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蝙蝠長什麼樣子圖片
蝙蝠的外觀似老鼠,生有一對膈膜狀的翅膀,可像鳥類一樣飛翔。
蝙蝠的長相很像是長了翅膀的老鼠,蝙蝠有一個像豬一樣的鼻子,蝙蝠的正常體型是中小型,體毛接近黑色。蝙蝠的翼是在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是由其修長的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翼膜)構成。
蝙蝠的吻部像嚙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動非常靈活。蝙蝠的頸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肉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覆蓋著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顏色較淺。
蝙蝠簡介
蝙蝠,翼手目(Chiroptera)動物的通稱,是哺乳動物中第二大類群,僅次於嚙齒類動物,現生種962種,分19科185屬。除了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遍布世界。早年,分類學家根據蝙蝠的體型將其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隨著基因研究進步又分為陰翼手亞目和陽翼手亞目,蝙蝠間的親緣關系由此清晰。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其中最小的蝙蝠是基蒂(Kitti)的豬鼻蝙蝠(又稱大黃蜂蝙蝠),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飲食結構」將蝙蝠分為食果蝠和食蟲蝠,顧名思義是以果實和昆蟲為生,除了昆蟲也有食肉、食魚、吸血幾種生存方式。
⑵ 象徵高貴的動物圖片
象徵高貴的動物圖片
象徵高貴的動物圖片,世界上的動物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每種動物象徵的意義,不同的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狀態下也是有不同的象徵意義的,下面來看看象徵高貴的動物圖片。
象徵高貴的動物圖片1
鶴是古代文化中最受人崇敬的動物之一。丹頂鶴又叫仙鶴,因其性情高雅,形態優雅高貴美麗,而冠以吉祥、富貴、長壽的寓意。在古代人的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僅僅次於鳳凰。
鶴看起來一副風度翩翩仙風道骨的模樣。它象徵著長壽、清雅、高潔的品行。古人常把青松跟仙鶴連在一起作為健康長壽的祝福。
同時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也有很多與仙鶴有關的故事,更多的則是用作仙家們的坐騎。
還有因其高潔的品行,古人多把風度翩翩有謙謙君子之風的仙鶴做比喻,把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高貴,美麗,神聖的動物是天鵝。
由於天鵝的羽色潔白,體態優美,叫聲動人,行為忠誠,在歐亞大陸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約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鵝作為純潔、忠誠、高貴的象徵。中國古代稱天鵝為鵠、鴻、鶴、鴻鵠、白鴻鶴、黃鵠、黃鶴等,許多地名中仍包含了這些詞彙,比如雁門關、鵠嶺、鵠澤,黃鶴樓等,至今有些地方依舊是天鵝等雁形目鳥遷徙的重要通道。
高貴的動物是龍,龍是中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的`神異生物,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象徵高貴的動物圖片2
各種動物的象徵
牛:牛的勇敢是「視死如歸」的勇敢,是不顧一切向前猛沖的方式。 馬:馬是野性動物本能的象徵。馬力大無比,精力旺盛而且鹵莽沖動,因此常常是男性性慾的象徵。
馬象徵「張揚」它是英氣勃勃的,瀟灑的,帥氣的,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張揚的。所以性格像馬的人是引人注目的。
羊:代表的是溫和,和平,善良的性格。有時候可能會比較軟弱。
鹿:類似於羊,不過鹿更有靈氣。它溫柔,善良,聰明,但是也可能有軟弱的不足。 狼:狼可以象徵心中害怕的各種東西,尤其是被人認為是獸 性的,攻擊性的,破壞性的。可能一個人害怕的是非理性的或來自童年創傷經驗(如戀母,戀父 情節)本能壓抑的結果。
熊:在西方人的夢里,胸的象徵意義與我們的有些不同。在西方,熊象徵一是男性心理的女性成分;二是象徵母親,真實的母親,或潛意識中可以獲得的智慧;第三,或者僅是潛意識的象徵。在中國,洶在人們心中代表笨拙,但是有力量。熊更多是代表男人。他的性格是溫厚的,天真的。
獅子:獅子的性格是有權威性,有所謂王者的氣質,是英雄原型的權利原型的結合。與老虎相比,獅子更有團體性,權威性的另一面是喜歡保護弱者,保護自己的朋友。獅子是一個威嚴的,也是慈愛的家長。獅子實際上也有嫵媚的一面,有「獅子」人格的女性,是那種嫵媚起來光彩四射的女人。
魚,古代釋夢書說夢見魚表示發財,有時是這樣的。從諧音上,魚和「富裕」的「裕」字同音。 魚還代表性。容格提到:魚,特別是生活在海洋深處的魚,表示人心理上的低級中心,表示人的交感神經系統。這種說法也是很有道理的。魚常常象徵著潛意識或人的直覺。在一些藝術家的夢里,它代表神秘而且難以捕捉的靈感。
鳥:鳥是飛在天空的,它沒有依憑任何有形的東西,只憑五星的風。所以它主要代表自由,也代表自然,直接,簡明,不虛飾。
象徵高貴的動物圖片3
甲 鹿
鹿諧音祿,被視為祿位和財富的象徵,在華夏文明的早期,還曾有過鹿崇拜,這在漢語中有痕跡如逐鹿中原這個成語,或是涿鹿,獲鹿,束鹿等地名。
乙 虎
虎和羊一樣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虎作為凶惡的象徵為人所懼,一方面中國人的習俗是借住虎來驅邪,如給小孩子戴虎頭帽虎頭鞋,被視為驅邪之物。
丙 貓和蝴蝶
古人將八九十歲的老人稱之為耄耋(mao die),因諧音貓蝶,古人經常把貓撲蝴蝶的畫像送給老人,寓意長壽。也有打造成長命鎖的,給小孩佩戴,期望小孩長命百歲。
丁 蟾蜍
蟾蜍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癩蛤蟆,蟾蜍和青蛙在南方為神靈被祭祀,如壯族就有從大年初—起至二月初二祭青蛙的習俗。在我們漢族傳說中,月亮裡面就有一隻三足金蟾,後有劉海戲金蟾的故事,讓金蟾成為財富的象徵。
戊 蝙蝠
蝙蝠在西方被視為邪惡的象徵,因西方文化流行,不少年輕人也認為蝙蝠是邪惡的象徵,但在中國文化中蝙蝠被稱為仙鼠,又和福諧音。在道教神靈鍾馗的畫像神像中就有蝙蝠,寓意賜福鎮宅!過去新娘子結婚,頭上也頂著五隻蝙蝠,寓意五福捧壽。
己 烏龜
自殷商開始,烏龜通靈的特點就被我們發現,祖先們用龜甲占卜,也因烏龜長壽的特徵豢養烏龜。雖烏龜寓意長壽吉祥,被視為有靈性的動物,但大家千萬不要說人是烏龜啊!被人打了別找興揚。
庚 蛇
蛇在基督教文明中象徵邪惡和墮落,在我們的文化中具有兩面性,一則蛇有毒,二則我們對神有很多美好的看法,如我們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是人首蛇身,蛇和龜是長壽的象徵,同時因白蛇傳等作品,蛇也象徵了對愛情和幸福的追求,再加上蛇象徵生殖力量!許多婦女懷孕的時候都會夢到蛇。道教的勸善經典《太上感應篇》曾專門把龜蛇並列,認為:「不能無故打殺鬼蛇。」
⑶ 動漫終結的熾天使 克魯魯身邊的那隻蝙蝠圖片,要清楚!!!!!
那可能是克魯魯的寵物,不然的話怎麼那隻寵物都跟著她,不過蝙蝠挺可愛(๑•.•๑)可以進化成吸血鬼嗎?ԅ(¯㉨¯ԅ)
⑷ 【搬運】放鬆一下~ 酷炫、閃瞎你眼的生物世界動圖(不斷更新...)
這張圖顯示的就是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整齊排列的染色體被微管組成的紡錘絲拉開,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當中。圖中的細胞為豬腎上皮細胞(LLC-PK1 Line),用熒光蛋白分別標記了微管蛋白(綠色)和染色體中的組蛋白(紅色)。 有人( 果殼用戶 - 已注銷)說 「有絲分裂那個每次看都覺得是在家裡洗襪子……你看,揉起來搓搓搓搓,拉開來過水,再揉起來搓搓搓搓…… 」 ,然後我感覺有點像奇異博士的法術蓄力
作為細胞骨架的一部分,微管除了拉開染色體以外還參與著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在哈佛大學製作的動畫「The Inner Life of the Cell」中就演示了驅動蛋白在微管上「行走」運輸囊泡的過程 。這個是按照真實的比例做的模型動畫,這個看來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感覺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啊!
這是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的一種)追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過程。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當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它在非特異性免疫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細菌入侵時會引發趨化因子的產生,而這些粒細胞可以「感知」趨化因子並在它們的引導下遷移到感染處吞噬細菌。 反過來,金葡菌也有對付白細胞的武器——殺白細胞素(leukocidin),這種毒素可以殺傷白細胞,抑制吞噬作用。
這一圖片的原視頻來自一篇論文 [1] 。圖中的小點是嗜酸性粒細胞(嗯,它是另一種白細胞),它們在針對寄生蟲的免疫反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張動圖顯示的是嗜酸性粒細胞在趨化作用的驅動下逐漸聚集到一隻秀麗隱桿線蟲( C. elegans )周圍並對它進行攻擊的過程。這是一個延時顯微攝影視頻,每幀之間的間隔為30秒,實際速度要比動圖中慢得多。在網上,很多人都為這張圖片冠以「白細胞攻擊寄生蟲保護主人」的感人標題。雖然人體內的嗜酸性粒細胞確實會攻擊寄生蟲,不過鑒於這一視頻在體外條件下拍攝,而且秀麗隱桿線蟲一般不會感染人類,所以它其實應該是「無辜實驗生物慘遭白細胞圍攻」才對……
這是對一株好望角毛氈苔(南非茅膏菜, Drosera capensis )的延時攝影。像其他茅膏菜一樣,它的葉片上伸出很多色彩鮮艷的「觸手」,會分泌粘液捕捉昆蟲。當昆蟲落網時,葉片會逐漸捲起幫助消化。需要注意的是,實際葉片捲起的速度要慢得多,全過程需要數小時時間。2013年的一項研究 [2] 發現,茉莉酸類植物激素(Jasmonates)在茅膏菜的葉片捲曲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圖中展示的是一種特殊形態的鰻魚幼體——狹首型幼體。許多海鰻和淡水鰻在成長中都會經歷這樣奇特的階段。這些狹首型幼體都有側面扁平的身體,它們的身體很薄、內臟很簡單、缺乏紅細胞,而且體內含有透明的糖胺聚糖(GAG),這些特性共同造就了它們近乎完全透明的身體。根據澳洲博物館網站的說法,這種像透明飄帶般游動的可能是黑身管鼻鯙( Rhinomuraena quaesita ,屬於鰻鱺目)的幼體 [3]
圖中展示的是草履蟲的進食過程。位於中間部位有水流通過的「管道」是草履蟲的口溝,在這里通過擺動纖毛可以將食物隨水流送入體內,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經過消化之後會再度排出體外。除了幫助進食以外,纖毛也使得草履蟲可以快速地在水中移動。它們游泳的速度可達到2毫米/秒 [4] 。
在水中游動的水熊,泛指緩步動物門( Tardigrata ),異緩步綱( Heterotardigrada )的一大類生物。這個圖是來自FOX節目,《Cosmos, A Space Time Odyssey》的一段3D模擬圖,圖中描繪的這種水熊蟲可能是 Hypsibius jardini 。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9日報道,中國台灣業余攝影師吳林恩(Lynn Wu)近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潛水時拍攝到了一隻罕見的海兔,背著綠色的枝葉樣式的殼,睜著兩只小黑豆眼,神情困惑,它的臉像極了動畫片《神奇的旋轉木馬》中的奶牛「歐米特魯德」(Ermintrude)。 海洋生物學家將這只海兔命名為「ìCostasiella」。它們身上能呈現如植物般的綠色,和海底顏色相近,從而抵禦捕食者。此外,攝影師還拍攝到一些它的同伴,有的身體略圓,有的呈現簡單的白色,形狀顏色稍有差異,但都非常可愛。據悉,海兔是螺類的一種,又稱海蛞蝓。海兔不是兔,其頭上的兩對觸角突出如兔耳。
之前看過,這種艷麗的造型是因為海兔吞食藻類然後將裡面的葉綠體保留在體內造成的這種情況。
這是一種Helicocranchia pfefferi笑豬魷魚,這個名字真不是瞎取的,因為英文稱它們piglet squid或者smiling squid。它們有一個長鼻子,像極了豬鼻,其實這個鼻子是虹吸噴水器,可以讓小豬們瞬間跑路。它們的眼睛是能發光的,可以抵消它們透明身體中眼球的黑色。最有意思的是它們能把自己吹成一個胖球自由上下
1962年,下村脩從一種水母中發現了熒光蛋白(GFP),正式開啟了生物發光研究的大門。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綠色熒光蛋白,由下村脩、Martin Chalfie以及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共同受獎
綠色熒光蛋白是來自海洋的饋贈,它來自一種發光水母。在上世紀60年代,日裔科學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下村脩)和美國科學家約翰森(Frank H. Johnson)首先揭開了水母發光的秘密。一開始,他們從這些水母中提取到了水母發光蛋白(aequorin),在鈣離子的作用下,這種蛋白質會發出藍光。然而,在水母身上,人們最終觀察到的卻是綠色的熒光,將藍光轉化為綠光的,就是水母體內的另外一種蛋白質——綠色熒光蛋白。
天然的綠色熒光蛋白還不夠完美,它只有一種顏色,也無法進行復雜的標記。解決這一問題的,是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Y Tsien)。通過對綠色熒光蛋白分子的種種改造,他得到了現在實驗中廣泛使用的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以及藍色、青色和黃色的新型熒光蛋白。在此之後,其他的實驗室又從珊瑚蟲中發現了紅色的熒光蛋白。隨著不斷的探索和改造,生物學家「熒光調色盤」中的色彩也逐漸豐富了起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是一門2005年才誕生的技術,當年斯坦福大學Karl Deisseroth實驗室撰文登上《自然神經科學》,通過在神經細胞中表達光敏蛋白,響應不同波長的光刺激實現對神經功能的調控,宣布人類正式擁有了精準操控大腦的工具。
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技術。長久以來,我們對神經元之間作用的相互理解僅僅停留在相關性上,有了光遺傳學,我們現在終於有能力探究特定的神經迴路和大腦功能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這項技術微創、精準,作為神經科學研究工具來說,無疑是個跨越式的進步。
信號傳導中的神經元,閃耀如同星辰大海
熒光蛋白帶來的最典型、也最絢爛的研究莫過於腦虹(Braibow)。2007年,Joshua R. Sanes 和Jeff W. Lichtman主持的一項研究將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熒光色素嵌入老鼠基因組,成功為老鼠的不同細胞塗上不同顏色。三種顏色相互組合,最終展現在顯微鏡下的老鼠腦干組織切片上有近百種顏色標記,如同一道絢爛的彩虹
使用鈣指示劑,斑馬魚的大腦活動如超新星爆發 [5]
說到章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管住在沿海還是內陸城市,都或多或少吃過章魚,當然,活章魚在市場上也是可以被看到的。對於章魚的外形,普通章魚基本都是有一個囊狀身體,頭上有兩顆大大的眼睛,8條觸手,每條觸手都有兩排肉質的吸盤,這是我們對於常見章魚的普遍印象,完全於「萌萌噠」靠不上邊。所以既然章魚能夠用「萌萌噠」形容,那就肯定不是普通章魚了,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小飛象章魚」,它成功顛覆了大家對於章魚的普遍認知,甚至讓很多人想買一隻養在家裡當寵物。根據公布的視頻,小飛象章魚被發現時在海底里悠閑得煽動自己的「耳朵」呢,完全不知道人類正偷偷的拍他,圓圓的身體,黃色的皮膚,整個猶如一顆蛋黃。當他發現鏡頭在慢慢靠近他時,他察覺到了危險,用「耳朵」和8條連著的觸手掩住自己的頭,心裡默念到:你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看到這里,我只想撥打110:喂,警察叔叔嗎?這里有人賣萌。
墨西哥鈍口螈(英文名稱:Axolotl),又名美西螈,俗稱六角恐龍,是水棲的兩棲類,是墨西哥的特有物種。自然環境只能生活在有淤泥的水道和湖泊。因其獨特的外貌及幼體性成熟而著名。也就是說,即使在性成熟後也不會經歷適應陸地的變態,仍保持它的水棲糼體型態。 它們被飼養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主要作為內 分泌等實驗的活體使用,所以有關它們飼養及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差不多已經完全確立了,如今要見到它們 的蹤影可以到水族寵物店走一走。被大量飼養用於研究方面。它最吸引人的特性是它的復原能力,它受傷後不會以結疤的形式 自愈,而是會在幾個月內長出新的肢體,某些個案證明,它們可以自愈(重生)出重要的器官,例如:腦部。它們接受外來器官的能力很強,眼睛及部分腦部移植後可以完全恢復正常。在某些個案里,當墨西哥鈍口螈的肢體受傷後(並沒有被截肢),會長出新的肢體(例如:五條腿),這一新奇特性吸引著動物愛好者。變態後,器官再生的能力會大大減弱。另一吸引人的特性:它們的卵大而強壯 。墨西哥鈍口螈對比起其他種類的火蜥蜴非常容易大量繁殖。墨西哥鈍口螈在國際市場上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寵物,墨西哥鈍口螈的再生能力非常高強,尤其是幼體,可以在一個月 內再生任何斷離的四肢。隨著成長,再生能力會逐漸減弱,無法再生四肢,但是仍然可以再生表皮或手指腳趾等組織。
眼鏡猴( Tarsius syrichta )身為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卻是同類中唯一能發出超聲波的動物,它們能夠發出並接收超出人類聽覺范圍的信號。
這種只有5英寸(約12.7厘米)高的生物有著一雙尖耳朵和又大又圓的眼睛。目前眼鏡猴被認為是一種瀕危物種,它們僅被發現於東南亞的島嶼上,如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
眼鏡猴是夜行動物,並且在野外很難被觀察到。因此,在2月8日發布於《生物學快報》(Biology Letters)上的研究 報告 中,研究人員不得不依靠菲律賓本土的狩獵者/採集者來幫助他們捕獲6隻眼鏡猴,之後他們使用音頻設備來記錄猴子們發出的超聲波信號。
「某些靈長類動物發出的聲音中會包含一小部分的超聲波,但是眼鏡猴所發出的聲音則是完全的超聲波,」論文作者之一、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的人類學家納撒尼爾·多米尼(Nathaniel J. Dominy)說道。
科學家們還發現當人類在近旁時,眼鏡猴便會張開它們的嘴巴,並發出高頻的聲波,這也許是在發出警告。同樣,當像蛇或貓頭鷹這樣的捕食者在附近時,眼鏡猴也會採用相似的策略來警告同伴。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哺乳動物能發出超聲波,其中包括家貓、某些蝙蝠和嚙齒動物。眼鏡猴同樣也是唯一完全以像昆蟲、壁虎、蜥蜴這樣的小動物為食的靈長類動物。多米尼說,這些小動物同樣也能發出超聲波,也許眼鏡猴能夠聽到它們所發出的聲音,進而覓食。
紐西蘭發光蕈蚊(學名:Arachnocampa Iuminosa),它們的幼蟲所發出的光彷佛一片片小小星空,點亮了漆黑的洞穴,,也吸引了無數的遊客。與很多動物用生物發光進行自衛不同,發光蕈蚊的幼蟲通過體內化學反應產生的光將獵物吸引到一個網狀結構中
2018年12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機器人學》在線發表了「軟體爬壁機器人」(Soft wall-climbing robots) [6] 研究論文。這篇論文,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單位,並由上海交通大學與動力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與麻省理工學院軟體主動材料實驗室合作完成,這是上海交大首次在《Science Robotics》上發表論文。
近幾年來,軟體機器人因為能適應各種非結構化環境,與人類的交互也更安全等多方面的優勢,一直備受機器人領域科學家們的關注。
而且,憑借科學家們超前的想像力和快速學習大自然的能力,他們已經通過各種手段研發出了具有不同功能的軟體機器人。
此次上海交通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軟體機器人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可以爬壁,其總重量只有2g,身長為85mm。主要由介電彈性體人工肌肉和靜電吸附腳掌構成
雖然,上海交大的官網里並沒有介紹這款機器人是有仿照自然界中的哪種生物,但我私下裡覺得,它的運動模式像極了一種叫尺蠖(chǐ huò)的小蟲子,爬行起來既搞笑又可愛。
根據上海交大的實驗結果顯示,這款軟體機器人具有與生物體類似的垂直爬壁、水平爬行、原地轉彎能力和敏捷的環境適應運動能力。
本文整理自網路,部分內容經過重新排布,部分加上了一些額外的說明。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