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誰知道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都穿什麼服飾
1、傣族: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1)緬甸傣族衣服圖片男生擴展閱讀:
為什麼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很鮮艷華麗
如果你打開電視,剛好聽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這句經典歌詞,那與之相伴的歌舞場面大概能提醒你:它絕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比喻,其具象的靈感或許正是來源於如花朵般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
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如果摘掉頭頂的帽子,一般人也未必分得清維吾爾族大叔和江蘇農村的漢族大叔。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
B. 傣族的服飾和頭飾什麼樣子的
傣族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白色或黑色圓領對襟或大襟長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布束腰,用白布、粉紅布或淡青布包頭,並在末端飾以彩色絲線,垂於耳旁。有的戴毛呢禮帽,冬季天寒時披毛毯,四季常赤足。有些邊境傣族受緬甸邊民的影響,男子也有穿著上下貫通的裙裾的,不系腰帶,將寬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結,俗稱「籠基」。
傣族女子服飾因地而異,但普遍絢麗多彩,素有"金孔雀"之稱。子上身多穿白色、草綠、粉色或淡黃的齊腰緊身小褂,有時外罩緊身對襟無領窄袖收腰短衫,下著長至腳背的各色裹身長筒裙,腰間系銀腰帶。女子不論老幼皆盤發成髻,飾以發梳、發簪或花朵。節日時,頭上插滿色彩鮮艷的鮮花或絹花,衣著也更為艷麗。中老年婦女則改戴用黑布纏成的高筒帽。
C. 傣族人的服裝怎麼樣的
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他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著窄袖短衣和統裙,把他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頸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科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就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背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刷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D. 傣族人上衣的顏色是什麼
傣族人上衣的服飾顏色,因地區而異,各種各樣顏色的都有。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
而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
(4)緬甸傣族衣服圖片男生擴展閱讀: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E. 雲南少數民族男子服飾有哪些
雲南風情--少數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數據, 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 全省總人口約4192萬人(1999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00多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 在2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萬;人口最少的是獨龍族,僅5500人。
雲南民族眾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為:雲南地處高原,崇山峻嶺,交通阻隔, 各地居民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之中,久而久之,逐漸發展為不同的民族; 中原和北方統治民族進入雲南,也帶來了一些少數民族人口;一些少數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時期因避難、 逃荒或其他緣故,先後從內地遷入雲南。由於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雲南成為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
雲南25個少數民族分布比較復雜,但突出的特點有兩個:一是交錯分布、大雜居、個居。 全省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縣(市),也沒有個民族只住一個縣(市)總的說來,在邊疆地區分布居多; 二是立體分布,與雲南立體地形、立體氣候相聯系,總的看來,傣、壯兩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區, 回、滿、白、納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壩區,哈尼、拉枯、佤、景頗、基諾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區, 苗、僳、怒、獨龍、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區。
雲南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各式和樣。雲南少數民族的服飾絢麗多彩,各具特色。 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語種和文字。民族節目也豐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許多節日,有的節日則是 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為宗教祭祀性節日、生產活動性節日、紀念慶祝性節日、社交娛樂性節日。 較著名的節日有: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納西族的三朵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 僳僳僳族的刀桿節等。
雲南是全國宗教類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原始宗教在雲南均有, 堪稱中國的"宗教王國"。
出自—清水無月
F. 傣族穿什麼衣服的
1、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2、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
3、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
4、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6)緬甸傣族衣服圖片男生擴展閱讀:
1、於熱帶、亞熱帶旖旎風光的傣族服飾,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
2、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德宏一帶傣族婦女,婚前多穿淺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後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統裙。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絆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
G.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1、服裝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
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3、習俗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分布: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
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H. 傣族男子服飾如何適應當地氣候特點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傣族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
傣族男子服飾,一般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寧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I. 傣族的服飾叫什麼
傣族大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氣候溫熱,山林茂密,其服飾也結合本地氣候,形成了獨特風格。傣族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白色或黑色圓領對襟或大襟長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布束腰,用白布、粉紅布或淡青布包頭,並在末端飾以彩色絲線,垂於耳旁。有的戴毛呢禮帽,冬季天寒時披毛毯,四季常赤足。有些邊境傣族受緬甸邊民的影響,男子也有穿著上下貫通的裙裾的,不系腰帶,將寬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結,俗稱「籠基」。
傣族女子服飾因地而異,但普遍絢麗多彩,素有"金孔雀"之稱。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瑞麗、畹町等邊疆地區的傣族由於瀕臨國界線,都受緬甸文化影響,且共同信仰小乘佛教,因而服飾極為相似。女子上身多穿白色、草綠、粉色或淡黃的齊腰緊身小褂,有時外罩緊身對襟無領窄袖收腰短衫,下著長至腳背的各色裹身長筒裙,腰間系銀腰帶。女子不論老幼皆盤發成髻,飾以發梳、發簪或花朵。節日時,頭上插滿色彩鮮艷的鮮花或絹花,衣著也更為艷麗。外出時喜挎自織的筒帕,撐傳統的平骨花傘。
未婚女子平日多穿白色或粉色的齊腰短衫,下著長褲,腰系綉花圍腰,發辮盤於頭上,發稍自然垂下。節日時多穿彩色緊身對襟短衣,圍黑色小圍腰,兩側頂邊綉彩色花紋,交叉於臀部,兩根圍腰帶子則繞至前右側,下垂至膝下,其上綉滿與圍腰兩側相似的彩色花紋,著黑色長褲,但賧佛進「莊房」時則必須穿筒裙。梳發辮盤於頭頂綴以紅色毛線和燦爛奪目的頭花。已婚年輕婦女通常著淺色對襟上衣,依舊窄袖短衣,但胸圍、腰圍都變得寬松一些;穿兩條黑色筒裙,外裙由下往上折起,包住臀部,顯出已婚婦女較為豐滿的形體線條,或穿單層黑色筒裙,系一條黑色小圍腰,頭發挽髻於頂部,多用長條淺色毛巾包頭,中老年婦女則改戴用黑布纏成的高筒帽。
J. 傣族的風俗習慣和服裝
一、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會主動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飯菜。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從不大喊大叫,不罵人,不講臟話。
婦女從客人面前走過,要攏裙躬腰輕走;客人在樓下,不從客人所在位置的樓上走過。每戶人家都備有幾套干凈被褥,供待客之用。
有的傣族村寨,還在大路旁建有專用於接待客人的「薩拉房」。 到傣家作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之時,門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銀缽端著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葉輕輕潑灑到客人身上。
走上竹樓入座後,老咪濤會給客人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過傣族村寨的遠方客人都被傣族熱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動,留下難忘的印象。
二、傣族的服飾
傣族的傳統服飾,男子多穿對襟或大襟無領短衫,肥筒長褲,也有少數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淺藍、淡黃色的布包頭;女子服飾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
西雙版納的婦女上穿白色、緋紅色或淡綠色緊身窄袖短衫,下著各種花樣的長及腳面的筒裙,束銀腰帶,婦女發飾均很講究,梳高發髻,並在發髻上插綴鮮花;也有用大布巾包頭的。
德宏和耿馬的婦女上穿齊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發髻位於腦後,余發散拖一綹在背後。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多為絲綢、細花布,更顯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10)緬甸傣族衣服圖片男生擴展閱讀:
1、婚姻禁忌
從進窪(關門節)到出窪(開門節)(傣歷九月十五以後的3個月)期間不許談情說愛,不許結婚,否則,被視為如同牛馬不懂季節,死後會變成狗。
2、宗教禁
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約三、四尺的木檯子,中間裝土)。此乃村寨的心臟或生命。故忌在其上坐、腳踏或掛馬。德宏州傣族祭寨時,忌外人進寨,寨人外出,須等祭寨完畢方可出入。進佛寺者須先在門外脫鞋,方可入內。
3、喪葬禁忌
村寨若有人死,全寨人停止生產,婦女可外出砍柴、搜集飼料,但不可背進寨,待葬完死者後,方可將置於村邊的木柴、飼料拿進家中。
網路-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