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縷玉衣」是否真的有那麼神奇,能讓人起死回生
在古時候,歷代的皇帝都想長生不老,於是到處尋找長生不老的偏方,即使肉體已經死了,他們也不忘追求重生,他們認為把人體的「孔」封閉起來,就可以永垂不朽,保護身體,於是在貴族中面對貴重者的葬禮時,就會用玉石塞滿死者的七竅。在漢代的時候就出現了特有的玉衣。
但中山王劉勝死後卻是穿金縷玉衣下葬,本來按著他的身份只能穿銀縷玉衣,可見在死後可以穿金縷玉衣下葬的諸侯王,沒有幾個,那是皇帝對他們的特別恩賜,也說明皇帝當時特別厚愛他。
⑵ 這塊古玉價格大約是多少
寶玉石歷來受到全世界人類的珍愛。自從人類有了文明,就有了對寶玉石的尋找、開發和加工等社會活動。這種活動,經歷了社會上的各個歷史時期,遍及世界各地,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和社會生產發展的全過程。人類對寶石的開發利用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寶玉石是一種亘古千秋的事業。寶玉石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珍貴賜予,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凝結著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寶玉石因其稀少、美麗、耐久而越來越重要,其價值則越來越高,尤其是名貴寶石,歷來是皇家貴族、豪門巨富的收藏品。在經濟發達國家,鑽石、紅寶石、祖母綠、藍寶石供不應求,已成為寶玉石市場的搶手貨。寶玉石不僅是國內外市場上用作首飾和工藝雕刻品原料的一種極為貴重的商品,而且成為尖端工業和技術部門極為貴重的材料。因而,對寶玉石的開采、加工與利用,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國外寶玉石業發展簡介國際上寶玉石業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幾種行業之一。據報導,五十年代末期,世界年產寶玉石的價值約為2億美元,但僅僅過了三十年,到1989年國際寶石總貿易額就達到了720億美元以上,2002年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市場需求與價格水平依然成倍上升,堅挺不衰。據有關資料估計,世界珠寶首飾需求量每年以5—10%的幅度增加,價格以8—12%的幅度增長。如香港珠寶首飾貿易額1988年為62億港元,比1987年增長30%,過去10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0%。日本1977年珠寶首飾銷售額僅為45億美元,1987年已達153億美元,1997年達455億美元,2003年達650億美元。泰國在八十年代初,珠寶首飾出口額不足百萬美元,1989年出口額已達14億美元,三、五年後達45億美元,2003年為65億美元。具有硬通貨性質的高檔寶石,還被一些國家政府(包括前蘇聯在內)和財團列為投資商品和作為國家銀行貨幣基金予以儲備。綜觀整個世界,珠寶加工技術不斷進步,珠寶市場穩步上升,產銷兩旺。二、我國寶玉石業發展現狀我國有著豐富珍貴的寶玉石資源,開發利用寶玉石的歷史悠久。在人類生活中,中國是最早開發利用寶玉石的國家之一,據考證大約有七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的玉雕和石雕被公認為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在世界上素有「東方藝術」之稱和「玉石之國」的美譽。據考古學家研究,中國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已經製作出許多精美的玉器,如皇帝的玉璽、玉佩、玉碗等。1968年在河北省發掘的兩套「金縷玉衣」,經鑒定為大約二千三百年前西漢時期的產物。每套衣服由2000多塊玉片和大約重1000克的金線縫制而成。很難想像,二、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代人的雕刻藝術就已經達到了那樣的高超水平。在歷史上,中國寶玉石業的輝煌成就,曾為全人類的文明建設做出過卓越的貢獻。然而,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卻是資源遭到瘋狂掠奪,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的時期,寶玉石資源和寶玉石業也在劫難免。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人們對寶玉石的認識不夠,致使寶玉石業的發展緩慢。十年的文革是空前的浩劫,對珠寶首飾行業來講,更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本來就不發達的珠寶首飾業,瀕於絕境。全國經營出口珠寶首飾的單位,剩下不過幾家。金額不值得一提,千八百萬美元而已。
⑶ 金縷玉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金縷玉衣是漢朝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大致是出現在漢朝文景時期,根據目前的考古情況看它也是最早出現在西漢這個朝代。根據現在已有的資料記載以及考古挖掘研究成果來看,金縷玉衣主要出現在兩漢時期,東漢以後基本上就已經沒有金縷玉衣一說了。這個與漢朝對玉文化的崇拜也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從歷史根源上來看的話,金縷玉衣的出現也並非是突然冒出來的,也有一定的脈絡。
從東漢末年開始,道教的食玉之風興起,在魏晉南北朝達到高峰,人們認為食玉可使人肉身成仙。道教著作《金丹訣》中也說:「玉屑常服,令人精神不亂」,大量優質玉料和精緻玉器在這一時期被毀作葯用。食玉之風開始盛行之時,正是玉衣制度的沒落期。
⑷ 挖開這兩座地宮,才揭開「謎」團,古代金縷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一提起金縷衣,很多人立馬會想起西漢時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這是通過現代考古的方式,讓我們第一次看到金縷玉衣的模樣。所謂的金縷玉衣,就是將玉石磨製成玉片,然後在玉片上打眼,最後用黃金做成的絲線,將玉片串起來,做成衣服的樣子,成殮在死去的諸侯王身上。金縷玉衣不僅有衣褲,死者的臉部也是貼上了玉片。
這座地宮出土的金縷衣,是與蠶絲一起織錦的,看上去金光閃閃,金線製作的比蠶絲還細,今天是沒有辦法復制的。另一件出土於明定陵。在明萬曆緩緩地的棺槨里,發現了一件細致的金縷帽。這件金縷帽也代表了我國明代精湛的金縷衣製作技術。
⑸ 一物是乾隆心頭肉,溥儀縫在衣服內貼身收藏,究竟是什麼東西
它就是黃三聯印章。溥儀之所以如此看重該印章一是因為這個印章所用的玉石材料非常珍貴,二是因為這個印章是乾隆時期遺傳下來的,是那個鼎盛時期的「見證者」。縱觀溥儀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了無奈,雖兩次為帝但是都是傀儡皇帝,只能按照別人的安排行事。
溥儀對這枚印章如此情有獨鍾大概也是想要借它來緬懷當初那個繁盛的清朝吧,畢竟這個印章是乾隆用過的。不過他最後還是將這枚印章交還給了國家,這枚印章才得以被好好地收藏在故宮博物館中。
⑹ 溥儀被趕出皇宮時,將一寶物縫進衣服中帶出,如何成國家頂級文物呢
在中國,文物與歷史向來相輔相成,歷史的沉澱成就了文物,文物又可以用來研究歷史。按照文物法的規定,出土的文物都歸國家所有。國家得到文物以後,一般都會存放到博物館里,讓人們有機會參觀這些經過歲月沉澱的寶貝。
如今,故宮博物館裡面存放著很多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獨特的歷史魅力。在那麼多文物當中,有一件看起來小巧玲瓏的文物最為特殊,這件文物是溥儀皇帝的貼身寶貝,被他縫在棉衣里整整26年,到底是怎樣的文物,讓溥儀那麼重視呢?
圖片:三塊印章與石鏈之間資料截圖
連接三塊印章的鏈條也是用田黃石鏤空的,完全看不出其他加工痕跡。以田黃石的質地,能夠在加工的過程中保持不破,如此可想工匠們的技藝有多高超。
乾隆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非常喜歡收集各類印章,光是他所收藏的印章就高達上千件之多。在他收藏的那麼多印章當中,「田黃三連章」可以說是他最喜歡的,否則也不會隨身攜帶了。
一個人的喜好可能也遺傳吧,乾隆最喜歡的印章,溥儀皇帝同樣喜愛。哪怕是在他生活最為潦倒的時候,同樣沒有想過將這三枚印章出售,以換取優渥的生活。
⑺ 裹屍的金縷玉衣在古代是怎樣製成的
1968年開掘河北滿城漢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除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陶器、漆器和絲織品等外,最令世人稱奇的當數那件「金鏤玉衣」了。「金鏤玉衣」壓在棺槨朽灰和漆皮的堆積層下面,通體扁平,頭部和手、足已變形。出土時,做成腹部形狀的上衣前片反而在具有臀部形狀的上衣後片之下,這顯然是入殮時把上衣的前後片放倒了;褲筒開縫本應朝下,而實際上左、右褲筒的開縫朝上;有人推測這些現象是由於入殮時倉促所致。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至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形。此外,在「玉衣」內還發現一些玉璧,以及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右袖內發現小玉印兩顆,一刻「信」字,一刻「私信」二字。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鏤玉衣」。
製作如此精緻的玉衣,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他們為什麼要製作金縷玉衣呢?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祈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