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鞠躬禮儀男女區別
1、男性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女性雙手合起放在身體前面。
2、男為陽,女為陰,陰為虛,陽是實。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倆手都不是握拳狀。
3、男子抱拳鞠躬,而女子彎膝盈盈下拜。
4、左掌在包蓋右拳,左掌為上,為對方,右拳為自己,右拳形狀恰似趴下磕頭狀。
5、作揖時,抱拳晃動三下,類似磕三個頭。
(1)古代女生鞠躬圖片擴展閱讀:
鞠躬禮:商代有一種祭天儀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塊,而將整體彎捲成圓的鞠形,再擺到祭處奉祭,以此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這種習俗在一些地方一直傳承下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沿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地位崇高者或長輩的崇敬。
適用場合:
三鞠躬:
1、行禮之前應當先脫帽,摘下圍巾,身體肅立,目視受禮者。
2、男士的雙手自然下垂,貼放於身體兩側褲線處;女士的雙手下垂搭放在腹前。
3、身體上部向前下彎約90° ,然後恢復原樣,如此三次。
深鞠躬:
其基本動作同於三鞠躬,區別就在於深鞠躬一般只要鞠躬一次即可,但要求彎腰幅度一定要達到90° 以示敬意。
社交、商務鞠躬禮:
1、行禮時,立正站好,保持身體端正;
2、面向受禮者,距離為兩三步遠;
3、以腰部為軸,整個肩部向前傾15°以上(一般是60° ,具體視行禮者對受禮者的尊敬程度而定),同時問候「您好」 、「早上好」 、「歡迎光臨」等等;
4、朋友初次見面、同志之間、賓主之間、下級對上級及晚輩對長輩等等,都可以鞠躬行禮表達對對方的尊敬。
B. 古代拜師禮儀步驟如何鞠躬
1
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
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3
一拜禮
(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常規大禮。
4
兩拜禮
(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5
三拜禮
(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錶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雙手復位,至胸腹間。
用於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著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再拜稽首」。
6
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7
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8
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9
鞠躬禮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10
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表示誠意正心。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於「儀」、「貌」的范疇。
C. 女生鞠躬禮儀手的擺放
鞠躬即彎身行禮,源於中國的商代,是一種古老而文明的對他人表示尊敬的鄭重禮節。它既適用於庄嚴肅穆或喜慶歡樂的儀式,又適用於普通的社交和商務活動場合。 鞠躬禮的分類 一種是三鞠躬。 敬禮之前,應脫帽或摘下圍巾,身體肅立,目光平視,身體上部向前下彎約90度,然後恢復原樣,如此連續三次。 另一種是深鞠一躬 (15度~90度),幾乎適用於一切社交和商務活動場合,在初見的朋友之間、同志之間、賓主之間、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為了表達對對方的尊重,都可以行鞠躬禮。 鞠躬禮的動作要領 男性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女性雙手合起放在身體前面。 彎腰速度適中,之後慢慢抬頭直腰。 行禮時要注目,不可斜視,受禮者同樣,禮畢抬起身時,雙目有禮貌的注視對方 鞠躬禮的注意事項 施禮時,目光不得斜視和環顧,不得嘻嘻哈哈,口裡不得叼煙卷或吃東西,動作不能過快,要穩重、端莊,並帶有對對方的崇敬感情。通常,受禮者應以與施禮者的上體前傾度大致相同的鞠躬還禮;但是,上級或長者還禮時,不必以鞠躬還禮,可以欠身點頭或握手答禮。 鞠躬禮在東南亞一些國家較為盛行,如日本、朝鮮等。在接待這些國家的外賓時,要行鞠躬禮,要注意三項禮儀准則: 1、受鞠躬應還以鞠躬禮; 2、地位較低的人要先鞠躬; 3、地位較低的人鞠躬要相對深一些。 鞠躬禮運用的場合 ②接送客戶時,30度鞠躬禮。
D. 一個女的穿著白色禮服,頭上有發飾,彎著腰鞠躬的樣子,英倫風,像是皇家公主,求圖片,
網上找
E. 英國古代服飾及禮儀(尤其要十九世紀的)男女都要 要圖片啊要圖片!
台風許多他的雨順風調的孤獨和宿風復古 u 冬天速度與獨特的獨特地域特色
F. 需要幾張有關紳士鞠躬禮的圖片 要求:【動漫化或者以黑色為主看起來優雅謙卑】 比如像下圖的 謝謝
G. 古代女子怎麼行禮
中國古代女子行禮的方式比較講究。下面有五種不同的行禮方式:
1、稽首,指古代跪拜禮,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上(掌心向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點在手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2、頓首,通常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也稱為「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後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
3、叩首禮常見於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拜年,學藝拜師均行叩首禮。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後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按地,連叩三下頭。
4、肅拜,中國古代的一種禮俗,肅拜專行於婦女,雅拜,何謂肅拜?曰:兩膝齊跪,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肅拜,中國古代的一種禮俗。雅拜,獨行於夷狄,兩者為禮,各具特性,解者多誤。
4、女子福禮(又叫:萬福禮或道萬福):用於同輩著漢服日常見面,辭別時。身體肅立,兩手相扣,右手在上,放於胸前或左腰側,微俯身約20度,微動手,微屈膝。
H. 古代女子如何行禮求圖
古代女子行禮共有八種,如下:
一:嵇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嵇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雙膝跪下,
第3步:頭伏地一段時間,仍舉手齊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舉手齊眉
第5步:雙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二:叩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叩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單膝跪下,
第3步:頭觸地。手放於兩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復齊眉
第5步:單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拜(若要重復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於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復,就看幾拜了)
三:頓首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低頭
第3步:頓首
第4步:雙膝起
四:空手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頭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雙膝起
五: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莊重緩慢的鞠躬45度同時兩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補充:還有微微的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頷首禮(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
平時起立而不是坐著的時候,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七:拱手禮
只舉手齊胸一下,上身不動
八:萬福禮
第1步:舉手齊胸,但在左胸側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補充:後來的萬福,就像現在常看到的一樣
第1步:雙手輕輕搭於左胯處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第4步:微微屈膝並低頭,口道「某某萬福」
另外補充下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在大約周朝那時候應該是二十歲成年,後來越來越早,變成十五歲成年。
笄禮,即漢民族女孩成人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
I. 古代女子行禮到底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女子行禮的方式比較講究。
古代漢人女子的萬福禮分大禮和常禮。
大禮: 兩手平措至左胸前(右手壓左手),右腿後屈,屈膝,低頭。
拓展資料:
漢代禮法。
唐 李竦 《長至日上公獻壽》詩:" 漢 禮方傳佩, 堯 年正捧觴。"
漢族禮儀。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謁廟行香》:"如行 漢 禮,唱跪興四拜;行 滿 禮,唱三跪九叩頭。"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四章第一節:"在這樣不同的經濟關系基礎上, 夏國 建立起所謂'蕃官'與' 漢 官'兩套並行的政治制度,同時也存在著'蕃禮'與' 漢 禮'兩種不同的文化。"
J. 女生給男生鞠躬還禮的圖片.謝謝.
請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