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啟蒙老師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啟蒙老師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1 17:43:11

Ⅰ 難忘的啟蒙 沙健孫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10分鍾在線等

1.當我踏進熟悉的校門,看著熟悉的操場,走入熟悉的教室,童年時代的學習生活又歷歷在目,啟蒙老師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我無法找到任何語言來表達我內心的感激之情,於是, 我找到了一首歌來表達謝意 ,我們一起來聽聽好嗎?

2.播放歌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同時用多媒體出示教師學生時代小學校園生活照片。

3.引發閱讀興趣:其實,像我一樣對啟蒙老師不能忘懷的人還有很多,北大教授沙健孫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不同的事,他把感謝寫成了文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回憶啟蒙老師的文章。

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難忘的啟蒙

解題,著重引導學生理解「啟蒙」的詞義,「啟蒙」是什麼意思?學生交流理解。

師:從課題看,題眼是什麼?生「啟蒙」,師:「啟蒙」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令作者難忘?從這「難忘」中作者受到了什麼啟發?這是我們要研討的,現在我們分組學習,今天的分組合作學習和平常學習不太一樣,老師給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今天的學習要發揮集體的智慧,這一節課老師給你們出題,各小組長組織學習。讓小組成員有事可做,有活可干,每個成員都享有一個特殊的職責,發揮自己的長處。第二節課每個小組都要向全班同學展示你們合作學習的成果。

首先各組需要明確本組的主要學習任務。(全文10個自然段,每組分學2~3個自然段)基本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是:多媒體出示: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有感情地背誦其中的一個自然段;3)概括所學段落的主要內容;4)講訴一個重要的認識或體會;5)回答各組提出的問題;6)給其他組各提一個他們組所學內容的問題。

展示學習成果時,組長是主持人,第一項感情朗讀課文和第二項感情背誦課文由老師隨機叫號讀並打分,因此小組學習時人人都得練。第三項概括所學段落的主要內容和第五項回答各組提出的問題大家一起研究討論,再由組長指定一人匯報,匯報人在大家研究時要把大家的意見記在本上,集中集體的智慧。最後負責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在班級交流中進行匯報。在小組討論學習時,把所學段落中有分量的問題提出來充分研討,做好充分的准備來應答其他各組的提問。當對本組成員回答不滿意時,小組其他同學可以隨時站起來補充,使應答更趨完善。最後一項由組長安排三個人分別給其他三個組提出不同的問題。

三、有序合作,探究學習

1.自讀感悟:⑴ 自由讀書 ⑵ 交流生字詞⑶找出自己喜歡的文章段落。

2.學生開始分組學習,大家認真地摸讀、思考、朗讀、討論。教師深入學生中參與討論。

四、展示學習,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的道理

(教師再提示小組展示的要求及評分標准,強調要按提問題的質量評分,每個問題最高可得10分。)

(一)各組按要求進行展示, 組與組之間進行熱烈的討論和答辯,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不時參與引導,或牽引話題或答疑解難。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由老師隨意抽簽決定 ,學生朗讀背誦後,教師提醒學生應注意的讀書方法並打分,對學生的朗讀給與評價。

2.各組概括所學的內容和體會(老師引導學生在熟練掌握課文內容和語言的基礎上,能從具體的語言環境出發,重新組織語言,力求准確精煉。)

3.組與組之間互提問題。(這是一種直接的思維與思維的碰撞)

1)可能給一組提的問題是:A.啟蒙老師是些什麼人?為什麼讓我心懷感激?B.為什麼在這破舊的禮堂里舉行的集會,讓我永生難忘?

第一組同學應答為什麼難忘後,教師補充:第一是內容難忘,第二是情景難忘。

2)可能給第二組提的問題是:A.1942年淪陷時期是怎麼回事?

學生回答後,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課前收集到的時代背景資料、圖片。

B. 在離敵人炮樓200米左右的地方進行演講可能導致什麼後果?(調動學生的積累,充分展開想像,描繪可能導致的後果.)C.為什麼當我知道日本侵略者是怎樣殘忍地虐殺中國的愛國者的時候,對老師們的勇敢,不能不從心底里感到無限的敬佩?

教師在學生應答前用多媒體展示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大肆掠奪我國財產的圖片資料,加深對背景的了解以及對侵略者的仇恨。

二組學生應答後,教師補充:身教勝於言教,老師們用自己的愛國行動感染著學生。隨即引出:這三段表現了啟蒙老師的什麼品質?你們是怎麼體會到的?

3)可能給第三組提的問題是:A.為什麼老師的許多表揚「我都淡忘了,而老師的批評懲戒我至今未曾忘記?B.你對「嗅覺特長」和 「寫大字」的故事怎麼看?你由此想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從老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我這個學生的角度談,隨後為了活躍氣氛,老師可補充:今後老師也應該變得幽默些。

這時,教師可牽出新的話題:批評是老師經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是好同學也不例外,事隔多年,但這樣的批評還是刻骨銘心的,同學們,你在五年的小學生活中有類似的情景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交流感受)

C.「從這種寬嚴之間我們這些小學生也領悟到了老師們沒有明說的某種道理」想一想,「寬嚴之間」指的是什麼?小學生會領悟到那些道理?學生自由應答後,教師再行補充:「寬容」也是對文化奴役的一種無聲的反抗,老師們不希望我們接受日本文化教育,不讓我們子子孫孫成為日本人的奴隸。

小學生會領悟到哪些道理?啟發引導學生談深刻:如:對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更不能作他們的順民,要永遠記住自己是中國人,而對待學習和做人,應該老老實實,竭盡全力,來不得半點虛假,來不得半點取巧。

4)可能給第四組提的問題是:A.為什麼說老師們在平凡的崗位上付出的一切不會是徒勞的?B.既然我的老師們播下的種子在他們學生身上開花結果了,為什麼我們播下的種子不會在自己的學生身上開花結果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學生應答前,教師投影出示這句話,指導朗讀,並要求學生把它改成不用問號的句子,然後讓學生暢所欲言。

(二)、歸結中心

師:剛才你們多次提到了老師給作者難忘的啟蒙歸結起來的幾個詞,大家再讀一次。

學生齊讀:要愛祖國,要勤勉,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

師:要愛祖國,簡單地可以寫成什麼(板書:愛國)勤勉可以直接

Ⅱ 夢鴿被曝和金鐵霖關系,李雙江氣生病,李天一身份存疑,他倆是什麼關系

夢鴿很早之前是金鐵霖的學生,其實他們倆就是普通的師生關系。後來,李雙江進入到了她的生命當中,成為了她的老師,兩個人在接觸的過程當中相愛,最後結婚了,他們的家庭還是挺幸福的。但是,由於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在十七歲的時候犯了事情,因此,很多人就猜測夢鴿和金鐵霖的關系。

五:總結。

金鐵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音樂家,他與夢鴿就是單純的師生關系,他不僅對音樂事業很熱愛,而且做事很坦盪,為人也很正直,之所以會出現緋聞,完全是大家的臆想。

Ⅲ 盤山有哪些景點

天津盤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天津市薊縣西北15公里處,佔地面積106平方公里[1],又因雄踞北京之東,故有「京東第一山」之譽。

天津盤山舊名無終、徐無、四正、盤龍。相傳東漢末年,無終名士田疇不受獻帝封賞、隱居於此,因此人稱田盤山,簡稱盤山。其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是自然山水與名勝古跡並著、佛教文化與皇家文化相融的旅遊休閑勝地。

著名景點

  • 三盤暮雨

  • 元寶石

    南為傅增湘先生留下的石刻,傅增湘為清末光緒皇帝的啟蒙老師,中國商務印書館的第一任館長,曾與周學淵、江庸、邢端、周肇祥三游盤山,並寫下了《游盤山專號》三卷,為研究盤山歷史提供了幫助。[7]

  • 迎客松

  • 沿盤曲石磴山路,步步登高,跨過「仙人橋」,迎面即為有「稀世珍寶」之稱的迎客松,迎客松樹齡高達400年至600年,儀態肅穆,宛如揮手揖客。

  • 天成寺

  • 舊名福善寺,又稱「天成法界」,是盤山游覽區的重點景區。寺正面為翠屏峰,寺前有兩棵銀杏樹,高 25 米,干圍 3.1 米,已有樹齡 800 多年。此寺始建不祥,因寺西有普化和尚塔基,普化和尚為唐朝人,故寺疑為唐建。遼、明、清數代都曾擴建重修。 江山一覽閣 位於天成寺內,留有乾隆皇帝親筆題額「江山一覽」。閣面澗背岩,上下五楹,雕梁畫棟,精巧別致。天成寺背面聳立一峰,名翠屏峰,峰下有古塔輝映,塔前有一香柏,與塔同齡,伴之兩棵高大挺拔的銀杏樹,構成一幅天成畫卷[8]。

  • 東五台山

  • 盤山五峰又稱五台,紫蓋峰為中台,自來峰為北台,九華峰為東台,舞劍峰為西台,先師台為南台。自唐朝佛教的興起,盤山陸續修建了72座寺廟,13座玲瓏寶塔。因此,歷代帝王將相進山參禪禮佛絡繹不絕,成為佛教的聖地。與山西佛教聖地「五台山」東西對應,稱「東五台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手書的「東五台山」就刻翠屏峰上,宿雲亭旁邊有天津著名書法家題寫的「氣象萬千」四個大字,為雞毛隸書。

  • 神牛福地

  • 神牛福地小區,地處盤山歡喜嶺上。這里不僅怪石磷峋,松風秀逸,而且蘊有世代流傳的神牛故事。

    小區以神牛傳說為主題,以獨特的松石奇觀為依託展開,集石勝、松勝和傳奇為一體。天工造化的怪石比比皆是。有憨態可掬的神牛石;有靈峰飄馳的雲動石;有翊翊如生的寧壽石。還有金盆聚寶石,丑鴨迎春石等。奇松有親密無間的團結松,依依纏綿的情侶松;有蟠曲翳天的傘蓋松;還有折解不散的抱石松等。松生石隙,石伴松生。

    北部小嶺是神牛墓。相傳神牛就義後就葬於此,嶺上刻有生動的神牛傳奇岩畫數幅。遊人盡可隨心尋覓。曲徑婉蜒,畫面生動,使人時在景中,時為景外,撲朔迷離,情興倍增。墓前有神牛草。傳說是神牛聖草,隨食隨長,四季不衰。西崖處設有石欄板,瓜架和茅草棚、古犁等。舍疏朗剔透、秀麗端莊之華,而取拙樸古野,自成田園之韻。

  • 塔林

  • 盤山塔林,位於萬松寺南側,由九十九座歷代高僧的墓塔組成。石塔呈方形、六角形或覆缽狀,有檐的,無檐的,實心的,空心的,均為花崗岩雕鑿,極為罕見。主塔普照禪師塔、太平禪師塔,為磚體結構,磚上浮雕圖案清晰生動[9]。

  • 萬松寺

  • 萬松寺是盤山最大的廟宇,原名李靖庵,因唐初名將李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清初詩人巡撫副都御史宋犖認為「前賢不宜斥呼其名」,改稱衛公庵。萬松寺「青山綠水,蘿月松風」,「廟貌之威赫,佛像之庄嚴,居然畿東一梵剎也」。普照禪師住持於此,念四字佛,導人為善。寺東有普照禪師塔及普照禪師墓,塔前有二通碑,記載著萬松寺的歷史環境。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春,康熙皇帝「駕復巡幸,恩賜敕改萬松寺」。現今的萬松寺雖也古剎鍾聲,古塔聳立,但並不像它的寺名那樣萬株松影,萬壑松風。萬松寺是盤山72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10]。

  • 將軍石

  • 在距掛月峰西南二里處路旁,矗立著一塊青石,此石高三米,寬二米,遠看,猶如一位威武雄壯的將軍,在戍守山崗,這便是「盤山八大怪石」之一的將軍石。

  • 南天門

  • 盤山南天門坐落在彌勒峰西,紫蓋峰北,掛月峰南。主要有朝天坊、蹬天梯和南天門閣樓等景觀。蹬天梯從彌勒峰腳下起步,至日岩和月岩之間,斜長380米,水平投影距離324米,寬3米,相對高差150米。起步處設有玉石牌坊,名朝天坊,寬7米,高7.6米,上有麒麟雕像,刀工精細,栩栩如生。最上處設有南天門閣樓。此閣樓吸納了我國北方建築風格創新而成。玲瓏剔透、重檐歇山、黃色琉璃瓦屋面,旋式大點金彩繪。上懸有清乾隆皇帝和當代著名書法家所提匾額楹聯,正面匾額「南天門」和「千章紫錦」點睛了「雷霆俯視山腰斗,日月橫看樹林懸」的恢宏景觀特色和閣樓的名稱。穿越此廳,可領略雲罩寺、掛月峰、定光佛舍利塔等殊勝景觀,給人以登高望險,「宇宙渺無極,吾心與共寬」的特別感受。

  • 雲罩寺

  • 位於主峰掛月峰腳下,是盤山地勢最高的廟宇,舊名降龍庵,唐太和年間,道宗大師所建,為盤山七十二佛寺中有名的寺廟之一。寺內有彌勒殿、黃龍殿,供奉皇藏千葉寶蓮佛。明萬曆年重修,萬曆三十年敕賜雲罩寺。因寺臨絕頂,雲掩霧罩,得名雲罩寺。雲罩寺雄居於盤山之巔,久負盛名,堪稱盤山眾寺之冠,號稱「雲里梵宮」。山巔雲起而金碧藏輝,雲收則嶙峋耀彩,登臨此寺頗有「仰視浮圖天近,俯窺下界塵翻」之感。乾隆皇帝稱這里是「殊勝」[11]。

  • 掛月峰

  • 雲罩寺東行,拾級而上,石磴僅容一人通行,險峻之勢,今人悚然,東崖壁上鐫「去天尺五」四個大字。再上便是「喘氣岩」,岩上鐫「一覽眾山小」,陳國瑞書。繼續上行,即達盤山絕頂—掛月峰。掛月峰海拔864.4米,上銳下削,為盤山之巔,有聯曰:「雲禪凌空將摘月,仙峰建塔欲鑽天」。

  • 自來峰

  • 自來峰,為盤山第二高峰,海拔857米,又名北台,舊時峰上有黃龍祖師殿。

  • 定光佛舍利塔

  • 定光佛舍利塔,在掛月峰頂,因智源禪師曾藏佛舍利60顆、佛牙一具於塔內而得名。塔為唐睿宗延和元年(712),智源禪師所建。遼、明、清各代重修。塔呈八角,三層磚築,由台基、須彌座、塔身、相輪和塔剎構成,1985年重修。古佛舍利塔在天成寺西側,是盤山古塔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八角十三層,通高 22.63米,塔身淡黃色。塔身正面有門,內置佛龕,側面有浮雕花窗。出檐為仿木磚雕斗拱,角上出密檐,掛有104個銅鐸,溝紋大磚砌築。

    奇松

    掛鍾松

    登上盤山絕頂,但見自來峰的松海中一樹鶴立雞群,名曰掛鍾松。此松10米余高,枝繁葉茂,在枝幹分叉處,有一道深凹的溝痕。上了些年紀的盤山人都知道,這株大松樹上曾懸掛過一口上千斤的鐵鍾。當年雲罩寺的僧人每撞擊洪鍾之時,其聲遠在幾十里外清晰可聞。據悉,早在唐開元年間建雲罩寺時即有此松,並懸其鍾,此事距今已1200餘年,掛鍾松當為盤山受之無愧的「千歲爺」了。

    鳳翹松

    鳳翹松,在萬松寺東望海樓的遺址上,樹齡500年,從陡峭的崖壁上平行地面生長出來,枝幹凌空橫生,如同彩鳳翹尾欲飛,又如孔雀開屏,故名「鳳翹松」[12]。

Ⅳ 孩童啟蒙教育哪方面更重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在很多的北上廣生活工作的人們都會覺得壓力大,這樣的壓力不僅僅來自於房價的上漲,還來自於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

幾乎可以看到很多的母親,在我們的孩子還在肚子裡面的時候,就會去上胎教課,說是為了讓孩子出生之後更加的聰明。

孩子出生沒幾個月,許多父母就爭先恐後的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游泳,數學,早教班……

其實在我們的家庭中,很多父母給孩子的早期啟蒙就是教會孩子數數,背唐詩,識字,學拼音等等這些內容都是在家庭中,我們家長的早期啟蒙教育最常見的。甚至有一些機構,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卻是提前給孩子上小學的課本。

這個時候很多的父母可能會問,面對各種各樣的早教班級,要如何的選擇,才是對於孩子有益的?是否孩子學得越多越好呢?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教孩子背唐詩,識字,學拼音,數數考察的或者說鍛煉的主要是記憶和背誦能力,對於孩子的早期啟蒙教育光教背誦不是不行,但是只重視背誦,就捨本逐末了。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的早期啟蒙,要教會孩子的不是背誦,而是要教會孩子建立"學習模型"。

Ⅳ 《師說》全文翻譯是什麼

《師說》原文

師說

韓愈〔唐代〕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後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學習。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詞多義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賞析

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理解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後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受業」「解惑」,都與此有關:「業」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而「解惑」也是為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容的高度概括。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作者到國子監上任後,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