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穿的衣服叫什麼
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稱呼。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
如今流行的古代服裝有「漢服」、「唐裝」、旗袍等。
(1)古時候的貂裘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貳』 古代男子 服飾
「古代」這個跨度太大,專業點的說法應該是具體哪個朝代,每個朝代的服飾文化都不一樣,有其各自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男子寬衫大袖為這個時期服裝的主流;秦漢時期 男子的曲裾深衣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漢代男子的首服又分為冠、巾、幘等。隋唐五代頭戴軟角巾頭,身穿圓領長袍。頭戴烏紗帽.黃袍.窄袖.革靴。此為隋唐五代時期,皇帝.太子特定的服裝。頭戴軟角巾頭,身穿翻領的胡服。唐代的胡服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叄』 古人冬天穿什麼衣服
古代人的冬天一般都會穿戴動物的皮毛來保暖,因為古代沒有高科技,只能取材於山水自然。當然古代也分窮富,富人自然是用貂皮和動物皮毛來保暖,而窮人就只能用紙衣來保暖。紙便是用植物的纖維編造出的比較堅硬,可以抵禦寒風。百姓也可以到山上砍一些柴火,燒成木炭來取暖。
古代用來保暖的衣服有纊衣和袍,這兩種衣服的類型都是屬於填充類衣物。古人用麻類纖維或者是蠶絲製品,這里的蠶絲製品說的便是絲棉,絲綿與現在的棉花不太一樣,保暖的能力也低於棉花,雖然我國棉花種植時期較早,可也要等到明朝後期,所以古人沒有棉花,只有絲棉。
(3)古時候的貂裘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古時候,社會的貧富差距更大,富人們和平民們禦寒的方式當然也不一樣。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富貴與貧窮,人們冬天都是蓋被子睡覺的,只是那時候還不是這個叫法。
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被子的雛形,人們稱之為「衾」,不過衾是填充了許多東西的厚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衾和被的差異就被人們忽視了,統稱為被。被子的出現,標志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肆』 古代的冬裝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古代,不同身份穿不同裘衣,不同場合穿的裘衣也有區別。清劉廷璣《在園雜志》稱:「古裘,有五大裘:黼裘、良裘、功裘、褻裘、大裘,用黑羔皮為之。」這「五大裘」即是在五種場合穿的五種皮衣款式。其中的「褻裘」為加長款,是古人居家常穿的禦寒皮衣,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論語·鄉黨》稱:「褻裘,長,短右袂。」褻裘比較長,但兩只袖子長短不一,人們習慣用右手,右袖短一些,以方便在家做事。古代有身份的人除了裘衣用料考究外,在搭配上也有講究。如貴重的狐皮大衣配上廉價的羊皮袖子,即所謂「狐裘羔袖」,就會讓人笑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
『伍』 魏晉貴族都穿什麼衣服你有哪些了解
鄙人所知,魏晉貴族的穿著,通常冬日錦帽貂裘,夏日蟬絲綢緞之類。而具體來說:
1、錦帽貂裘,坐而論道
眾所周知,在棉花還沒有被國人大量使用保暖前,保暖一直是窮苦百姓的要命問題。而相反魏晉的貴族們,不會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有巨大的私人鄔堡,有眾多的部曲,以及厚重華麗的錦帽貂裘。
所以當寒風凜冽,落木蕭蕭,白雪皚皚之時,魏晉貴族會像狗熊一樣,裹在皮大氅里,踏雪尋梅,大言不慚的清談著,自以為是的認為知道幾個大地主的家族故事,以及綠珠墜樓的桃色新聞就覺自己了不得。
而自己舊的,薄的絲綢衣服,更是自己名仕的范兒。殊不知這些除了高談闊論,不誤實學,拿著嗑葯致幻當追求的魏晉貴族,在即將到來的五胡的眼裡,已經成了廢物。
所以,當匈奴,鮮卑騎兵把只會內訌的司馬王爺打的七葷八素時,這些錦帽貂裘的魏晉貴族們,那些只會坐而論道,嗑葯享受的名仕們,大限也就到了,因為烈酒鋼刀的五胡騎兵,一心求活的中原百姓,只會把他們送進幽冥。
『陸』 古代貂皮製作的衣服叫什麼
貂裘。
古代和狐皮同樣珍貴的是貂皮。貂是一種食肉小動物。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對貂皮的製作有具體的描寫。一般製作一件貂皮衣服要用六十多隻貂,穿上貂皮衣,即可「立風雪中而暖於宇下。」。捕貂的辦法一般是用煙來熏,把貂熏出來,就可以捕捉,還有一種製作一個用木板做成的機關,栓上誘餌。另外有錢人打獵時貂也經常是獵物,這時是用獵狗去追,獵狗體力較好,能緊緊地盯住貂,待它精疲力竭,就可以用箭去射,不過這裡面娛樂的因素更多一些。
貂皮的貴重還在於貂很難得到,這種小動物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在古代去一次東北是很不方便的,貂皮和人參,烏拉草一起被稱為東北三寶,清朝的時候專門有一個機構叫「打牲烏拉」,這個機構的職責就是專門為皇帝獵取貂皮。紅樓夢里有多處關於貂皮的描寫,王熙鳳在冬天的打扮一般就是「帶者紫貂昭君套,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可見貂皮是大戶人家顯示富貴的一種重要服飾。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和貂有關的帽子,史書中稱為「附蟬為文,貂尾為飾」,也叫作貂蟬冠,原來是王公貴族和武將所戴,後來貂蟬也被用作達官貴人的代稱,陸游在〈草堂拜少陵遺像〉一詩中有「長安貂蟬多,死去誰復還」的句子。到了明代,因為當官封王的太多,貂尾嚴重不足,於是出現了用狗尾來代替貂尾的做法,這就是成語「狗尾續貂」的來歷,說來也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
豹袖紫貂裘。銀貂裘。
『柒』 中國古代冬季嚴寒,在棉花還未引種時,古人用什麼衣物來禦寒
中國歷史上有過四個寒冷期,期間的氣候及其寒冷,如果說早期的三個寒冷期距今非常遙遠,因而當代人缺乏具體感受,那麼最後一個寒冷期就在明清之際,到1900年方才結束,當代的許多老年人兒時都聽祖輩講述過那時的寒冷。
如今華東地區很少降雪,可是清朝時,大雪經常連降多日。順治十年(年),地處南方的湖南永州連降大雪40多天「民凍死無算」;康熙九年(1670年)大雪竟然連下60天,水流湍急的黃河龍門段都被凍結,淮河更是冰凍兩個多月。當時的地方誌對嚴寒多有記載,如:湖北大冶等地,「凍餓死者甚眾」;河南開封一帶,「井冰,道路多凍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凍死」;安徽懷寧等地,「凍綏死者甚眾」;江蘇盱眙等地,「民多凍死,鳥獸入室呼食」;山東臨沂等地,「人多凍死」,威海「行人死者無算,屋內亦有凍死者」。
再早一些的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冬,全國普降大雪,有些地區連下一個多月,蘇州港口封凍,太湖斷航,「人畜凍死萬計」,其實在明初的1329年,就出現過「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奇寒天氣。
弘治六年(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從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如果說在唐朝,紙被還是貧寒人士的專屬寒衣,那麼宋朝就不是了。宋朝官員的俸祿是非常豐厚的,他們日常生活十分安逸富足。蘇東坡是個清官,可他做密州太守時,過的是「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奢華日子,紙被能入他的法眼,想必也是不俗之物。從劉子翚的詩中,也可見宋代紙的原料採集和製作工藝是比較復雜的,應該價格不菲,非一般百姓能所能承擔得起。
『捌』 在沒有棉被的古代,古人冬天抵禦寒冷是依靠的什麼東西
首先你要相信我,我們的古代先人的智慧是偉大的,他們從來害怕的都不是寒冷,而是戰亂、疾病與飢荒。
遍翻我華浩瀚史冊,凍死骨寥無幾,餓死鬼千千萬,而因戰亂與疾病而死者歷朝歷代更如星宇塵埃,不勝繁數。
所以,你要知道,古代要把人凍死是很難的。
比如明末崇禎年,西北災荒,餓殍千里,又趕上小冰河時代和大順作亂,陝甘的哪一個凍死骨不是做了餓死鬼。而縱觀凍死者最多的朝代,多於戰亂。每一個凍死骨,死前都曾飽經戰亂、飢餓的折磨。與其說是凍死的,不如說是餓死的。
還是那句話,只要能吃飽,就能活著,只要活著,凡事都有希望。
『玖』 古代的錦帽貂裘是些什麼東西
錦帽貂裘,指華美鮮艷的帽子和貂鼠皮衣,是漢羽林軍穿的服裝。
錦,絲織物的一種。在三色以上緯絲織成的緞紋地上織出的絢麗多彩、古雅精緻的花紋織物。也可形容鮮明華麗的色彩。
貂裘:用貂的毛皮製做的衣服。
「錦帽貂裘」語見宋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原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
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氣,左手牽著黃狗,右手托著蒼鷹。隨從的將士們頭戴華美艷麗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領隨從千騎席捲平展的山岡。為報答全城的百姓都來追隨我,我一定要親自殺一頭老虎,像孫權一樣給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興時,我的胸懷更加開闊。即使頭發微白,又有什麼關系呢!帶著傳達聖旨的符節到雲中,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時我定當拉開弓箭,使之呈現滿月的形狀,瞄準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來。
(9)古時候的貂裘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詞的上闕敘事,下闕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讀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後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過片以後,敘述獵後開懷暢飲,並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國守邊的重任。
結尾直抒胸臆,抒發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統一掃而光。
這首詞在偎紅倚翠、淺斟低唱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可謂別具一格,自成一體,對南宋愛國詞有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