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民國土布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民國土布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8 22:27:07

㈠ 百年前北方農村老照片:房屋破敗道路泥濘,農民穿粗布衣服嗎

山西一座村莊的景象。民國初年,農村的狀況就是從清朝延續下來的爛攤子,民生凋敝。大總統袁世凱接手後在建設農村方面也沒有多少作為,農民仍然是靠天吃飯。再加上華北受白朗起義影響,農民生活更加艱難。


山西蒲州一村莊泥濘的道路。舊社會的農村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家家戶戶都腌一缸蘿卜,一年到頭吃腌蘿卜,用這種齁鹹的鹹菜佐餐,咽下粗糲的主食。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經歷過,不能體會那種磨喉嚨的感覺,但是應該聽爺爺奶奶講述過。


山西一村莊的村民正在進行民俗活動。


山西陽平,一個小鎮的集市,看上去並不怎麼熱鬧。


河北興隆一戶人家的茅草房。馮玉祥在《我的生活》一書中這樣描寫河北中部農民的生活:“吃飯的時候,沒見過誰家特意做一碟炒菜,葷菜自然更不用提了。大蔥、蘿卜、鹹菜,是他們經常的菜蔬。有些人家竟連鹹菜也捨不得吃。只臨時泡點鹹水吃。麥熟的時候,才有一兩家吃麥子面的,平素吃的都是高粱、棒子、小米麵等雜糧。”

㈡ 土布的簡介


手工紡車為木質結構,採用手工紡紗。

織布前紡線、打線、漿線、沌線、落線、經線、刷線、做綜、闖杼、掏綜、吊機子等工序。手工織布的方式進行織造。
手工織機也為木質結構,

由於是手工織造面料幅寬比較窄,傳統土布幅寬在40~50cm。
土布的特點:全棉、手紡、手織,
缺點:幅寬比較窄、色牢度差。
如果熟練的織手每天織8小時的情況下能織7~8米土布。
人類利用原棉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 5000 年甚至公元前 7000 年前,中美洲可能已開始利用;在南亞次大陸也有 5000 年歷史。中國至少在 2000 年以前,在現今廣西、雲南、新疆等地區已採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約從明代中葉開始,人們普遍穿上了棉布做的衣服。直到現在棉花仍是中國人製作衣裳的主要原料。

㈢ 民國的時候穿的那些衣服叫什麼裝

民國的時候穿的那些衣服叫中山裝。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由於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但中國卻從未有如此稱呼;日本人稱呼中山裝為「人民服」。這種服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民眾的主要服裝樣式。今天中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時至今日中山裝更多代表的是中國共和與憲法精神。

㈣ 民國時期服飾

北京百年之民國服飾:中山裝和改良旗袍(組圖)
發不起圖我把網站給你哈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1/25/content_9587108.htm
說明:服飾是市民心態的一個重要載體,它的變化直接體現著社會與習俗的變遷。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民國北京,看上去像個光怪陸離的服裝博覽大會。經過數十年的磨洗淘汰,北京人終於有了自己不同於沿海商埠,也不同於內陸城市的服飾風格:簡約、典雅、敦厚,略顯保守。

在清末民初的大變革時代,剪辮可不是個人的愛好習慣問題,而是不可逆轉的政治潮流。住在清宮里的遜帝溥儀,在17歲那年自己動手剪掉了辮子。1917年「辮帥」張勛復辟時的「辮子軍」也只是曇花一現。

辮子剪去了,封建服製取消了,多種服飾文化一時間紛然雜出。「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不可名狀。」而傳統著裝習慣仍然具有一定的慣性力量,長袍馬褂還是民國初年北京街頭最常見的服飾。

中國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漸向世界開放的結果。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湧入,從洋槍、洋炮,直到洋煙、洋火和洋蔥。「洋貨旺銷,無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國工商業者也紛紛以「愛國」、「挽回利權」的名義,投資於新式機織業。光緒中葉,北京的布店就開始銷售洋布,由於洋布比國產土布便宜,布線密實且細,顏色艷麗,日益為人們所接受,並逐漸將土布擠出市場。民國以後,民族紡織業興起,布莊增加了國產的機織布。

縫紉機的問世,導致成衣業的快速發展,工業化服裝生產的標准模式,開始取代家庭手工制衣的壟斷地位。中山裝是基於外洋學生裝而加以改革的國產形制,因孫中山先生率先提倡並穿用而得名。它是傳統與時代的完美結合,從此成為一代中國男子的典型服裝。

民國初年,中國婦女的解放運動愈演愈烈,婦女們在兩個方面最先煥發出解放意識——婚姻和服飾。女子本身開化的程度和仍然存在的公共標准,使女服的變化也體現了中西結合的趨勢,旗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產物。知識階層的年輕女性,燙發,塗口紅,穿改良旗袍和高跟鞋,在她們身上明顯反映著古都服飾文化與外來服飾文化的雙重影響。

在多種文化激烈交匯的漩渦中,人們的服飾表現出多樣性和易變性。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但總體上說,作為思想相對保守的文化古城,北京市民的衣著打扮確實不像沿海城市那麼開放。

民國時期,北京社會財富的整體水平並不太高,勞動者的服裝消費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只求蔽體禦寒而已,風格上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北京方言中的「估衣」一詞,指的是穿過的舊衣服,底層人家的衣服大多是從估衣攤兒買來的。貧家婦女手提竹籃,備些針線布片,走街串巷為窮苦的單身漢縫補破衣,聊以糊口。北京人稱之為「縫窮」的,這也曾是北京街頭的三百六十行之一。

不曉得這個是不是你要的哈,不是的話我盡量在幫你找找!因為民國那時不發達很多照片都是黑白的哈,不好意思!

㈤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是什麼意思

“的確良”這一個詞相信對現在的70後和80後,甚至有些90後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的確良”是中國上個世界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十分流行的一種衣服類型。當時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人們更喜歡把“的確良”叫成“的確靚”,而在當時的北方地區的人們卻更喜歡將“的確良”叫成“的確涼”。但是准確來說“的確良”它是當時一種十分流行的布料,因為這種布料與其他的棉質的布料十分不同,因此人們把用這種布料做成的衣服叫做的確良。

三、綜述

的確良是一種很好的布料,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技術慢慢就被人們遺忘了,聽起來是有點可惜了。

㈥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㈦ 民國女子服飾的演變,有哪些特點呢

清朝末期,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人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了深刻變化。由人治向法制,由專制向民主轉變,特別是年輕人思想變化很是激烈。反映在服裝樣式上,便是斷發改裝。

在清朝,最為流行的民眾服飾,其實就是長袍和馬褂,雖然幹活的百姓多是短打,為了方便幹活,不過也是由長袍馬褂變種而來,但是到了這個時期,由於西方文化,開始由長袍馬褂向西裝與中山裝過度。多數稱之為洋裝。

清末民初的服飾變化是一個社會移風易俗的表現,許多進步人士主張穿著西服,以西服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中國的進步,以此來證明中國與世界的接軌。剪發易服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把有等級的服飾觀念打破,是一次重要的進步。

㈧ 民國名媛穿著

民國服裝;旗袍;文明新裝

民國時期的服裝是中國服裝史的一個重要的時期,是中國傳統服裝走向衰落和蛻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同時也是新服裝孕育新生的時期。旗袍作為民國時期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服裝,她的產生、變化、發展都伴隨著整個民國社會。

一、民國初年的旗袍

在民國初期,整個國家社會一直處在革命與動盪中,人們經歷革命的洗禮為時不久,衣著觀念、生活方式都處於新舊更迭的大轉折時期,旗袍也正在亂世妝扮中悄然過渡。總體說來,旗袍在此時已退居到一個不太顯眼的位置,不復昔日的顯赫地位。此時的旗袍在廓形上變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寬敞為其特點,領子由早期的無領或低領變化為「元寶高領」,最高時可與鼻尖齊平;袖子稍有收緊並略有縮短,至肘與手腕之間;袍身長度減短至膝與腳踝之間。旗袍線條造型仍較為平直,色調力求素雅,領、袖、襟等部位也用鑲滾,但比以前簡練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許幾道。綉紋也趨於簡單,不復以裝飾體現地位與身分,而且開始注重體現女性的曲線。

二、20年代嶄露頭腳

隨著民國社會的不斷開放,中西方交流的加強,西方大量的女裝樣式流入中國,許多報刊、雜志都進行大篇幅的刊載;當時留學歸來的留學生也帶回了許多國外的思想和服裝;當時的許多女裝設計師們都跟隨西方模仿西方的樣式設計女裝。因而西方的女裝大量充斥在社會上,而且這些服裝樣式和設計方法日益被人們接受並推崇。西方流行女裝的這些特徵,在旗袍上也是有所映射。

20年代中葉起,一種新的旗袍誕生。在當時的上海是公認的服飾時尚中心,其聲勢遠遠領先於全國各地並左右著中國服飾時尚的變化。上海旗袍時尚的最初,是以無袖的長馬甲形式出現的,短襖外面的長馬甲代替了長裙。1926年,長馬甲同短襖合並,就有了民國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張愛玲評價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1]」袍身寬松、廓形平直,長度在踝關下之上或大約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領、襟、擺等處仍喜做滾邊鑲飾,但繁褥之風日減,「襇干」和闊滾條被視為過時的象徵。秋冬時穿的夾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邊裝飾,已略顯腰身。1924年秋,末代狀元劉春霖之女劉沅穎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亞,新娘當時穿的就是這種倒大袖旗袍[2]。1926年後,旗袍的下擺一升再升。

至20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受歐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響,擺線提高至膝下,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們秀麗的小腿。雖仍為倒大袖,但袖口變小。裝飾性質的鑲滾趨潔,甚至完全取消,色調也力求淡雅和諧,後體上顯得十分簡潔方便。1929年上海女學生穿的旗袍,擺線已到膝蓋處,袍身變得合體,有的袖口裝上仿西式的克夫,成為流行一時的時尚。民國初的「文明新裝」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這種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3]。整個20年代,中西交流的機會增多,從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擴大了國人的著裝選擇,改變著人們的著裝觀念。人們不再那麼固執地追求「做一件傳三代」,從而刺激了購買慾望,推動了旗袍的流行和變革。20年代的旗袍就明顯受迪考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直線造型、對稱的裝飾品和紋樣圖案。

三、走向經典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革命最為壯烈,中國女性解放運動最為波瀾壯闊的二十年。此時也是女性進步思想和自我意識最為活躍的年代,所以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國近代女裝最為燦爛繁榮的年代。而恰恰就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被稱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從上海風靡全國各地。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實際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

旗袍比較適合中國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加上這一時期外國的面料不斷地進入中國,各大報刊雜志上都有服裝專欄,還有流行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推動時裝的產生與流行。各大百貨公司也常常舉行時裝表演及展覽。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國的時裝中心,因為當時歐美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為樣板,競相模仿。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而且這時期,旗袍被很多中學、大學採用為校服。30年代歐美流行收腰,更能體現出女性美,這就註定旗袍會變得更修長而緊身,並有高叉。1934年就幾近臀下,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來雙腿隱隱可見。可見當時對女性的行為約束已經大大放鬆,從而符合了30年代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四、經典的延續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以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抗日戰爭硝煙燃起,大多數國民皆無心於服飾的奢侈。出於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40年代初的旗袍不復30年代衣邊掃地的奢靡之風,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炎夏季節多傾向於取消袖子,領高減低,省去了種種繁瑣的裝飾。使其更為簡便、適體,從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獨特的風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現於30年代後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縫,起初尚無省,歸拔比較多。後來逐漸有了胸省,開始時收省還不明顯,以後漸漸發展到吸腰省並使用裝袖,裝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廣,自此旗袍更為合身適體。據40年代初報載,衣料漲價百分之百。故而服飾裝扮上力行節儉,倡導「舊衣運動」,普遍興起國貨運動,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也頗具特色。當時頗有影響的《申報》元旦新春例發「衣食住行」計劃:「在這國難深重的今日,正應節約救難,提倡穿舊衣運動,衣服新舊無關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腦筋就好了……4]」;只要求其適體、經濟,萬一要做新的,就採用純粹的土布。因此土布成為旗袍常見的用料就不足為奇了。抗戰初期的上海還一度流行用國產白棉布或毛藍布(又稱愛國布)做成的旗袍。此時的旗袍雖然裝飾極為簡單,用料也十分平常,但仍不失為日常服裝的主流。40年代中期的旗袍還引進了兩種西式配件——墊肩與拉鏈。把傳統的盤香紐、直角紐換成拉鏈,也成為當時的時尚之一。禮服旗袍稍長一些,裝飾更為考究,校服則以樸素、淡雅為尚;工廠女工夏季風行穿一種簡便型的旗袍:略似麵粉袋上挖個圓孔——無袖無領或低領,不收身、小開衩,長度在膝蓋上下,內穿一條短褲,以圖涼快,勞動輕便。

五、旗袍退位

在解放戰爭結束後,新中國成立,人們似乎沉浸在了革命的浪潮中;人們的熱情似乎完全轉到了革命和勞動中,旗袍所代表的舒適、悠閑似乎已經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更多的代表勞動女性,適合勞動女性,能展現新時代和革命的女性服裝成為了主流;旗袍悄悄的退隱到了一個歷史的角落裡,至此民國時期的旗袍到此結束。

圖片參考:

(1)最初的旗袍

(2)20年代末期,南洋兄弟煙草廣告。署名之光(謝之光)。發式袖端仍帶20年代余韻,整件旗袍的風格已開30年代的先河。

(3)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領而低擺,開衩至膝,袍身緊窄修長且無袖,更顯穿著者的婀娜身段,兩道滾邊十分細巧精製。

(4)受歐美影響,30年代中期流行「透、露、瘦」。透明的絲織品用來做旗袍了,開衩高至臀下。

(5)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陰丹士林藍布面料作禮服在月份牌畫中處理得更像絲綢旗袍,袖短呈臂,窄身修腰。

㈨ 見過八九十歲的老人 感覺他們穿的都特別土 過去的那種黃 藍 土布衣服好幾十年代的感覺 現在這個年

這些老人家就不想家裡有這些不要的呀。就是節省的啊。你們這些年輕的就是不會節省的啊。所以這些老人家節省下來就是讓你們來享受的啊。

㈩ 解放戰爭,為何國軍軍官穿的都是呢大衣,而傅作義穿的卻是粗布軍裝呢

在解放戰爭中,國軍的裝備是比我軍更有優勢的。他們在抗戰中後期,美國就被日本拉近了太平洋戰爭中,出於戰爭的需要,與國民政府成為了盟友。無償向我國提供了許許多多的軍事與戰略物資。

當然,這與他本身的性格也脫離不了干係。傅作義雖說是國軍將領,但也同時是一個十分愛國的將領。他在穿著方面並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之前他的女兒說他:作為一方統帥,怎麼也不置辦一些像樣的衣服,這樣看著就像一個老大爺一樣。傅作義笑了笑,說道:“爸爸只講求保暖,其他的無所謂,人一旦開始講究奢侈了,就沒有心思去做正事了”。

其實傅作義說對,這也是他為啥總是穿的很樸素,很隨意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