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初一到十五拜年簡單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初一到十五拜年簡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7 06:16:11

① 大年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是什麼

大年初一到十五的風俗:

正月初一拜年

春節象徵團結、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大年初一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兒那祝賀新春。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習俗,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卻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三禁忌多

傳說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不許摔壞東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趕緊說:「碎(歲)碎(歲)平安。」這是提醒人們過年別得意忘形,也應小心翼翼、以求吉利。忌打掃,忌將垃圾掃出門外。忌跟還在睡夢中人拜年,須等到對方起床後再拜年。

正月初四迎灶神

按照傳統習俗,這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諸神。若是經商之人的話,應該閉門歇業,民間認為若不這樣做的話,會導致虧待諸神,引起諸神不滿。

正月初五「破五」吃餃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

正月初六馬日送窮

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人類的生日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天公生

在中國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

正月初十石頭節

正月初十日,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稱為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正月初十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

正月十一請紫姑,請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

正月十二搭燈棚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面條。

正月十四試花燈

在古代,為了准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中國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游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准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准備販賣,稱為「燈市」。

正月十五吃元宵賞花燈

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② 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有哪些

初一到十五的風俗:

【正月初一】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正月初三】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六】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准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三。元宵節的准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正月十四】今天是農歷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游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③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習俗講究,你還記得哪些

正月裡面的習俗講究,那多了去了,拿一本書來能寫一本。

提到正月,那就是正月里剃頭的事,正月里不能剃頭,對舅舅不好。原本這句話是這么說的「正月里剃頭――似舊」,不知道怎麼就變成舅舅狗帶了。

然後就是大年初一不能動刀子,剪子,等東西。不能切菜,不能剪東西,因為這一天什麼東西上面都有福,動刀子剪子就是把福給破壞了。

不能掃地,也是初一的講究,掃地也要從外面往裡面掃,這是把福都掃進來。

不到破五,不能打壞東西,如果說什麼東西碎了,什麼東西爛了,那就要趕緊去買,然後還不能讓別人找錢。打碎東西是要遭報應的,會驚擾到神的。

不到破五不能把春聯弄爛,弄爛了也不好。

然後還有不能說很多的話,只要是不吉利的話,都不能說。

初一要回家,去見父母,初二初三回娘家,過三天再去一次。

初一的時候,十二點准時放炮是有好兆頭的。然後吃年夜飯要放炮,要燒紙,睡覺的時候好像還要放炮。離開家走親戚也要放炮,通常初一放,以後就不用了。然後就是吃餃子,一定要吃餃子。年夜飯不能吃完,要剩下,還要有魚。太多了,怎麼也說不完。

④ 春節習俗:大年初一到十五有哪些風俗習慣

1、拜歲

拜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是天皇氏時代創制的紀元星名。

太歲神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



2、聚財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⑤ 過年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有哪些

1、正月初一習俗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另外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⑥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是什麼

1、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財。

3、正月初三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娘家」。北方一些地區將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裡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

4、正月初四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備齊,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5、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6、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板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以示吉利。

7、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8、正月初八

相傳正月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初八這天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長輩還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9、正月初九

民間認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天公生」,亦稱「天日」。這一天,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

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民間的祭天儀式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庄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

10、正月初十

相傳,正月初十是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11、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傳在西南地區,尤其是湘西,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多迎祀於家,占卜諸事。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

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12、正月十二:搭燈棚、烤火節、過老鼠節、包餃子、「點丁」日

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搭燈棚等。在石家莊南部一些地區的漢族民間,至今還保留沿承著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風俗習慣。

北京的習俗有抖空竹(和諧之聲)、搖風車(歡樂之聲)、敲鑼鼓(太平之聲)等游樂活動,人們還可以走親訪友、結伴出遊、製作燈籠、排練花會……

13、正月十三:燈頭生日、滾龍燈、扎彩燈、吃湯圓、祭祀關公、做「聖蟲」、祭海、放海燈

漢族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

14、正月十四: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吃麥流、吃「糊辣羹」、伏羲誕辰日、守財神、偷青、走大橋、卜紫姑、卜流花

正月十四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作為漢族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15、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吃元宵、演社火、走百病、偷菜、捏生肖、祈娃娃、拜晚年、游燈、聽香、燒旺火、猜燈謎、搶燈裘。

⑦ 春節初一到十五都有哪些風俗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准備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⑧ 大年初一到十五有哪些風俗習慣

年初一:拜年賀新歲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在這天俊男美女相約看花燈,正是相親好機會。

⑨ 拜年習俗的由來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是人們為了避開臘月三十晚上覓食的年獸,躲到初一早晨才出門。

這一天,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他們健康長壽。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相說些吉利話,鄰居或親朋好友則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中國人拜年的習俗向來是春節重頭戲。小輩向長輩送上祝福,親戚朋友相聚問候,在一句句的吉祥話中迎來新春。

(9)初一到十五拜年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拜年的形式

一,最傳統:登門拜年

以前人們活動范圍不如現在廣,通訊工具也有限,抓緊春節的時間與一年未見的親友團聚,帶上一家老小登門拜年,顯得最為質朴和真誠。隨身攜帶煙酒、各色糖果或是自家腌漬的老臘肉,在鞭炮聲和一大桌好菜中推杯換盞,年味兒十足。

二,最主流:簡訊拜年

簡訊是當今中國人最主要的拜年方式。不過,簡單方便、覆蓋面廣的簡訊也有很多不足,內容單調重復,人數過多資費較貴,而且在除夕夜經常會遭遇祝福簡訊「井噴」。

三,最新潮:微博微信

作為社交工具,微博和微信讓人與人之間維系感情的手段更加多元。更多年輕人拜年願意宅在家中,發一條微博或是微信朋友圈,除了文字,還可以附上圖片增加即視感,亦或是親自錄上一段語音祝福。通過網路這個虛擬平台,輕松表達自己、聯絡感情。

四,最文藝:寫信拜年

相較新潮的「微」拜年,一些人則選擇回歸到以前的寫信拜年方式,將滿滿的祝福和對來年的期許寫在信紙上,墨香與紙質的文藝感讓收信人驚喜萬分,也倍加珍惜這份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