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跳傣族舞時,該穿什麼樣子的衣服,梳什麼樣的頭發
傳筒裙,梳盤發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女裝用色彩鮮艷的條紋布做長筒裙。上衣色彩較淡,以大襟或對襟居多,圓領窄袖口。內衣緊身束體,衣襟上鑲各式花邊。地域不同亦有差異。德宏一帶少女穿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一小圍腰;已婚婦女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筒裙。 西雙版納女子著白色、緋色或天藍色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花色長筒裙。男子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深色長管褲,用白、水紅、藍布或綵綢包頭。
『貳』 給我一些傣族的民俗、服裝、飲食、民居、節日的特點
1、傣族的民俗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大約在19世紀初產生於德宏盈江的盞西和干崖。
2、傣族的服裝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3、傣族的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有食花習俗。經常採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鵑、黃飯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冷盤花、刺桐花、金雀花、雞蛋花、苦刺花、彎根花、盤藤花和一種傣語稱為「莫謝」的花等,大約30多種。
4、傣族的民居
干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納涼。
5、傣族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
(2)傣族舞蹈衣服新款式圖片擴展閱讀:
公元51年,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歸附漢朝,漢朝太初歷傳入傣族地區後,進一步完善了傣族先民對日月星辰運動規律的認識。
公元69年,漢朝吞並「勐達光」(哀牢國)、設立永昌郡,太初歷在傣族地區全面推廣,逐漸融入到傣族的生活與生產中、被傣族當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勐達光」(永昌郡)南邊的驃國也通過傣族吸收了漢朝太初歷。
公元7世紀,驃國(室利差呾羅王朝)在太初歷的基礎上創制驃歷;公元832年,驃國被傣族聯盟國家「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攻陷,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融入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族群形成緬族。
『叄』 傣族舞的服裝和妝容一般都是什麼樣的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
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富於熱帶、亞熱帶旖旎風光的傣族服飾,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德宏一帶傣族婦女,婚前多穿淺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後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統裙。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絆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各地的傣族婦女均很講究發飾。 青年婦女多結發於頭頂,也有束發垂腦後的。平日多於發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則頂花頭巾。若逢節日喜慶,姑娘們尤愛在發會上插綴鮮花並灑香水,再穿上用綢緞、尼龍、燈芯絨、金絲絨等縫制的精美衣裙,盛裝打扮,更感嫵媚。每遇河邊井旁沐浴之後,身材纖細。苗條的傣族少女,將黑亮的發髻盤於腦後,在緊身短衫和花統裙之間扣上銀腰帶,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風韻
『肆』 傣族舞蹈,求傣族服裝圖樣及裁剪圖式!
這個我跳過啊``
大概就是個漏肚臍短吊帶``
顏色最好是藍色的``
下面的裙子在小腿加寬就可以··
如果沒有高踢腿的動作的情況下``
如果演出的地方燈光暗多家亮片就行嘞``
在網上搜個差不多的樣子`
有個輪廓就能做的``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F6%D7%E5%CE%E8&in=18150&cl=2&cm=1&sc=0&lm=-1&pn=204&rn=1&di=141812940&ln=1745基本上就這個樣子去看看吧``
『伍』 傣族的服裝和習俗
一、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二、習俗:
1、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3、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5)傣族舞蹈衣服新款式圖片擴展閱讀
傣族的文藝活動:
1、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
2、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3、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
『陸』 傣族服飾的介紹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
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20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服飾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