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啥
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鳳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傳統嫁衣便是鳳冠霞帔:頭戴鳳冠,臉遮紅蓋頭,上身內穿紅絹衫,外套綉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戴照妖鏡,肩披霞帔,肩上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綉花鞋,千嬌百媚,一身紅色,艷紅艷紅,喜氣洋洋。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純衣纁袡: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為周禮昏禮禮制中新婦的禮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淺紅色等釋義。袡:衣邊。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禮服中沒有明確記錄關於的蔽膝的配件,作為衣緣理解更為普遍。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
鈿釵禮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是唐代命婦禮服的一種。鈿釵禮衣包括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並以鈿釵數目明確地位身份。
唐代禮典史書如《通典》、《會要》、《舊唐書·輿服制》等中都有記錄。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質孫服,古代服裝名,又稱"只孫"、"濟遜"。漢語譯作"一色衣",明代稱"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種衣式。元、明時都有服此者。質孫的形制是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且下裳亦較短,在腰間作無數的襞積,並在其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質孫本為戎服,即便於乘騎等活動,在元代的陶俑及畫中都可以見到此種衣式。 "質孫"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
(1)鳳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明朝皇後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著,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現代披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1)嫁衣服裝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六禮」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漢以後,六禮逐步形成定製。這六禮的前五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統稱締約之禮,男女雙方家庭通過媒妁進行帖約和相關的
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禮節溝通,經平等議婚,最終雙方在禮尚往來中締約成婚。
❷ 誰可以告訴我滿族公主嫁衣是什麼樣的,有圖片樣式就更好了,可以帶上駙馬的服裝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
❸ 知否:盛家女兒出嫁時,嫁衣顏色各不相同,究竟為何
在男女婚嫁方面,劇中多有體現,盛家共出嫁了4個女兒,娶了2個媳婦,對於他們的婚嫁過程,劇中介紹非常詳細,在那個封建的年代,女子地位極低,所以對於自己的婚事沒有主宰權,大多都是父母做主,而那個時候的女子在家族也是不受重視的,為了家族利益,她們會被強行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可以是自己的姐夫!
知否
所以有父母寵愛的如蘭,反而在出嫁時是最寒磣的那個。在下面的劇情中,大家就可以看到文家跟顧家同時下聘禮求親,兩方在聘禮方面是有多大的懸殊了!用如蘭的話說,顧二叔就快把暮蒼齋堆滿了。
要知道顧二叔的婚事可是受到皇上看中的,所以明蘭的服飾穿戴,都是按照當時非常高的規格來設計的。而在宋朝青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高過紅色的,所以像明蘭這樣低門高嫁的新婦是身著青衣的。
❹ 中國古代式嫁衣!
中國古代的嫁衣從周代的「純衣纁袡」
唐代的「龍鳳嫁衣」
明代的「鳳冠霞帔」。
❺ 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的女子的嫁衣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從夏朝開始至今,經歷了25個朝代變更。而每一次的變更都給中國的文化系統輸入新鮮的血液,其中,服飾文化最為顯著。
今天,將挑出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朝代服飾及其嫁衣,帶大家領略一下不同朝代的人們的服飾特色。之前已經有跟大家介紹過唐朝以及漢朝的一些服飾文化和他們的嫁衣特色,接下來去瞧瞧宋元明清這四個朝代的嫁衣吧。
宋代嫁衣
與開放大膽的唐朝服飾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唐朝時期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
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宋代婚服則是花釵大袖禮服。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由於蒙古人崇尚騎射,因此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此禮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賜梁儲貴的女兒絲線綉的龍鳳褂裙為禮服。
清朝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
這個問題很大啊。一時是講不完的,如果你有興趣,這方面的知識不妨去看一下沈從文先生的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此外,高春明的《中國歷代婦女裝飾》《中國古代服飾風俗》也可借鑒
❻ 古代的嫁衣很漂亮,有哪些關於古代嫁衣的詳細描述
不同時期的嫁衣款式不同。
中國古代早期嫁衣的確不是紅色的,紅色婚服作為主流是明朝才開始發展的,往前還有黑色、白色、青色等不同顏色。
周朝:尊貴黑色
周朝時期,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xūn)制度」。玄,黑色;纁,淺紅色。玄纁,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婚禮講求庄嚴肅穆,要著玄色衣裳,也就是黑色嫁衣。
《易系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概取諸乾坤。乾為天,其色玄;坤為地,其色黃。但土無正位,托位於南方。火色赤,赤與黃,即是纁色。」
人們認為玄、纁二色象徵著天地並存,最為尊貴。是以婚服通常選用黑色打底,鑲以紅邊,也表現了周朝人對天地玄黃的敬畏之情。
周朝之後,秦漢的婚服延續周禮,也以玄纁二色為主基調。
(6)嫁衣服裝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古代各個朝代嫁衣的顏色:
秦朝的嫁衣樣式多樣,嫁衣以紅色為主,搭配黑色。這主要是因為秦朝尚黑,玄色代表尊貴。女子嫁衣紅色配上黑色代表了女子情感專一,黑色屬陰。秦朝時新娘結婚手裡拿的是羽毛扇用來遮住容顏,讓人覺得更為端莊。
漢朝時依舊遵循周禮,新娘的嫁衣都是深衣,深衣將上下連在一起,代表了女方徳貴專一。這主要與漢朝時流行儒家文化有關,畢竟儒家思想要求女子恪守婦徳。
在魏晉時期,受玄學風氣的影響,人們追求自由風尚,嫁衣也傾向於清淡風雅,甚至出現了白色嫁衣,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也很驚訝呢。此外,蓋頭也是在魏晉時期出現的,它一開始的出現是為了防範風沙。
到了唐朝時期女子的嫁衣多為深色的青衣,不過由於盛唐國力強盛,也出現了各種具有特色的嫁衣,也同時擺脫了顏色的束縛。
到了宋朝時期嫁衣就比較華麗了,嫁衣的顏色主要是青色,款式也比較復雜,鳳冠霞帔看起來也是相當的好看啊。明朝時女子出嫁也可以乘坐平時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乘坐的八抬大轎,女子,民間女子也可以頭戴鳳冠。
此外,古代新娘們的嫁衣都是自己縫制的,嫁衣做好也就恰好到了出嫁的日子。新娘們將自己未來的幸福對未來的期待縫進嫁衣當中,甚至在有些時期,姑娘們的針線手工活可以決定她在未來家中的地位。
❼ 傳統服飾鳳冠霞帔有何由來
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據說紅色婚禮服飾起源於准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實際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出現在明代比較肯定,這種起源很晚的婚服樣式目前是國人心中理解的華夏婚禮服飾,而且根深蒂固。
正史《大明會典·婚禮五》載:「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
而在明代的各種戲曲、小說中對新郎,尤其是新娘的的衣著打扮描寫得非常詳細。例如《醒世姻緣傳》描寫:「狄希陳公服乘馬,簪花披紅,童寄姐穿著大紅紵絲麒麟通袖袍兒,素光銀帶,蓋著文王百子錦袱,四人大轎,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再如明中晚期的流行小說《金瓶梅》中,也有有很多對新娘裝束及婚禮的描寫。
對照明代版畫和清代以來繪畫、戲曲中的表現形象,明代新郎公服應為烏紗圓領常服,而非戴展腳帕頭之公服,烏紗圓領稱公服,亦見於會典:「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以常服而簪花披紅非常符合明代以來的各種藝術中的新郎形象。品官及其子孫的常服應當是各綴本等補子,而用色並未特定為紅色,應一如常服制度用色不拘,但不排除於婚禮中逐漸形成特定用色習慣,詳情待考。
而庶民新郎用皂衫折上巾,目前未見有典型形象傳世,或未必拘泥一種,隨用當時男子之禮服亦有可能。新郎穿皂衫乍看與一般理解不同,但可以見到後來之類似形象,清代男子結婚所穿也是黑藍色禮服(民國時期亦可見新郎披紅穿天青馬褂,為當時男子禮服),而近如日本,遠至泰西,新郎穿黑色禮服亦有巧合。但究竟明代庶民如何尚需詳加考證。
新娘著裝,會典只載為「盛服」,亦當為女子當時之大禮服,如翟冠、大衫、霞帔等,從小說描寫以及其他藝術形象來看,後期新娘基本如命婦裝束,戴鳳(翟)冠,穿大紅圓領袍,不用大衫,霞帔或用或不用,蓋錦袱(蓋頭),束帶。此種形象清代延續並至今日尚能見用同類戲裝者。
❽ 有哪些女演員在古裝劇中的大婚服裝讓你感到驚艷
說到大婚服裝,人們腦海中出現的應該就是各式各樣的紅色嫁衣了,但是近幾年,有很多不是紅色的嫁衣也很美。比如今年的《清平樂》中曹丹姝的嫁衣,前年錦覓和潤玉大婚時的婚服,還有前些年電影《靈魂擺渡》中三七的嫁衣,都不是紅色,但是也很有特色,美麗且讓人印象深刻。
三七是《靈魂擺渡之黃泉》的女主,是一個嬌憨痴傻,不那麼機靈的孟婆。三七的大婚是整部電影最讓我驚艷和記憶深刻的一段。同樣是藍色與紅色色調的婚服,和《清平樂》不同,這身藍色彷彿就是後面一系列悲劇發生的預示,是充斥著悲傷的藍色。三七的發冠尤其精緻,類似女子嫁娶遮面的珠簾更改版,雖然這是一個小成本網路電影,但是這身婚服卻看起來並不廉價。
除了以上說的三個女星的大婚服裝讓人驚艷,早年的很多紅色嫁衣造型也十分經典,比如還珠格格中的多次嫁衣造型,上錯花轎嫁對郎的嫁衣造型,還有紫霞嫁給牛魔王時穿的嫁衣……