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
『貳』 白色T恤衫搭配黑色高腰緊身褲,既干練又休閑,這套經典的穿搭你喜歡嗎
白色T恤衫搭配黑色高腰緊身褲,既干練又休閑,這套經典的穿搭我非常喜歡。
因為每個人的身材各不相同,所以各種衣服也有各種不同的版型,設計師針對不同的受眾人群,去設計了不同版型的衣服,但是其實這些設計,只是方便於讓人們更好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但是並不代表一些衣服只能被一些固定的人所嘗試。
高腰牛仔褲在視覺上也會拉長腿部的比例,搭配上半身白色的短袖,黑白色的經典搭配,也絕對不會出錯,而且褲腿處的流蘇設計也有時尚感,近幾年牛仔褲非常的流行,就像白色短T一樣舒適又百搭,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
『叄』 立夏有哪些風俗,立夏有什麼活動
根據對中華民俗的了解,立夏的習俗有很多,各地風情不同,比如杭州吃野夏飯、上海吃雞蛋、無錫嘗三鮮等等,整理出以下9個比較有趣的內容,以供參考:
1、吃雞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2、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乾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入葯,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於除穢驅邪。
3、秤人
立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4、食麵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餅,有甜、咸兩種,咸面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餅則多加砂糖;春卷,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麵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里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5、吃立夏飯
立夏這一天,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要變著花樣吃各種飯,烏米飯、豌豆糯米飯……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飯,但因為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變換出不同的顏色,也會引得人們食慾大開。立夏這天,南方人喜歡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
6、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7、迎夏儀式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駰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8、斗蛋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鍾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斗蛋。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9、嘗新活動
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以上列舉若是覺得有所幫助,請順手點擊採納!
『肆』 中國傳統服飾的歷代演變
1、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這個時期的服飾變遷為歷史過渡時期。其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男子的常服為襆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
2、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前唐,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還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
3、遼金元時期服飾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有漢人的禮服制度又有本民族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襇,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襕。
4、明清時期服飾變化
明朝的服飾在唐朝服飾的基礎上結合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元素,而生成了自己朝代服飾風格。因為明朝的政治思想達到了中國歷代前所未有的保守,明朝服飾風格也變得束縛閉塞。
5、民國時期至近現代
直到鴉片戰爭後,世界強行打開中國大門,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後,中國人的服飾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末時期在中國境內隨處可見西洋服裝和長袍馬褂並存現象。自辛亥革命後,中山裝和旗袍的出現,是中西結合的最有力的時代產物。
(4)立夏穿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漢服文化: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伍』 夏天男孩子穿什麼衣服好看發圖片啊.
復古民族風短袖T恤
男生們不用覺得只有女生才能穿上民族風的連衣裙,男生也可以穿上極具民族風的短袖T恤。個性的印花圖案,經典的圓領設計,彰顯飛揚的青春時尚魅力。
幾何印花V領短袖T恤
幾何印花是今年夏季流行的元素之一,相信男生也會喜歡。領尖層疊感的拼接設計,更能滿足豐富的層次搭配。袖口的層次拼接打造細節魅力。
時尚polo領簡約短袖T恤
簡約的短袖T恤,以polo領來裝飾,成了點睛之筆。搭配經典款牛仔褲或者是西裝褲,都可以在爽朗帥氣的造型中,增添男性的成熟感。
水洗牛仔短袖襯衫
炎熱的夏季,女生們有清涼透氣的雪紡衫,男生也有貼身舒適的短袖襯衫。水洗的牛仔顏色,彰顯個性。
『陸』 體重97,身高1米58,夏天適合穿什麼衣服,要圖片
有很多衣服都適合你穿的喔,可以看看銀軒服飾的這款
『柒』 立夏之後氣溫在16度到26度8歲女孩適合穿什麼衣服
立夏之後就挺熱的了,8歲應該上學了,可以穿短袖T恤和薄款褲子。如果怕早晚涼可以加一件薄外套,如果熱了就脫了。
『捌』 19度到28度的天氣穿什麼衣服合適呢
首先值得人們確定的一點是每個人的體質是有所不同的,尤其對於寶媽來說,有些寶媽們的體質是會比較怕熱的,這時候28攝氏度左右的天氣是可以去選擇穿淺色系列的寬松T恤或者是背心。有些寶媽的體質是比較怕冷的,因此盡管是28攝氏度左右的天氣還是建議寶媽們穿長袖,如果有感覺到熱可以把短袖盤起來。
28攝氏度左右的天氣如果寶媽們是在室內的話那還無所謂,因為有空調所以室內會比室外涼爽多了,而如果寶媽是在室外的話那麼還是比較建議寶媽們要注意護住身體比較脆弱的部位,以免曬傷,因此外出的寶媽們還是建議塗抹一些寶媽可以用的防曬霜,以免給寶媽的皮膚造成不良的影響。
『玖』 二十四節氣立夏要怎樣穿衣
在立夏的季節,一般還是需要搭配風衣配襯衫搭配牛仔褲
或者是搭配茄克衫的季節。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每個城市的溫度變化不同,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搭配的。
『拾』 中國古代三國時人穿的什麼衣服
三國時期是延續了漢制的,在漢代也出現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服飾的顏色、樣式,佩飾的樣式上。
先說顏色的事,對於朝中官員來說,主要有兩類衣服:祭服、朝服。
顧名思義,祭服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服,古人對此極其重視,就像《左傳》中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胳,戎有受服,神之大節也」,因此祭服是官府制度中最庄嚴的服飾了。
祭服該穿什麼顏色呢?天子、三公、九卿、侯爵都是一樣的:衣裳玄上纁xūn下,即黑色上衣,淺紅色下衣。天子、三公、九卿、侯爵都要戴有旒liú的冕,黑色的。至於鞋,「赤舄xì」即紅色的鞋。
主掌祭祀的官員戴長冠,穿黑色衣服。五郊祭祀,戴袀jūn玄長冠,也是黑色的,他們衣服的顏色取決於所處方位,東郊青色、南郊紅色、西郊白色、北郊黑色、中郊黃色。不參與祭祀事宜的官員,佩戴常冠,穿黑色衣服。
同時里邊的中衣,領子、袖子邊緣都要是紅色的,還要穿紅色的膝褲,以示敬奉神明之心。「絳緣領袖為中衣,絳絝,示其赤心奉神也」
。
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的祭服,或者說廟服:紺gàn上皂下,即青紫色上衣,黑色下衣。
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有蠶服,也就是皇後主持親蠶禮時要穿的衣服,顏色:青上縹piǎo下,即青色上衣青白色下衣。貴人在親蠶禮時,要穿助蠶服,顏色:純縹上下,一身的淡青色。
朝服的顏色是隨著五郊變化的,也就是說在立春到立夏之間,要穿青色朝服。在立夏到立秋前18天,要穿紅色朝服。在立秋前18天到立秋,要穿黃色朝服。在立秋到立冬之間,要穿白色朝服。在立冬到立春之間,要穿黑色朝服。
皇後與二千石以上官員的夫人,她們的朝服就是蠶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至於尋常百姓,只允許穿本色麻布衣,不允許有間色,應為灰白色,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散民不敢服雜彩,百工商賈不敢服狐貉。」在《中國服飾史》中看到,公元前13年時,才允許百姓穿青綠色衣服,不過沒有在史書上找到具體出處。
還可以從《三國志·呂蒙傳》白衣渡江部分了解,當時商人穿的是白色衣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
漢代已經有口紅了,只不過叫「口脂」,因為摻了硃砂,所以是紅色的。《急就篇》就有註解「脂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
這個時期,是以黑紅為尊的。最後,皂、緇zī、玄、黑都是黑色,赤、丹、紅、絳都是紅色,實在無力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