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各個朝代人們的發型和頭發是怎麼剪的
1、先秦
這一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形成、發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過程。人類發式在這一時期,已經從原始時期的披頭散發,逐步演變到梳辮、挽髻的階段。發式的妝飾品也隨即出現。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眾多出土文物中所顯示的資料,足以說明這一切。
8、清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洲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作為臣服的標志。
清一代男子的發式並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了數次演變。漢人已經沒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漢人原有形象的權利。滿族的發型,亦因此而改變,逐漸形成了,清朝特有的發飾和文化。
順治以前為金錢鼠尾,順治初年進入中期,開始流行豬尾,清末演變為半光頭,稱之為牛尾,就是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發式。
B. 秦漢時期的男子發式不是梳向兩邊的么
1 中國古代服飾發型演變
1.商代的發式 辮發局部(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發式,以梳辮發為主。從形象資料來看,這個時期的男子辮發樣式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捲曲,下垂至肩的;有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等等。本圖為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
2.東周男子服飾 矩領窄袖長衣展示圖。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本圖所系的為紳帶。
3.春秋戰國貴族冠帽與服飾 戰國白玉人像,頭戴冠,兩側有組纓下垂系於頜下,腦後辮發上挽,包入冠內;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本圖為戴冠、穿寬袖服裝的官員(戰國玉人,傳世實物,原件現藏故宮博物院)
4.漢代長冠 戴長冠、穿袍服的官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著衣木俑)。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為此冠。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本圖為戴長冠,配黑色絳緣領袖的袍服及絳色褲襪。
5.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制)。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6.漢代婦女服飾實物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實物中,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著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本圖為「信期綉」茶黃羅綺綿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2公分,兩袖通長228公分。
7.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本圖為穿三重深衣的婦女(陝西西安紅慶村出土加彩陶俑)。
8.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為曲裾深衣,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另外,漢代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本圖為漢代寬袖繞襟深衣圖(參考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復原繪制)。
9.隋代女服 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10.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11.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本圖為戴冠、穿大袖衫、長裙、披帛的貴婦。(敦煌莫高窟壁畫)
12.明代服飾 明代婦女下裳多穿裙,穿褲的少見。其中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綉以花鳥圖案,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即為「鳳尾裙」。更有用整緞折以細褶的,為「百摺裙」。上圖為 鳳尾裙(傳世實物);下圖為布制女鞋(出土實物)。
C. 古代男子發型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除外)。
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
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
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
道 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
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
真正的古代男子的發型也不可能像我所想像的那麼標准規范,就是四周的頭發都一絲不苟的盤在中央,包括 後面的,要知道有兩個原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長出的頭發不能經常剃掉,而且廣大勞動人民是沒有閑工夫使勁規矩頭發的,差不多盤起來就是了,後面的頭發也 像歷史書插圖那樣(多是貴族、官吏造型)沒有雜毛露出不太現實,但是絕不可能所有人裝酷披散著頭發,而且現在的影視劇中是從頭頂一直披到底,
頭飾:古代男子頭飾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帢、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以下是幾張古代成人男子的標准發型,大底都這樣,主要看你能不能在頭飾上玩出花兒來。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D. 古代男子發型有哪些
一、秦漢男子發型
秦漢時期,男生多是束發,如果男子成年,就行冠禮。束發,顧名思義,就是將所有頭發全部紮起來,用冠固定。
E. 古代男子都有哪些發型
古代男子發型變遷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當然除外),比如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但是我想著重談談後面,也就是到底是披散著頭發,還是後面的頭發也像前面後四周一樣束起來。
毋庸質疑,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究竟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事實是除了當今的古裝影視劇,很少有人這樣,什麼人這樣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魯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說留日清國留學生解開發辮,後面像道士劉海蟾。還有金庸的射鵰中郭靖初見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為他沒見過道士,男人怎麼能披散頭發呢?說明道士有時是披散頭發的。
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比如紅樓中的寶玉,沒人覺得不爽。
現在的歷史影視劇除了極少量的(大明王朝1566、四大名著、90年代以前的絕大多數古裝片)之外,不知道是所有的導演、服裝就是喜歡披頭散發,還是覺得把發套後面的頭發也紮起來太費事,還是壓根就覺著這樣是對的,就是不肯改正。
要說大俠、浪子、少爺、乞丐、道士、披頭散發也可以,哪怕一般百姓不戴帽子的都可以,最起碼官員不應該吧,可我們見到頭戴烏紗披頭散發的官員太多,不說戲說、娛樂的古裝片這樣,就連央視播出的號稱證正劇的《鄭和下西洋》《貞觀長歌》也有部分官員如此打扮,不倫不類,不人不鬼的。
棒子經常通過拍古裝片意淫自己的歷史,同時醜化中華。我們很不爽,片中棒子對本國的歷史人物的裝扮服裝精心設計,一絲不苟,但是如果其中出現中國人,那就不一樣了,無論唐使還是明使,一律頭戴古里古怪的烏紗,同時披頭散發,吊兒郎當的。(可參見大長今和神機箭等韓片),也不全怪棒子,人家可能也沒少觀摩中國的古裝片的造型)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許多香港武打錄像片,所有清朝背景的全不剃頭,前臉和明以前一樣(但是絕不像現在的瀟灑古裝片一樣前有隨風飄揚的好像三七分頭一樣的),後面托條鞭子,同時後面也披散著。
為什麼,可能當年香港影人討厭清代,覺得陰陽頭太難看,於是前臉是不剃頭的。
滿清題材的片子倒是要發型有發型,要服裝有服裝。真對得起大清。對清以前的很少下這么大功夫。
F. 50歲男人的六種發型有哪些
相關如下:
1、如果你是長臉,那麼可以留斜劉海,既可以縮小面部的長度,也可以顯得更加有青春感!
2、如果你的面部不是很長,或者略短或者是方臉型,那麼盡量選擇劉海吹高、吹蓬的造型,這種造型可以讓你有向上的力量,顯得更加陽光積極!
3、如果你想讓自己精神、干練、干凈一些,那麼可以選擇復古油頭,這種發型很適合小有所成的型男人士。
4、如果你想讓自己藝術蓬發,那就選擇中國風的古辮發型。
5、五十歲左右的男士正是事業有成的黃金時段,形象也就更加的重要了,尤其是發型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個年齡段發型的重點是精幹、清爽、男人味、有型。
簡介:
中華民族繁衍千百萬年以來,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享有"文明古國"的美譽。
極為豐富且具有悠久傳統的中國歷代發式,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占據著閃光的一頁。暢翔於我國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關發型及其裝飾品的記載,簡直不計其數。
中國美發史古代發型從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以及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開始注視自己的儀容儀表,而發型及其裝飾則更是其中最為顯著、最為重要的部分,因此,及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興起。百家爭鳴,社會思潮趨於活躍,衣冠服飾亦呈百花齊放之態。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內外交流進一步加強,各類發型及其裝飾日趨講究。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隋唐年代,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生活富裕。此時的婦女發型及裝飾可謂達到了歷史上的登峰造極之勢。
G. 細數歷史上各朝的發型,為什麼說元朝最古怪,清朝最失敗
古代的發型相對於現在一定是不能比了,不過現代人的輕便也是一點點變化過來的,這也是朝代更迭換代不可避免的一方面。
到了清朝的時候,女性的發飾就很復雜了,因為清朝是一個比較動盪的年代,女性流行的發飾有牡丹頭或者架子頭等。如果是滿族的話,其實大部分都是一字頭。當然還有就是「旗頭」,這也是清朝失敗的表現了。
H. 大漢天子發髻
中國歷代發型演變——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歷經戰亂,終於達到了「六王畢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綜合各國文化,化異為同,為今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漢承秦後,基本沿襲了秦代的體制,廢除了秦末的苛政,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中國社會出現了繁榮昌盛得景象,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發展和提高。 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濟繁榮又促進了與外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養也日趨提高,發式妝飾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宮廷貴族的發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 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的一種發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形發髻、九鬟之意是指環環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於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式之一。 墜馬髻:「墜馬髻者,側在一邊」。「髻式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古人描繪此種發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種發式形近垂雲髻,始於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並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於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現時一般認為此發式可能是受少數民族辮發的影響,並佩上裝飾帶來進一步強調該發式的個性美。 在同一時期,與發式相配套的各種妝飾也開始流行開來。「步搖」乃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裝飾物。《拜名》:「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漢代石刻及帛畫中一睹其風采。「步搖」一經出現就風行開來,直至唐代貴婦仍偏愛將步搖作美發的裝飾物,而且其華麗程度大有發展。 「巾幗」是當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編製成為形似發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現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
I. 寸頭和平頭分別是什麼樣(要求帶圖)
平頭更短一些,寸頭是頭頂會留一寸的頭發。平頭幾乎接近光頭,只留1厘米不到的樣子。
1. 寸頭:指短發平頭板頭,其"寸"是指一寸以內,特指很短。把頭發剪得過短,就會出現這種發型。顯得很精神。
拓展資料
平頭是理平了,留下3厘米的頭發也是平頭,寸頭概念比較強,用手抓不起來就是了。
寸頭比平頭長一點,哪個好看姑不討論,其實這兩個基本上差不多就是在頭頂的地方不同,平頭比較短些哦!這款頭型平頭打造還是比較好看的!
平頭四周鏟青(見到頭皮),頂留一厘米;寸頭可叫針刺頭,像碎發,頂留一寸用疏發剪剪疏,各有好看的點哦!
J. 古代男子發型有哪些
古代男子發型:
披頭散發
先秦時期男士的發型以披發為主,對此,《山海經》多有記載。當時有個國家,因為人們皮膚白,所以叫白民國,「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披發,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又有一個國家叫長股國,「長股之國在雒棠北,被發。一曰長腳」。
綰髻束發
西周制禮作樂,對男士的發型也有了新的規定。從這一時期開始,男士改變了原先的披發,開始把頭發束起來。從西周以後,直至清朝以前,統治中國的歷代中原王朝,男士發型均是以綰髻束發為標准,區別僅僅在於發髻外的裝飾有所不同。
剃發留辮
清朝是中國古代的末代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頒布剃發易服的法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在統治者的強大威壓下,男士被迫接受剃發,留長辮。然而,歷史上清朝男士真正的發型和現代清宮劇中的陰陽頭大相徑庭。
從清朝初年到清朝中期,男士的發型是「金錢鼠尾」辮。所謂金錢鼠尾就是要求男子基本把頭發剃光,只在後腦勺留銅錢大小的頭發,並把這些頭發辮起來,像老鼠尾巴一樣。而現代宮斗劇中動不動就出現的陰陽頭,其實是到了晚期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