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可愛圖片 » 原子核的可愛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原子核的可愛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04 11:06:14

① 求1-36號原子結構示意圖!在線等...

H +1)1
He +2)2
Li +3)2)1


Be +4)2)2
B +5)2)3
C +6)2)4


N +7)2)5
0 +8)2)6
F +9)2)7


Ne +10)2)8
Na +11)2)8)1
Mg +12)2)8)2


Al +13)2)8)3
Si +14)2)8)4
P +15)2)8)5


S +16)2)8)6
Cl +17)2)8)7
Ar +18)2)8)8


K +19)2)8)8)1
Ca +20)2)8)8)2
Sc +21)2)8)9)2


Ti +21)2)8)10)2
V +22)2)8)11)2
Cr +24)2)8)13)1


Mn +25)2)8)13)2
Fe +26)2)8)14)2
Co +27)2)8)15)2


Ni +28)2)8)16)2
Cu +29)2)8)18)1
Zn +30)2)8)18)2


Ga +31)2)8)18)3
Ge +32)2)8)18)4
As +33)2)8)18)5


Se +34)2)8)18)6
Br +35)2)8)18)7
Kr +36)2)8)18)8


(1)原子核的可愛圖片擴展閱讀:


原子結構示意圖是表示原子核電荷數和電子層排布的圖示形式。小圈和圈內的數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內質子數,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的電子數。


原理簡介:


如圖是一些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1.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列的,從里到外1,2,3,4,5,6,7。


2.第一層最多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8個電子,當電子層超過三層時,倒數第二層不超過18個電子;當電子層超過四層時,倒數第三層最多不超過32個電子,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


3.最外層8個電子的結構叫做穩定結構(特殊的是稀有氣體中的氦是最外層2個電子)。


4.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數<4易失電子。


5.每層最多排2×(n)^2個電子(n表示層數)


6.非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數≥4 容易得到電子. 化學性質不穩定


7.稀有氣體最外層電子數是8個. He:(2個)不得不失(達到最穩定狀態,所以稀有氣體性質較穩定)。


規律:


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目是2n2。 其次,最外層電子數目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時不超過2個)。 第三,次外層電子數目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目不超過32個。

核外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然後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電子層里。

關於原子結構的研究:


一、中性原子模型


1902年德國物理學家勒納德(Philipp Edward Anton Lenard,1862—1947)提出了中性微粒動力子模型。


勒納德設想「剛性物質」是散處於原子內部空間的若干陽電和陰電的合成體。


二、實心帶電球


開爾文1902年提出了實心帶電球原子模型,就是把原子看成是均勻帶正電的球體,裡面埋藏著帶負電的電子,正常狀態下處於靜電平衡。這個模型後由J.J.湯姆孫加以發展,後來通稱湯姆孫原子模型。


三、棗糕模型


湯姆遜以為原子含有一個均勻的陽電球,若干陰性電子在這個球體內運行。他按照邁耶爾(Alfred Mayer)關於浮置磁體平衡的研究證明,如果電子的數目不超過某一限度,則這些運行的電子所成的一個環必能穩定。

如果電子的數目超過這一限度,則將列成兩環,如此類推以至多環。這樣,電子的增多就造成了結構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門捷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重復再現,或許也可得著解釋了。


它不僅能解釋原子為什麼是電中性的,電子在原子里是怎樣分布的,而且還能解釋陰極射線現象和金屬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發出電子的現象。

而且根據這個模型還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約10^-8厘米,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於湯姆遜模型能解釋當時很多的實驗事實,所以很容易被許多物理學家所接受。


四、土星模型


一個大質量的帶正電的球,外圍有一圈等間隔分布著的電子以同樣的角速度做圓周運動。電子的徑向振動發射線光譜,垂直於環面的振動則發射帶光譜,環上的電子飛出是β射線,中心球的正電粒子飛出是α射線。

這個土星式模型對他後來建立原子有核模型很有影響。1905年他從α粒子的電荷質量比值的測量等實驗結果分析,α粒子就是氦離子。


1908年,瑞士科學家裡茲(Leeds)提出磁原子模型。


五、太陽系模型


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個太陽系,帶正電的原子核像太陽,帶負電的電子像繞著太陽轉的行星。在這個「太陽系」,支配它們之間的作用力是電磁相互作用力。

他解釋說,原子中帶正電的物質集中在一個很小的核心上,而且原子質量的絕大部分也集中在這個很小的核心上。當α粒子正對著原子核心射來時,就有可能被反彈回去。

這就圓滿地解釋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盧瑟福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物質對α和β粒子的散射及原理結構》。


六、玻爾模型


玻爾的原子理論給出這樣的原子圖像:

電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軌道上繞核作圓周運動,離核愈遠能量愈高;可能的軌道由電子的角動量必須是h/2π的整數倍決定。

當電子在這些可能的軌道上運動時原子不發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原子才發射或吸收能量,而且發射或吸收的輻射是單頻的,輻射的頻率和能量之間關系由E=hν給出。

玻爾的理論成功地說明了原子的穩定性和氫原子光譜線規律。


七、有核模型


盧瑟福的學生中有十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的有玻爾、查德威克、科克羅夫特、卡皮察、哈恩等,原子核發現後,盧瑟福於1919年利用α射線轟擊氮原子核,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煉金術」,第一次實現了核反應。從此元素在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東西了。

盧瑟福通過一系列核反應發現了質子也就是氫離子是一切原子核的組成成分,並預言了中子,中子後來由他的學生查德威克發現,並且最終確立了以質子和中子為基礎的原子核結構模型。


八、查德威克模型


查德威克立刻著手研究約里奧·居里夫婦做過的實驗,用雲室測定這種粒子的質量,結果發現,這種粒子的質量和質子一樣,而且不帶電荷。他稱這種粒子為「中子」。


中子就這樣被他發現了。他解決了理論物理學家在原子研究中遇到的難題,完成了原子物理研究上的一項突破性進展。

後來,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用中子作「炮彈」轟擊鈾原子核,發現了核裂變和裂變中的鏈式反應,開創了人類利用原子能的新時代。

② 怎麼寫原子結構示意圖

先畫個圓,裡面寫+n,代表原子所帶的正電荷數,「+」一定要寫。

然後外面是電子層,一般只寫前20號,按2882排布,有幾個電子就寫到哪裡。

第一個2代表第一電子層K層,第一個8代表第二電子層L層,以此類推……

下面是幾個示例。

③ 原子的結構是由什麼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其中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電子在原子內一些特定的穩定的軌道上繞核運動。既然電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層排布的,那麼當有若干個電子時,它們是怎樣分布在不同電子層上的?
我們將電子離核遠近把電子層分為第1層、第2層……第7層(或者以k、l、m、n、o、p、q)表示。離核近的電子層能量低,離核遠的電子層能量高,第n個電子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為2n2個(例如第1層最多容納2*1^2=2個,第2層最多容納2*2^2=8個)。
根據能量最低原理,電子總是優先佔據能量低的電子層(例如c,6個電子其中2個先佔據k層,然後4個占據l層)。最外層電子數不能超過8,次外層電子數不能超過18……
根據洪特規則,當電子層處於全滿、全空狀態比較穩定(暫時不討論半滿,因為我這里講的是電子層,而不是spd等軌道)。
以鈉原子為例:
它的核外電子排布為k2
l8
m1
最外層要達到全滿的穩定結構,要麼失去1個電子成為k2
m8,要麼得到7個電子成為k2
m8
l8,失去1個電子比得到7個電子容易得多,所以鈉原子易失去1個電子。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後電子數比核電荷數(質子數)少1,帶1個單位正電荷,成為鈉離子(na+)。
以氯原子為例:
它的核外電子排布為k2
l8
m7
最外層要達到全滿的穩定結構,要麼失去7個電子成為k2
m8,要麼得到1個電子成為k2
m8
l8,失去7個電子比得到1個電子困難得多,所以氯原子易得到1個電子。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後電子數比核電荷數(質子數)多1,帶1個單位負電荷,成為氯離子(cl-)。
以碳原子為例:
它的核外電子排布為k2
l4
最外層要達到全滿的穩定結構,要麼失去4個電子成為k2,要麼得到4個電子成為k2
m8,失去4個電子比較困難,得到4個電子也比較困難,所以碳原子不易形成離子,而易與其它原子共用電子來達到最外層8電子的穩定結構。
在原子中,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所以原子不帶電。原子得失電子後會轉變成離子:原子得電子帶負電,稱為陰離子,原子失電子帶正電,稱為陽離子。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或者原子團。

④ 原子結構是什麼樣的

你好。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很多階段,因此對於原子結構的樣子,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最開始,人們認為原子就是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不可以再分割的,像一個實心圓球。


1897年湯姆遜發現了電子,這時候,人類認為電子是均勻的包裹在帶正電的原子種,像果凍里包著櫻桃那樣。這一階段,和你提問的「有一層物質」的認識是類似的。

(部分圖片取自Phys.Rev.Lett.87,173001 (2001))

⑤ 請問,原子核內部又有什麼結構呢

原子核的內部結構圖文解: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電磁信息單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圖於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興盛後,此概念升華為,萬物源於量子比特)

註:位元即比特

⑥ 原子和原子核的尺寸究竟有多大

原子核的半徑大小為10^(-15)m,原子的半經大小為10^(-10) m。

物質從小到大的排列是:電子、質子、原子、分子。

大致的尺寸為:

1、電子的半徑大小:傳統大小為2.8 x 10^(-15) m,現代大小為10^(-22) m。

2、質子的半徑大小:10^(-16)m。

3、原子核的半徑大小:10^(-15)m。

4、原子的半經大小:10^(-10) m。

(6)原子核的可愛圖片擴展閱讀

一、原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

原子的性質:

1、原子的質量非常小。

2、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

3、原子間有間隔。

4、同種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原子性質不相同。

二、原子核

原子核簡稱「核」。位於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質子和中子兩種微粒構成。而質子又是由兩個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中子又是由兩個下誇克和一個上誇克組成。

⑦ 原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是球形的嗎

原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人類最經典的、使用最為廣泛的基本假設。原子的假設,可用來精確的解釋物理學中力學、熱力學、光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等幾乎物理方方面面的問題,以及同為自然科學的生物學(用物理學家的眼光看,一切生物過程都是原子的運動)、化學(化學可以使用量子力學等解釋)等等,在未來,或許會延伸到各個學科。

原子的假設建立時是基於人類直觀的感覺-物質的粒子性。但在物質波動性上也可以神奇地找到它的影子。也許就是因為原子的假設,使物理學有現在這樣輝煌的成果。

原子可看作地球一樣大的體育館里的一顆乒乓球(原子半徑的數量級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這個體育館里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乒乓球,並且讓這些球不停地跳動起來。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更外層有電子圍著原子核高速轉動。
原子是構成自然界各種元素的基本單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軌道電子(又稱束縛電子或繞行電子)組成。原子的體積很小,直徑只有10的-8次cm,原子的質量也很小,如氫原子的質量為1.673 56*10的-24g,而核質量占原子質量的99%以上。原子的中心為原子核,它的直徑比原子的直徑小很多。

原子核帶正電荷,束縛電子帶負電荷,兩者所帶電荷相等,符號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束縛電子按一定的軌道繞原子核運動,當原子吸收外來能量,使軌道電子脫離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運動時,原子便失去電子而顯電性,成為離子。

原子是構成元素的最小單元,是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原子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物理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這一概念,並把它當作物質的最小單元,但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亞里士多德等人卻反對這種物質的原子觀,他們認為物質是連續的,這種觀點在中世紀占優勢,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實驗技術的發展,物質的原子觀在16世紀之後又為人們所接受,著名學者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等人都支持這種觀點.著名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所發現的周期律指出各種化學元素的原子間相互關聯的性質是建立原子結構理論時的一個指導原則.從近代物理觀點看,原子只不過是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介於分子和原子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