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可愛圖片 » 女孩子種菜古代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女孩子種菜古代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23 21:09:53

❶ 種菜是中國古老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代人是如何種菜的

其實在很早以前陸地上就會陸續長出很多野菜,然後提供大家使用。慢慢的到後來是可以食用的菌類,最早在先秦時被認識。而且最古老的儲藏鮮菜的方法就是在窯里藏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蔬菜,然後可以日益的栽培起來,逐步形成了蔬菜的結構,可以分為春夏秋冬4個季節分別種植,這個探索是蔬菜方面最偉大的探索了,可以一年四季選好種植的品種。也可以吃到品種不同的蔬菜,這是古人的智慧!真的要感謝他們!

❷ 女孩給你發了一張種菜的照片,你該怎麼回

看可以這樣回:啊,原來你還會種菜呀,下次哪天我有空你能帶上我嗎?我也想學學種一下菜,過一下癮。

❸ 小時候愛吃的哪種菜,現在都沒人要,用來熬粥很美味

小時候愛吃的哪種菜,現在都沒人要,用來熬粥很美味?

小時候愛吃的野菜,現在都沒人要,用於熬粥很美味,味兒巴適得很農村是野菜的天底下,而一年四季之中又以春天佔多數,如今恰逢羅定三月,恰好是野菜最充沛的季節,大家都吃野菜了沒有?對於在鄉下生長的好朋友,小時候毫無疑問吃過許多的野菜,之前吃野菜目的是為了果腹,而現在吃野菜目的是為了撫今追昔,懷念曾經艱難的歲月。在諸多野菜之中,小時候大家最愛吃的野菜就是這種酸酸草,吃起來有點兒酸溜溜,到現在還難以忘懷。

❹ 據調查,中國人種出了世界產量一半以上的蔬菜,為何中國人這么有種菜天賦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種植水果要求很高,水果的生長周期長,而且成熟的水果不易保存,所以種植蔬菜瓜果是古代中國人的必然選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中國人歷代延續的傳統。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你都能看到中國人種的菜,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人種菜的熱情,其實這與本人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的關系,中國地大物博,種菜更是一種特有的文化,是品格,生存智慧和情懷。

為什麼中國人種菜能種出這么多好的菜?

我們從幾千年前,就開始將農作物種植的方法帶入到中國人的土壤之中。在幾千年之前,中國人利用黃土高原等地肥沃的土地進行種植,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豐富優質的食物資源。而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人把耕作方法也傳播到了海外,他們將種植技術和農作物結合了起來。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先進技術和農業傳統思想相結合,就不可能有現在這種糧食產量極大並且品種豐富的食品結構。

❺ 中國人的種菜能力,究竟有多強地球上有中國人種不了的菜嗎

近日,一則中國人的種菜能力,究竟有多強的新聞被推上熱搜,對於中國人來說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就能種出菜來,這也是來自於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已經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我們中國人的身體里,從我國最開始的時候應用的最廣泛的就是農耕,也就是在地里種菜種糧食,在古代,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農耕為主,而少數民族則是以游牧漁獵為主,這也是因為中國的地理氣候因素,而我國的地理條件就是以農耕方式最為穩定,如果選擇游牧或者是漁獵方式,那對於人們的溫飽問題就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魚類的方式存在著一定的運氣因素,如果有一天出現沒有打到獵物,那麼一家人就會餓著肚子。

❻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種菜

地球人都知道中國人種菜杠杠的,即使軍隊也不能免俗,導致很多國外軍事專家笑話中國的軍隊是扛著槍的農民,2014年中國維和部隊第一次到達非洲後,勤勞的中國軍隊立刻開墾出了幾畝菜地,戰士們感嘆非洲的土地肥沃呀,西紅柿長得都比國內的大好幾圈,黃瓜豆角一個個都瘋長,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中國營地的蔬菜多到吃不完,還給巴基斯坦營區送,惹的外國同行們十分眼紅,
這就是中國人,善良,勤勞,勇敢,智慧。周總理說,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良智慧,我愛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告訴你,人類社會發展需要高科技!農業發展早已經不信啥神話了!西藏高原四季寒冷難以發展農業,而部隊官兵就是不信那個邪!愣是依靠科技在那裡搞起了蔬菜種植大棚!吃飯再也不成問題!更別說遠在非洲了!沒有能難道中國人的。

❼ 俗語:「女人菜籽命,好壞都靠碰」,什麼意思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女人菜籽命,好壞都靠碰」,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女人菜籽命,好壞都靠碰

從字面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人的命運就好像菜籽一樣,是好是壞,需要碰運氣。在農村種菜一般都是抓上一把菜籽往地里一撒就不管了,是否能夠生長,看運氣,如果菜籽撒在了土壤下面,並且水份適宜的情況下,就會出苗,如果撒上去之後,因為什麼原因沒有活下來或者是生長好,那就是運氣不佳。



所以,媳婦好不好,還要看丈夫好不好,丈夫怎麼對待妻子,妻子就怎麼對待家庭,妻子如何對待家庭,家庭就會發展成什麼樣子。要說女人是個菜籽命,那麼男人就是女人這個菜籽生長的土地,土地不夠好,哪有隻怪菜籽的道理,大家說是不是呢?

❽ 鄭愷老婆苗苗在豪宅內種菜,喜歡自己種菜的人有什麼特點

鄭愷老婆苗苗在豪宅內種菜,喜歡自己種菜的人有什麼特點?其實對於鄭愷以及苗苗而言,大家應該也是十分的喜歡他們兩個人的。他們在一起之後,也是很不錯的,所以說,大家應該也是非常的看好他們兩人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這兩個人確實有很不錯的發展的。鄭愷和苗苗的婚後生活也是非常的幸福的。另外,可以看到的是,苗苗喜歡在自己的家裡面種菜,所以說,能夠看到的是,像這樣的喜歡自己在家裡面種菜的人,應該都是有自己的個性的,比如說,他們不喜歡吃外面的不幹凈的東西,更加喜歡自己的東西。

❾ 為什麼五六十歲的人不願意學習新的知識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書籍的好處在於,困囿於現實,你身邊是不可能結識像書里那麼多優秀的人的,因為有些寫書的人已經死了,唯有思想流傳了下來。

然而,書籍給了你一條接近他們的途徑。

文︱萬方中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方獨」(ID:wansfang)
1
我因為身在製造業的關系,所以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黑社會、有官員、有製造業老闆們,有工廠員工、也有辦公室的小白領。他們的收入不算高,一個月從3000到7000不等,但這個水平在中國,也算不上低。
老闆更不用說,從2000年中國開放WTO以來,外貿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身家沒過千萬,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做過外貿。
在這里,上到老闆,下到員工,外到客人,內到熟人,你時刻都能體會到一股子反智的傾向。
有時候聊著聊著,就來一句:「哎,讀書也不是那麼有用的,你看你。」然後就沒說下去了,意思是「你讀這么多書,還不是最後跟老闆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薦他看幾本書,爾後又原封不動的還給我。比起這些,他們更喜歡看新聞,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這輪牛市爆賺600萬」勁爆新聞,討論K線形態,尋找內幕消息。
還有的想創業、開工廠(現在製造業急劇下滑居然想開廠),卻沒有人想靜下心來,充充電、看幾本書、學點什麼,他們給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覺得看書沒那麼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現在缺乏的是經驗,真的,我很需要。你像我師傅,一個斗大的字都不會,照樣的走南闖北,但他就是很有經驗……」
在這里,人們喜歡對財富高談闊論,對往事唏噓感嘆,對小道消息趨之若鶩,對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談。但是從來沒有人,想知道這些事件背後的理論和起因,更沒有人會靜下心來,拿本書慢慢研究。
2
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發生了山崩地裂式的變化,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裡面,誕生了無數的機會,產生了數以萬計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富的,就這樣富起來了。人在財富面前,容易極度的膨脹,過度地強調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觀因素的作用。
特別在我們這個現實的社會里,經常還會由結果來推導成因。當一個人成功的時候,你總感覺,他說什麼都是對的。因此,這些現象給了人這樣的錯覺:讀書有個毛用,能賺到錢、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這樣的情況你們也經常遇到,你看著看著書,突然走過來一個人,拍拍你的肩膀,對你說:「哎,別讀書了,還不如出來社會混幾年,學的東西比你在書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從來不讀書,還不是照樣發大財,這個社會看的是能力。」
至於能力是什麼?天知道。有的人認為是人脈,有的人理解為「資源」,還有的人理解為權力。
然而在我看來,這些解讀,根本就沒有指向問題的本質所在——過去所有的、不靠腦力、技術含量吃飯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為信息的不對稱。
什麼叫信息不對稱?我舉個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國的股市傳奇里,你永遠逃不過「楊百萬」這個字。作為在中國股市裡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無論你怎樣評價他——投機倒把也好,走狗屎運也罷,楊百萬這個名字,已經被寫入了中國股票的歷史,成為了一個傳奇。
這個人是怎樣完成他的原始積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間看報紙,發現一個現象:兩個地方的國庫券價格是不一樣的。

這樣,他就從價格低的地方買入國庫券,然後拿著蛇皮袋裝上,坐著火車去往另一個收購價較高的地方賣掉。

他一年來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國庫券不再存在價差,他完成了第一筆原始積累——人生中的第一個一百萬,那一年是1989年。這筆錢,對於一個工廠的工人來說,毫無疑問是個天文數字——而他的這一切,不是因為讀了什麼書,而是因為他某天某時某個地點,看到了一張神奇的報紙,而恰恰別人沒注意到。
再舉個例子:

2000年,中國入WTO的時候,外貿很好做,錢好像是撿來的。

因為那時候開工廠的很少,競爭不完全,因此,外國人來中國,沒什麼議價的條件——當然,他也不需要議價,那時候的商品,對於手持美金的他們來說,簡直太便宜了。

100塊錢一對的真皮鞋,賺個50塊錢都是常有的事——對於中國人來說,50塊錢很多了,那時候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工資才一兩千塊。而對於外國人來說,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塊人民幣一雙。
競爭不完全,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信息沒有充分地流通。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做外貿賺錢,人們只有靠口口相傳。口口相傳的速度很慢,虛實也莫辨。因此,製造業的老闆們才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原始資本積累。

這些需要讀書嗎?

不需要。

在信息閉塞的年代裡,你不需要技術、不需要知識儲備、甚至不需要資金。
我記得我剛出生的時候,父親做生意賺了不少的錢,原因很簡單:那時候改革開放剛開始,士農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覺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我的父親膽子大,敢拉下臉來推著板車出去叫買賣,就這樣做起來了。
是的,你只需要膽子足夠大,抓住了一個機遇,就有可能富起來。

「人生關鍵要學會抓住機遇,有時候抓住一兩個,足以影響你一輩子。」這不是我們很多前輩跟我們說的話嗎?(有些為了宣揚他的這種機會主義,甚至還搬出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至於這個機會是從天上掉下來,還是從你朋友的口中得來,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許你等了一輩子,也等不到這樣的機遇。因此,總有這樣的錯覺:「好事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個。」
然而,現在情況變了,原因很簡單:有了互聯網。

當互聯網誕生了以後,信息就開始變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買東西,有很多東西你需要,但卻買不到——比如,機械鍵盤,我現在仍然發現,即便在廣州這種大城市,賣機械鍵盤的店鋪依舊鳳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賣,人家看你滿懷欣喜的樣子,第一個意識就是宰一下你。
現在有了淘寶,人家要宰你就難了。你上網一搜,價格清清楚楚,網上因為價格太透明,價格也都差不多。
當信息完全流通以後,機會主義就相對而已很少了——你買國庫券,上網就能買,價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價差,再也沒有套利的空間。做外貿,上個EBAY一搜,價格一目瞭然。你過去有權力,能作威作福,現在我拿個手機把你攝像上網,你就有下崗的危險。
所以,現在我們感覺錢越來越難賺就是這點——你憑著機遇來獲利的幾率越來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別人在你的網店買個樣品回來,三下五除二就復制了過來。最後跟你做一樣產品的人越來越多,價格越拉越低,直到沒有利潤為止。
在信息閉塞的環境里,你不讀書能靠著機會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動的環境里,沒有了這些暴富機會,你能靠什麼?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麼機遇,也是對未來趨勢的精確判斷。

我不知道讀書能在這場產業升級中能起到什麼作用,我只知道,不讀書,沒有知識,光靠經驗、人脈、關系、錢、倒騰,在這場產業升級里將會很容易被淘汰。

3
書籍的好處在於,困囿於現實,你身邊是不可能結識像書里那麼多優秀的人的,因為有些寫書的人已經死了,唯有思想流傳了下來。
然而,書籍給了你一條接近他們的途徑。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是片面的、成點狀的,你可能會因為一兩次經歷而頓悟出一兩個彌足珍貴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樣,激動了一兩天,你馬上就忘卻了,以前該怎樣還是怎樣。
原因在於,他們只是你腦海中零散的存在,並沒有成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支撐著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書籍給你的是系統的知識歸類和梳理,他將所有的點連成一個面,進行系統的歸納。書籍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梳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而這些,並不是經驗所能代替的。

不僅如此,書籍還能帶給人經驗的補充——一個人不可能經歷多重的人生。然而書籍可以,你看歷史、看人物傳記,能看到多彩多樣的人生,從而總結出一般的規律。
不讀書所產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盲目地信奉經驗主義,覺得經驗能至高無上:你想想看,有什麼比我親身經歷更彌足珍貴嗎?只有我親身經歷的,才是適合我的,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經驗是活的。像以下這位就是這樣:
他這句話本身其實就是個邏輯錯誤,將經驗和理論分割開來,進行極端的假設。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經驗的人是沒有的,你只要活著,你就會有經歷,有經歷,你就會有經驗。所以,只讀書沒有經驗的人是沒有的,但是,只有經驗不讀書的人確實是有的,還不少。

這還是一個寫作者的群,一個寫手,居然推崇讀書無用論,不知道他是怎麼寫出東西來的。
缺乏閱讀,還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1. 閱讀能力的低下,這是我們很多人的朋友圈(圖片截自於網路):
這些人甚至把雞湯當作是人類思想的精華,你還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氣。
2. 講話情緒佔主導,沒有任何邏輯。
3. 凡事憑感覺、直覺,而不相信科學。

比如我們的王林大師,就是這樣火起來的。前陣子我還了解到,現在有些所謂的能量大師還真是有人信,當別人跟我描述這些人群的神奇時,真是栩栩如生。

還比如我們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學、算八字,有時間我專門寫文來寫寫。
4. 一個不愛學習的人,通常也不怎麼虛心。
所以很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著他們會改正錯誤什麼的了,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他們以為是命,其實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導致的。
如果多讀讀書,別的不說,這個社會將少掉多少不必要的爭執和吵鬧。
就我個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並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樣,從一個貧瘠年代走過來,他們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們跟我們很多人一樣,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親經常跟我說:「你學習要講方法啊。」至於什麼方法,要怎樣讀,他從來沒教過我。他以為,將這句話重復一萬遍,我學習就能講方法了。再來點壓力、獎懲機制,就稱之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維、我的習慣,很多都是從書中得益,在後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進行矯正,天生並不具備。
從大數據來看,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4.3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中國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
無論調查的數據准確與否,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發達國家的閱讀率,遠高於我國閱讀率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一個國家的發達與否,和全民閱讀率密切相關。
我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從來沒有誰跟我談過電影、音樂、書籍,從來就是「買房了嗎」、「買車了嗎」、「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討論完這些問題,聚會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這還是本科,受過國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閱讀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們現在根本就不是讀書有沒有用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讀書的問題。
很多把持著「讀書無用論」的人,都是本身不讀書的,或者讀了書壓根就沒讀懂的。
你不怎麼讀書,大談特談「讀書有沒有用」,這本身就是個很好笑的事情。
事實上,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讀書,他們其實在以另一種形式讀書。

比如某老闆,花了幾千塊錢,聽完一場「成功人士的演講」,滿懷欣喜地跑過來跟我說:「喂,你知道嗎?昨晚我聽了那個老師的演講,真的收獲頗豐。他的觀點有很多新穎的地方,比如他說,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堅持。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高爾夫從0開始學起。他的朋友告訴這位老師,雖然他是個新手,但是他只要堅持揮桿1000次,他就是個熟手,他揮桿1萬次,他就是大師……」
她還沒講完,我就聽就明白了,這位成功學演講者講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實就是改造版的一萬小時理論。這個理論的源頭,來自於格拉德威爾的《異類》——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愛讀書,只是懶、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個人費力地一行一行地閱讀,他們更喜歡跟一群人坐在台下聽別人講故事給自己聽,哪怕是花上點錢。
一個人懶,就通常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釋,比如——「讀書無用論」。

所以,我覺得當這些人讀了一些書以後,再過來討論「讀書究竟有沒有用」這個話題會比較好。
延伸閱讀:
梁曉聲:放著那麼多好書不讀,為啥有中國人甘願沉迷於低俗內容?

當下,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文化快餐」的時代。各種電子產品、網路游戲佔領了人們大多數課余、業余時間。
年輕人大喊著「詩與遠方」的口號,卻很少有人願意經常逛逛書店、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
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曉聲做客庫叔說,他說:
「仔細想來,書籍影響了我。閱讀已經成為一種接近生理反應的習慣——睡覺之前如果不翻幾頁書,會很難入眠;如果出行沒帶讀物,就像煙民沒帶煙。」

嘉賓 | 梁曉聲
主持 | 武君 瞭望智庫
後期 | 祝如月(瞭望智庫實習生)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書籍,最好的啟蒙老師
我很幸運,我的外祖父喜歡讀書,為母親讀了很多唱本,所以,雖然母親是文盲,但能給我講故事。
到少年時期,我認識了一些字,看小人書、連環畫。
那個年代,小人書鋪的店主會把每本新書的書皮扯下來,像穿糖葫蘆一樣穿成一串,然後編上號、掛在牆上,供讀者選擇。
由於囊中羞澀,你要培養起一種能力——看書皮兒,了解這本書講的故事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是古代的還是當代的,從而作出判斷,決定究竟要不要花2分錢來讀它。
小學四、五年級,我開始看文學類書籍。
從1949年到1966年我上中學,全國出版的比較著名的長篇小說也就二十幾部,另外還有一些翻譯的外國小說,加在一起不會超過五六十部。我差不多在那個時期把這些書都讀完了,下鄉之後就成了一個心中有故事的人。
從聽故事、看小人書到讀名著,可以說這是一脈相承的——沒有聽過故事的人很難對小人書發生興趣,長大以後自然也不會愛讀書。可見,家庭環境對培養子女閱讀習慣有多重要!
好人是個什麼概念?好人是天生的嗎?我想,有一部分是跟基因有關的,就像我們常說的「善根」。但是,大多數人後天是要變化的,正如三字經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當年,我們拿起的任何一本書,有個最基本的命題,就是善,或者說人道主義。我們讀書時,會對書中的正面人物產生敬意,繼而以其為榜樣,他們怎麼做,我們也會學著做。學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這條路。
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讀了很多好書,他很可能是個好人。
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書籍對自己的改變,在「底色」的層面影響了我。因此,我對書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2
兵團時期的幸運際遇
佳木斯市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總部所在地,兵團戰士報也在那。當時我們的文藝氛圍也非常好,文化生活非常豐富。
當時全國有很多兵團,但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和其他地方的太不一樣。黑龍江兵團有48萬多人,主要是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爾濱等大城市的知青,有老高三還有大學生。同時,還吸收了部隊重視文藝和文化工作的傳統。
我們不但有兵團戰士報,甚至每個連隊都有宣傳隊;團一級的宣傳隊水平很高,有的甚至可以排全本的樣板戲,包括舞劇;師一級宣傳隊,可以和市級的歌舞團相媲美,甚至水平更高。
有一年,9、10月份,哈爾濱市舉行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各師團的文藝大匯演,將近一千多兵團宣傳隊員集中在這里,穿著草綠的軍裝,雖然沒有肩章帽徽,按今天的說法,都是顏值很高的男女知青,甚至驚艷了當時正在哈爾濱訪問的西哈努克親王。
我們辦油畫班、國畫班、版畫班、小說創作班、詩歌創作班、曲藝班,這些知青後來大多當了音樂學院、戲劇學院的教授,或是進入了國家各類的演出團,還出了許多畫家。
另外,我們不但有自己的報紙、組織知青進行創作,而且還被外文局的工作人員翻譯成外文,與人民畫報等知名刊物一起上了飛往外國的航班,在那個時期就「走出去」了。
然而,我的同代人十之七八可能除了課本沒有摸過任何書籍——由於各種困難,他們終其一生都沒有與書籍建立起這種親密關系,非常遺憾!
那時候,書可是寶貝!當年的人口是7億5千萬,假設當年的一本最暢銷的書籍發行100萬冊,這意味著700個人里才有1個人可能買到這本書。
但是,實際情況是,在普通中學里,一千四五百名學生中,喜歡讀書的最多不會超過10個。
這常常使我思考:如果當年愛讀書的青年比例更高一些,中國社會的情況會不會不一樣?
3
命運因「華山論劍」而改變
復旦的老師從上海飛到佳木斯,在兵團戰士報上看到了我的一篇小說,就從佳木斯到哈爾濱、再到黑河、再到我們團。
那時,我正在木材加工場抬木頭,團里通知我,有一位上海來的朋友要見你,要跟你聊一聊。我以為是搞外調的,可能和我父親有什麼關系。
我沒聽說過復旦大學,也不認為它是好大學。而且,我對上海的印象也不是很好,所以也沒有當回事。
他跟我談文學——你知道車爾尼雪夫斯基嗎? 又問我怎麼評價他的著作。
兩個人可以在那麼高的層面上沒有顧忌地談論這個問題,有點華山論劍的感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後,他囑咐我,以後不要說任何類似的話,在三四個月內你不要做什麼錯事。但是,他沒告訴我三四個月之後發生什麼事情。
我回到連隊時,有上海同學問,你見的是上海什麼人?我說復旦大學來的。
我復述了一下當時的情況,他們扼腕嘆息,你錯過了一次機會,那肯定是面試。
幾個月後,我們團就接到了通知書,而且通知書註明必須是我。
在當時,如果團里認為這個人不適合,可以把這個名額給別人。
但是,既然註明必須是我,就意味著不能轉讓——如果我不去,這個名額就沒了。你想,這是多大的幸運!
現在想,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
復旦大學老師為中文系招生時,和我談文學,若講不出來,就將錯過這個機會;當你的言談內使他多少有些驚訝的時候,這個機會和你就發生了關系。而我正好讀過一些書。
4
說到底,跟錢有關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內容。
這是網路文化產生以後,全世界所面臨的共同性問題。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一點,外國人很快就從這個泡沫中擺脫出來了——他們過了一把癮,明白電腦和手機只不過是工具,沒營養的內容很浪費時間;而且,這些不良內容就像無形的繩子,套住你品位使勁往下拽,往往還是「下無止境」的。
如果我們的親人和朋友們也成了這種低俗文化娛樂的愛好者,你也會感到悲哀。
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新文學時期」,那些情況基本沒有。當時,我們這代作家30歲左右,鐵凝和張煒等人二十六七歲。他們現在依然在寫作,基本上還是秉持著那個時期的原則。
後來,文學現象出現了一些變化,這跟版稅有關。到了網路時代,歸根到底,還是跟錢有關。
當然,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不能說一個人在寫作的時候想著錢就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好萊塢那些編劇和導演們,在決定拍什麼電影之前算得很精,他們會考慮票房。
從寫作動機來看,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作者判斷受眾最愛看什麼、潛意識里盼著看什麼,進一步思考如何在作品中加入這些元素,從而提高發行量和版稅。
第二種作者不甘於一味討好受眾,而是希望影響受眾、提高他們的品位。那麼,就不能僅僅作為一個批評者,要作為一個高質量內容的提供者。這么做,讀者可能會少一些,作者的收入也就會減少。
第三種作者只管寫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其他一概不論。
我們這代作家大部分是後兩種。我本人傾向於第二種,還想要去影響讀者——文學應該是真善美的,我就有幸受到過這樣的影響。
5
文化良心更重要
上文提到的這個問題,找出原因並不難。但是,要拿出辦法來實在是太難了,現在我們能做的恐怕首先是限制。
一個作者口中說出「限制」時,會引起吐槽,網上罵人很流行。
但是,每一個國家對於這些負面的內容都有所限制,尤其是對那些可能導致青少年墮落的不良內容,每個國家都是毫不手軟的。
西方曾經比我們更嚴格。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好多西方作家及其作品都曾經被禁過,而且,有些作家還因此被判刑或驅逐出國。
以前我在新浪網上有個博客,發一些散文什麼的,點擊量很好。但是後來我發現有一些很垃圾的東西進了我的博客——我本來想打理一個非常干凈的文字花園,後來發現它太臟了,幾乎有一部分像廁所。因此我就跟新浪說,把它關掉。從那時起,我堅決不和這種狀態發生聯系。
不過,咱們的電視節目跟五六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僅僅以「逗樂」為唯一目的了,加進了友情、親情的溫暖和對是非對錯的判斷。這些正面的社會價值觀開始不斷進入我們的視野。當然,節目本身的品質也是重點。
要相信,我們的大多數創作者會逐漸體會到:不應該只停留在「逗樂」的層次上。至於網路上的不良內容和受眾人群,我感到遺憾——有那麼多好的書、好的文章給讀者帶來各種美好的可能性,你為什麼偏要往那麼低下的方向走呢?
娛樂也是需要體面的。
看一本《金瓶梅》說明不了什麼,但如果只找這類書和片段來看就有問題了。這樣做人不就毀了嗎?在當代社會,這樣的人已經和那些文字垃圾變成同一堆了。
現在,有些青年就願意沉浸在那樣的泡沫里,那就不要抱怨你的人生沒有希望。
6
個人和國家都需要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中國的文化自信,那麼,個人有沒有文化自信?當然有。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看到就有許多人處於自卑的狀態,哪怕他們成了有錢人、當了官,一談到文化,他們就不自信了。
而我也接觸過一些普通人,他在文化上是自信的,可以和任何人平等地談某一段歷史、某一個話題。
書和人的關系就在這兒——在教育資源、社會資源等方面,你無法跟那樣出身於上層社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讀書這件事上,你們是平等的。無論你端盤子、開飯館,或是工廠里的普通工人,那麼多的好書就擺在那供你選擇。
(圖源:匯圖網)
與其怨天尤人——我沒有一個好爸爸、好家庭,連朋友都在同樣層面,不如看看眼前這條路,路上鋪滿了書。
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讀一本好書,就會對你產生影響。
實際上,除了書籍,沒有其它的方式能夠使普通青年朝向學者、作家這條路走過去。只要你曾經花過十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去讀好書,無論做什麼,都有自信。
我們年輕時手頭很緊,花8角錢買一本書也會猶豫。現在的經濟條件好了太多,一本書即便是四五十元,也不過就是一場電影票的錢,可年輕人卻不願意讀書了。
現在,中國人口已經超過14億,而我們的讀書人口比例的世界排名卻是很靠後的,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
在地鐵上,滿眼望去,在一萬個人里可能都挑不到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從一個人的言行中就能看到他們的父母與家庭,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背景。那些「追星族」還能活到什麼高度?
其實,我這么說的時候,包含著一種心疼。
來源:瞭望智庫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系授權
[email protected]
▼點擊查看百納歷史干貨
取消本科畢業論文 | 審稿 | 半途而廢 | 選題 | 科研經驗 | 顏寧 | 霍金走了 | 面子| 博士生 | 高校教師 | 院士名單 | SCI寫作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文獻 | 武漢研究生墜樓| 博士工作 | 博士求職 | 學術不端 | 導師吐槽 | 博士論文 | 楊寶德事件 | 博士生焦慮 | 師生關系 | 女友與科研 | 科研收入 | 李紅良事件 | 文獻綜述 | 碩博外快 | 影響因子排名 | 博士畢業三年後
《百納知識》由百納公益組織創辦和運營
由子斯月、廉富鐲、李峰擔任主編
劉志鋒擔任執行主編
60餘位本碩博和青年老師參與公益運營
科研是一場美麗的冒險
《百納》願做大家冒險路程中最真誠的陪伴者
點擊「閱讀原文」體驗一次不一樣的百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