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式中山裝與孫中山式標准中山裝有什麼不同
1、起源不同
孫中山式中山裝其中一種說法起源是: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
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為毛澤東設計服裝的田阿桐看到毛主席身材高大魁梧,一般的中山裝,難以很好地展示偉人毛澤東的風采,必須作適當的改良。傳統的中山裝領子比較窄,根據毛主席的體型、神態和身為中國人民領袖的風采,大膽改進了原來的中山裝,起名「毛式中山裝」。
2、款式設計上不同
中山裝的樣式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領、四個有筆架形袋蓋的貼袋、袋蓋上有紐扣, 前門襟有七粒紐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帶和開衩。
自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山裝雖然在款式上有個別的變動,但總體變動不大,主要的改動就是把七粒扣改為五粒扣;後背取消腰帶、開衩;上口袋有褶襇式的貼袋改為平貼袋。
(1)中山裝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最早是立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1、衣服前臉四個兜各代表禮、儀、廉、恥。
2、門襟五粒紐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這就是五權分立。
3、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4、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5、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貳』 以年輕人的角度看,中山裝好看嗎
以年輕人的角度看,中山裝是挺好看的。中山裝是一個多口袋的一個西裝,是比較獨特的一個服飾,在以前的話是比較流行,現代的話,比較少見到這種中山裝。
『叄』 急求:中山裝圖片
這個行嗎?
『肆』 50年代男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50年代男人穿的衣服叫中山裝。
中國五十年代,服飾崇尚簡朴實用。五十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中山裝的歷史價值
中山裝的誕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袍服制一統天下的局面,顛覆了中國人原有關於傳統服裝與身體空間的觀念。中山裝的流行,也代表著服裝平等化觀念的出現,是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一場震撼性的革命。
中山裝對於引導人們形成共同的政治、思想、文化與情感認同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山裝的推廣與流行,促成了中國傳統袍式服裝向西方短式服裝的轉型,改變了中國人「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服飾習慣,也改變了中國人對服裝的審美習慣與實用標准。
中山裝不僅作為一種政治服裝而流行全國,而且作為中西文化融合的服裝而深受國人喜愛。中山裝是愛國、進步、文明的象徵,更是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象徵,滿足了近代中國人意欲表達的政治情感,引起思想共鳴,這是中山裝能夠流行的真正社會思想基礎。
『伍』 普通人可以穿中山裝么
當然可以。
中山裝是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中國政治人物如蔣中正、陳誠、蔣經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
由於毛澤東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也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 。
中山裝相關影響最早可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陸軍軍服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菲戰爭以及美西戰爭的美國陸軍軍服。
19世紀末,日本在美軍壓力下被迫開放門戶,軍隊開始採用洋服,陸軍用了法國軍裝,海軍用英國軍裝,下級士官用美軍軍裝。1872年太政官宣布日本正式採用洋服,警察、鐵道員、教員、學生通用陸軍軍服。同盟會的人大多數都有留日或旅日的經歷,模仿了當時的日本洋服。
中山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大陸民眾及台灣戰後到解嚴前台灣公務員的主要服裝。今天中共的高層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
樣式特點
據傳早期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在經過多次修改後才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
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
有一說中山裝前臉四個兜代表四維,袖口的三個鈕扣及門襟五粒鈕扣分別為三民主義及五權分立。此一說法廣泛流行於中國大陸民間甚而被寫進教科書,然以上政治含義說法絕大部分出自後世旅遊、科技、服裝、文學等領域從業者,沒有史料支撐。
(5)中山裝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
立翻領(最早是立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衣服前臉四個兜各代表禮、義、廉、恥。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這就是五權分立。其三,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在民國十八年制定民國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
『陸』 中國標準的傳統中山裝上衣是幾個口袋
4個口袋。
中山裝的樣式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初基本成型,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領、四個有筆架形袋蓋的貼袋、袋蓋上有紐扣, 前門襟有七粒紐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帶和開衩。
自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山裝雖然在款式上有個別的變動,但總體變動不大,主要的改動就是把七粒扣改為五粒扣:後背取消腰帶、開衩;上口袋有褶襇式的貼袋改為平貼袋。
中山裝的政治含義:
其一,衣服前臉四個兜各代表禮、義、廉、恥。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這就是五權分立。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在民國十八年制定民國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山裝
『柒』 中山裝的盛行時期是什麼時候
民國時期。
一種既區別於中國傳統服裝又區別於西服的新式服裝——中山裝開始流行,並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國服。中山裝因由孫中山設計並率先穿著而得名,它具有象徵著革命的寓意,並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推廣孫中山崇拜運動而成為正統服裝,進而成為公務員制服,由此影響到全國各地。
以往史學界關注的是中山裝的誕生時間與過程,只有澳大利亞學者費約翰在《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一書中對中山裝的象徵意義略有提及。
中山裝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服裝,它的流行與國民政府的推廣密切相關,是國家權力滲透與人們自覺接受規訓共同造就了中山裝的流行,這場服裝革命對中國人影響深刻。
(7)中山裝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服裝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符號,而符號與其象徵事物之間必須有某種共同的邏輯形式,使其能產生雙向互動作用,從而使觀者更容易感覺和把握符號的外在形式。
中山裝正是這樣一種服裝符號,它折射出三民主義理念與孫中山崇拜情結。中山裝強調平民實用風格,而且寓意三民主義思想:前衣襟有五粒扣子,代表「五權分立」;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三粒袖扣,則表達「三民主義」。
孫中山建立民主共和體制的三民主義理念在服裝上得到完整體現,中山裝成為「革命」在身體空間中的象徵符號。孫中山帶頭穿著中山裝,中山裝成為革命與時尚的象徵,風靡一時,而後中山裝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制服。
中山裝的誕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袍服制一統天下的局面,顛覆了中國人原有關於傳統服裝與身體空間的觀念。中山裝的流行,也代表著服裝平等化觀念的出現,是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一場震撼性的革命。
『捌』 漢族的衣服是什麼樣的,請發圖片。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而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是中山裝的創始人。但是漢服是從三皇五帝到明朝的傳統服飾 ,有4000多年的歷史,比中山裝就多了。唐裝其實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玖』 中山裝的四個都是什麼意思
中山裝的四個口袋錶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等等。
因此申報「非遺」有利於傳承中山裝這一中華民族的符號,將中山裝莊重大方、寓意豐富的內涵以及作為中國服飾文化劃時代的經典意義告訴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使之喜愛、穿著、尊崇中山裝,傳承炎黃子孫振興中華、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9)中山裝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並修改中山裝造型,賦予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現在,中國的領導人也只在特殊場合還穿中山裝,但在朝鮮它依然是標准制服。中山裝在坦尚尼亞也曾十分流行,只是隨後被「曼德拉襯衫」替代。
『拾』 中山裝的來歷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起源
中山裝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在日本活動期間委託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圖生產。《申報》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則軟廣告《中山裝之盛銷》:「南京路新世界對面榮昌祥,為製造中山裝之首創家,手工既能講究,式樣又極准確,現應潮流之趨勢,欲求普及起見……」。
該說法的另一支流則說,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