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年禮儀圖片
拜年禮儀圖片
拜年禮儀圖片,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對他人的美好祝願,在過年的這一段時間裡面,經常都需要去各個親戚家裡面拜年,以下看看拜年禮儀圖片。
拜年禮儀圖片1
拜年禮儀:傳統拜年,男女有別
傳統拜年禮儀大多分三種
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要行叩首大禮。
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拜」。行禮時,雙手抱拳前舉,左手握右手,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
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輩間的拜年。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
大年初一這樣拜年
大年初一,我國民間有拜年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晚輩清晨起床首先向家中長輩叩頭,祝願長輩健康長壽,然後依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同輩親友也會互相登門拜年,施禮道賀。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拜年的敬語
等候客人說「恭候」,賓客來到用「光臨」;中途先走說「失陪」,請人勿送用「留步」;
接待客人為「恭迎」,未能迎接用「失迎」;看望別人說「拜訪」,請人赴約用「賞光」;
邀友做客說「恭請」,陪伴朋友用「奉陪」;初次見面說「久仰」,很久不見用「久違」;
請人指點說「賜教」,請人幫忙用「勞駕」;請人解答說「請教」,接受好意用「領情」;
父母同稱高堂、雙親;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母去世稱:先父、先母;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別人兒女稱:令郎、令媛;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
拜年禮儀圖片2
春節拜年基本禮儀
在拜年的時間上選擇要妥當: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報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準備吃飯,最佳時間是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之間。過早,可能人家還未起床,節日都要休息的習慣;太遲,正適人家吃飯,不方便。下午應以三時至五時之間為宜。向長輩拜年,最好安排在節日內以示敬重。
春節拜年要注意衣著整潔:乾乾凈凈過節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潔、大方,適當穿上一些好衣服,給人一種節日的美感。 要講究稱呼的規范化:到別人家拜年,尤其到親戚家拜年,要事先對可能碰到的長輩、同輩的稱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使人感到不夠禮貌。
「吉利話」要說得適宜: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祝賀語。交談時,要揀雙方愉快的話題,不要扯到悲哀傷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談闊論,不要信口開河,不要過分激烈地爭論問題,要在輕松愉快、親切自然的氣氛中,把道喜賀新的真情實意表露出來。
拜年時接物要有禮貌:主人送茶,要起身雙手接住,並道謝。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讓給小孩,然後自己取少量受用。
拜年時歡鬧要有節制:掌握適度。不宜大聲喧鬧,不宜通宵達旦,以免影響鄰舍,妨礙別人休息。 拜年結束時,要表示謝意,邀請人家回訪。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贊美幾句。臨分手時,可發出邀請,表示回報的意思。
小寶寶拜年的講究
學會分享莫攀比
親友聚會,孩子們會接觸到不少同齡夥伴。互相攀比誰的壓歲錢多,誰的新玩具高級,甚至為此爭爭吵吵。這些鏡頭,可不應該成為新春即景。家長不妨准備一些諸如橡皮泥之類的玩具,供幾個孩子共同完成,學會合作,或誓勵孩子們交換玩具,分享快樂。對幼兒來說,身體素質發育尤為重要。因此,您還可以引導孩子們互相約定,看看新的一年裡,誰能先學會游泳,學會打球,或是添了別的什麼體育技能。這樣的比較,可比爭一樣玩具有意義的多。
別只教孩子討紅包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胡育在從事幼兒教育研究時發現,或許出於好玩的心態,不少年輕的'父母總是喜歡教孩子學說這樣的「祝福」。殊不知,這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為過年就是「討壓歲錢」或是吃喝玩樂,而忽略了節日的真正含義。她建議父母,抽時間跟孩子講講「年」的由來,有哪些習俗傳統,告訴孩子過年意味著家庭團圓,也寄託著對來年的展望。明白了什麼數年,孩子們才會對傳統節日多一些敬意。
餐桌禮儀要注意
新春佳節,聚餐頻繁。家長們可得注意了,別認為孩子年幼,就可以任其享受大家的寵愛,成為餐桌「小霸王」。既然是參加筵席的一分子,就同樣要注意餐桌禮儀。您得提醒孩子,別只顧著把好吃的堆在自己面前,別忘了給長輩們夾夾菜;敬酒時,也可以舉起飲料杯,送上祝福;想離席去旁邊玩,可以,但得先得到父母允許,並和同桌的長輩們打個招呼。別忽視了這些細節小事,它們將幫助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拜年禮儀圖片3
出門前的准備工作
打招呼
1歲:此時寶寶多半還不太會說話,所以事先教他們看到人要叫人,抱拳作揖等。
2歲以上:可以教孩子說「恭賀新年」「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
收紅包
2歲以下的幼兒,不會知道紅包是什麼,只要告訴他別人給他時,要說聲謝謝,然後放進自己口袋或給媽媽。寶寶稍懂事後,要事前跟他們說好不要馬上拆紅包。
接受帖巧克力
寶寶雖然聽大人講過不能吃太多帖巧克力,但還是不能控制。所以,大人要自己控制,並講清楚如果拿太多這些東西,就要剝奪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或東西。
從拜年的時間上說,有拜早年、拜晚年和大拜年之分。一般來說,過了臘月初八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拜晚年是指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大拜年是指初一至初五拜年。
從拜年的順序上說,亦有先近後遠之分。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首先是拜天地,然後是拜祖宗(牌位),再往後是拜高堂尊長,即晚輩向長輩拜年,施禮時要從輩分最高的開始,一般是爺爺、奶奶、父母(叔嬸),長輩受拜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才能外出向本家親威拜年。
初二初三拜舅父舅母、姑姑姑丈、拜岳父母等姻親。到親威家拜年,一進屋門,應先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果比自己年長,應主動跪拜,主人須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免禮,表示謙恭。如主人有意留下吃飯,一般不推辭。
初四初五拜同事、朋友及街坊四鄰。到同事、朋友家拜年,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問侯幾句便可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對於左鄰右舍,拜年的方式更簡單,進院門見面後彼此一抱拳,隨聲說道恭禧發財、萬事如意,然後到屋裡稍坐一會兒,無須過多禮節。
正月里拜年,有多種行禮形式,叩頭、作揖、握手、擁抱……,但其中,作揖是老北京人最常用的禮儀。 作揖(zuò yī),兩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它相比於外國人的握手更有文化底蘊。
拜年時作揖的正確手勢應該是:第一,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祥」。中國古代有以左為尊的說法,作揖時,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第二,兩個大拇指要並齊,不能左手的壓了右手,或右手的壓了左手。第三,拜年時手晃三下即可,不要沒完沒了。
此外,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因為古代是男權社會,所以文字所載的基本都是是男性作揖的規矩。標準的女子作揖姿勢與男子正好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作揖與握手相比有很多優點: 握手可傳播某些細菌病毒。而作揖,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絕無此慮。 作揖這種方式一拱手,以一當十,即使有很多客人,也都一律給予了致敬。 作揖完全不受對方的制約,絕不會像握手那樣「一旦被對方冷落、則顯得進退兩難」;作揖則是:「不管你是何種心態,我是給你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