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清朝皇族服飾
清
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B. 明朝的皇太子和皇子的服飾都相同嗎可以使用明黃色嗎
明黃只能皇帝穿,皇太子和皇子可以穿橙黃、橘黃、朱紅之類的。
據記載:
皇太子陪祀天地、宗廟,正旦、冬至、聖節、朝會以及從祭社稷、受冊、加元服、納妃時穿冕服,用袞冕九章。親王助祭、謁廟,正旦、冬至、聖節等朝賀及受冊、加元服、納妃時穿冕服,也用袞冕九章。親王世子遇天壽聖節、皇太子千秋節與正旦、冬至進賀表箋、告天祝壽時隨班行禮以及父王生日及諸節慶賀在宮內行禮時穿冕服,用袞冕七章。郡王冕服則為袞冕五章。
皇太子服飾:
衣——玄衣,五章:龍在兩肩,山在背,火、華蟲、宗彝在兩袖,每袖各三。
裳——纁裳,四章:藻、粉米、黼、黻各二。
中單——素紗中單,領織黻紋十一。
蔽膝——四章:藻、粉米、黼、黻各二。
大帶——素表朱里,腰部用朱緣,下垂部分用綠緣,紐約用青組。
玉佩——兩組,每組由珩、瑀、玉花、琚、沖牙、璜、玉滴組成,瑑描金雲龍紋,貫以玉珠,佩上有金鉤,佩下副以四彩小綬。
大綬——以赤、白、縹、綠四彩織成,纁質,其上用三色小綬(帶式)編結懸掛玉環二。
玉圭——長九寸五分。
襪舄——皆赤色。舄用黑絇純,黑飾舄首。
C. 古代男子 服飾
「古代」這個跨度太大,專業點的說法應該是具體哪個朝代,每個朝代的服飾文化都不一樣,有其各自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男子寬衫大袖為這個時期服裝的主流;秦漢時期 男子的曲裾深衣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漢代男子的首服又分為冠、巾、幘等。隋唐五代頭戴軟角巾頭,身穿圓領長袍。頭戴烏紗帽.黃袍.窄袖.革靴。此為隋唐五代時期,皇帝.太子特定的服裝。頭戴軟角巾頭,身穿翻領的胡服。唐代的胡服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D. 太子服與龍袍有什麼差別
太子服與龍袍的差別:
1、 龍袍圖案不同。「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皇帝是九五之尊,服飾上獨享九龍爪,穿的是五爪的龍袍,而太子穿的是四個手爪的蟒袍,太子的是的衣服上綉的是四爪蟒。
2、顏色不同。清代皇子服色,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乾隆帝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一位帝王,五世同堂,故有皇孫、皇曾孫、皇元孫服制。元孫應為玄孫,避康熙帝之名諱改稱元孫。 清代歷朝,惟有康熙立過皇太子,康熙十四年定有皇太子冠服。
3、朝冠不同。皇子朝冠,分冬、夏,按時令更替。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上綴朱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石青片金緣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頂如冬朝冠。 皇孫朝冠,亦分冬夏兩季。
龍袍:
4、端罩不同。皇子端罩,以紫貂為之,金黃色緞里。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里同。 皇孫端罩,以青狐為之,月白緞里,余與皇子制同。 皇曾孫端罩制與皇孫同 皇元孫端罩用紫貂為之,余與皇孫制同。
E. 古代太子穿什麼衣服呢
古人學習,必學四書,五經。其中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所有關於禮制的規定都在《禮》裡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包括服飾部分。
《周禮》中關於帝王將相在各公共場合穿的衣服都就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對於非公共場合所穿衣服無規定。
一、帝王諸侯冠服
F. 早期唐朝男子的服飾名稱
唐朝男子的服飾名稱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
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
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王爺的打扮也就是王公貴族的服飾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襕袍。
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
(6)古代太子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翻領並非漢服的傳統。唐代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當時的女性們不止自己引領國際時尚潮流,也善於從第三世界民族服裝中汲取靈感。那種曾廣泛流行的翻領對襟,袖口有褶皺邊的半臂,據說很可能起源於西域的音樂國度龜茲。
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國隋唐時期,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對襟的以小帶子當胸結住。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同時傳至民間。
半臂的興起頗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國時代,魏明帝曾穿薄綢半袖上衣上朝,結果被一位大臣質問,此種奇裝緣自何禮法規章?可見短袖的款式初現時屬於時尚界的非主流。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氣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國的青春時期,是放盪內心恣意想像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時扶搖直上,蔚然成風。
當然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就認為半臂屬「輕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寫入家法。
但這只是部分現象,另一位名臣馬周就巴巴地上疏,請求無論士庶,都可以在單衣外面穿半臂,認為這樣的穿著很得體。能夠對一件服裝提出不同意見,可見當時朝廷和男人們還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於認為所謂的「服妖」會招致亡國——那是他們的先人和後人都很愛找的借口。
G. 清朝皇子衣服的規格
袞服:為皇帝穿著,皇太子的穿著。但朝服顏色不同,皇帝為金黃色,皇太子服為明黃色。朝服上所綉龍數也不同,皇帝綉九龍,皇太子綉五龍。
一、皇子朝服是綉四龍的。皇太子的袞冕,用白珠九旒,紅絲組為纓,青擴充耳,犀簪導。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紗中單。瑜玉雙佩。白襪朱舃。
二、清代皇子服色,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親王、郡王只有特許時方能使用金黃色。乾隆帝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一位帝王,五世同堂,故有皇孫、皇曾孫、皇元孫服制。元孫應為玄孫,避康熙帝之名諱改稱元孫。
三、清代歷朝,惟有康熙立過皇太子,康熙十四年定有皇太子冠服。冠頂用東珠十三顆。禮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帶用玉版,以金銜之,飾以東珠。皇子以下冠服制:包括朝冠、吉服冠、端罩、朝服、龍褂、蟒袍以及朝珠、朝帶等。
(7)古代太子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H. 西漢太子服裝是怎麼
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對漢代各個階層的服飾,以考古、現存文物資料等為依據作了介紹,樓主可以查閱。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制)。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的中華文化專題上有漢代皇帝冕服比較詳細的說明。http://www.pep.com.cn/rjjt/hdyd/zhengwen/ckzl/zhwh/fs/fs2/200211/t20021121_5635.htm
I.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叫什麼,如王爺的衣服叫蟒袍,皇帝的衣服叫龍袍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四爪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而龍袍皇帝專用的袍。
據《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記載:「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綉文九蟒(皇族為明黃、金黃及杏黃,以片金為邊緣,綉著九蟒)。」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內穿用。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所以,把四爪龍稱為"蟒",遂名曰"蟒衣"。戲曲服裝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所形成的。
(9)古代太子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龍袍與蟒袍的色彩
一、龍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志,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朝崇尚黑,漢朝推繹周崇尚紅。
隋文帝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沿用下來,直到封建王朝結束。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朱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
二、蟒袍
蟒袍主要使用十種純色,分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紅)、藍、湖、香。京劇服裝繼承了中國民族藝術的裝飾色彩傳統,大膽用色,色彩傾向鮮明,注重強烈對比。
又因為它是一種"刺綉之服",金銀線(復合色)具有調和作用,所以,服裝色彩既有強烈對比,又和諧統一,並且光彩燦爛,極為富麗。對於具體人物,力求擴展服裝基色(主色)的面積,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具有特定的寓意,根據人物的類型而定。
J. 古代太子服飾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的服飾,屬於禮制問題,是用來分貴賤,別尊卑的,皇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在禮制上僅次於皇帝,體現在服飾上,就是非常接近皇帝,表現在服飾上,皇太子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穿「袞冕」,就是電視上演的那種頭上頂個平板,下面垂著一排珠子的那種帽子,身上的衣服則綉上日、月、天、地等各種圖案。
這是皇帝的帽子,仔細數一下,是十二串珠子喲
這種袞冕是舉行重大禮儀活動時穿的,比如祭祀天地、太廟等皇帝才會這么穿,平常上朝啊,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啊,以及休息的時候,是不會穿這玩意的。現在演電視的,皇帝出來動不動就穿成這樣,是不對的。
成都武侯祠的劉備像,仔細數一下只有九串珠子,難到武侯祠塑像的時候是想說劉備偏安蜀中,還不夠格當真正的皇帝?其實不是的哈,因為按照周禮的理想,袞冕只是皇帝的第二級服飾,在袞冕之上還有一套更高級的禮服,叫做大裘冕,大裘冕就是十二串珠子,但只是在祭祀昊天上帝時才穿,平時搞活動,不穿大裘冕,只穿袞冕,為了區別,皇帝的袞冕只有九串珠子。不過套規定太繁鎖,後來不怎麼用了。武侯祠這個塑像倒是很符合周禮的。
袞冕在周代是所有的王公貴族都可以穿的,只是用前後所垂的珠子的數量和衣服上綉的圖案來區分等級,但後來因為這套服飾跟皇帝的太像,除了皇帝以外,其它人基本上不準穿了,除了皇太子以及親王以外,一般大臣都不能再穿袞冕了,當然外國的國王也是可以穿的。
朝鮮的國王也可以穿袞冕
皇太子的袞冕和皇帝的區別,就是皇帝的珠子是十二串,每一串又有十二顆珠子,和皇太子的就降等為九串珠子,每一串也只有九顆,衣服上綉的圖案,皇帝是可以綉十二種,皇太子只有九種,便說實話,這種差別完全不影響整體觀感,不仔細看,跟皇帝真差不多。
明代皇太子的冕服,數一下只有九串珠子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