連市公安局巡警支隊女子騎警大隊 李福軍
(63)齊選廠破碎作業區生產甲班榮獲鞍鋼「五好班組」標桿稱號 李洪彥 常連貴
(64)巾幗清掃班 安岩 李福軍
(65)大連集裝箱碼頭省學習型組織標兵單位殊榮 李紅梅 李福軍
(66)礦山「三八」紅旗班 郭穎 李福軍
(68)勞動關系成事實 法律法規必支持 胡中惠 潘勝奎(圖)
(69)集體全同很重要 口頭約定不生效 胡中惠 潘勝奎(圖)
(70)五好班組:鞍鋼大孤山礦鑽機甲班 李洪彥
(72)職工文化與人文精神 吳楠
(74)李鐵子 無
(76)張鵬藝術簡歷 無

⑤ 當代工人的雜志簡介

作為十多年的老欄目,我們見證了當代工人的變遷,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與變化,又根據觀眾反映回歸到了最初的形態,與此同時。欄目重新確定了節目方向,節目將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當代工人的精神風貌,我們依然把演播室設在生產第一線,將鏡頭對准普通勞動者,一起探討職工和企業共同關心的話題
全刊採用正16開全彩銅板印刷。狀寫勞模風采、泓揚名企形象、推介科技名品、宣傳知名品牌、交流工會信息、提煉成功經驗、促進職工文化建設,以「真相,權利,擔當,創造」為辦刊宗旨,為職工傳遞最現代、最先進的信息,堅持為職工服務的方向,突出工人期刊特色,成為深受廣大職工讀者喜愛的期刊。

⑥ 祖國付出貢獻的當代英雄的資料

176.鄧平壽(1956-2007)

男,漢族,重慶市梁平縣人,中共黨員。生前系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

30多年中,鄧平壽紮根偏遠艱苦農村,始終牢記黨的宗旨,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紮根基層、真抓實干,創造性地開發農村特色產業,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使當地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田坎書記」、「農民書記」。他帶領幹部職工多方籌資,組織群眾硬化了48條108公里村級公路,還在各村建起標准衛生室。他聘請專家傳授技術,發展壯大柚子、蠶桑等支柱產業,全鎮蜜柚和蠶桑年收入達到500萬元。他任虎城鎮主要領導1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增長8倍、工業總產值增長6倍多、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倍多;農民純收入增長5倍,達到3000元,高於全縣平均水平,成為重慶最早實現「自來水、電、電視、程式控制電話、硬化公路」五通的鄉鎮。他生活儉朴,兩袖清風,出差時總是住最低標準的房間,一件毛衣穿了20多年。2002年查出肺部良性腫瘤,手術後6天就回到鎮上,在寢室里邊輸液邊工作。2007年1月下村檢查工作時,他因積勞成疾,突發重症胰腺炎倒在了工作第一線,於2月不幸去世。2007年,他被重慶市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

177.鄧亞萍

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中共黨員。1973年出生,現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中國乒乓球女隊原隊員,國際級運動健將。

1989年,鄧亞萍進入國家乒乓球隊。在國家隊期間,她以頑強的毅力,刻苦訓練,總是超額完成規定訓練任務,平均每天增加訓練量4小時。在練習全台單面攻時,她在腿上綁沙袋,面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時;在進行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連珠炮發」,她每次都是全神貫注,一接就是1000多個;每次訓練下來,汗水都濕透她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浸濕一片地板。長時間的訓練和比賽,從頸部到腳踝,她身體很多部位都有傷病。腰肌勞損、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骨刺,這些傷痛,她在訓練和比賽中都忍著,痛得厲害就打一針封閉,有時腳底磨出了血泡,流出膿血,她仍堅持練、接著打。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她在乒乓賽場上取得了卓越不凡的成績。1989年至1997年間,她共獲得18個世界冠軍、4項奧運會冠軍,其中獲第25、26屆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單打和雙打「雙料」冠軍。從國家隊退役後,她熱心體育公益事業,積極參與北京申奧活動,並出任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委員。她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

178.鄧建軍

男,漢族,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共黨員。1969年出生,現為江蘇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鄧建軍是當代產業技術工人的突出代表。他中專畢業後繼續刻苦學習,研讀了200多冊專業書籍,在獲得大專學歷後繼續攻讀本科專業,知識積累使他成為工廠技術骨幹。當公司進口的外國設備發生故障時,他帶領工友們認真研究設備原理,破解了一道道外國設備維護運行中的技術難題,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生產成本,目前,公司有效應用了世界牛仔布18項最新技術中的15項。他敢於對進口設備進行改造,經改造後的外國設備,操作程序簡單,與同類進口設備相比,更具可操作性,部分功能超過了同類進口設備,更符合中國的生產實際。他敢於創新,用數控機床和電路板創造了牛仔布生產預縮工藝的行業最高標准,牛仔布的預縮率精度控制在2.5%以內,優於3%的國際標准。他研製的「顏料組份分析計算機控制系統」填補了世界空白。他先後對染漿聯合機進行了4次技術改造,解決了連續生產不停車這一技術難題。20多年來,他參與公司的技術創新項目近500個,其中,獨立完成150個,給企業創造了3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2005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179.鄧稼先(1924-1986)

男,漢族,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生前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著名核物理學家。

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青少年時代,他就樹立科技強國的理想。1948年到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到祖國。為了發展國防科研事業,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幾十年。他組織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他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他組織領導了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的研究,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與試驗工作。在組織領導與規劃中國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忘我地投入科學研究,而且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表現出高度的犧牲奉獻精神。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80.叢 飛(1969-2006)

原名張崇,男,漢族,遼寧省盤錦市人,中共黨員。1994年參加工作,生前系深圳市義工聯藝術團團長。

叢飛是一名用愛心感動中國的「業余歌手」。從他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一直懷著誠摯的愛心,致力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先後20多次赴貴州、湖南、四川、雲南及山東等地的貧困山區,認養資助一批批輟學兒童。十多年中,他先後資助了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的100多名貧困失學兒童和殘疾人,累計捐款金額超過300萬元,但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加入深圳義工聯10年中,他義工服務時間超過6000多小時,為社會公益演出400多場,占演出總量的一大半。2006年4月20日,曾無私救助183個貧困兒童的叢飛,因患晚期胃癌而病逝,年僅37歲。就在生命最後一刻,他還不忘奉獻社會,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來,為6位眼疾患者帶來了光明。叢飛用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動人樂章。他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被授予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等榮譽稱號和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金獎、首屆中華慈善獎。

181.馮理達(1925-2008)

女,漢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共黨員。1947年參加工作,生前系海軍總醫院副院長。

馮理達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宗旨意識牢固。從1949年寫下第一份入黨申請書起,數十年如一日堅信黨的領導不動搖。她熱愛祖國,作為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的女兒,廣泛聯系海內外愛國人士,努力推動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她熱愛軍隊,竭誠為官兵服務,經常深入軍營巡診、調研和授課,組織力量研究抗疲勞、抗嚴寒、抗飢餓等方面的課題,為增強官兵體質、提高部隊戰鬥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她熱愛崗位,長期致力於中國免疫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消毒研究室和我軍第一個免疫學研究中心,29次帶隊赴傳染病疫區和地震災區指導防疫治療工作。她熱愛人民,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的20年裡,圍繞構建和諧社會、關注弱勢群體、普及健康教育等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她先後無償為災區群眾、癌症患者和孤殘兒童捐助錢物達300多萬元。她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早期歸國定居專家」稱號,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和白求恩獎章。

182.包起帆

男,漢族,浙江省鎮海市人,中共黨員。1951年出生,現任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包起帆是一名從碼頭工人成長起來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在港口生產一線從事物流工程的研發工作。上世紀80年代,他結合港口生產實際,開展新型抓鬥及工藝系統的研發,創造性地解決了一批關鍵技術難題,被譽為「抓鬥大王」。進入新世紀,他又領軍發明了在國際上被譽為「人類運輸方式革命」的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他提出並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公共碼頭與大型鋼鐵企業間無縫隙物流配送新模式。2006年5月,在第95屆巴黎國際發明博覽會上,他獲得4項金獎,成為105年來一次獲得該展會獎項最多的人。20多年來,他與同事共同完成了120多項技術創新項目,其中3項獲國家發明獎,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項獲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2009年5月,國際標准化組織正式任命他負責領導工作組編寫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標准,標志著中國航運界在領銜制定國際標准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他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

183.史光柱

男,漢族,雲南省馬龍縣人,中共黨員。1963年出生,1982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77283部隊原副政委。

史光柱在執行重大軍事行動中,身上8處受傷、雙目失明,仍帶領官兵出色完成任務。20多年來,他身殘志堅,在生命的「制高點」上,依靠頑強的毅力,不斷超越自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198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史光柱唱著自己作詞的歌曲《小草》走進千家萬戶,並多次在全國作事跡報告,是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心目中的傑出青年。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進入深圳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以優異成績完成本科學業,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學士學位的盲人。他堅持文學創作,在國內外發表詩歌、散文500餘篇,作品獲全國性文學獎17次。詩集《我戀》獲廣東省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背對你投下黑色的河流》獲深圳大鵬文學獎,《眼睛》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奮發文學進步圖書獎、雲南省第二屆文藝文學類一等獎。他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多年來,他還拖著殘疾的身軀,堅持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先後幫助千餘名殘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獲得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榮立一、二、三等功5次。

184.史來賀(1930-2003)

男,漢族,河南省新鄉市七里營鎮劉庄村人,中共黨員。生前系劉庄村黨支部書記。

史來賀在長達51年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崗位上,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使昔日窮得叮當響的劉庄成為聞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上任伊始,他就帶領劉庄人戰天斗地,用了20年時間,把劉庄750多塊凹凸不平的薄地荒地改造成了現代化農業園區。他潛心研究棉花種植技術,使皮棉平均畝產達到當時全國平均產量的3倍。他帶領群眾先後興辦了畜牧場、機械廠、食品廠、造紙廠、澱粉廠、制葯廠等企業,用他的無私奉獻、廉潔奉公,帶出了好黨風、好村風、好民風,使劉庄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台階。他常說,幹部幹部就要先干一步。搞農業,他與群眾一道起早貪黑,心往一處想,汗往一處流;辦企業,他與技術人員一道進行市場調查,組織論證,搞試驗,攻難關,嘔心瀝血。劉庄的每一塊田地,每一個企業,劉庄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他是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代表,第五至八屆全國人大常委,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85.葉 欣(1956-2003)

女,漢族,廣東省徐聞縣人,中共黨員。1972年參加工作,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急診科護士長。

葉欣愛崗敬業、忠於職守,在急診科工作20年,總是一馬當先,沖鋒在前。她2003年春節前後,「非典」開始在廣州一些地區流行。葉欣所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擔負了接診「非典」患者的任務。面對具有強烈傳染性的「非典」患者,面對死神的挑戰,作為急診科護士長,她周密籌劃、冷靜部署,始終堅持親臨現場,戰斗在第一線,使整個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每當有疑似或者確診病人送來,葉欣總是沖在最前面,最艱難的工作爭著干,最危險的活搶著做。為了減少其他人的感染機會,她幾乎包攬檢查、搶救、治療和護理工作,她一次次臨危不懼冒著生命危險搶救患者,一次次把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2003年3月4日中午,葉欣開始出現發熱症狀,被確診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後因搶救無效於3月24日凌晨逝世,年僅47歲。葉欣是無數抗擊「非典」戰斗英雄的傑出代表,是我國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醫療衛生戰線涌現的一面旗幟。她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追認為革命烈士,榮獲白求恩獎章、國際南丁格爾獎章。

⑦ 原來是農民伯伯,解放軍叔叔,工人老大哥,現在怎樣稱呼

我替老徐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在老徐和類似老徐的人眼裡,原來的農民伯伯,解放軍叔叔,工人老大哥分別是:種地的、當兵的、打工的。

呵呵,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啊。

原來的農民伯伯,早些年就已經改了,被降了輩分,成了農民兄弟。從這點來看,農民確實不是一個被尊重的職業,要不然怎麼就從伯伯變成兄弟了呢!

解放軍和警察叔叔的稱謂倒是沒有變動,依然延續著原來的稱呼。這點跟工人兄弟差不多,沒什麼變化。只不過跟農民拉平了,畢竟大家都是 社會 主義主人翁,這輩分自然不能差太多。

我倒是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小學課本除去那些放水加水的無聊數學題,語文課本里還真是有幾個沒動過的地方。

首先是小明和小紅,在我小時候的七八十年代這兩位出場率就很高。不過這幾年沒見過小學課本了,不知道他們倆是不是依然在陪伴著我們現在的祖國花朵。

另外,有一個人真是快成了神一樣的存在。像我這樣快五十的人,上小學的時候課本上就是雷鋒叔叔。我兒子現在也二十多了,他上小學,還是雷鋒叔叔。估計現在的孩子們,很可能還是這個輩分。有意的是,雷鋒叔叔已經陪了祖孫三代,輩分依然沒變。像這種三代人都叫叔叔的,估計全世界也不容易找啊。

原來農民伯伯是因為要知天時,懂農耕,沒有一定的年紀是搞不定的。現在的農民對農業的了解不全面了,於是就細分了叫菜農,果農。解放軍叔叔是因為解放軍是保衛國保衛人民的,應當把他們當成長輩來尊敬,因為年紀普遍年輕,故而稱之為叔叔。而如今不知咋的降了一級稱為兵哥哥。工人老大哥是因為工人階級在為新中國的建設首當其沖,故尊為大哥。而今也降了一級,由哥變仔。



嘿嘿,所有稱謂都是隨著時代變遷而變遷的。

比如說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凡是見著成年女性,一概統稱為阿姨,見著年輕女孩叫聲姑娘,那就一定不會錯。後來到改革開放之初,對年輕女性的最好稱呼則為「小姐」,有點復古的感覺。但到了八十年代末期,「阿姨」也好、「小姐」也好,全都變了味。到現在,如果你隨便亂喊別人「阿姨」、「小姐」,輕則遭白眼,重則挨抽嘴巴,甚至連「公主」一詞也不敢亂說了。見到女性,只好乖乖地叫聲「美女」。現如今對漂亮女孩倒是有了一個專用稱呼,叫「小姐姐」。但是,現在「小姐姐」一詞似乎也叫得有些濫了。不過,總體而言,你把別人叫得越年輕越好,這一點大體是不會錯的。

所以,對男性的稱呼,好象也在開始往年輕化方向發展了,說穿了其實就是降輩唄。

以前該叫「叔叔」、「老哥」的,現在全都以「帥哥」取而代之。

因此,「農民伯伯」就降輩成為了「農民兄弟」,「解放軍叔叔」則降輩成為了「兵哥哥」。最慘的,但也是最年輕而有活力的則是「工人老大哥」,就降輩成為「打工仔」啦。

關鍵是現在,如果說誰是「爺爺」或者是「大爺」,反而有一種貶低的成份在裡面。所以說,反正,現在你不管見著誰,把他或她的輩份往低了說,年齡往小了喊,大抵應該是不會錯的!

現在好象是農民工,大頭兵,下崗者或打工仔吧?地位江河日下,稱謂當然有所變化。我一時也無語,下過鄉插過隊,打過工買過斷,如今是混個退休在吊命。不能 旅遊 不敢生病,溫飽有餘心滿意足矣。

稱呼這東西,既有時代性,又有個人禮節程度。非要怎樣稱呼,既反映時代特性,又牽扯個人素質。不同人有不同稱呼。

農民伯伯,解放軍叔叔,倆類人群的背景和當事人稱呼,先要弄白。別瞎扯糊。

這二句話是小學里的學子,有老師告訴他們的:吃白米飯,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打敗日本鬼子和蔣匪邦是靠解放軍叔叔英雄奮斗而勝利的。當事人是兒童叫慣了的農民伯伯,解放軍叔叔,並非代表所有人的稱呼。當然後來人們也就跟著孩子叫了。

關於工人老大哥的稱呼,不能和上面農,軍同日而語,兒童對工人的稱呼是:工人叔叔,知道燒飯的鍋子,飯碗,身上的衣服是工人叔叔製造的。但是工人老大哥的來歷是要追肅到民主革命的起源是工人階級,起到了先鋒隊的作用,有支哥叫《團結就是力量》,工人階級團結性強,同資本家的斗爭往往就是罷工和示威遊行,逼資本家讓步。農民就做不到,散漫,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所以革命先驅者是工人,農民對革命慢著一步,在共產黨的教育開道下才覺悟,只有打倒地主才能得到土地。從那時起,農民才覺得自愧,革命不如工人,所以,農民喊出了工人老大哥,農民自己甘當小弟弟。要弄清稱呼,說來話長,並非簡單的叫法,是有 歷史 依據的。

幾個稱呼看似平常實際並不簡單,它反映出的是人民的政治地位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新中國建立後,以工農聯盟為國體,勞動人民當家做了主人,人人平等,不分高低,如同一家。 伯伯年長,是種地的好把式,就叫農民伯伯。叔叔年輕力壯,拿起武器保家衛國,因此就叫解放軍叔叔。大哥有文化有技術,就去做工,成為了工人老大哥。同是貧下中農的,稱作階級兄弟。只要不是敵人,在人民內部都互稱革命同志。在部隊里一塊當兵的,稱戰友。在一個工廠當工人的,稱工友。在一個單位工作的,稱同事。在一個學校上學的,稱同學。等等。

舊 社會 就不一樣了,皇帝稱萬歲爺,下有王侯,官分九級,工商仕庶各有稱呼不同,等級森嚴,尊卑不一,沒有平等之言,更無家庭之親。……

不同的稱呼,反映出 社會 的不同形態, 社會 制度的優劣。

農民從建國到,80年代都是農民伯伯,80年代後農民的地位下降到了農民兄弟。以後不知道叫什麼?

(果農為蘋果套袋)

(雷州80後美女靠種芒果帶富一條村)

古時候稱工人為工匠、番匠、手工業者,到了近代,工人成了無產階級,五四運動以後,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 歷史 舞台,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力量。新中國成立以後,工人被稱為工人老大哥。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現在工種繁多,更是出現了農民工,所以現在我們仍然可以稱工人為工人老大哥或者工人。

(藍領工人)

(電力工人)

(石油工人)

(建築工人)

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革命的隊伍,紅軍就是革命軍人,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有了「人民子弟兵」的親切稱謂,並且沿用至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志願軍戰士被稱為「最可愛的人」,我記得大約是六七十年代,就開始稱解放軍為解放軍叔叔。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是共和國的衛士,人民的子弟兵,是當代最可愛的人!

⑧ 「自費打工」火了!當代打工人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現在大家大多數人都是靠著給別人的公司打工掙錢,因為要看上級的臉色而且自己還不能表現出來不滿,這種委屈地為了生存的生活方式鑄就了“打工人”這一詞彙的熱潮。

真的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算下來二百五。本是想著自己忙碌一個月下來可以賺不少錢,但沒想到自己竟然傻樂傻樂地落了個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