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這是哪個朝代的衣服
這是明朝的官服,這有可能是在拍朝拜皇帝的場景,有可能在橫店哦。
❷ 明朝官員衣服有幾種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襇。所綉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製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採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製度。《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本圖所繪的服裝,就綉有麒麟紋樣。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綉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官員平日里在本署衙門辦理公務,則穿常服。常服的規制是: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洪武二十三年,指定文武官員常服的長度:文官,白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再制定品冠補子紋樣,又規定品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雜色貯絲、綾羅、采綉。官吏衣服及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也不許織綉龍鳳紋樣,如有違犯禁令者,罪及染織工人。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
❸ 中華民國時期有穿拉鏈衣服的嗎
拉鏈是在上世紀20年代發明的,30年代在歐美國家得到規模性的推廣和使用,中國也有,但因為中國那時百姓大都穿著布衣或者傳統長衫旗袍,所以有拉鏈的衣服數量很少,但也有少量的西洋形式的服裝有拉鏈,比如中國當時的富裕人家的晚會長裙腰間會有拉鏈,女性的長靴也有的配拉鏈,但那時男士服裝幾乎沒有,那時男士都是穿西服或者中山裝,長衫和布衣
❹ 明朝錦衣衛服飾圖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1、蟒袍: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4)明朝衣服拉鏈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所穿禮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張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張爵的墓誌里有寫「賜四獸麒麟服、鑾帶綉春刀、銀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張爵「充前驅使事,—切機務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揮僉事俸。自發駕以至回鑾,飛魚蟒衣、帑金、廄馬、酒飯之賜,及宣召面諭之優,不可枚舉。」由此可見,飛魚服綉春刀是皇帝賞賜的。
明代史料裡面提到了錦衣衛堂上官穿飛魚服,不過「飛魚服」是個大名稱,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叫飛魚服,而紋樣包括這樣過肩式的、補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則各種都可以。
明中期時制服的識別系統缺少監管,有人專門把飛魚服穿得像蟒袍,於是朝廷嚴厲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華之風又起,人人都喜穿的華貴,對服飾的管制才放寬松。
❺ 明朝縣令衣服顏色,圖案等
明朝分縣為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知縣從六品;六萬石以下為中縣,知縣正七品;三萬石以下為下縣,知縣從七品。已並為正七品。」《明史. 職官志》
常服為青色,六品鷺鷥,七品鸂鶒(今稱鴛鴦),烏紗帽
公服為青色,用小朵花,徑一寸。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一般不怎麼用得到啊!
朝服梁冠二梁,銀帶,佩葯玉,黃、綠、赤織成練雀三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綬環2,槐木笏
❻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幾種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服裝。有兩種:龍袍,二是正裝。這里龍的出現,恰恰是為了說明在位皇帝有善於求變求雨的能力,當然也相當於對後繼皇帝提出了要求。我們現在說的龍袍是一個通俗的名字,皇帝穿的所有帶龍的衣服都叫龍袍。所以很明顯,現實世界中並沒有龍這種生物,只是讓它超越了現實,升華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然後是幾種明朝皇帝穿的衣服。首先,龍袍,皇帝的正裝仍然保持著古代的上下裳制度,由玄衣、裙子、白羅帶、黃色護膝、素紗、紅色條紋等組成。其次,正裝,書中的女王,開會時穿正裝。女王的制服是一件紅色的大袖襯衫,上面綉著金色的龍圖案,一件霞多麗,一條紅色的長裙,一個紅色的後背。最後,鳳冠,明代的鳳冠由金、銀、銅等金屬屏風製成,內襯羅紗,掛有珠寶流蘇。其中一頂是普通已婚婦女佩戴的彩色王冠,上面沒有龍鳳裝飾,只裝飾了朱宅、花柴等。
第三,鳳冠,明代鳳冠由金、銀、銅等金屬絲網製成,襯以羅紗並掛有珠寶流蘇。它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後妃佩戴的禮儀性王冠,上面飾有一些翠綠色的鳳凰和龍等裝飾品,龍和鳳經常嘴裡銜著珠子,垂到肩上。
❼ 明朝官員衣服的樣子
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綉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綉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雲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鴛鴦,八品綉黃鸝,九品綉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❽ 明朝人們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8)明朝衣服拉鏈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❾ 明朝皇帝服飾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幾種
明朝君主:
代
廟號
君主謚號
姓名
年號
統治時間
陵墓
追謚
明德祖
玄皇帝
朱百六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懿祖
恆皇帝
朱四九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熙祖
裕皇帝
朱初一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仁祖
淳皇帝
朱世珍
朱元璋追謚
明皇陵
1
明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洪武
1368年-1398年
明孝陵
追謚
明興宗
和天敬道憲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朱標
朱允炆追謚
明東陵
2
明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8年-1402年
3
明太宗
明成祖(嘉靖帝改謚)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帝改謚)
朱棣
永樂
1402年-1424年
明長陵
4
明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洪熙
1424年-1425年
明獻陵
5
明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宣德
1425年-1435年
明景陵
6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正統
1435年-1449年
明裕陵
7
明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鈺
景泰
1449年-1457年
景泰陵
8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天順
1457年-1464年
明裕陵
9
明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成化
1464年-1487年
明茂陵
10
明孝宗
達天明道純識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弘治
1487年-1505年
明泰陵
11
明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正德
1505年-1521年
明康陵
追謚
明睿宗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
朱祐杬
朱厚熜追謚
明顯陵
12
明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嘉靖
1521年-1566年
明永陵
13
明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朱載垕
隆慶
1566年-1572年
明昭陵
14
明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萬曆
1572年-1620年
明定陵
15
明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泰昌
1620年-1620年
明慶陵
16
明熹宗
達天聞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天啟
1620年-1627年
明德陵
17
明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崇禎
1627年-1644年
明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