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合格的南獅獅頭有多重,一個中型的南獅要多少斤才合理了
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貳』 白色的舞獅代表什麼
傳統醒獅的顏色是按照三國人物的臉譜畫的。最傳統的就是劉關張嘛。劉備是金白配色,有些地方會配彩虹色的獅尾,也有一些就是白色和金色的獅尾,代表仁義和富貴。關羽是紅黑色,獅尾也是相同的配色,代表忠誠。張飛是黑青白,獅尾也是一樣的,代表勇猛,又稱打仔格。張飛獅因為人物關系象徵英勇好戰,所以以前武館出去打架或者踢館就是用張飛獅,有一些老獅頭還會用鐵做的獅角,當做武器去攻擊對方。有句老話就是:起舞劉備獅,富貴人人知;起舞關公獅,忠義人人知;起舞張飛獅,威猛人人知。
然後根據三國的各種人物,還延伸出五虎將裡面的趙雲、馬超、黃忠,還有呂布。趙雲獅的配色有點像張飛,但是他是完全綠色底,加上黑毛。張飛會有更多灰色和白色襯托。馬超是白藍色,代表孝,所以德高望重的老師父去世的時候會舞馬超獅,又稱孝獅。黃忠獅是黃白色,代表敬,一般用來送禮。一般德高望重,對地方有貢獻的老師父,會用黃忠獅相贈,代表敬意。呂布獅我只在一個表演裡面見過,叫做三英戰呂布,就是劉關張打呂布。特點是白紫色,頭上插著兩根羽毛。
『叄』 醒獅頭一般用什麼做的
醒獅獅子頭一般用竹子木條打框架,身子用彩布和彩布條等縫製成的。
醒獅,是中國精彩優秀的民間藝術,在喜慶的傳統節日或者民間開業結婚等場合常有表演,傳統的獅子頭一般是用竹子木條打框架,身子用彩布和彩布條等縫制,大多是兩個人配合演出,在鑼鼓聲中左右騰挪上下翻飛,非常好看精彩。
醒獅是一種集雕塑、繪畫、刺綉的民間綜合藝術。石龍醒獅頭製作技藝,在清代道光年間由鍾柳鎮發展至廣州,第四代至大新路,至今已八代。石龍鎮「德和興」醒獅店是百年老店,始於清朝末年,由曾祖父從廣州傳回石龍,已歷四代。
如何製作麒麟獅頭?
1、扎廓,又叫扎架,顧名思義,即是砂紙將竹篾紮成一個獅子頭輪廓。郭潤棠強調,扎廓是製作醒獅頭的關鍵,要求一定要扎實,因此要選用柔軟度特別好的黃竹。
2、貼紙,用漿糊將砂紙貼在獅頭的輪廓上,不斷重復貼上去,直到貼上整個獅子雛形初現。這個步驟講求選料和耐心,必須選用堅韌的砂紙,一層層地貼上,才能使制出的醒獅頭堅實、經得起考驗。
3、晾乾,把貼好砂紙的獅子頭晾乾,但不能曝曬。
4、貼花,在已晾乾的輪廓撲紙、貼花,利用各種亮片、彩紙和手工描繪,把整個獅頭、眼、鼻等畫出來。
5、上油漆。
6、貼裝飾,把獅子的眼眉毛、口、鼻、舌等裝飾粘上,最後裝獅子的背。
『肆』 醒獅虎頭寓意
發財。醒獅的寓意是:吉祥如意、興旺發達、遍地生財。虎頭的寓意是:膽大果敢、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伍』 廣東醒獅的簡單介紹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漢族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 文化 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廣東醒獅的簡介。
廣東醒獅的簡單介紹
醒獅是融 武術 、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 故事 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鎮、鄉村群眾性的獅藝普及也盛況空前。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廣東醒獅的歷史溯源
中國的舞獅分"北獅"(北方獅)、"南獅"(南方獅),"北獅"重形,"南獅"神似。這為多數專家、學者、舞蹈家、武術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據廣東南海縣編寫的《南海醒獅》一書中記述:"毋庸置疑,中國的醒獅('南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脫胎而來的。'南獅'究竟始於有時,查遍史料,迄未見記載,其確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體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國之後,從中原流傳至嶺南地區民間的。"筆者認為這一提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嶺南地區仍是處於落後的原始部落社會。秦始皇統一中國給嶺南地區帶來了農耕、紡織等技術,帶來了中原文化。其後在隋朝開皇十年,設置南海縣,其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廣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區及三水、順德等地。
歷史上,中原地區多戰亂,中原地區人民曾有三次大遷徙,嶺南是其主要落腳地之一。中原人民的南遷,其必然帶來中原的文化,帶來了人民群眾喜愛的舞獅,這是順理成章的。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醒獅"一章中稱:"據傳,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註:佛山原屬南海縣管轄)這點我們可以從當時南海縣的物質基礎及製作獅子的工藝得到答案。南海縣自古以來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土地肥沃,盛產蠶桑魚蔗;綴絲織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製作、紙扎工藝等十分興旺,宋朝時南海縣的石灣以其陶瓷工藝飲譽大江南北,素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稱。在明、清時期,南海縣佛山鎮與湖北漢陽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同時號稱"中國四大名鎮"。《佛山忠義鄉志》中載:"五斗司光緒三十三年呈報工商部實業品匯冊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多在石路鋪。"這很清楚地說明了當時南海縣的獅子製作工藝為各地之冠。
廣東醒獅的基本特點
醒獅的製作: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朴,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造出來的。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醒獅的種類:"獅有多種,一種是金獅,又叫太獅,用於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一般不易出動。一旦出動,其他獅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獅相遇,則要互相點睛……然後金獅互相跪拜,以獅口交換請貼才又開始舞獅。金獅之外,有黑獅、紅獅和彩獅。據說分別代表張飛、關公和劉備,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獅威武兇猛,紅獅凝重,彩獅溫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間對醒獅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等。
醒獅的音樂:"鼓"是醒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醒獅舞的鼓樂隊表演,已是一種很高的藝術享受。"這是南海醒獅於1990年7月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醒獅舞比賽時媒體的評價。
醒獅舞的動作與套路:據老藝人講,舞獅的步法完全採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固,落地生根,凡學舞醒獅者,必須先學南拳,以打基礎。舞醒獅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過橋、飲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頭佛戲獅……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橋底青、拆字青等。套路豐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難度大。此外,還有"獅子花燈"、"獅子吐球"、"大頭佛引獅"和近代發展起來的竟技性極強的"高樁獅"、"梅花樁獅"和"獅子走鋼絲"等絕活。
廣東醒獅的藝術風格
舞獅子的種類繁多,歸納起來,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們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民間較流行的說:“北獅”源自北魏。舞獅流行於“胡人”,以木雕成而動,做祭治儀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稱之為“北魏瑞獅”,除作為宮中娛樂之處,亦為胡人一解思鄉之情。至南宋稱之為“北獅”。
“南獅”,流行於中國南方廣東一帶。說是有一頭怪獸,到處吃鄉農的收成,但不傷人畜,常發出“年年”之聲,人們便稱為“年獸”,年獸眼大口闊,頭有觸角,性格善良。鄉農視之為聖獸,不敢捕殺,後村民以爆竹之嘈雜聲嚇走了“年獸”,民間復加平靜。村民互相向親友祝賀,並定這天為“新年”,象徵新的開始。從此,每逢新年,民間以竹仿製“年獸”,燒爆竹,派紅封。其次,南派獅頭與北派獅頭在造型上有嚴格區別,北派以寫實為基礎。南派則以神似為主導,它以塑造一個誇張、浪漫的獅子為藝術形象。
南派舞獅頭以廣東醒獅最有代表性。獅子流傳到各地後亦因應當地的習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但萬變不離其宗,獅頭外貌是以色彩來表現其性格,如紅獅關公臉,黑白臉、青鼻鐵角蓄牙刷須的張飛形象則表現在豪放粗獷的氣勢。
廣東傳統的舞獅講究技巧和武術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組成。其中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個舞大頭佛,手執大葵扇作引導,後面則有鑼鼓隊配合,獅子的動作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節奏舞出千姿態百態。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戲水、彩青等20多種,在感情上則以喜、怒、哀、樂、貪、疑、忌、慮、飽、餓、睡、醒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馬、子午馬、開合馬、騎龍步等20多種。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真正達到南派舞獅的上乘功夫。獅子在表演時與之配合的擊打樂有鼓、鑼、鈸。擊鼓手是舞獅子的核心和靈魂。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當今獅藝,不論是演技或獅頭和器材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國際上,器材的長、短、高、低都有有一定的規限,比賽時間規定在10至15分鍾之內,運動人員限定在6至8個,從而使傳統獅藝從普及中走向競技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廣東醒獅的文化內容
佛山是名揚海外的中國古鎮之一,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它不斷傳承且經過時代的洗練,逐漸演化既富含文化傳統又富含時代精神的文化特色。醒獅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廣東省南海縣,是醒獅的正宗發源地,遠在明代初期,有中國四大名鎮之稱的南海縣佛山鎮,就已經有專門製作醒獅獅頭,獅被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而且,在佛山鎮的附近墟集、村落,醒獅舞就已是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每當逄年過節,或遇有重大喜慶(如鄉人中舉、新建祠堂落成等)事件,肯定出動醒獅助興。其後,這一民間傳統活動,逐漸遍及整個南國的兩廣地區。
南獅的外形像獅子,但是,頭頂多長一角,像獅子但又有不同於獅子。南獅的獨角角尖微彎向前,而不是向後,這種造型無損獅子的威猛形象,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不難看出,是把獅子和獨角獸兩者之間的特徵,糅合成一種別具一格的新型獅子,眾所周知,中國封建時代的皇朝,對於僭用皇帝專用的服飾、儀仗等的民間百姓,沒有不視為‘犯上作亂’。其罪狀,輕則傾家盪產,重則誅連九族。因為黃獅子舞既曾為李唐皇帝所獨享的專用舞蹈,自唐代以後的五代、宋、元、明等王朝,亦理所當然視之為‘禁物’,誰也不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敬。但獅子舞畢竟是勞動人民所創造,是一種藝術性和體育性相結合的傳統娛樂,人民喜愛它,於是乎想出了避開有關禁忌的良策。醒獅的形象,既是獅子但又多長一角,如遇官府追查時,就稱為‘獨角獸舞’,令統治者抓不著把柄。宮廷的黃獅子舞,以人手執紅拂作引動;而醒獅舞是以人扮‘大頭佛’手執葵扇來引動,且不拘束於什麼‘五色’、‘五方’之類定法,又有自創一格的敲擊樂和技法,源出自黃獅子舞,又別於黃獅子舞,成為嶺南地區民間的傳統體育娛樂重要的活動,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是人民的新創造,為人民所喜愛。
在南海西樵山曾經出現一位醒獅史上的風雲人物,南海西樵山人傑地靈,一代武俠黃飛鴻就誕生在西樵山下。黃飛鴻倡導的南獅獅藝,舞出了中華民族氣節,體現一種開拓、團結、不畏艱險的民族豪氣。當年黃飛鴻獅王爭霸的場面如今每天都在紀念館中重現。幾位身手矯健的年青人在三米多高的鐵樁上閃展騰挪,南獅的神奇魅力盡在靈巧的動作中淋漓展示,彷彿又看見黃飛鴻當年的風彩。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經常鑼鼓喧天,獅子就出場了,它邁著矯健輕快的步伐,左顧右盼,搖頭晃腦,神態極為機警,四條腿敲擊著地面,踩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向鐵樁靠近……就在看客眨眼的時候雄獅突然躍上的鐵樁,隨即一個獅立,笑傲長空,獅身上的鱗片在太陽下熠熠發光。人們一陣驚呼,再看獅子急轉回頭,四腳落在樁上,在節奏鮮明的鼓點中邁出靈動的步伐在三米多高的鐵樁上,升騰跳躍,如履平地一般,說話間,鼓聲突然停息,雄獅突然向前躍起,四腳騰空,在落樁時前腳落空,整個獅身向下急墜,觀眾席上有人在蒙住雙眼,不忍再看,再看獅子在落到鐵樁中部之時前腳突然夾住鐵樁,穩住下墜的身型,在停留片刻之後突然發力藉助後腿上拉之力躍上鐵樁,然後一個瀟灑的亮相結束了此次表演。觀眾席上傳來潮水般的掌聲。
醒獅也就不僅風采於當年,而今也倍受歡迎。隨著改革開放,廣東醒獅隊已遍及廣東城鄉,醒獅影響與日俱增。它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於一體,同時具備濃厚的吉祥、喜慶色彩以及烘托氣氛的渲染能力,就連國外華僑也成立醒獅隊,演繹傳奇色彩。年代愈來愈久遠,醒獅精神也愈來愈被傳誦,醒獅逐漸成為潮流!
廣東醒獅的舞苑瑰寶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地道的廣東民間舞,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廣東醒獅的現狀傳承
醒獅舞在廣東人民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傳統項目的醒獅隊,更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就從南海地區十七個鎮和縣屬機關、企業,便有醒獅隊1800多個;大瀝鎮1990年 元宵節 舉行的"生菜會",就有500多個醒獅隊來賀慶;里水鎮的每一間小學都建有少年醒獅隊;南海縣各鎮更有一些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醒獅隊,三代同堂齊上陣舞獅者,常有之。此外,還有女子獅隊。
廣東醒獅舞不單國內有名,且揚名海外,海外的華人華僑均有舞醒獅的習俗。近年華僑、外國人到南海地區的舞獅館學醒獅、習武者甚眾。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藝術的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要盡一切努力,把醒獅這一優秀文化藝術傳統發揚光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廣東醒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陸』 我國為什麼要舞獅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時代(佛教興起的時代)。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
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子舞的盛況。
隨著佛教的流行,異域的獅子形象便從塞外傳入中原。唐代民間已有舞獅的游戲。白居易的《西涼伎》詩中描述說:「假面胡人假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當時西涼藝人舞獅的情況,與我們現代所見的舞獅情景很相似。清代《北京走會圖》所畫的獅子舞,一大獅由二人扮演,三小獅各由一人扮演,另有二人手執「拂子」,逗引獅子,完全同於現代春節時間的舞獅。
舞獅有南北地區之分。北方舞獅的外形和真獅相似,、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僅露雙腳,下身穿著和獅披同樣的金黃色獅子和花靴。舞獅由兩人配合進行,另有一人是武士打扮,手執綉球作引導。北獅又有大小獅之分。大獅是雙人舞,小獅是單人舞。動作一般有跌撲、翻滾、跳躍和撓癢等;還有過跳板、滾綉球、上樓台等技巧動作。舞獅時配有京鼓、京鑼、京撥,動作合拍,生動活潑。
南方獅舞一般在廣東流行,所以又稱為廣東獅。廣東獅是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頭有各種形式和顏色,獅披是用五彩布條或綢條做成。有一人或二戴大頭佛面具作引獅、戲獅、單舞等。舞獅者穿各色燈籠褲,上身穿密鈕扣的唐燈籠袖衫或背心。舞獅時要使出渾身解數和不同招式,顯露出舞獅者的南派武功功夫。
『柒』 廣東醒獅的特點
醒獅的製作: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朴,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造出來的。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醒獅的種類:獅有多種,一種是金獅,又叫太獅,用於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一般不易出動。一旦出動,其他獅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獅相遇,則要互相點睛……然後金獅互相跪拜,以獅口交換請貼才又開始舞獅。金獅之外,有黑獅、紅獅和彩獅。據說分別代表張飛、關公和劉備,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獅威武兇猛,紅獅凝重,彩獅溫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間對醒獅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等。
醒獅的音樂:鼓是醒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光看中國醒獅舞的鼓樂隊表演,已是一種很高的藝術享受。這是南海醒獅於1990年7月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醒獅舞比賽時媒體的評價。
醒獅舞的動作與套路:據老藝人講,舞獅的步法完全採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固,落地生根,凡學舞醒獅者,必須先學南拳,以打基礎。
舞醒獅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過橋、飲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頭佛戲獅……
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橋底青、拆字青等。套路豐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難度大。此外,還有獅子花燈、獅子吐球、大頭佛引獅和近代發展起來的競技性極強的高樁獅、梅花樁獅和獅子走鋼絲等絕活。
『捌』 舞獅製作工藝
石龍醒獅頭製作技藝
每年春節,東莞城鄉各地,都有敲鑼打鼓舞醒獅賀新春的習俗,醒獅頭需求量大,醒獅頭製作工藝和質量最為關鍵。東莞醒獅頭製作以石龍為最好,「德和興」醒獅店是石龍鎮醒獅頭製作的百年老店。石龍醒獅子頭遠近聞名,深圳、廣州、香港、新加坡都有人慕名而來訂購。 所製作的傳統南方醒獅以劉、關、張三種面譜造形,分為白獅、紅獅、武獅。醒獅頭製作大概分為以下主要步驟:一、扎廓,又叫扎架,要選用柔軟度特別好的黃竹。二、貼紙,用漿糊將沙紙貼在獅頭的輪廓上,不斷重復貼上去,直到貼上整個獅子雛形初現。三、晾乾,把貼好沙紙的獅子頭晾乾,不能曝曬。四、貼花,在已晾乾的輪廓撲紙、貼花,利用各種亮片、彩紙和手工描繪,把整個獅頭、眼、鼻等畫出來。五、上油漆,干一層上一層。六、貼裝飾,把獅子的眼眉毛、口、鼻、舌等裝飾粘上。一個醒獅頭的製作周期約為十天。
『玖』 傳統南獅的規格有幾種
製作南獅,傳統做法以竹篾扎製成獅頭的形架,糊以多層薄型紗紙,風干之後描好圖案、塗上各種顏色,再粘上豬鬃、馬鬃或植物纖維(當今已經用上雞、鴨、鵝、羊毛甚至絨毛)。扎構成獅頭後,再塗抹一、二層光油,裝上彩色絨球或小銅鈴。獅眼、獅耳、獅的嘴巴下顎是活動的,且貼掛黑或白色長或短須。獅頭的色彩基調以紅、黃、青、白、黑5種色彩為主。獅頭的高額上畫有五彩繽紛的圖案,有些還嵌上反光鏡片,舞動起來,有聲有色、光彩醒目。獅頭的重量可分為4種型號:特號獅頭6.5公斤,一號獅頭5公斤,二號獅頭4公斤,三號獅頭3.5公斤,現在還有幼兒園兒童舞的小號獅頭,只有2公斤。獅披用麻布做底層,為的是耐用,再蓋以多色彩的綢布按圖案縫駁為面層,加以絨毛和小圓鏡片裝點。以前,傳統的獅披長度是4米,現代則改為2.6米~3米左右,而且獅披的中脊用橡皮繩皺縮至恰當長度。獅披的一頭連結著獅頭,接連處用彩條覆蓋;另一頭縫成兜狀,兜尖處裝有一條以彩布和絨毛包裹著彈簧的短尾巴。獅褲是舞獅者穿的褲子,褲型與練武術的燈籠褲一樣,褲身顏色與獅被相同,兩褲腿用旋毛對稱繞裹。獅鞋是根據舞獅者的腳碼大小加縫上彩布和絨毛,鞋頭裝點有四隻銳爪,一般採用膠平底布鞋。值得一說的是,明清至民國時期,民間出醒獅時,都沒有專門的服裝和鞋,一般都是採用唐裝褲、白線衫,加一條紅色縐紗帶束腰。清末時,也就把長衫兜起衫腳束腰,完全和武館習武的裝束一樣。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廣州市總工會建立醒獅隊以後,才進一步提高了醒獅活動的藝術包裝。
『拾』 舞獅的顏色
目前常見的醒獅外觀顏色主要有黃色、紅色、黑色、紫色、彩色、金色。其中,黃色、紅色、黑色為廣州醒獅傳統意義上的三種主顏色,其他顏色是近年來為增加舞獅表演的觀賞性而演化發展起來的。
黃色廣州醒獅也稱為劉備獅,劉備向來以仁義出名,同時他又是帝皇,粘有帝皇之氣。因此,黃色的劉備獅代表著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
紅色廣州醒獅也成為關公獅,關公以忠義著稱,同時關公還被中國信奉為武財神。因此,紅色的關公獅代表著忠義、勝利、財富。
黑色廣州醒獅也稱為張飛獅,張飛其人非常的勇猛好鬥。因此,黑色的張飛獅代表著霸氣、勇猛。
紫色代表著紫氣東來,一片吉祥;金色代表著貴氣、金碧輝煌、金光閃閃;彩色代表著這五光十色、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