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達爾族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達爾族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7 17:15:14

❶ 請介紹一下我國裕固族的和撒拉族衣食住行和分布

裕固族的分布

~~~~~~~~~~~
~~~~~~

分布於甘肅的少數民族。約12萬人(1990年)。為回紇後裔之一。用東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無文字,通漢語文。信藏傳佛教。未婚女子有帶頭面的習俗。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崇尚騎馬和射箭。

人口為13719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自稱「堯呼爾」。

********************

裕固族的衣食住行

~~~~~~~~~~~~
~~~~~~~~

:::::
裕固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民族服飾。男子一般穿高領左大襟長袍,長度相當於身長,系紫紅色或藍色腰帶,腰間綴有腰刀、小佛像、鼻煙壺、酒壺、火鐮、火石、旱煙袋等物,戴圓筒平頂錦緞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穿高筒皮靴或雙鼻樑圓頭靴。有些裕固族地區老人穿矮領白褐子鑲黑邊的長衫,衣襟下邊開小衩,外套馬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環。

裕固族婦女身著左襟高領長袍,長袍多為綠色或藍色,長袍下擺兩側開衩,衣領、袖口、衩口、襟邊用絲線綉有各種美麗的花邊。外套短坎肩,一般用大紅、紫紅、翠綠等色綢緞縫制,系紅、紫、綠色腰帶,腰帶兩端垂於腰後兩側,上綴手帕、荷包等裝飾。腳登長筒靴,頭戴喇叭形尖頂白氈帽或用芨芨草製作的帽子。已婚、未婚婦女的標志是頭部佩戴的飾物不同,未婚少女梳多條發辮,在額前帶「格堯則依捏」,即在一條長紅布帶的上邊綴各色珊瑚珠,下邊緣是用紅、黃、白、綠、藍五色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許多穗;已婚婦女佩戴長形的「頭面」,即先將頭發梳成三條大辮,兩條垂胸前,一條在背後。頭面也分三條系於發辮上,每條又分成三段,用金屬環子連接起來,上面鑲有銀牌、珊瑚、彩珠、貝殼等飾物,還戴一種尖頂紅纓氈帽。


:::::
裕固族人的主食以麵粉為主,其次是青稞、小米、大米、黃米、豆類等,而且還大量食用奶製品和肉類。主食主要是做成面片、面條、包子、黃米干飯、小米飯、餃子、烙餅、油果子等,奶製品主要有奶茶、乳酪、甜奶、酸奶、酥油、奶果子、奶疙瘩等,而肉類食品則主要有手抓羊肉、脂裹肝、肉腸、烤全羊、牛背子、羊背子、燜羊羔肉、炒羊肉片、羊血灌盤腸、熏羊肉、風干羊肉條、羊雜碎等。


:::::
裕固族主要的傳統居住方式為土木結構的房屋和適合游牧生活的帳篷。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的牧民大都蓋有土木結構的房屋,即用土胚、麥草泥、白楊木為原料的長方形住房。
完全過游牧生活的裕固族牧民
則常年居住在牛毛帳篷里,裕固人的帳篷忌坐南朝北。帳篷正上方過去是擺神位的地方,現多擺放著傢具、收錄機等物。左邊是用木板拼接民的板炕。上面疊放著被褥毛毯,來客也請到炕上就座,而且按不同的輩分坐不同的位置。帳篷右邊放置奶桶,鍋碗等炊具。中間是爐灶,燒火做飯就在這里。帳篷頂端有天窗。另外裕固族定居放牧地區和農業地區則以住土房為主。


~~~~~~~~~~~
摔跤:裕固語稱為「瑪勒啊拉斯」,是裕固族傳統的體育娛樂運動。獲勝者會受到人們的贊譽,被人們視為「好漢子」,裕固族稱為「巴特爾」。

賽馬:裕固族賽馬分為走賽馬和奔賽馬兩項,走賽馬主要是比馬的走式,奔賽馬主要是賽速度。賽馬獲勝者要披紅掛彩,還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射箭:裕固族年輕人常常自製弓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標,彎弓射箭進行比賽。而且在裕固族婚禮上,新郎還要輕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帶以下,射中為吉利。

拔棍:是裕固族小夥子在放牧場上的一種角力比賽。拔棍時,兩人面對面伸腿坐地,雙腳相蹬,拿一根結實的木棍橫在中間,兩人用力將木棍往自己懷里拉,誰先將對方臀部拔離地面,誰就獲勝。

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雖然已經失傳,但是民間仍然保留著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包括神話、傳說、寓言、民歌、敘事詩、格言、諺語等。其民歌曲調獨特,內容多是表達勞動和愛情。《黃黛成》和《薩娜瑪可》是流行較廣的歌曲。裕固族人民人人會唱歌,歷史上曾有職業歌手。近年來,國內外都有人對裕固族民歌作深入研究,發現有些民歌如「搖籃曲」等,還完整地保留著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調,這些曲調由匈奴人傳給了裕固人的祖先一鐵勒、回紇人,回紇人又代代相傳,一直傳到今天的裕固人。裕固族人還擅長造型藝術,主要是實用的工藝美術品。例如編織的各種口袋、毯子、馬韁繩等,他們在上面織出美麗的花紋、圖案,結構和彩色樸素大方。婦女還擅長刺綉,各種圖案形象生動,獨具特色。

~~~~~~
如果你還想知道關於裕固族的其他問題
你可以去登陸這個網站
http://www.17xie.com/read-326841.html
http://www.yovhur.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
^^^^^^^^^^^^^^^^^^^^^^^^^^^^^^^^^^^^^^^^^^^^^^^^^^^^^^^^^^^^^^^^^^^^^^^^^^^^
撒拉族分布
~~~~~~~~~~~~~~~~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谷地,以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一帶。部分撒拉族散居於青海省的西寧市及黃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伊寧縣等地。
****
衣食住行
~~~~~~~~~~~
~~~~~~~~
撒拉族服飾
::::
男子頭戴無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寬,長衣窄。老年人穿的長衣衫,撒拉語稱為「冬」。做禮拜時頭纏「達斯達爾」,一種長約數尺的白布。撤拉族婦女喜歡色澤艷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戴長串耳環、戒指、手鐲、串珠等手飾。受伊斯蘭教文化影響,婦女普遍戴「蓋頭」。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崗工一帶,部分撒拉族的衣飾已改從藏族衣飾.
***
飲食上
~~~~~~~~~
~~~~
以小麥為主食,輔以青稞、蕎麥、馬鈴薯和各種蔬菜。逢年過節或貴賓迎門,則以炸油香、搓饊子、做油攪團、手抓羊肉、蒸糖包等慶賀節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麥茶是頗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睞的飲料。家家都有火壺和蓋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雞肉為主,忌食豬、驢、騾、馬、血液和自死之物。
*****

~~~~~~
~~~~
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論大小,自成區域。房屋建築形式是木泥結構平頂式建築,住房四周以土牆圍成「庄廓」。屋內牆壁上張貼著阿拉伯文「庫法體」書法,顯得素雅、莊重、潔凈。在院牆四角頂上,放置著白石頭,這與當地藏族習俗相同。
***

~~~~~~
~~~
撒拉族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彼此見面,互道「色蘭」問安(「色蘭」,阿拉伯語「和平」「安寧」之意)。做客時,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饅頭時,要把饅頭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親」,認為「鐵出爐家,人出舅家」。撒拉族人做禮拜時,禁止行人在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對面談話忌咳嗽、擤鼻涕。

相關網站: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salazu/salazu/salazu.htm
http://ke..com/view/4952.htm

❷ 回族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服裝方面,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 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佔全世界的23%。

(2)達爾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回族的服飾,既受到了伊斯蘭教的影響,又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飾並沒有因為統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著漢裝,而把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

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圖志》記載:「阿訇之帽,上銳而高,檐以白布綻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入門必解履。婦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說「惟寺中禮拜,戴棱冠。上銳下圓,五色皆備,而白者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頭戴白帽,有的頭纏「戴斯達爾」,女的搭蓋頭等,這都是回族服飾習俗發展變化的重要特徵。

❸ 小時候跳新疆舞,六角帽+長裙+黑色小馬甲,這是維吾爾族的還是哈薩克族的服飾呀阿凡提是哪族呀

這是維吾爾族的,用他們的馬甲和長裙無法區別,但是六角帽是維吾爾族的特色,因為要是哈薩克族的話 那肯定是帶有羽毛的,而阿凡提也是維吾爾族的,這在維吾爾族是 先生 的意思,要是聽到 霍家納斯爾(一個搞笑人的形象) 或者是 阿勒達爾庫薩(智慧明智人的形象)的話,那是哈薩克族的了.

❹ 達爾蓋的旗幟是啥

達爾蓋的旗幟有兩種意思:

一、達爾蓋的旗幟意思是:達蓋爾攝影法又稱「銀版攝影術」。由法國人達蓋爾首創。

某個網站上有一個廣受宅男歡迎的攝影藝術展示模塊,叫做達蓋爾的旗幟,這個模塊其實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一位攝影藝術的先驅,達蓋爾。

1839年一月的某一天,一票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的大牛們,來到了一名老年男子的工作間。每個來訪者都相當好奇,他們想看看這個達蓋爾即將變出的戲法。

達蓋爾手裡小心翼翼地端著一塊銅板,銅板的表面鍍著一層薄銀,他將整體放入了浸滿碘溶液的盆中之後,又拿出來曝光了30分鍾。接下來,他將這塊銅板轉入暗盒,又在暗箱中對著桌上的幾樣靜物進行拍攝。這個過程也花去了大概30分鍾。

再之後,他又將75℃的水銀蒸汽慢慢地覆蓋到這塊銅板上,很快銀和水銀發生了汞齊化,在進行最後的鹽水定影之後,終於到了見證奇跡的時刻。銅板上居然漸漸形成了一幅圖片,正是剛剛拍攝的靜物!

雖然這幅圖片只能從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而且必須經過玻璃盒的密封處理才能維持住,但這依然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後來的膠片攝影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攝影家的研究,發展而來的。

二、達蓋爾的旗幟的稱呼是對達蓋爾所做貢獻的肯定,尤其是攝影技術方面的成就,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年輕時候的達蓋爾為了發明可使用的照相機做出了很多努力,仍然失敗了。直到在1827年他遇到了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涅普斯一直努力的發明照相機,並取得了成功,在兩年之後,二人開始合作,成為有著共同愛好的合作夥伴。

❺ 撒拉族的民俗是什麼和他們交往有什麼忌諱的嗎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烏古斯語組,也有人認為屬於撒魯爾方言,無文字,通用漢文。

撒拉族男子頭戴白色或黑色圓頂帽,上穿白色襯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帶,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冬季穿皮襖。婦女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長褲,戴頭蓋。

撒拉族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時根據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麵粉為主。家常品種有花捲、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麵、擀麵、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按照伊斯蘭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製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後,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干後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製成,飲用別具風味。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

撒拉族的族名由來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系「散魯爾」的變音,簡稱「撒拉」。

據考證,「撒拉」這一名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西突厥時期烏古斯部的撒魯爾(salur)部落。撒魯爾又譯作「撒羅爾」或「撒盧爾」,為烏古斯汗6個兒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長子,撒魯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

漢文文獻對「撒拉族」這一稱謂記載有十幾種之多,大部分是「撒拉爾」或「撒拉」的不同譯名,如「撒剌」、「撒剌兒」、「沙剌」、「沙剌簇」、「薩拉兒」、「撒拉爾」、「撒喇」等,而鄰近藏、漢、回等民族稱之為「撒拉」,土族稱之為「撒勒昆」。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撒拉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撒拉族

❻ 蒙古族中類似三叉戟的東西是干什麼的

戰旗,鼓舞士氣。

類似三叉戟的東西叫蘇魯錠或蘇勒德。蘇魯錠一般是黑白兩色,分別叫做「哈喇蘇魯錠」和「查干蘇魯錠」,就是「黑」和「白」的意思,黑色象徵著戰爭與力量,白色象徵著和平和權威。

由金國來到蒙古的金帳第一謀士耶律楚材派俘獲的俄羅斯能工巧匠按此圖案打造了一個標志物,取名蘇魯錠,設在成吉思汗金帳的頂部,並作為蒙古軍隊的軍旗和軍徽圖案。從此,蘇魯錠代表著戰神,代表著成吉思汗,表示著至高無上。

(6)達爾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蘇魯錠是成吉思汗統率的蒙古軍隊的戰旗,蒙古民族的守護神,戰無不勝的象徵。蘇勒德雖然不在成吉思汗八白室之列,但是她仍然受到蒙古民族的崇拜祭奉,與成吉思汗八白室如同大小之別,作為另一個系統,受到鄂爾多斯部的守護、管理、供奉、祭祀。

在鄂爾多斯部內的專司祭祀的達爾扈特人,史稱中有大達爾扈特和小達爾扈特之別,其中大達爾扈特人指的是守護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人,小達爾扈特人指的就是守護供奉蘇勒德的人,這種區別是從忽必烈時代留傳下來的,有嚴格的規定,任何相互間的職責替代都是不允許的。

由此可見,蘇魯錠的重要地位僅次於成吉思汗八白室。蒙古族在每年 陰歷 3 月 17 日 ,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藉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❼ 回族傳統服飾特點是什麼

第一,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綉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為了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或受宗教的影響,頭纏戴斯達爾、穿准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外,還有宗教的因素,構成了回族服飾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飾中,頭飾是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如回民從過去到現在,男子的白帽、戴斯達爾和婦女的蓋頭等傳統范圍是最廣泛的,無論是在江南水鄉,還是在北方的黃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頭飾的習俗是很明顯的。這一習俗與中國漢族的服飾習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漢族服飾習俗中,衣服的傳統范圍最廣,特點最明顯,而頭飾習俗次之,甚至可有可無。由於回族重視頭飾習俗,其帽子、蓋頭、戴斯達爾等選料頗講究,注意干凈、整齊。

❽ 回族的服飾特點

1、回族信仰伊斯蘭教,由於教派不同,表現在服飾上有所區別。西北地區的回族男子喜穿對襟短褂,外套黑坎肩,下著長褲,年紀大的人扎褲腿。冬天穿對襟短棉襖,戴圓形、平頂、黑或白色小帽。哲海林耶派男子帽子有尖。西道堂男子的帽子則是一塊一塊縫起來的。

2、婦女的服裝為右衽大襟衣,上窄下寬而且長,一般都過膝或及膝蓋,下著長褲。青年婦女愛穿顏色鮮艷的服裝。新教(派)婦女都戴蓋頭,蓋頭顏色因年齡不同而各異:婚前為綠色,婚後為黑色,老年為白色。老年婦女的蓋頭較長,少女和少婦的蓋頭較短,只披到肩上。蓋頭上還綉有花邊和圖案。

3、西北回族人民稱蓋頭為「古古」,用絲織品或棉織品做成,從頭上套下,披在肩上,兩耳蓋在裡面,額下扣扣,只有面部外露。雲南、貴州的回族婦女過去也戴蓋頭。老教(派)婦女一般不戴蓋頭。哲海林耶派婦女頭上愛頂塊白布,西道堂婦女頭上愛頂塊毛巾。

4、有些地方則戴發網或蒙上一塊棕、白二色的大頭巾。年輕婦女頭扎紅、綠色絲綢頭巾,腳穿綉花鞋,並愛戴手鐲、項鏈、耳環和戒指。男女外出必須戴帽和頭巾,嚴禁露頂。

5、散居各地的回族人穿的服裝與漢族相同,但一般信仰虔誠的人在平時或參加禮拜時,多戴黑、白帽。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須的修飾,一般在二十幾歲開始留胡須,因教派不同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胡,也叫山羊鬍,有的留全臉胡。個別地區尚保留著傳統的對襟寬大長袍。

❾ 回族的民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回族的民族服飾特點:

1、回族服飾講究整齊、美觀、簡朴、舒適、干凈衛生。

2、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

3、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

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

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綉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9)達爾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回族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擁有濃重的伊斯蘭教色彩。所以在有著號稱回族文化符號的回族服飾文化在與漢族服飾款式基本相同的基礎上保持著伊斯蘭式的服飾特點。

回族服飾傳承:

回族服飾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環境、文化活動的生動寫照,也是回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但根據調查,銀川市現有回族服飾樣式古板,色調單一;回族服飾缺乏專門人才,研發力度不夠;信息採集傳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溝通,發展回族特色產業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圍。

銀川商會的一項初步統計顯示,銀川市從事服裝經營、生產加工的企業、個人約12000多家,絕大多數從事經營流通,專事服裝生產加工的企業只有30餘家,僅有的4家民族服飾生產企業也瀕臨倒閉。多年研究回族服飾的寧夏社會科學院圖資中心副研究館員陶紅老師說,發展回族服飾。

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眾中去挖掘市場,有了這個固定的市場,各相關服裝企業在做工、面料選擇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開展回族服飾的設計,比如回族婚禮服、禮拜服、高檔生活裝等才可能有所作為。甘肅臨夏、青海循化等地著回族服飾的人比寧夏多。

這些地區除回族外還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東鄉、撒拉等民族,他們的服飾與回族的服飾一樣,能形成一定的氛圍。另外,該區回族居住比較分散,隨著社會的發展,除特定場合外,大多數回族群眾不著回族服飾,因此發展回族服飾的市場太小。

2005年,寧夏舉辦了全國首次回族服飾展演大賽,一些設計高雅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回族服飾,得到了寧夏廣大回族群眾的贊賞。中國音樂學院國際一級舞台美術設計師、大賽評委馬書敏認為,回族服飾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服飾風格。

她認為,回族的服飾文化底蘊很深厚,之所以沒有形成自身風格,與回族的散居有很大關系,加上受漢文化影響比較大,民族特徵不是很明顯。她希望設計師們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風情的服飾,同時廠家能夠以低利潤對回族服飾進行推廣。

陶紅老師告訴記者,發展回族服飾首先要有自己的設計師,在回族服飾的基調和設計上大膽創新,把民族文化與市場結合起來,把回族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把開發高檔服飾與中、低檔服飾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