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可愛圖片 » 音樂律動可愛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音樂律動可愛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31 23:46:11

Ⅰ 瑪卡巴卡什麼梗

瑪卡巴卡下一句是晚安,依古比古。

其實瑪卡巴卡是一首歌曲的名字,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瑪卡巴卡 阿卡哇咔 米卡瑪卡呣 瑪卡巴卡 阿巴雅卡 伊卡阿卡噢」,聽起來就非常拗口,不過卻印象深刻。

這首歌曲的背景音樂非常的可愛,屬於是兒歌類型的歌曲,然後還加上了瑪卡巴卡這樣的語言。網友將這首背景音樂搭配上了蹦迪時候的場面,於是大家表示沒想到這樣可愛的音樂拿梁竟然那麼的搭配。

這首歌曲就是動畫片花園寶寶裡面的一段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做瑪卡巴卡。這首歌曲目前可以在網易雲音樂上面找到,也可以進行下載,這一段屬於是動畫片裡面的一段音樂,主要是純音樂的欣賞,音樂的律動都是非常的好聽的。

瑪卡巴卡是動畫片花園寶寶裡面的一個卡通寶寶,也是一位人氣非常高的角色,確實在動畫片中屬於是非常可愛的類型。頃謹

而且花園寶寶這部動畫片在每一部的結尾處都會有晚安的結束語,在網路上面也出現了晚安瑪卡巴卡這樣的流行梗。

花園寶寶這部動畫片非常的受歡迎,也擁有著很多的粉絲,因為這首歌曲在抖音上面搭配蹦迪的視頻之後引起了很多人的點贊,覺得這樣的想法非常的棒,在家裡面小孩子都可以用這首歌曲蹦迪。


晚安來源
晚安來源於西方,所以它用西方的口吻說更有其本質意義。

它有個美好的西方傳說,來源於古希臘神話,傳說在宙斯的世界裡,「晚安(good-evening)」是一位善良的天使,她沒有爸爸媽媽的關愛、沒有出神入化的魔法、沒有出水芙蓉的美貌,甚至,在她小小的天空下,沒有一個可以依靠可以信賴可以互相安慰互相哭泣的朋友。

她總是一個人,慢慢的從天邊飛來,又慢慢的從每個人身邊飛走。臉上總是帶著淡淡的微笑,充滿了溫柔,消乎運充滿了恬靜,充滿了寬容,總是幾千幾萬年如一日的,毫無保留的,把祝福送給每一個人。

每當夜幕降臨,都會向著這個宇宙說一聲:晚安(good-evening)。

Ⅱ 什麼是ABA結構音樂例如《未出殼的鳥雛的舞蹈》講解一下~謝謝

《未出殼的鳥雛的舞蹈》

1、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ABA的三段式結構,體驗音的變化。

2、樂意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的變化,體驗音樂律動的快樂。

活動准備:音樂禪高磁帶《未出殼雛雞的舞蹈》;雞蛋圖片;雛雞胸飾。

活動過程:

圖片導入,完整欣賞音樂。

1、教師出示雞蛋圖片,提問:雞蛋裡面會有誰呢?

2、完整地欣賞音樂,幼兒猜猜問題的答案。(第一遍完整欣賞)

3、教師:雞蛋裡面住著是誰啊?(小雞)

4、教師:小雞在雞蛋裡面做了些什麼事情?我們再來聽一聽(第二遍伏襲滲完整欣賞)


(2)音樂律動可愛圖片擴展閱讀

AB型歌曲。比如: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缺脊結構就是AABA:主歌1、主歌2、橋段、主歌1。

AABA也有很多變化,像是AABABA,ABAB和ABABA,其中有些部分變成樂器伴奏的形式。更少見的形式是AAA,Simon和Garfunkel創作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就是這樣的例子。

ABC型歌曲。比如:

普遍接受的格式ABABCBB:前奏、主歌1、副歌1、主歌2、副歌2、中段、副歌3、副歌、結束。

另一種結構是ABCABCBC:主歌1、橋段1、副歌1、主歌2、橋段2、副歌2、樂器伴奏、副歌3。

Ⅲ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位音樂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在音樂實踐中,准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並試著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姿勢,能在《放牛歌》的間奏加入鑼鼓鑔的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學重點:准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

教學難點:加入打擊樂伴奏

教學准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聽音樂問好!

2、 復習上節課內容。

3、 復習柯爾文手勢。

二、基本部分:

1、 導言:

2、 表演《牧童》

(1) 完整地聆聽音樂錄音。

(2) 提示各種唱出了哪些內容?復聽歌曲。

(3) 隨著錄音輕輕敲擊雙響筒。

3、 編創與活動——雙響筒的認識

4、 表演《放牛歌》

(1) 提示學生注意聽覺與視覺相結合。

(2) 跟著歌曲錄音,用聽唱法學會歌曲。

(3) 提示學生,沒有歌詞的旋律時間奏部分,有鑼鼓鑔伴奏。

5、 編創與活動——認識三角鐵

6、 編創與活動——鑼鼓鑔的創編

三、結束部分:

小結。結束全課。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內容:

1、聆聽《牧童》

2、聆聽《牧童到哪裡去了》

3、表演《牧童》

4、表演《放牛歌》

二、教學總目標:

1、通過聽《牧童到哪裡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變化。

2、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認識三角鐵,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3、准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並試著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間奏處加入鑼、鼓、鑔的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

四、學情分析

本課的歌曲第一首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學習起來比較的輕松,第二首歌曲不是很難,但是學生在演唱時容易把第一遍的最後一句的低音唱成高音,這個地方老師要多加提醒。其次兩首歌的情緒不同,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去表現兩首不同情緒的歌曲。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歌曲《牧童哪裡去了》

2、學唱少兒歌曲《牧童》

3、律動少兒歌曲《牧童》

4、節奏樂器三角鐵的認識與演奏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歌曲《牧童哪裡去了》,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2、視聽結全學習歌曲《牧童》。通過圖形譜直觀感受旋律的高低、長短;培養學生的初步的視唱能力。

3、通過創編動作與師念襪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4、通過為歌曲伴奏的過程中學習認識三角鐵,學習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教學准備:

課件、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復習前課內容。仔拆激(唱遊為主)

二、新課學習:

1.小練習:三角鐵認識。教師介紹三角鐵的演奏方法與姿勢,練一練。(也可與學生共同探討其演奏方法與姿勢)

2.歌曲學習:(出示投影片)

1)邊隨歌曲《牧童》錄音邊拍手邊看插圖,熟悉歌曲(教師可用三角鐵)介紹或探討「牧童」是做什麼的?

2)教師范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

3)引導學學生模唱學習御纖歌曲。(教師指譜,注意第三段歌詞與結束句的位置。)

4)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

5)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牧童》要求自創編動作,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在表演時,選幾名學生用三角鐵隨樂曲進行伴奏)

3、欣賞歌曲《牧童哪裡去了》

1)初聽前,與學生交流「牧童」到底到「哪裡去了?」

2)談談感想:牧童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教育學生珍惜學習時光。

3)自由活動:隨歌曲《牧童哪裡去了》自由地進行選擇表演活動。

三、小結:鼓勵與表揚,並指出不足之處。

課後反思:時間充許的話,也可讓學生分組創編、加以指點後。再分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內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創編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童聲合唱歌曲《牧童》

2、學唱歌曲《放牛歌》

3、歌表演《放牛歌》

4、認識雙響筒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牧童》,並學慣用雙響筒與三角鐵為歌曲伴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2、用聽唱法學唱歌曲《放牛歌》,指導學生用活潑親切的情緒演唱歌曲。

3、通過教師范唱,讓學生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自編動作表達歌曲的意境。

4、通過為歌曲伴奏的過程中學習認識雙響筒,學習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教學准備:

課件、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復習前課內容。(唱遊為主)

二、新課學習:

1.小練習:雙響筒認識。教師介紹雙響筒的演奏方法與姿勢,練一練。(也可與學生共同探討其演奏方法與姿勢)

2.欣賞童聲合唱《牧童》

1)初聽,(完整聽全曲)。

2)談談所聽內容;

3)復聽:自由活動:隨《杜鵑圓舞曲》自由地進行選擇活動,可用雙響筒與三角鐵為歌曲作伴奏。

3.歌曲學習:(出示投影片)(由牧童生活入歌曲《放牛歌》)

1)教師范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引導學生視圖形譜;

2)學生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指譜,要有明顯的高低、長短的動作表示;)

3)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可加上鑼鼓的伴奏學習與運用)

三、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並指出不足之處。

課後反思: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要求自創運動作,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聆聽了歌曲,並學習了用雙響筒與三角鐵為歌曲伴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3

教學內容:

1、聲音探索活動《山谷響聲》、《辨別聲音的長短》

2、學唱歌曲《火車過瑤山》

3、聽賞樂曲《瑤族銅鈴與長鼓舞》

4、聽賞《苗嶺的早晨》,進行音樂創編活動。

教學目標:

1、聆聽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並通過感受和模仿聲音的活動、演唱歌曲和做游戲,從中感受聲音的長短。

2、能夠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認識瑤族銅鈴和長鼓,了解瑤族、苗族的一些特點

4、通過聆聽《苗嶺的早晨》,初步感知聆聽音樂的方法

5、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表演里,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模仿音響表演音樂故事的活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聆聽和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分辨聲音的長短,並感受和模仿聲音

2、用歡快活潑的感情演唱歌曲《火車過瑤山》

3、認識瑤族銅鈴和長鼓,了解瑤族特點

4、認識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並做簡單的節奏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奇妙的旅行,目的地是郊外的山谷,但是我們出行的方式不素用我們的雙腿,而是用我們的耳朵,這次聲音的旅行可要比一比,誰的耳朵最靈。——模仿錄音資料,師指導學生分辨音響資料中的各種聲音,激發他們學習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三、模仿各種聲音:

師「剛才我們進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們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誰能夠跟我們說說,你聽到的哪些聲音長哪些聲音短呢?——師指導學生辨別聲音的長短,同時進行形象的模仿。

四、出示音樂知識:音的長短

五、聲音的模仿游戲:

活動方式一、讓學生試著用不同的器具和人生,在教師的指點下進行音響模擬創作

活動方式二、聲音競賽游戲:全班選出兩組人員進行游戲,由師出題目,雙方以搶答或雙方出題交換競猜的方式進行。

六、做作業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課導入:

小朋友,你們聽「嗚——咔嚓咔嚓咔嚓,嗚——咔嚓咔嚓」這是什麼聲音?(火車聲)你們來學一學。那哪個聲音長哪個聲音短呢?恩,今天是瑤家小朋友的好日子!因為小火車要開進瑤山了!你們聽——

三、師范唱

1、小朋友,你們感受到瑤家小朋友的心情了嗎?

2、請你用動作來表現

四、感受旋律

1、跟著音樂做動作

2、跟著音樂拍手

五、讀歌詞

1、師帶讀

2、生讀

六、學唱

1、默唱、

2、輕聲唱

3、指導唱

4、分組唱

5、分男女生唱

七、表演

八、小結

第三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復習歌曲《火車過瑤山》

三、聽賞《苗嶺的早晨》

1、新課導入:「小朋友,你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有多少個民族組成嗎?」你知道哪些民族?——生自由回答2、「你們聽過這些民族的歌曲嗎?能不能給我們唱一唱?

3、師提示:學生若說不出,老師可以放一些學生熟知的歌曲如:《娃哈哈》、《愛我中華》、《北京的金山上》等,鼓勵學生隨音樂舞蹈、律動。

4、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首苗族的樂曲《苗嶺的早晨》,這是一首苗族的口笛獨奏曲,

5、初聽音樂《苗嶺的早晨》,讓學生邊聽邊想,你聽了以後有什麼感覺?並談一談我們柳州早晨的景象

6、師簡要介紹苗族的一些相關知識如服飾、風俗和苗嶺早晨美麗的景色。

7、再聽,並結合書上的插圖欣賞,說說苗族早晨鳥語花香,小朋友背書包上學,農民趕著牛羊下田耕作,一片繁忙的景象,

8、聽歌曲的第一部分:想想,你從歌曲中能看到什麼景色——師做簡短小結: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苗嶺的早晨空氣格外的清新、寧靜。林中的鳥兒也醒了,它們自由盡情地歌唱著。

9、師教畫圖形譜

10、想想,現在苗嶺的人們又在干什麼了,聽《苗嶺的早晨》第二部分,試著邊看圖邊編故事

11、完整的聽一遍,並根據書上的插圖編故事。

12、小結,下課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4

教學目標:

一、能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歌(樂)曲,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睦相處。

二、能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我有一隻小羊羔》,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三、在聆聽音樂中嘗試用動作表達自己想像中的動物神態。

四、認識木魚、碰鍾,學習並探索演奏方法,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五、能准確地朗讀歌謠,並讀出二拍子的強弱。

教學內容

一、學唱歌曲《動物說話》和《我有一隻小羊羔》

二、認識木魚

三、學習二拍子的強弱

四、聆聽《三隻小豬》和《快樂的小熊貓》

教材分析

一、《三隻小豬》是由一支輕音樂隊演奏的樂曲,輕松、幽默,勾畫了三隻小豬愉快的生活場景。

二、管弦樂《愉快的小熊貓》是美術影片《熊貓百貨商店商店》中的一個音樂片斷。音樂開始,首先由中提琴奏出的長音和小提琴奏出碎弓音,渲染了大森林早晨美麗的景色,在弦樂柔美的音響襯托下,笛子吹出一段節奏自由的旋律,其音調清新,色彩明亮。

教學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指導學生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讓他們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二、識木魚,學習並探索演奏方法,並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三、編創與活動,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讀歌謠。

教學內容

一、學唱歌曲《動物說話》

二、認識木魚

三、編創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聽音樂律動。

二、編創與活動。

1、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讀歌謠。指導學生讀歌謠時,有意識地讀出節拍的強弱,做到有感情地讀。

2、可啟發學生用不同的音色,表現老鴨和小鴨的叫聲。

三、表演《動物說話》

1、聽樂曲律動

2、完整地聆聽《動物說話》,聽錄音再自己范唱,讓學生來感受。

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感受,拍手聽、默唱、小聲跟唱。

3、按節奏和節拍的強弱來讀歌詞。

4、聽琴輕聲學唱

5、師提示:怎麼樣演唱能表現出你很愛小動物的心情,用你的聲音告訴我。啟發學生演唱時投入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

1、啟發學生編創歌詞,表現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2、用木魚為歌曲伴奏,注意看課本上木魚的圖有深有淺,示意學生敲擊的動作有重有輕,要按著歌曲的強弱規律敲擊,並要明確打擊樂的伴奏地位,學會與歌曲的聲音協調起來,不要喧賓奪主。

二、復習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和《同唱一首歌》。

三、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告訴小朋友要熱愛小動物。

課後反思:本課從喜愛小動物是兒童們的天性入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表現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在歌曲中體驗不同的演唱形式和藝術風格。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能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歌曲,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

二、能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我有一隻小羊羔》,在歌聲與表演中表達出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三、能根據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形象即興創編歌詞,並會演唱和表演。

一、認識碰鍾、鋁片琴,學習並探索演奏方法,練習為歌曲演唱伴奏。

教學重點:即興創編歌詞,並會演唱和表演。器樂的演奏運用。

教學難點:鋁片琴在歌曲伴奏中的運用。

教學用具:各種動物頭飾、鋁片琴、碰鍾、多媒體課件。

課前准備:請小朋友們課前自己製作一個最喜歡的動物頭飾。

老師准備一件小羊羔的衣服和頭飾。

教學過程

一、體現引入部分:

1、老師與學生一起隨著歌曲《動物說話》自由律動,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使學生在平等、輕松、自由的氣氛下進入音樂課堂。

提問引入:剛才我們表演了一首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小朋友們還會唱其它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嗎?(自由表演唱,培養學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2、感受新課部分:

變魔術引入新課:請一位小朋友協助老師,其餘小朋友閉上眼睛,老師事先讓這位小朋友穿上小羊羔衣服和頭飾,不讓孩子們看見,其他孩子閉上眼睛,老師說:「一、二、三變」,小羊羔從教室外咩咩叫繞場一周。

老師引導小朋友看著小羊羔有節奏地朗讀歌詞。

3、用聽唱、模唱法學會《我有一隻小羊羔》。

A、要以完整有感情的范唱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願望。

B、採用適合學生演唱的調高進行聽唱教學。聽唱教學中可提示學生在同音反復處唱得輕松、親切。

C、表演《我有一隻小羊羔》:跟著音樂做自由律動,編創動作,表達喜愛小動物的情感。

1、認識碰鍾、鋁片琴,學習敲擊的正確姿勢。

2、為了使學生很容易用鋁片琴敲出旋律,減少技術負擔,老師先在鋁片琴上分別貼上「1、2、3、5」四個音,用「數字譜唱法」學習。

3.2 12 ∣ 33 3 ∣ 22 2 ∣ 35 5 ∣

3.2 12 ∣ 33 33 ∣ 22 32 ∣ 1 - ||

二、用鋁片琴為歌曲《我有一隻小羊羔》伴奏

1、老師示範用鋁片琴敲出歌曲《我有一隻小羊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分成四個小組,分別用「數字譜唱法」把歌譜分成四組接龍,用鋁板琴演奏自己的音樂部分,小朋友輪換著玩一玩打擊樂器。

2、分小組進行編創歌詞:請小朋友們戴上自己製作的動物頭飾。每個小朋友在組內編唱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歌《我有一隻____》。分小組展示成果(唱、奏、演結合,培養學生自信地唱歌,與同學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創新思維)。

3、表演《我有一隻小羊羔》,方法:每組推薦幾名小朋友分別敲鋁片琴和碰鍾,為歌曲伴奏,其餘小朋友圍著本組自由表演自己創編的歌,大家可唱的不一樣,讓小朋友盡情地表現自我,角色可以輪換。欣賞《我的小綿羊》並小結。

4、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各類不同品種的羊的圖片,邊欣賞邊聽歌曲《我的小綿羊》,讓學生感受除今天學習的《我有一隻小羊羔》外,還有許多關於羊的歌曲。

5、讓學生了解羊全身都是寶,如:羊皮鞋、羊毛衣等,讓學生自由發言和討論,從而教育學生:小動物對人類有很多貢獻,我們要愛護小動物,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

三、課堂小結:讓學生感受音樂是怎樣表現各種動物的動作、叫聲、形態等特點,從而感受音樂的情緒變化對表現樂曲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熱情。

課後反思:一堂課結束了,並不意味著教育的結束。號召孩子們課後與小動物交朋友,正是本課情感教育目標的實踐環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聆聽歌曲《三隻小豬》和《快樂的小熊貓》,感受樂曲描述的愉快勞動的情景,感受勞動的快樂。

2.認識碰鍾,學習敲擊碰鍾的正確姿勢。

教學過程:

一、律動。

二、認識碰鍾

1、觀察示意圖,知道怎麼敲擊。

2、想一想,聽一聽,碰鍾的聲音是長的,還是短的?怎麼才能敲出短音。啟發學生動腦思考。讓學生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敲擊碰鍾。

一、復習表演《動物說話》,《我愛我的小羊羔》

二、聆聽《三隻小豬》

1、完整地聆聽《三隻小豬》,說一說樂曲描繪了怎樣的小豬。三隻小豬好象在做什麼?

2、復聽,讓學生自編動作表演三隻可愛的小豬。看誰能記住小豬叫的地方,隨著樂曲學小豬的叫聲。

3、三幅動作提示圖分別是:

扭著身體學小豬走路。

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豬的翹鼻子。

兩只手在耳朵上方伸開五指做「扇風」的動作,模仿小豬的大耳朵。

三、聆聽《快樂的小熊貓》

1、初聽樂曲,感受樂曲描述的清晨的意境和小熊貓愉快勞動的情景。

2、復聽,將音樂分成兩部分。「大森林的早晨,你聽到了什麼聲音?」「在小熊貓打水的時候,你好象又聽到了什麼聲音。」利用音樂中的特殊音響,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3、復聽時,讓學生跟著音樂表演,樂曲結束了。教師可啟發學生編創結尾。編創結尾分組進行,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利用樂器、人聲、拍打動作為樂曲做結尾。

四、課堂小結:

課後反思:通過歌詞創編,自製樂器為歌曲伴奏,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開發。以情感、能力培養為主線,讓學生在「想」「動」的音樂實踐中拓展音樂,了解音樂要素、力度以及不同畫面所表現的不同的音樂形象。

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篇5

教學內容:

唱歌《大雨和小雨》、《上學歌》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大雨和小雨》、《上學歌》

2、讓學生感受上學時心情愉悅心情。

3、能用強弱不同的力度表現歌曲。

4、能用身邊的材料模擬大雨和小雨的音效,與小組同學合作編創表演。

教學重難點:

了解並能夠掌握2/4拍的強弱規律。

能用強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學准備:CD

教學過程:

1、導入

播放歌曲《上學歌》,感受歌曲情緒。

2、學唱歌曲《上學歌》

(1)聆聽歌曲范唱

(2)老師分句教唱歌曲

3、聆聽、辨別聲音

老師播放雨的音效,請學生分辨是什麼聲音

4、表現歌曲

(1)請學生注意分辨大魚和小雨的聲音又什麼不同。

(2)老師提示學生:注意曲譜上方的雨滴圖示,大雨的聲音應該怎麼唱?小雨的聲音應該怎樣唱?

(3)學生分組邊唱邊模擬音效伴奏。

(4)完整演唱歌曲,並用模擬音效或編創動作參與歌曲表現。

Ⅳ 怎樣訓練音樂的節奏律動

怎樣訓練音樂的節奏律動

節奏包括節拍和速度這兩個概念,前者是指音樂規律性的強弱交替的運動,即拍點的組合,後者是指律動的速度。節奏的律動就是節奏的生命。以下是我整理的怎樣訓練音樂的節奏律動,供大家參考。

怎樣訓練音樂的節奏律動

音樂節奏律動音樂中的節奏概念是很寬泛的,從老型最宏微觀的角度看,它可以說是音樂的「進行」,這個概念包括了音樂中各種各樣的運動形態,既有輕重緩急,也有鬆散與緊湊。具體來說,節奏包括節拍和速度這兩個概念,前者是指音樂規律性的強弱交替的運動,即拍點的組合,後者是指律動的速度。

節奏在自身的感覺

在知道拍號和每分鍾有多少拍後,我們就要去感覺節拍。有的學生不去感覺節拍的分組,節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機械也數著拍子,我們要把這種被動變為主動,進入內心的節奏感覺。要做到有內心的節奏感覺,首先要去感覺節奏。

許多節奏方面的缺點之所以產生,實際上是由於自己本身沒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的精神和他的風格,作品的藝術形象。這就使永遠變化無窮的多種多樣的表演手法同作品、作品的意義、內容相一致首先是同它的形式結構,作曲法本身,聲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協調,只有這樣,表演才可能是好的,藝術的。

1.在技術性段落中,要劃分清楚一些有規律的組織的節奏。

2.要對節奏有感覺,也就是說對每小節內強拍弱拍的區分有感覺。

舉幾個常用的節拍:四二拍是強、弱,四三拍是強弱、弱,四四拍是強、弱、次強、弱、八六拍依次是強、弱、弱、次強、弱、弱。

舉例一首作品來說,這首樂曲,表現的是船水中搖盪的背景。船歌一般是用八六拍子寫成的。以三個八分音符為一組,每小節分為兩組,根據六拍的節奏特點,把船在水中左右搖擺著前進的感覺表現得恰到好處。我們在演奏時,把第一拍作為一個重音,二三拍輕輕地帶過去,第四拍作為次重音也要放下去一個小重量,然後五六拍再輕輕的演奏。只要把這些力量安排好了,演奏的的時候的心裡節奏就會慢慢形成。有些演奏者過遠地偏離原譜和作者的構思,其根本在於不夠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歪曲作品的結構。因此,我們必須養成認真去分析節奏,並去感覺、體現它的習慣,這是保證演奏中基本的節奏感所必需的。

節奏與律動感

節奏的律動感,是要通過自己的內心去體會,去感受,其要點是結合樂曲的情緒語言、意境,選擇好合適的節奏。這種律動感可說是一種韻律。真正以內心感覺到節奏,感覺到活生生的脈搏,節奏的律動就是節奏的生命。律動經常在較快速的段落和有規律的伴奏音型部分能更明確地得到運好體現。比如,在八六拍子中,每小節分成兩組,每組六個八分音符。在淡雅、寧馨的旋律之下,伴奏音型平穩而美好地緩緩向前流動著,每六個音為一個律動。這六個音中,第一個音稍重一些,作為律動的點和依靠,後五個音均勻柔和地連續下去。這時音樂的表達會讓人更加的舒服,安逸,表現力大大提高。在這種感覺中,逐步去體會出合適的律動速度和意境。節奏的律動感是一種活生生的,發自內心的感覺,就像脈搏對人的生命那樣的富有活力。我們必須多聽、多想、多體會,才能有正確的自我律動。

節奏與速度

如果演奏者沒有把大型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足夠的思考並去感覺,就必然會出現速度上和節奏的錯誤。有得演奏者在剛開始表演作品是難以確定作品正確的基本速度。開始時採用的速度如果是不肯定的或是錯誤的,往往會對整個作品產生影響,有時即使作品的速度得到改進,但是表演的完整性侍悄猜卻已遭到破壞。練琴時可以試用各種與原來速度略為有所不同的速度,藉以確定以最慢到最快速度的狀態,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開始表演之前,最好在思想上把開始時的速度和作品以後發展中的某個地方作一比較。

比如,一個作品速度是每分鍾一百二十拍。樂曲開始,整個第一行速度極穩定。第二行第一小拍標上了加快,要求從這一小節第一拍起加快,一共兩小節,這個加快,這兩小節從原速開始,一拍比一拍更快,這是一個逐漸加快的.過程。 比如表現刑警開始行動,罪犯的四下逃竄的情景,演奏者常常過急,一下子加速至最快,這就成了突快,而不是漸快了。這樣卻違背了作曲者本身的意願。在加快之後第二行的第三小節標著回原速,從這一拍起,馬上要回到一分鍾一百二十拍的基本速度上去,這個速度不能忘記。由此可見,樂曲速度的變化是需要演奏者長時間的學習,培養節奏的律動感。所以,在變化節奏中,變化的部分能否做到漸慢或漸快,回到原速時節奏是否清楚、穩定,是我們對節奏感的很好考驗。

總之,節奏是音樂的基礎,也是音樂的生命,節奏又是千變萬化。其實每個曲子都會有一個基本的節奏,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掌握了這點,對於演奏好整個樂曲就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音樂律動活動與幼兒節奏感的培養

當我們看到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就能夠隨著歡快的音樂擺動手臂、有力蹬腿時,我們無不驚異於音樂對生命的強烈作用和兒童與生俱有的音樂潛質。音樂之所 以能對嬰幼兒產生這樣的影響,是因為它的最基本元素流動性、運動性、節律性能吸引感官不由自主地去跟隨它。這種「上下翻飛」的美妙聲響和有節律的運動又會 進一步刺激嬰幼兒的運動神經,而我們知道,運動正是生命成長的內在動力。

一、音樂律動活動的教育價值

音樂和運動不但與生命成長關系密切,而且與個體的心智發展關系密切。感官一運動發展的關鍵期發生在兒童從出生到四五歲之間。它是這個時期兒童主要的學習 方式。跟隨音樂的身體律動可使幼兒對音樂的情緒情感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更自主的表達。幼兒通過身體動作感知音樂的基本要素,如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音調 的高低、段落的劃分乃至它們之間的種種關系等。跟隨音樂的身體律動還能培養幼兒聽覺的專注力以及提高幼兒的想像力、動作反應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創造力, 等等。動作還像一座連接感性和理性的橋梁,能幫助幼兒理解音調的高低,感知音樂的開始和結束,這些都可為幼兒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條件。

二、音樂律動活動與節奏能力發展

節奏是音樂的重要元素,是音樂美感的重要來源。它充滿活力,也充滿情感和意義。所有的節奏都需要通過身體的動作和肌肉的反應來感知,節奏感完全依賴於運動。兒童階段是感受和體驗節奏的最佳年齡期。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理論認為,人無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但是需要誘發和培養。只有以聽音樂和做身體動作為手段,才能喚醒兒童天生的音樂本能。我們可 以通過音樂與運動相結合的學習形式,把兒童對音樂的理解轉化為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聲音。把音樂表現中的力度、速度、音色變化等與兒童運動時的能量、空間、 時間感受融合在一起,從而培養他們體驗音樂情緒的能力。達爾克羅茲認為,身體是體驗節奏的第一載體,節奏是音樂教育中的一種特殊力量,人體運動是音樂節奏 的外在表現。

在奧爾夫「原本性音樂」的教育理念里,音樂教育應該融語言、動作、音樂為一體,而能夠把它們融合在一起的核心就是節奏。

柯達伊提出,節奏的形式及其表現力極為豐富和精細,它可使各種分散的音樂要素通過組織和規律化成為一種內在的力量,所以節奏感培養不但是感受、理解、表現音樂的基礎,而且能發展幼兒的感知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發展節奏感的律動活動的主要形式

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律動主要包括聲勢、游戲、即興表演、集體舞等形式。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創造了一整套通過動作開展音樂教育的方法,其中的「聲勢」是指 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方法。基本的聲勢包括跺腳、拍腿、拍手、捻指四種形式。聲勢對培養幼兒的節奏感、聽辨力、記憶力、創造力都有 積極的作用。可供幼兒園選用的發展節奏感的律動活動形式多樣,如手指游戲、原地做動作、在移動過程中做動作等。

手指游戲較簡單,並且深受幼兒喜愛,有助於發展幼兒的小肌肉動作能力。例如,配合碰碰眼睛、耳朵、手腳動作的歌曲,不但可以幫助幼兒發展精細動作能力,還可以幫助幼兒認識身體並建立起身體意識。

原地做動作是指讓幼兒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探索站、坐、蹲等身體動作。幼兒動作發展的規律是從原地做動作到在移動過程中做動作。幼兒對動作的控制則是從控制頭部和上半身動作開始,再向控制下部肢體動作發展的。

在移動過程中做動作是指伴隨音樂做彈跳、搖擺、跑動、舞蹈等動作。移動位置的運動豐富了動作樣式,也促使幼兒有了更多動作想像和自我表達的機會。例如, 可緩慢拖著腳步走,可挺起身子、腳步有力地走,可輕松地蹦跳,等等。通過輕快與沉重的對比,幼兒能夠准確地體驗到音樂情感的表達。又如,配合不同風格的 (輕柔的、歡快的、節奏鮮明的)音樂即興跳舞。可以幫助幼兒通過自由的肢體動作感知音樂節奏,體驗快樂。

設計律動活動要遵循幼兒的年齡、心理和運動能力的發展規律,切合幼兒的實際能力。組織活動時要從他們能夠做的動作開始。例如,組織小年齡幼兒開展律動活動時。可以讓他們先在原地做動作,待他們有所體驗後再在移動過程中做動作。

紗巾、綵帶、皮球、節奏棒、呼啦圈等道具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可以增強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和對節奏感、音樂的理解。例如。可用三角鐵幫助幼兒理解三拍 子;用大球、小球的不同排列幫助幼兒理解節拍的強弱規律,區分不同的節拍;用節奏棒、紗巾等配合即興創編節奏和舞蹈動作。以幫助幼兒感知音樂的旬、段劃 分;用進出呼拉圈的方式幫助幼兒探索空間位置,等等。使用道具輔助律動活動比只做徒手動作更有意思,有利於幼兒把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活動開來,也有利於幼兒 表達對音樂的感受,調動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

四、律動活動的實踐舉例

1 《小毛巾》——體驗穩定拍感

《小毛巾》是一首台灣童謠,歌詞詼諧,曲調朗朗上口,速度適中,適合小班幼兒歌唱。每段歌曲前兩句是重復的,「小小毛巾愛玩水,洗了眼睛鼻子嘴」,幼兒 可以做洗眼睛、鼻子、嘴的動作,之後則根據所唱出的身體部位做動作,如第一段的歌詞是「還跟耳朵親親嘴」,第二段的歌詞是「還跟耳朵、還跟脖子親親嘴」。 第三段的歌詞是「還跟耳朵、還跟脖子、還跟眉毛親親嘴」。歌唱時既要保留基本動作,又要逐漸增加新的動作,以發展幼兒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使活動更有趣味 性。

理解穩定拍感是感知節奏的重要基礎。練習時可引導幼兒伴隨歌謠或歌唱做踏腳、拍手、走路、敲擊打擊樂器等動作,以感受穩定節拍,理解連續、均勻的節拍運動特點。

2 馬跑、兔蹦、蛙跳等——體驗不同的節奏時值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歌唱活動中自然形成的節奏感來發展他們的節奏能力。例如,可以引導幼兒從「敲門」「握手」「釘釘子」「補鞋」等動作中發現節奏,可以通過模擬自己喜愛的動物的跑、跳動作來豐富對節奏的感知。

①學習奔騰跑跳動作。這既是學習跑跳步,也是學習附點節奏。如果教學對象是年齡比較大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直接從模仿馬跑的動作開始。如果教學對象是年齡 較小的孩子,則可以從各種有關馬的問題或故事引入。為了幫助幼兒更加准確地模仿馬的奔跑節奏,教師可以先讓幼兒圍坐在地板上用手在地板上拍擊,然後跟著教師的鼓聲在移動過程中做動作。

②學習雙腳蹦跳動作。可讓幼兒通過模仿兔子、袋鼠的蹦跳動作,練習雙腳蹦跳。蹦跳的節奏可以是四分音符時值,一拍一跳,也可以是八分音符時值,一拍內兩跳。

③學習單腳跳動作。可給幼兒看美洲印地安人跳舞的圖片或視頻,啟發他們發現舞蹈中單腳跳的形式。聽著教師的擊鼓聲,孩子們做出單腳跳動作。同時口中可發出「噢、噢、噢」的歡叫聲。單腳跳動作的特點是第一拍重音(這一拍也可以是雙腳跳),兩只腳按小節交替做動作(一小節一換腳)。教師可帶領幼兒在四拍子、三拍子、二拍子的不同節拍形式中練習。

④學習弱起拍的跳躍動作。教師可先啟發幼兒討論「青蛙是如何跳躍的」。然後發現青蛙之所以跳得高、跳得遠,是因為它有一個准備動作。它的節奏是,然後啟發幼兒跟著教師的鼓聲練習,體驗這種「弱起」准備的節奏感覺。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把上述各種節奏和運動形式串聯起來,配合鼓和其他打擊樂器引導幼兒練習。

需要強調的是,為了開展音樂律動活動,教師需了解和掌握幼兒生理和運動能力發展的基本規律。一般說來,兩歲以上的兒童可以做走、跑、雙腳蹦跳等動作。三 歲以下的兒童不容易做奔騰跑跳動作,但是可以讓他們嘗試跟著鼓聲做提肩膀的動作,它同樣能夠幫助他們感覺到節奏的彈性、跳躍和向前推進的特點。四歲以下的 兒童往往不容易做單腳跳動作,他們常常保持不住身體的平衡,容易感到疲勞。四歲以上兒童一般能做出青蛙跳動作。

3 聖誕老人的馴鹿——學習漸快和漸慢

①教師和幼兒圍坐在地板上。教師出示馴鹿的照片,問幼兒:「你們知道馴鹿最特殊的工作是什麼嗎?」孩子們回答說:「是給聖誕老人拉雪橇。」教師又同: 「它的脖子上掛的是什麼?做什麼用的?」教師和孩子們通過討論得出:馴鹿喜歡聽鈴鐺的聲音,鈴鐺的聲音和走路的聲音配合起來很好聽。由此吸引孩子們的注 意,進入教學環節。

②教師說:「讓我們用手來當馴鹿的腳,也跑起來飛上天吧!」孩子們跟著教師用手拍擊地板,經歷「慢走——小跑——逐漸加 快——快跑——飛起來」(「飛起來」的時候不再拍擊,而用手臂在空中做盤旋飛行的動作)的過程。教師說:「馴鹿要降落到××小朋友的家門口了,它可不是一 下子掉下來的噢,讓我們幫助馴鹿慢慢地降落下來。」大家一起拍擊地板,經歷「快跑——小跑——走——停」的過程,體驗速度的漸快和漸慢。

③教師說:「請你們大家做馴鹿,我來做鈴鐺,現在我們要去送禮物了!注意馴鹿走路的聲音要和鈴鐺的聲音一致啊!」教師可搖動串鈴或其他金屬類樂器引導幼兒感知漸快和漸慢的動作特點,當「馴鹿」飛起來時鈴聲停止。之後可讓孩子們輪流敲擊鈴鐺指揮動作。

④做過幾次固定位置的活動後,選一個幼兒當馴鹿,讓他聽著鈴聲合拍地在圈外跑動,表示去送禮物。其他幼兒繼續在地板上拍出節拍。幼兒可輪流當馴鹿。

⑤教師再啟發:「馴鹿跑動時除了可以聽到鈴聲,還可能聽到其他聲音嗎?」教師敲擊雙響筒,模擬鹿蹄聲。最後,鈴聲、鹿蹄聲和幼兒跑動的聲音、所做的動作融合在一起,完成從固定位置到移動位置的活動,體驗速度的漸快和漸慢。

不同力度、速度的活動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聽覺敏銳程度,感受節奏的快慢,進而提高運動的控制力。未來學習歌唱或演奏器樂時就需要這種音量控制能力、肌肉控制能力、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和表現能力。

近年來,很多幼兒園都很重視律動活動。億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開發的《我的身體會唱歌——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音樂課程》,以音樂感受、表現為切入點,引導 幼兒快樂參與、大膽表現。幫助幼兒在豐富的體態律動游戲中提高音樂素養,發展藝術能力。我們期待能通過律動活動為幼兒提供更多活潑有趣的活動機會,幫助他 們獲得更全面的藝術能力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